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01200000003

第3章 三大传统节日(2)

因为灶王在每家监察了一年,记得这家人一年来的好坏言行。在一年当中这么多日日夜夜,全家人难免有谁什么时候言行不检点,或不小心冒犯神灵之处,在他老人家年终起身向上司“述职”之前,博得他的谅解、肯定,乃至同情就成为必须了。所以,祭品中的糖瓜就要甜且黏,既让灶王吃得甜丝丝的美,又黏着他的嘴不便多说。有些地方干脆供奉出一个“醉司命”来,直接将酒糟抹在灶王嘴角,让他醺醉着去“述职”。吃饱喝足的灶王爷在“年终报告”中就可能将种种不尽意一笔抹杀,只说好话。

灶王爷上天之后,要到除夕或大年初一晨返回人间。届时,把新的灶王像贴上去就表示灶王回来了。过年期间要一直供奉香火,年后不再。灶王爷自此开始新一年的监察工作。

祭灶仪式的神圣性,自古及今,渐被世俗性取代,在百姓的心目中灶王爷神威屡降,以至于成了可戏谑的平和形象。曾有的一些规矩、禁忌等也多被消解。关于祭灶日,清代有“官三民四蛋家五”的说法,标明不同身份的人家祭灶日不同:官府在二十三日,寻常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居民在二十五日。这些由身份而来的区别如今早已不存在了。关于祭灶人,民间也早已打破“女不祭灶”的传统禁忌,男女主人都可以成为主司祭灶的主角。

送走灶王爷之后,忙年进入到紧张阶段。忙碌事象主要有二:一是置办年货;二是净化环境,美化自身。置办年货上,从前面的民谣中可见一斑,人们要忙着“做豆腐”“去割肉”“把面发”“装壶酒”等等,争取吃喝一应俱全。

光置办齐年货还不够,还要“二十四扫房子”,日子不一定局限在二十四,但年前“扫房子”几乎是必须的。此时的庭院清扫,不仅能扫除家中一年来积落的尘埃,更重要的是借此驱除所有不洁与晦气。同时还要美化自身形象,这美化也从清洁开始,清代《帝京岁时纪胜》

载:“岁暮斋沐,多于廿七八日。”谚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于此可见,岁暮的沐浴比平日明显多了一项洗去“疚疾”的象征性功能。许多地方还都有“正月不理发”,否则“妨舅舅”的说法,因此,还要在年前理发,清爽形象。总之,新年是要有新气象的,俗语有传: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除夕

“三十晚上守一宿”说的就是除夕夜的守岁。这一天多被称为“年三十儿”,就算是当月逢小建,只有二十九天,没有三十,人们也习惯称二十九为“年三十儿”。

小年以后这几天基本上把该准备的年货、自身的行头等都备齐了,蓄足以待。到年三十这一天,将陆续派上用场。

先是要贴门神、春联等。贴这些东西主要是用来驱鬼辟邪。门神观念在我国起源较早,到南北朝时期,演化为神荼、郁垒。至唐代,唐王李世民的两员武将秦琼(叔宝)和尉迟恭(敬德)又被传为门神。据传,泾河龙王因触犯了天条,被玉帝判为死刑,由唐太宗的宰相魏征任监斩官。泾河龙王哀求唐太宗保命,唐太宗答应了。但碍于魏征的耿直,太宗不好直说,到行刑那天,他就召魏征进宫陪他下棋,以期拖住魏征。没料想下棋的时候,魏征打了个盹儿,魂飞天庭,还是把龙王给斩了。泾河龙王抱怨唐太宗说话不算数,害自己丢了性命,冤魂不散,每夜都闯入宫中讨命,闹得唐太宗整夜不能安寝。唐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秦琼和尉迟恭两位开国功臣自告奋勇在宫门外守夜驱鬼。当晚,两人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外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下来,都安静无事。唐太宗不忍心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便请来画匠将两员武将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结果也睡得很安稳。后来,民间纷纷效仿,也把他们的画像贴在门上以驱鬼辟邪。秦琼和尉迟恭就逐渐被奉为门神。流传至今的门神画中以白脸秦琼和黑脸尉迟恭居多。

春联最初的功能也重在辟邪。民间传说,黄帝受神荼、郁垒缚鬼喂虎的启发,为人间制定了年底驱鬼的方法: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民间有鬼怕桃木的信仰,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人们过年时“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的辟邪习俗。至唐代,发展到在桃木上题写祈福禳灾文字,多为对偶句式,即后世的春联。据说,五代时后蜀国主孟昶曾于除夕亲笔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字样,诞生了我国第一副“有署名权”的对联。宋代以后,写春联习俗更盛,每年年底,人们都争相着辞旧迎新,“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造纸业的发展,纸张逐渐代替了桃木,出现了纸质春联。

春联分上下两联,分别贴在门户两侧。除此,还要有一横批,多为四字,贴在横门框上。写的都是吉祥话,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万象更新”等。

门神、春联之外,人们还在屋内的墙壁上贴年画,多是通过文字谐音和画面象征等手段以求吉祈福,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幅著名的年画叫“连年有馀”,就是通过一个胖娃娃怀抱大鲤“鱼”,手持“莲花”的画面谐音构成“连”年有“馀”、“连”生贵子。类似这样的画面内容,熟悉地方性民俗知识的人一看就能通晓其中寓意,根本不用多加解释。后来,年画的内容趋于多样,出现了一些山水风光年画;也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讲古”年画,属于连环画系列,图下有文,题材丰富。

当然不单单贴春联、门神和年画,还有水缸、粮囤、柜子等处顺眼可见的“福”字,如果福字倒贴,则为讨“福到了”的口彩。有福还要喜,在起居室等房间的高处,贴“抬头见喜”,在大门外贴“出门见喜”等。与此同时,人们还要在禽畜棚圈、农具和家用等物件上有针对性地披红贴彩,讨个吉利。畜棚上的对联通常是这样:“牛似南山(猛)虎,马如北海(蛟)龙”,横批“六畜兴旺”。猪圈鸡舍要贴上“肥猪满圈”,“金鸡满架”,农用车上贴“车行千里,人马平安”,梯子上贴“步步登高”,井台上贴“龙泉大吉”等字幅。

许多地方贴门神、春联、年画等都讲究在年三十中午以前贴好,最晚也得在日落前贴好。如遇家有新丧的,三年之内,不贴春联;有的地方虽然贴春联,但不能写在红纸上,而是用素色纸写。门神也不是每家都贴。基于上述秦琼、尉迟恭保驾唐太宗的传说,辽宁南部地区一些杨氏人家过年就不贴门神。他们的依据是李氏唐朝推翻了杨氏隋朝,是杨家的仇人,杨家自然不会求对方势力护佑。这种“民俗通则”的地方性“个别相逆”现象,在许多地方都能找出个把例子来,使民俗呈现出更多的“同中异”和“异中同”现象。

为分担一下年三十的忙累,有时候人们就提前几天贴好年画,但春联和门神一直是年三十贴。有春联、门神封门,除了可以辟邪添喜庆,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标示作用,即债主见之,不得进门讨债。不能在年三十讨债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要么提前,要么挨到年后。

祭祖祀神是过年时的一件大事。“二十八,把面发”,发面的一部分就是用来做面供,过年时祭祀用。年三十时要放置好家谱或祖先灵牌,摆齐供品。家中男子再去祖坟烧香请祖先,然后径直回家,为祖先引路,请祖先享受供奉。还要请灶王等神。因为有春联、门神等把门,孤魂野鬼等邪祟都不得入享。除了已经摆好的供品外,每顿饭前,都要先把好饭菜献给祖先等神灵一部分,然后一家人才进食其余。

年三十,每家还要为“吃”忙碌。北方人有句口头禅:“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早年间,这句话至少有两层含义:一、过年吃饺子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民俗常识,强调规矩之正当性;二、饺子是多数人逢过年这样的节日才消费得起的美味,重在其稀罕珍贵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形,人们拿这句话比照,自有其幽默形象与通俗易懂之处。如今,饺子早已成家常便饭,比饺子更美味的东西也比比皆是,但过年了人们还是要依俗吃顿饺子。

早在5世纪时,饺子已成为我国民间过年时的节令食品。饺子与“交子”音近,在新旧年交接的午夜子时,人们煮食饺子,希望新年能交得好运气。过年包饺子与平时又有不同,除了用料更精细讲究之外,还借由饺子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芹菜馅的寓意勤快,韭菜馅的谐音长长久久,白菜馅的象征有百财……包饺子时,还要把一小段葱、一块豆腐、一块糖、一枚硬币等包进饺子,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这个人在新的一年里聪明、有福气、生活甜美、财运好等等。南方人过年不吃饺子,他们吃年糕、汤圆、糯米粑粑和糍包粽等,取其幸福绵长、年年高的吉祥寓意。

按习俗,年三十这天,不仅要当天的餐桌丰盛,还要为年后几天做充足准备,尽量呈现“满”的景象:要做满满一盆米饭,谓之隔年饭,取其有剩余之意,可以“卯吃寅粮”;水缸也要添满水不能有亏欠等等。

除夕吃年夜饭还讲究家人团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一起,灯火通明地吃喝玩闹一夜,求得家族兴旺。当夜子时的鞭炮狂响,不仅能轰除天地间所有的邪祟不洁,迎来一个干净的新年,实现辞旧迎新的完满过渡,也能让人们忙年的紧张和对新年的美好期待等情怀得到彻底释放,在激扬中享受年的祥和。一扬其精神之后,再守候到天亮,进入“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拜新年”日程。

“三十晚上守一宿”,说的是全家人除夕夜的闭门守岁。守岁,民间也有叫“熬年”的,跟“年兽”的传说有关。据说,远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野兽“年”,住在深山中,经常在夜里出来吃人畜等。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窜到一个村子里吃了很多人,它来到一家新婚小两口家外,见屋里亮着灯,窗上挂着红窗帘,它就远远地躲开了。它继续走着,望见几个小孩子在院里点爆竹玩,它被通红的火光和爆响吓得掉头逃窜。从此,再也不敢进村子肆虐了。人们知道了“年”怕红、怕光、怕响声,每到年三十这天,就彻夜点燃长明灯,燃放爆竹,庆贺驱除年兽的喜悦。第二天,再走家串户,互相祝福,拜大年。

很显然,这是人们根据除夕守岁习俗附会出来的传说。汉代的《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可见,年是指谷物成熟,表明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完结。过年最直接的解释应该是人们为庆贺丰收而举行的一系列丰收祭仪式,谷物成熟一次的“年”也用来表明一个时间周期。台湾地区的排湾族近年来依旧保持在小米收获时举行“小米祭”仪式的传统,并习惯上以举行小米祭仪式的次数来记年龄。如今东北地区一些老年人,也会在吃上“秋粮”时,念叨上一句“又长了一岁”,仍旧是以春种秋收为一个周期、为一“年”,并不以如今通行历法上的年为节点。这些现象应该是“年”与收获之间原始关联的民间遗存。

大年初一

经历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转眼就是新年的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走一走”说的是走出家门互相拜年之俗。拜年的顺序通常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到同族家拜年,从长辈家开始。民间也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从初一到十五,年后第一次见面的友朋,都可以互致问候拜年。这“走一走”的拜年之礼,将亲疏远近的邻里亲朋都依次照应到,伦理秩序、长幼亲情和社会网络等也借此得以运转、强化。接受晚辈小儿拜年的同时,长辈还要给出“压岁钱”。“岁”与“祟”谐音,取其“压祟”福佑之意。有些地方的习俗是除夕夜给压岁钱,提早给祝福,也缩短小孩子的期盼之苦。北京地区早年间流行这样一首诙谐的儿歌:“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忙三十,闲初一。这是仅有一夜之隔的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大年初一,人们尽量不做活计,尽量享受,希望全年即将到来的日子都能如此轻闲、顺心。逢新正佳节,各界都有许多消闲娱乐习俗,皇家官府和寻常百姓家都极尽游艺玩耍之乐,年味盈盈。许多禁忌与此对应,比如不动针线、刀剪,不劈柴,不挑水,忌讳说不吉利的话,饺子若被煮破了就说成“挣”了,不小心摔坏碗碟要说“岁岁(碎)平安”等。庭院的鞭炮纸屑等也任之飘落,不能清扫,以免惊动随处都可能有的神灵。家中的脏水、垃圾也不能倾倒出门,要先集中于屋角等处,谓之聚财宝。

新年第一天的午饭也格外讲究,也以讨吉利为主,比如鸡、鱼、发菜等分别对应吉利、有余、发财等。这一天不用新米做饭,而是吃年三十预备好的余粮——隔年饭。

从初一到十五这期间,一直处于“年”中,不同日子还各有讲究。

北方许多地方视初二为财神日,这天要祭财神。早晨要早早地起来去挑财水,抱烧“柴”进家。中午吃馄饨,谓之“元宝汤”。

同类推荐
  • 崧泽之光

    崧泽之光

    以古文化和水文化为特色的青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六千多年前,上海最早的外来移民来到了境内的崧泽、福泉山等地聚居,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开创了上海历史文明的先河。如今,地处申城西大门的青浦,正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崧泽之光》,带你领略“上海之源”的文化魅力,感受传承历史文脉的时代价值。
  • 天下蜀道

    天下蜀道

    道,蜀道,道载蜀道。缘,广元,缘结广元。谨以此书献给中国蜀道文化联合申请世界遗产工程!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中华典故(上)

    中华典故(上)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主要讲述的是地方县——蓟县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历史。
热门推荐
  • 试婚

    试婚

    作者与男友各自用25封情书,将其真实经历展现开来,温情又犀利地,剖析了我们及其当下浮躁多变社会中,两性的心理,试婚的缘起,婚姻的走向,爱情与婚姻的异同与互生。所以此书是感性的,温暖的,女性的,又是理性的,疼痛的,男性的,深刻的。
  • 只有中医知道:中成药这样用才有效

    只有中医知道:中成药这样用才有效

    国家卫计委表示:超九成居民用药存在误区!中成药是中药的一种,相比中药更方便和易存,但是关于中成药的服用也是有讲究的,本书就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病症以及针对性使用中成药的医学养生常识进行了介绍。生活中很多人在用药的时候更青睐于中成药,觉得副作用和依赖性会小一些,用起来也相对安全一下,但是在服用中成药的时候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项和禁忌的。资深中医医师亲手教你辨别病症,正确使用中成药。有病切莫乱吃药,辨证用药疗效好。
  • 天文地理趣味百科(趣味智力测验百科)

    天文地理趣味百科(趣味智力测验百科)

    本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标题提问简单明了,正文讲述精炼扼要,一问一答,相得益彰,详略得当,通俗易懂。正文还有趣味小版块,是对主要内容的适当补充、引申、扩展、点评、启发和引导等,用以开拓思维和引导知识,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本套丛书涉及到少年儿童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一套小小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收藏。
  • 少女的九十九次告白

    少女的九十九次告白

    【女主财神附体+双向暗恋+现代种田1V1宠文身心干净】“余温最漂亮了。”众人看着照片上那个彩色头发浓浓烟熏妆的女人陷入自我怀疑“余温成绩很好。”刘助理看着手上总分加起来不够一百的成绩单陷入自我怀疑“余温唱歌唱的这么好,得第一有什么问题。”唱歌宛如车祸现场一般,众评委陷入了自我怀疑。记者采访余温“您和季总什么关系?”余温回答“你猜。”
  • 江太太恃宠而骄

    江太太恃宠而骄

    新书《穿书后我成了国宝级女神》已发!某八卦周刊曝出新晋影后慕颜夜宿某已婚商界大佬别墅,怒指她小三插足别人家庭。慕颜微博放话,“我回自己家关你们屁事?”上城权势滔天,俊美矜贵的江家三少转发微博,满城哗然。家中,慕颜看着身旁拿着自己手机微博刷不停的男人,“你什么时候学会自导自演了?”某人不满,“你不给我名分,还不让我自己争取?”慕颜,“……”也不知道当初强势逼她签字结婚的是谁。如果爱情是一种毒药,在他初见她时,他已经毒入肺腑,唯她可解。暗恋系娱乐圈宠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故事会(2017年8月下)

    故事会(2017年8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7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助鬼师已上线

    助鬼师已上线

    遇到死对头周易后,她有了新目标,怼他,抽他,弄死他!
  • 你将是我永远的回忆

    你将是我永远的回忆

    在倾城学院里中的校草—张赫,从小内向的他为了一个女生是怎样摆托内向的呢?男主:张赫女主:张菲儿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的事情呢?
  • 一匹雪白的马(中国好小说)

    一匹雪白的马(中国好小说)

    一部纯乡土文化的反腐小说,由主人公“侯震东”偶遇一匹雪白的马,牵出一系列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人物背景,以及乡镇生活的腐化与人情世故,故事贴近生活,是一部原生态的“人情”小说,作者最后道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的意义,这个社会需要正义,需要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