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7900000051

第51章 宋诗篇(12)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刚刚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了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两句相比,自然别有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张舜民(约1034-1100),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邻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为襄乐令。曾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元祜初,除监察御史。徽宗朝,为吏部侍郎,以龙图阁待制知同州。坐元祐党,贬商州。高宗追赠宝文阁直学士。与苏轼友善。有《画墁集》。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1]。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2]。

【注释】[1]陂田:积水塘附近的田地。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乡村中多以之为篱,花早开晚落。[2]两两:成双成对。

【鉴赏】首句由远及近,层次井然。村居的远处有一个水塘,塘中潺潺流水环绕着山坡附近的田地。住宅附近的小园之外也是青竹环绕着篱笆,篱外绿水掩映,一派田园风光。两个“绕”字,将四种景物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不但没有重复堆砌之感,反而使诗的意境生气流动、新鲜活泼。次句再将笔触由篱外转到篱内。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前两句写静,但静寂中并不死寂,因有“水绕”有“钱落”;后两句以动写静,使全篇更富诗情画意。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夕阳无语,而牛蹄有声。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不是横吹短笛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双双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新颖奇特的画面。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带”与“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无忌无猜,皆神态毕现。看似淡淡写来,却已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和子由渑池怀旧[1]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2]。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3]。

【注释】[1]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也很有文采。和诗之由: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其弟苏辙送他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本诗为和诗,完全依照苏辙的原韵。[2]“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据苏辙的诗注说:“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3]“路长”句: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河南渑池之西的崤山。蹇驴:跛脚驴。

【鉴赏】此诗头四句就发表的议论,形象生动,寄意深沉,极富理趣。

后四句是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是说苏轼兄弟二人从前在渑池县的僧寺中投宿,又写了诗题在墙上。但如今老和尚死了,只剩下新建的埋葬骨灰的塔;至于当日题的诗句,也因为墙壁损坏,再也找不着了。这两句,既是暗暗回应了“雪泥鸿爪”的意思,也回答了苏辙原作中“旧宿僧房壁共题”的怀旧。可见人的一生,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没有必要过分去怀念的。末两句,苏轼提起一件往事。他说:“弟弟,你还记得吗?那一年,我和你路过崤山,在二陵之间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不料骑的马累死了,只好改赁了两头不很好的驴子。那时路又长,人又乏,那驴子又是头跛脚驴,路上不停地叫着。这种情景,你可还记得?”这两句其实不是怀旧,而是希望他弟弟珍惜现在,开拓将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

【注释】[1]潋滟:水光闪动貌。空蒙:形容西湖在雨中既广大空旷,又雾气迷蒙。[2]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苏轼对此比喻很得意,多次运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次韵答马忠玉》:“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

【鉴赏】这是一首写景诗。诗的上联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首句写晴日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缥缈的山影。联系诗题来看,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联系同题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人醉乡”来看,那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由“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读者不仅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诗的下联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写容图貌之笔来继续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精当地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上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神韵风味上,西湖之美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美在其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罢;对西子来说,浓妆也罢,淡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东栏梨花[1]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2]!

【注释】[1]《东栏梨花》:这首诗是苏轼熙宁十年(1077)所作《和孔密州五绝》中的第三首。孔密州,即孔宗瀚,字周翰,时继苏轼任官密州知州,故称“孔密州”。[2]惆怅:伤感、失意貌。东栏一株雷:即指“东栏梨花”。

【鉴赏】这是一首情景诗。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不但精确地把握住了仲春季节梨花、柳叶的特征,而且已暗含伤春之感。因为初春柳叶初发时是嫩绿色,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说明春天已经去了一大半了。第二句是前句的回复,以“柳絮飞”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应“梨花淡白”。但读起来并不觉得重复,反而觉得更有情致,伤春之情更浓。这是因为第一句写梨花、柳叶之色,第二句写梨花盛开、柳絮纷飞之状,而回复的句式又加重了抒情色彩。

三、四句以“惆怅”开头,紧承一、二句所含伤春之感。说看到东栏边那盛开的像堆雪一样的梨花就感到失意,一个人的一生能看到多少个清明节?清明前夕天朗气清、莺飞草长,说明此诗写作于清明节之前。苏轼由梨花的盛开感悟到人生的短促,充满了“人生如寄”之感。

题西林壁[1]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注释】[1]西林:西林寺,一名乾明寺,在今江西九江南庐山西林峰上。[2]高低:从高处和从低处看山。

[3]只缘:只是因为。

【鉴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从总体写庐山景色。诗人采用的是议论式、抽象式或称虚写式,而并没有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段对庐山局部作逼真再现。全诗从横、侧、远、近、高、低、中七个角度组成“蒙太奇”画面,跳跃飞动。一切不作具体刻画,而是创造一种艺术虚境,为人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同为写庐山,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采用描写式、具象式或称实写式,即从“遥看”这一角度摄取庐山局部画面,把香炉峰瀑布的壮观景象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人们常云唐诗重形象,宋诗重议论,参读二诗,于斯可见。但细读苏诗,我们感觉诗人并不只是抽象地描写和议论,亦掺和着具象式再现,即诗歌始终没有脱离庐山客体: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种风姿宛在目前。这是诗人实地观赏之后对庐山真实面貌的写照。

前两句对庐山景色作了粗笔虚写后,后两句也并未去作具体描绘,却笔锋突转,就庐山变幻多姿这一点生发出议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融情入理,通过对庐山宏伟气势和高深莫测的感受,体现出诗人蕴藏于心的人生哲理。囿于横侧、远近、高低等条件,只能得出局部印象,不见庐山的整体。只有超出曲隅,高瞻远瞩,才能把握它的万千气象。只有从不同的各个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止于局部,惑于山隅,正是“小知”;置身物外,超出曲隅,方是“大知”。

这首诗的实意是借庐山之特景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事理。

惠崇春江晓景[1]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

【注释】[1]题一作“惠崇春江晚景”。惠崇:北宋僧人,能诗善画,尤擅绘水禽。本诗是作者题于惠崇《春江晚景》画上两首中的前一首。[2]蒌蒿:长在初春的一种野菜。芦芽:芦苇的嫩芽,即芦笋,是烹调河豚鱼羹的新鲜佐料。上:上市。

【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茂密的竹林和竹林外开放的桃花、初涨的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这些应当都是画中所有。分别来看,第一句写的是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由此可以想见整幅画的取景和布局。

就惠崇的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桃花之盛开、春江之溶漾、桃枝长在竹林外、鸭群游在春水上、蒌蒿之密、芦芽之短;而苏轼的这首题画诗,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这些,无论在自然界或画幅上,都不是目所能见的,而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获之于画面之外的。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1]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2]。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3]。

【注释】[1]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人,官至大理寺丞。工画山水。[2]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欹倒:倾斜。霜根:经霜的老根。[3]棹:桨。本处指划船。

【鉴赏】“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无山或只有远山。本首题咏着眼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的景象。

首二句写近岸景象,展现了一幅“水乡秋色”。首句便用“野水”与“涨痕”点明时间是深秋,照应诗题。联系三、四句,可以想见画中的水面极为远阔。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呈现许多落差痕迹,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隈曲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而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床地又都呈露出来了。首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风味。次句“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照应,构成秋象。“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饶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一些大树经霜的老根便暴露地表,成为落涨痕迹之一。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同类推荐
  • 白鹿原纪事

    白鹿原纪事

    我的生活场就是白鹿原。——陈忠实《白鹿原纪事》是陈忠实“闭关”乡下潜心写作时期创作的作品,他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场白鹿原,用本色的地方语言描绘了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刻画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白鹿原地区的人情风貌。“马罗大叔”正直强悍表象背后的温情柔软让人感动落泪;“鬼秧子乐叔”的狡黠虚伪却因曾经动荡的社会背景而显得可爱睿智;逼迫长工“黑娃”舔碗的“黄掌柜”绝非周扒皮似的刻薄地主,而是用夸张滑稽的“陋习”告诉我们勤俭致富的道理;……每一个人物都入木三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白鹿原人的精神内核。
  • 最短的情书,是你的名字

    最短的情书,是你的名字

    本书是女作家庐隐与清华大学学生李唯建之间的书信集。庐隐同李唯建于1928年相识,当时庐隐已经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作家,而李唯建当时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书信记录了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守的心路……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表达爱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然而像庐隐、李唯建这样的情书作品百年内仍屈指可数。
  • 圣经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古罗马神话故事大全集

    圣经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古罗马神话故事大全集

    长久以来,《圣经》、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一直被人们奉为最古老、最伟大的西方文化经典。它们不仅是西方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源头,更是全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是极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本书是由这三大文化遗产诞生的《圣经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和《古罗马神话故事》的合集,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人类文明的平台,更能让读者在感受西方文化的瑰丽和深邃的同时,加深对人类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起内心潜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李白诗歌艺术论

    李白诗歌艺术论

    本书收文章16篇,由分体论、综合论、比较论3部分组成,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点进行了探讨,并附录《李诗杂考》等文章6篇。
  • 最美元曲:我在白云下等你

    最美元曲:我在白云下等你

    世态苍凉,一灯如豆。素衣青袍的读书人,在辗转反侧中,提狼毫,磨端砚,属文作曲,在辞文作曲中聊以慰藉。有人说,要知人论世。但是作者寄托在作品里的情感亦可以让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曲一人生。本书选取了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六位元曲大家的作品,通过优美的笔触为读者解析他们的人间事。
热门推荐
  • From This World to the Next

    From This World to the Nex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续古尊宿语要

    续古尊宿语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幻海寻神

    幻海寻神

    颓废青年,机缘巧合之下进入神秘机构,参与讨伐未知生物的作战。而当他历经磨难,成功完成任务后,却在那片云海之下看见了一片虚幻的海洋,以及一双自深渊凝视着他的巨大眼睛……
  • 续刻释氏稽古略序古可稽乎

    续刻释氏稽古略序古可稽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龙须菜

    龙须菜

    秦台地区的芦笋,在兴衰成败的过程中,成就了不少百万富翁,也让一些百万富翁栽了跟头,甚至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龙须菜》就讲述了秦台大地上一群芦笋贩子的故事,有人因为芦笋暴富,有人因为芦笋破产的故事。秦台的芦笋基地确实垮掉了,但芦笋并未绝迹,后来又有了复苏的迹象。造化弄人,世间处处演绎着“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故事。那段岁月逝去的并不久远,历史留下的痕迹还时常在秦台人的脑海中闪现。也许那些种植过芦笋、加工过芦笋、贩卖过芦笋、购买过芦笋、推广发展过芦笋的人,翻开《龙须菜》就能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影子……
  • 最天堂的距离

    最天堂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很爱很爱你,你却和我保持一个人的距离,等我去爱你的时候,你却消失在人海。原来到最后很喜欢很喜欢一个人,保持一个朋友的距离就够了,这样才可以一辈子。这是最天堂的距离,进一步意味着失去,退一步意味着放手。
  • 冥王前传神话

    冥王前传神话

    宇宙洪荒,天地玄黄,光明与黑暗争执不休,谁能想到,创世神的一斧劈开了天地,也劈开了黑暗,更劈开了黑暗的希望!
  • 每天学点管理学

    每天学点管理学

    《每天学管理学》本书结合真实、生动的实例,将管理的妙招一一展示:如何让自己成为榜样?如何让下属心服口服?如何实现与员工的无障碍沟通?如何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当然,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管理实效的取得也不是立竿见影的,管理方面的智慧光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在此真诚地希望那些在管理学中有所作为的读者朋友和想在管理方面有所突破的读者朋友们能认真阅读本书,并在实践中完善发展自己的管理观念。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