登陆注册
3479100000009

第9章 彗星划过中国:理想与现实的碰撞(4)

延安的群众路线正如火如荼,而重庆则在脱离百姓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白修德曾与孔祥熙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他向孔祥熙质疑,国统区几年间物价上涨了100多倍,这是通货膨胀,而孔祥熙则暴跳如雷:“通货膨胀?什么通货膨胀!你们美国记者就喜欢说通货膨胀,中国根本没有通货膨胀!有人愿意花两万块钱去买一支钢笔,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通货膨胀。就这么回事,他们根本就不该去买嘛。”

孔祥熙(1880—1967),"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孔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1938年当选"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任中央赈委会委员长。

1940年的5月,南洋侨领陈嘉庚率团来到延安。在延安的见闻,让他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陈嘉庚(1874—1961),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17岁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经历家业衰败后进行艰苦创业,成为百万富翁。1910年,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迪下开始支持民主革命和振兴中华的活动。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访问重庆、延安等地。访问延安后,通过与国统区的对比,陈嘉庚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他称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陕北公学学员洪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洪戈,河北人,1921年出生。1938年到延安,曾任晋察冀边区军工厂厂长。1949年,同无产阶级杰出革命家蔡和森、向警予的女儿蔡妮结为伉俪。1951年赴苏联红色乌拉尔矿实习,1953年回国。历任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处长、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副院长等职务。

毛主席那时候就宴请他一次,宴请他一次用什么东西呢?就自己种的豆角、自己种的西红柿,还有老乡前天送他的一只鸡,炖的鸡,就这么一些东西,就招待客人,招待陈嘉庚,这么一个大资本家。相对比之下,陈嘉庚就说,蒋介石来的时候招待他,用了八百个银圆。

感受到边区人民的朴实、勤劳,目睹了共产党人的朴素、勤政,从重庆来到延安的陈嘉庚,对中国的政治得出了新的结论: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

中国的长袍马褂,农民的粗布短袄

在我们想象,边区一定是共产理论像洪水一样泛滥的世界。然而不然,马列主义固是边区的基本思想,但已经不再以本来的面目出现了:因为现在边区马列主义已经照毛氏的口号化妆过,那便是“马列主义民族化”。换一句话说,马克思和列宁,不再以西装革履的姿态出现,却已穿起了中国的长袍马褂或农民的粗布短袄来了。

——赵超构《延安一月》

中国的共产党,对于他们的信仰、执政理念与伟大目标的传播,即如何“到群众中去”,不是标新立异,是活学活用,懂得依靠传统的力量,在旧习惯和旧形式这些“老瓶”中装入了新酒。

中国共产党在老百姓中宣传革命思想,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的。陕北是民间文艺的沃土,延安还来了很多“了不起”的文艺家。但高雅的和通俗的艺术还没有形成合唱。你看不起我的,我听不懂你的。

老百姓对鲁艺学员的评价,让王昆她们哭笑不得:

王昆,中国女高音歌唱家,1925年出生,河北唐县人。1939年春天在家乡晋察冀边区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1944年随团至延安,进入鲁艺戏剧音乐系学习。1945年在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中首演女主角喜儿,此外她还主演了新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东方歌舞团艺术委员会主任、团长。代表曲目有《二月里来》《农友歌》等。

老百姓说我们,音乐系哭爹哭妈,戏剧系是装疯卖傻——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文学系吹牛拍马,美术系画他爸爸。

民族危难之际,抗战艰辛时刻,必须凝聚文艺的力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和怎样为的问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就在接下来的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也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陕甘宁边区陷入极端困难之中。

此时的延安,文艺界多年存在的理论纷争和文学家、艺术家们表露出来的某些创作倾向,引起毛泽东深深的忧虑。为此,毛泽东主动提出由自己负责文艺界的整风活动。1942年春天是毛泽东一生中同文艺界接触最频繁的时期,仅4月这一个月里,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一二十起。

毛泽东的忧虑

1942年春节期间,鲁艺美术系的蔡若虹、华君武和《解放日报》美术编辑张谔在军人俱乐部举办了一个小型漫画展,对延安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毛泽东也来参观。几天后,毛泽东特意邀请3位漫画家到杨家岭来谈话,指出漫画要考虑到全局,对人民的缺点不要冷眼旁观,应该多加鼓励。此外,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一些纷争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41年7月下旬,与毛泽东交往较多的萧军,因为与一些人意见不合想离开延安。毛泽东在给萧军的信中,恳切地挽留萧军,称“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同时对他身上的缺点也提出批评,提醒其“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文艺栏,在反映延安火热生活的同时,也刊登了一些批评与不满的文章。

1942年4月13日下午,周扬、何其芳、周立波、陈荒煤、严文井等人应邀来到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同与党外人士的谈话相比,毛泽东同他们的谈话更加直接。他说:“我看你们鲁艺的同志要经常到农村去,要认真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只要你们真正懂得了农民,农民就会懂得你们的。”[19]

毛泽东以他政治家的洞察力和概括力,把文艺的全部问题归结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两个方面。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20]文艺作品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毛泽东认为,走向人民大众,在生活中汲取艺术的养分,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感动、启示和教育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他从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明确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21]与工农群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

《讲话》获得了强烈反响,文艺家们创作出大量时代迫切需要的优秀作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让文艺家们获得了丰富的题材、主题和艺术营养,人民大众在文艺作品的感召下,得到了思想与感情的升华。

1942年的年末,元旦来临、春节将至,正是传统戏剧表演的大好时机。鲁艺副院长周扬因此提出:“这次演出,不但要让老百姓懂得所宣传的内容,而且还要让他们爱看。”粗犷、豪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陕北秧歌引起了鲁艺师生的关注,他们专门把桥儿沟的秧歌把式杨家兄弟等一些当地闹秧歌的“头行人”请来教秧歌。

本来老百姓就有秧歌,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头行人”是一个“老爷爷”,一手执扇其意为“风调”,一手擎伞寓为“雨顺”。在于蓝的记忆中,传统秧歌领头人的形象被丑化了,“最初演那老太太的是个男同志,脸上画的红的,这地儿挂两个辣椒当耳环,都丑化了”。[22]

鲁艺学员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作出《兄妹开荒》等经典秧歌剧。

《兄妹开荒》这台秧歌剧是根据开荒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的,第一次采用了秧歌这种当地老百姓喜欢的形式,摒弃了旧秧歌中的丑角以及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

鲁艺戏剧系学员李波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的热闹场面:

改进秧歌剧

过去延安秧歌队唱的是旧秧歌,演员打着伞,手里拿着大团扇、绿手帕,内容或是“骚情秧歌”,一对男女对扭,表情夸张做作;或是头扎朝天辫,脸画白眼窝的“傻柱子”形象。鲁艺秧歌队成立后,对秧歌剧的道具、表演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扁担、绿手帕等旧道具改作代表工农形象的镰刀、斧头;将演员造型改造为头扎英雄结,身穿天蓝色上衣,腰系彩绸缎的英姿飒爽形象;在内容上,结合当时农村新气象,突出表现人民群众的劳动形象,体现新时代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景象。同时,鲁艺秧歌还破除了封建残余思想及其对妇女的迫害,让妇女投身到“新秧歌”运动中,扮演符合性别身份的角色,结束了旧秧歌中“男扮女装”的历史。

马丕恩父女

1941年,米脂县人马丕恩一家六口,从家乡逃荒来到延安城南的边区农场种地。父女俩起早贪黑,每天开荒劳作10多个小时。农场组织劳动竞赛中,15岁的马杏儿每天开荒最多达2.5亩。通过辛勤劳作,马家很快实现了边区政府提出的“耕二余一”(耕作二年余粮一年)。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对他们予以嘉奖,授予他们“父女劳动英雄”的称号。后来“父女开荒”的故事被改为秧歌剧《兄妹开荒》。

李波(1918—1996),原名任秀英,鲁艺戏剧系学员。1918年出生在山西太行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在西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宣传团当演员。1942年到延安鲁艺戏剧系学习。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1943年和鲁艺教师王大化采用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歌曲调创作了《拥军花鼓》。后又和王大化等根据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创作《兄妹开荒》,并饰演其中的"妹妹”一角。因其嗓音嘹亮、动作活泼,一时间,成为延安人心目中的明星。

在这个时候,党中央下了一个动员令,动员全边区的军民统统起来搞生产大运动。那个山头上、山沟里才热闹呢,早上起来,鸡叫头遍的时候人们就起来到地里开荒去了,我们当时那个《兄妹开荒》就是想把大生产中涌现出来的很多劳动英雄、生产模范反映一下。

预演的时候,周扬同志看了就拍手叫好,他说:“好好,你们出去,走出学校,到桥儿沟先给老百姓看。”所以我们就到了桥儿沟了,老百姓一看也特别高兴,对我的唱特别叫好,为什么?他们听得清楚,是他们陕北样儿的。[23]

当年,《兄妹开荒》一经演出立刻风靡延安。当时在延安的各个文艺团体也纷纷跟进,他们认为他们真正贴近工农兵了。鲁艺实验剧团导演张水华感慨道:

张水华,湖北钟祥人,电影艺术家。1934年加入左翼戏剧联盟。抗战爆发后,加入了党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四队,为鼓舞广大军民的斗志,长年做巡回演出。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实验剧团任导演。曾和王滨联合导演了反映十月革命的苏联名剧《带枪的人》,受到热烈欢迎。1947年任合江鲁艺文工团团长。曾导演大型歌剧《白毛女》等作品。

这个是完全表现边区的劳动生活,表现边区劳动人民的那一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由劳动那种情绪。像作家、艺术家,不得了,《兄妹开荒》都是最高的演员,现在都穿上农民的服装,我为什么流眼泪,我这是真正的人民了。

柯仲平本来对鲁艺有很多意见,说鲁艺是“关门提高”,脱离工农兵,他看到这个节目以后,跳起来了。他老人家跳起来了,胡子那么长,大叫:“这下鲁艺搞对了!”

毛泽东看后也欣慰地说,鲁艺秧歌队“有一点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了”。[24]

1943年春节,毛泽东在杨家岭接见向中共中央拜年的农民秧歌队。由于鲁艺宣传队演出的秧歌,内容主要是宣传拥军家属、拥政爱民,歌唱边区的新人新事,赞扬生产模范,批评“二流子”懒汉,形式上也与过去农民闹社火时表演的秧歌有所不同,所以被老乡们称为“新秧歌”“斗争秧歌”,受到老乡的热烈欢迎。于蓝回忆:

后来下乡参加这种秧歌剧,一兴起秧歌全延安都欢迎,老乡跟你在这儿,你走到哪儿,他也跟着你到哪儿。你走,他又跟你去了,就是大家都非常渴望这种精神食粮。

同类推荐
  • 幸福品味(读者精品)

    幸福品味(读者精品)

    那一个时代事实上总有许许多多不满现状的人。现代以前,这些人怎样对付他们的“不满”呢?在老百姓是怨命,怨世道,怨年头。年头就是时代,世道由于气数,都是机械的必然。本集合了不同的名人对成长的理解的作品集。
  •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唐宋家的小花店在深蓝路的尽头,每天早起帮妈妈把含苞的花儿运到店里后,唐宋都不舍得去洗手。他喜欢那种深深浅浅的味道,像是夏日傍晚若有若无的灯光,洒到哪儿,哪儿便有了慵懒又淡雅的朦胧美。
  • 蓬莱随笔(蓬莱文化丛书)

    蓬莱随笔(蓬莱文化丛书)

    蓬莱阁与八仙渡迤北海面上经常出现变幻莫测的海市奇观,令每个得饱眼福的人惊叹不已,“异事惊倒百岁翁”,一代文宗苏东坡大学士的感叹,正是所有目睹海市者的共同感受。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这一海天景象所陶醉,所倾倒。在历代文人雅士留在蓬莱的诗文中,以海市为题材的咏唱俯拾皆是,占了很大比重,充分印证了它的魅力所在。
  • 郭明义之歌

    郭明义之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经济稳健发展,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们的道德标尺不断升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出现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惊喜和感动。我在鞍山工作和效力多年,对鞍山父老乡亲怀有赤子般的深情,对郭明义更多了几分了解。郭明义从一个矿工走到今天,在他艰难坎坷的足迹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凝聚着共产党员优秀的品质,这就是奉献自己,关爱别人。
  •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热门推荐
  • 对你是离别,对我是等待

    对你是离别,对我是等待

    那一天,那个城市正遭遇近十年来最暴烈的风雪天。郁宁走进一座品位堪忧的大宅,并不知道将在那里见到再也无法忘记的人。她是美院一穷二白的学生,初衷只是一份报酬优越的工作,为此她成为年轻的舞台美术师严可铭的助手,却不知不觉中踏进一个从不曾想过的圈子。她觉得她像落水的人,在未知的河流中载沉载浮,迎接未可知的挑战和机遇,相识身份性情各异的人,但最美妙的是她爱上一个人。
  • 这个前妻有点冷

    这个前妻有点冷

    她丢过两次记忆,而且都是关于娱乐圈某影帝的。她发誓,这辈子不会踏入他的范围,却不得不因为两只小淘气,偷偷摸摸,猥琐地靠近他。
  • 悠悠田野记

    悠悠田野记

    惠小幽本和师傅在山里轮回观过着惬意的生活,一场暴雨引发的意外让她回到六十年前的农村,贫困的生活,自私势力的亲戚,让她和家人一贫如洗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越是压迫她,她越是要奋起反抗,且看她如何同她的小伙伴们摆脱欺辱,自力更生,在田野里自由的撒欢.
  • 李希凡文集(第七卷):往事回眸

    李希凡文集(第七卷):往事回眸

    本书稿是李希凡先生八十余年多彩人生的自述传和心灵史。作为被毛泽东钦点的“小人物”,一系列的偶然与必然构成的身不由己,真实地展现了那个荒诞岁月中的人生沉浮,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某些不可磨灭的历史潮流的发展印迹,实为当代红学史甚至党史存留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料,堪为那段特定历史之存照。
  • 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超值金版)

    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超值金版)

    对于个人来说,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对于天下的企业来说,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打造企业品牌,铸就企业辉煌!这是一个精细化的时代,最终极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抓住了细节,也就抓住了成功的手。凡禹等编著的《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全方位地为您介绍职场、管理、处世、说话、应酬以及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方方面面的细节。相信《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一定能为您的成功之路加油助推!
  • 季末之末

    季末之末

    无论你怎么挣扎,你都在命运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 苍旻祭

    苍旻祭

    “我看见远方的云在海面蒸腾,潺潺的清流在山间奔涌,白马在无边旷野上飞驰,花溪旁杨花满天,塞上风尘携砾,还有你,深邃眼眸,白衫依旧,笑若春风,向我走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西洋棋子

    西洋棋子

    锦城最近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人门户网站上发了一个帖子,内容如下:标题:一千万游戏币悬赏西洋棋子,截止期1月17日早上8点赏金:一千万游戏币,游戏种类任选。任务:请帮我去偷一样东西。众所周知,国际象棋一共有三十六枚棋子,在下如今指明要锦城香積古董店老板随身带的那副国际象棋白棋中的王。不论以任何方式偷到这枚棋子并交予本人,即算完成任务,立刻交付赏金。本人诚心实意,绝非玩笑。境外担保凭证影印文件如下。望大家积极参与。如果这副西洋棋是稀世珍宝,那有人想要也在情理之中。
  • 阿Q正传

    阿Q正传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流浪汉阿Q,描画出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国人的魂灵。鲁迅的小说,素以尖酸刻薄著称,《阿Q正传》里的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超境界发挥,是鲁迅描写国民性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