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37700000043

第43章 “天下之中”——中国古代第一个建都理论(3)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居也,建都各数百千岁”[1](卷129《货殖列传》)。也就是说,把国都建在“天下之中”,是唐尧以来的传统思想。《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崩,舜“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都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当时,“中国”一词的初始涵义是指位于天下之中的都城,都城也就是天子之国。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是在今河南洛阳一带。《逸周书·度邑》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有夏四百多年,其间曾几次迁都,但“总体上看,夏代各王的迁都,基本是在一个以偃师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内摆移。”[11](P18)相传曾为禹都之阳城即居天下之中。《周礼·地官》郑玄注:“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颖川阳城地为然。”

夏人因夏都所在产生地中观念,并由此确定了“尺有五寸”的标准。偃师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夏王朝都城遗址,学者认为它应是夏中晚期的都城斟鄩,位于今偃师西南约9公里的二里头村一带,邻近洛河、伊河,正处于夏王朝统治中心区之内。可见,夏王朝的国都规划已经体现出择中建都的思想。夏王朝就是以夏都为中心,将其统治势力伸向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乃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央,统治四方的政治地理结构,故《说文解字》称“夏者,中国人也”。

商王朝统治中心区域,前期是在河洛地区及郑州一带。商汤灭夏后建立的头两个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都位于这个区域之内。商代后期统治中心区域移至今河南北部,其都城也迁至安阳殷墟,居于商后期统治中心区的中心地带。卜辞中,四方、四土等所表现出的商人的四方观通常与都城对言,武丁时的一则卜辞说:“…已卜,王贞,于中商乎御方。佚348”,即卜得商居中央而统制四方。商人以自己的都城“商”、“大邑商”为中心,即以安阳殷墟为政治地理中心来确定“中”和四方的位置,“大邑商”是确定四方方位的坐标,四方以商为中心,因此又称“中商”[12]。《诗经·殷武》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毛传:“商邑,京师也。”郑氏笺:“极,中也。”商王居“四方之极”,统治四方。显然,商代是以都城来划分四至,其国都规划体现的是“四方之极”。夏商都城选址及其建设经验,构成了后来“天下之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此时的“尚中”、“四方之极”等思想观念并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此加以认真总结,使之成为一种明确的意识,并上升到理论和伦理范畴及方法论的高度,是在周灭商后,营建洛邑时由周公提出并阐发的。

总之,周公所创建的“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是在继承前人宇宙观和夏商都城建设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而加以发展和创新,首先应用于洛邑都城建设,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都城建设理论。

这一理论对古代都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意义

周公提出的“天下之中”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较系统的建都理论。“尚中”、“择中”是中国古代长久存在着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从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中心的重视,尧舜时期可能己经初步形成了“尚中”、“择中”观念,这种观念在夏商时期已十分盛行,只是还不系统。周公在营建洛邑的过程中,第一次对此作了理论总结,把“尚中”、“择中”观念提升为“天下之中”建都理论。虽然“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围绕营建洛邑的政治实践活动而阐发的,但是在周公的阐发和实践中,不仅提及了“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时配皇天”,同时也说到了阴阳和谐、“百物阜安”,涵摄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多重内容。他不仅以此作为营建洛邑的方法论,同时又把它作为指导自己建都思想实践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得“天下之中”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都理论学说。

周公之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沿着先哲思维路径,分别从不同层面表示了对“天下之中”的执着追求,丰富和发展了“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如成书于战国人之手的《尚书·禹贡》总结了“天下之中”观念,具体列出了五服制度——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提出了以王都为中心向四方推衍的回字形天下疆域结构。荀子则将居中所体现的尊尊含义上升到礼制的高度:“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7](卷27《大略》)《管子·度地》亦十分崇尚“天下之中”:“天下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天之中而处,此为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又说:“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之中而立。”[13](卷24《轻重乙第八十一》)《吕氏春秋》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14](《审分览·慎势》),明确地把“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作为选择都城地址和处理郭城与宫城关系的基本思想。

西汉贾谊进一步提出了择中建都可在次级区域内实现的构想,即“贾氏圆形布局体系”[4](P68):“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输将者不苦其劳,繇使者不伤其费,故远方人安其居,士民皆有驩乐其上,此天下之所以长久也。”[15](卷3《属远》)此外,前引董仲舒、班固在《春秋繁露》、《白虎通》中对“天下之中”的论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论,扩大了影响。可见,周公之后,经过春秋战国,“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日益深入地结合到古代政治思想里,深深扎根于社会意识中。

“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构成了古代中国最初的都城观。从这种都城观中,发展出中国古代一整套关于都城建设的思想体系,以及一系列已经被体制化的建都实践。在古代,把都城置于天下四方中央,既便于为天下所贡奉、四方所拱卫,“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6](《为政》),也是控制天下的原点,既可以显示帝居的尊严,形成对天下的政治、军事控制,又便于各地输入贡赋、诸侯朝觐,从管理角度来说,确实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同时,中国古代“王业不偏安”[17](《后出师表》),“居天下之中,即是居天地之中,符合中国社会以和谐为主旨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四周不偏不倚,对一方由服及鄙,易于形成向心忠中的社会文化心态。”[4](P67)从历史上看,尽管古代提出的建都理论林林总总,一些学者也曾对“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提出异议,但“天下之中”建都理论都没从根本上动摇。周公之后,虽然“天下”的版图时有盈缩,“天下”的概念也有所变化,都城形式也不断变化,但作为一种实践的“天下之中”建都理论,两千年间一直是指导古代建都的基本理论,一直指导和影响着古代都城选址建设,从思想和制度两方面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统一时如此,分裂时期的地方割据政权也是如此。

不仅如此,“天下之中”说本身具有的巨大涵盖力和扩张力,还影响到古代都城空间及宫室布局,而引申和发展出贯穿中国古代数千年的规划意识和制度: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都,择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既居中,则需四方拱卫,于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网殿阁皆取法焉”[18](卷六)。考古资料证明,从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城市布局几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以宫城南北中轴线为全城主轴线。这种布局模式正是“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在宫室布局上的具体体现。“天下之中”,还影响了春秋以来商业城市的建立原则。越国政治家范蠡更把“天下之中”原则推广到商业城市的选址方面。他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辗转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县),“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1](卷99《货殖列传》)范蠢在陶这个地方,“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当时最有名的富商。范蠢所说的“天下之中”不是指政治中心而是指经济中心,陶是诸侯国之间往来的交通枢钮,也是一个富庶区域的中心,所以他在这里经营商业获利甚丰,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

“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所表现出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还顽强地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以被后世儒者尊为五经之首的《周易》为例,通行本《周易》中,“中”的出现频率高达119次(不包括作为卦名的“中孚”),六十四卦中过半数的“传”之内容,都涉及到了这个“中”。继而,关于“中”的思想还发展为一种中和、中庸的哲学与伦理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凝固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与空间意识,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之伟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表现,是中华民族中和主体文化意识的体现。这种关于“中”的意识,当然还同时融渗在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之中,成为处于漫长封建社会形态之下的老大帝国固步自封、不思向外、以天朝为世界之中心的盲目自大的传统意识。这也是我们应当予以注意的。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李学勤《令方彝、方彝与成周的历史地位》[A].《洛阳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4]侯甬坚《中国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A].历史地理学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尚书》[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6]唐兰《殷虚文字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章诗同注《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9]唐晓峰《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A].人文地理随笔[C].北京:三联书店,2005.

[10]郭沫若《卜辞通纂》[M].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11]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2]连劭名《殷墟卜辞所见商代王畿》[J].《考古与文物》,1995(5).

[13]梁运华校点《管子》(新世纪万有文库)[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4]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5]贾谊《新书》[M]《贾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6]《论语》[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17]《诸葛亮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8]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①参见陈登原《国名疏故》(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胡厚宣《论殷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载其《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顾颉刚、王树民《“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1年第1辑)、于省吾《释中国》(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邢义田《天下一家——传统中国天下的形成》(载其《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李学勤《〈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龚胜生《试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王克陵《西周时期“天下之中”的择定与“王土”勘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胡克森《论西周“分封建藩”与“中国”先秦含义之演变》(《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浙江有意思

    浙江有意思

    《浙江有意思》是作者王寒多年来生活所感杂记,主要包括作者对浙江省十一地市风土人情独到的见解,文风戏谑,多以当地名胜古迹、美食趣事为题材,以片段的形式对每一城市进行描述,令读者得以快速阅读中体味到浙江各地的城市形象。
  • 字海寻趣

    字海寻趣

    《趣说中华字源、词源、句源:词海拾贝》以故事为载体,把词源融合在民风民俗、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中,展现出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美丽,构建了一个由词语点缀的万花筒,让读者从中了解丰富的词语知识和文化。
  •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它反映了楚人特有的葬俗和文化心理,它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是辉耀华夏的荆楚文化的代表。
  •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神话由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神话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本书选取了中国最著名,最为重要的神话呈现给读者。
  • 哲人孔子传

    哲人孔子传

    本书更主要从《论语》取材,参酌《史记》《孔子家语》《四书》《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论引证,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时序,夹叙夹议至圣在华夏文明集大成复创新局的不朽地位。针对一些旧说也提出质疑,而孔子从年轻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蜕变历程也依经解经,清晰呈现,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热门推荐
  • 温故(之三)

    温故(之三)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历史的投影有过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渺然足迹,所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 学霸的黑武学系统

    学霸的黑武学系统

    天道扭曲,众仙沦丧,武道大兴,"系统,什么是黑武学?""一点都不科学的武学!"“我的磁场转动呢?我的核武金身呢?都不科学了,还怎么练?”“揍啊!大力出奇迹,这天下武学,万变不离一个揍字,揍中自有黄金屋,揍中自有美容院,只要,你肯往死里揍,颜值有了,智慧有了,钱也有了......武学资质也有了!还怕没有你想要的黑武学?”我只是一个文化人,我真的不是在揍你,我只是在搞科研!......
  • 全能幸运人生

    全能幸运人生

    一个无良的假系统,得到了一只努力上进勤奋好学的猫,主角迷迷糊糊走上了科技霸主的道路。周听雨:“系统,给我来个任务,搞快点!”系统:“……”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能偷取属性

    我能偷取属性

    新书《开局穿越诡异世界》已发布。“无耻唐宋,快快出来受死!”“来了来了!”唐宋看着浑身强横气息缭绕的青冥鬼王,默默听着不断响起的美妙提示音……“叮!成功偷取青冥鬼王力量……”“叮!成功偷取青冥鬼王灵气……”一番大战后,青冥鬼王降级成为鬼将,他盯着唐宋,满脸悲愤。“狗贼唐宋!你对我到底做了什么?!”“这锅我不背!”唐宋同样满脸气愤:“万一……你恰好是传说中的漏气体质呢?”“我漏你妹!无耻狗贼!一百年后,我一定会回来的!”“叮!偷取属性足够,无上真身开启!隐匿虚空已修习!”这是一个穿越者在灵气复苏世界不断“背黑锅”的故事。
  •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有理由赢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 跟谁都能交朋友:如何多快好省地开拓新人脉

    跟谁都能交朋友:如何多快好省地开拓新人脉

    本书是中国知名草根心理学家,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语言学专家章岩的全新力作。章岩老师多年以来致力于图书行业,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和总结出的一套有效方法分享给普通大众,出版了如《人脉圈》《人脉圈2》《销售中的心理学诡计》《销售中的博弈论诡计》等多部畅销书,而这本《跟谁都能交朋友》则是其通过研究、时间而创作的极具实用价值的扛鼎之作。章岩老师在经历漫长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后悟出的一条真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认为,思想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只有在思想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敏锐、睿智、人情练达,才能够在交际圈内如鱼得水,才能够将集体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 余生不将就

    余生不将就

    五百年前,她说“我愿我下一生不要再遇见你”五百年后,她说“我愿下一世不再为你的王后”若干年后,他说“夫人,可愿跟我回家,孩子们想你了”她却一脸茫然,问道“你是谁?”然后头也不回的转身离开爱情不是经不起背叛,而是我再也受不起挑拨,所以我选择遗忘,再也不愿想起你的好你的余生本公主不再奉陪,而我的余生也不将就!
  • 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

    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

    古代哲学家曾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但随着哲学、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的研究,发现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不为自己意识到的偏见、谬误和错觉,比如先入为主、事后诸葛亮、对人不对事(因人废言)、多数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迷信权威,等等。本书总结了在我们的思维中存在的61个偏见、谬误和错觉。针对每一个问题,作者用一篇生动的文章来介绍这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家怎样通过思考或实验来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在历史上或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案例,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偏见、谬误和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