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4700000026

第26章 不可不知的戏曲剧种(7)

1.黄梅戏,七忙八不忙的开始

黄梅戏起源于农村,从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中形成雏形,后入城市,逐步发展成了一个剧种。它的形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但直到近代才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剧种。在此阶段内,它广泛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艺术的特点与精华,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为一种名剧。

另外,表演这个剧种的团体,同样也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可以说是和它的表演团体的形成发展相辅相成的。

黄梅戏的表演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这时期的黄梅戏,主要是在宿松、怀宁的皖西一带(现在的安庆地区),由一些农民或手工业艺人如竹木匠、织工、裁缝等表演,他们用山歌、茶歌等形式,并将旱船、龙舟民间歌舞等相结合,在庙会上或过年过节时演出、演唱。他们通常是由一人牵头,把表演的人集结到一起,在业余时间里,自由联合表演,演唱完毕后,便各自散去,等到下次演唱,再重新组合。这种演出、演唱,纯粹是出于自娱自乐、与人同乐,而并非以此为职业,把它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说,早期的黄梅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团体。另外,由于当时的英山、黄梅一带,常遭水灾,灾民们纷纷东逃至安徽的宿松、怀宁等皖西各县,而北方的凤阳、定远乃至淮北一带也有南下的逃荒者,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靠表演花鼓调、采茶灯或演唱山歌、茶歌等来乞讨饭食、钱财,故早期的黄梅戏也被称作“化谷戏”(一说是花鼓戏的谐音)。这些卖艺乞讨的灾民,有的一人演唱,有的几人合唱,有的打地摊演唱,有的沿门乞讨演唱,但都是暂时的谋生,并不以此为业,因此无法形成表演团体,故说,早期阶段的黄梅戏没有表演团体,只有表演者。

第二个阶段为早期阶段。在这个时期,一些较为固定、但人员构成较少的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将山歌、茶歌、采茶灯、凤阳花鼓调等演唱形式,发展成了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此间,演唱者们便开始不能像先前那样随意演唱。由于发展成了戏的演出,因此必须具备有服装、道具等戏剧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且在正式上演前需要进行排练,这使得业余时间变得不够,因此表演者们自然结合成了一个团体,这些表演随后便成为了表演者的职业或半职业。这便形成了黄梅戏早期相对固定的班子,即现在所称的“表演团体”。

这个时期的班子,基本是业余或半职业性的,有的短期,有的则带有季节性,大多没有固定的班址,内部松散,人员出入自由,组织结构不完整,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且因表演的内容不多,规模不大,剧中的人物也不多,只不过三两出二小戏(小生、小旦)和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里的人员七八个人即可,正如黄梅戏班子里所流行的一句俗语,叫做“七忙八不忙”,即指一个班子要是有七个人,就忙些;要是有八个人,则不忙了。因此,黄梅戏在中期阶段已经有了一些相对固定、但人员较少的业余或半职业性表演团体。

第三个阶段是后期阶段。班社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从农村进入到了城市,逐渐走上了正规、固定的道路,剧目增多,行当齐全。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还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了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为了具备表演大戏的能力,班社要相对的稳定,因此在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这些职业性的表演团体,为了保证收入,长期经营,剧目便开始不断翻新,人员进一步增加,行当置备更加齐全,舞台美术(衣箱、幕布、道具、刀枪把子)等也有了新的发展,保障了表演达到一定的质量。在组织管理上,有了班主,还配备了联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专职人员,班子不再那么松散,流动性也增大了。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就已出现,如在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多隆阿、鲍超曾于冬至当日在宿松缄“为剧楼,演花鼓戏,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宿松县志》)这里所提到的“花鼓戏”便是黄梅戏。这一记述不仅说明了多隆阿和鲍超看的这个黄梅戏,可能是一个阵容不错,有一定演出质量的固定性职业班社;也表示了这个班社已进入剧场。但由于该记述未记载班社名字以及其他活动情况,因此有人说,这也有可能是一个非职业性的班子。

到了光绪年之后,在岳西、宿松、潜山、太湖、怀宁的皖西一带,就相继出现了大量黄梅戏的职业班杜。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人称“彭小佬”的桐城人瓦匠彭鸿华,组建了黄梅戏班子,人称“彭小佬班”,主要在怀宁的乡间里演出;又如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王宏元在岳西组织建立起了“同升班”。

20年代到30年代,黄梅戏职业班社的发展比较多,除了长江以北的皖西、长江以南的至德(今东至县)以外,青阳、贵池、铜陵,甚至是徽州地区都均有组建黄梅戏班社。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廷翰在岳西组建“张翰班”,又称“良友班”;民国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东至组建“同乐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王梓林于宿松组建“抗建班”,又名“王梓林班”,这个班子在抗战时期,为宣传抗日救亡,还曾到抗战后方进行演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铜陵组建“椿月堂班”。抗战胜利后,大江南北,一派活跃气象。1932年,丁永泉与艺友们一起,将班子带入安庆市,结束了黄梅戏只在农村演出的历史。此后,其他班社一一仿效,纷纷也带班进入安徽各市县开始演出。后期的黄梅戏表演团体,较之前的更为正规和固定,演出的剧目也不断增加,行当也较为齐全,并从农村进入到了城市,流行的地区得以扩大。

最后一个阶段可称为“近期阶段”。在该阶段中,职业班社转变成了由政府管理的职业黄梅戏剧团,并于1932年进入到了城市。全国解放前的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的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班社活动的身影。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管理部门开始了对艺人的组织学习以及培训,将他们重新组织了起来,置于政府领导之下,使之更好地学习和演出。如在安庆市,丁永泉和他的儿子丁紫成、女儿丁翠霞,以及潘泽海和他的女儿潘王景琍,还有后来从京班转来的王少舫兄妹,共同组建了“民众剧场”(当时场团合一,其实为民众剧团)。不久后,严风英回到安庆,参加了“群乐剧场”(后改为“胜利剧场”,迁至钱牌楼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组建的“一二三班”,在铜陵被政府改为“铜陵新民剧团”。另外,安庆地区所辖各县,以及江南各县,在此前后都将流动的职业班社及零星的闲散艺人归纳组成了职业性的黄梅戏剧团。如望江县艺人胡玉庭和怀宁艺人李桂兰等人,从江北流动到至德,被至德组建为“至德大众剧团”;望江县则是把半专业性的“凉亭剧团”和业余活动骨干组成“望江流动剧社”;桐城县的文化部门将黄梅戏艺人陈国荣等,和一些业余演唱积极分子严云林等人,组成“桐城人民剧团”。这使得原本流动性很强的“跑码头”状况得到了大大的改观,使得表演个人与团体得以相对地稳定下来,大多都有了固定的剧场,且基本上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活动和演出,在恢复和重建中打下了发展的基础。另外,其演出也脱开了“草台”和“地摊”,其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最为重要的是,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这些演出团体得以自己管理自己,经济收入也得到了一定保证。

2.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曲调委婉清新。

花腔,主要是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其代表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则常用于大段的叙述、抒情,闻声委婉悠扬,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其代表有“梁祝”、“天仙配”等。在音乐方面,现代黄梅戏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在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以高胡为主,再加之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对于多种不同题材的剧目都能够给予适当表现。

(1)主腔,最具戏剧表现力的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其中,主腔是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正是因为它具有了这一主要特点,因此才使得它同“花腔”的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相区别开来。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因此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并非意味着其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都每每为主,而是相对于它的音乐形态、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主腔在黄梅戏音乐发展史上,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恰好同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最终得以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把主腔认为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基本音乐风格的确定。

(2)花腔,脱胎于小曲杂调的唱腔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它既包括了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花腔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明朗化的调式色彩、质朴化的表情达意、舞蹈化的节奏律动、口语化的旋律线条以及衬字(词)化的唱词结构等方面。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都不会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它们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都充满着欢愉之情、戏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既无昂扬豪迈之刚烈的表现,也没悲戚愁苦之柔弱的情感,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纷繁的调式都只成为了增添色彩的工具而已。花腔这种求轻盈、尚乐天的表情倾向,成为了黄梅戏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体系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花腔主要由锣鼓伴奏,加之流畅的“长槌”,合着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其节奏带有着民间舞蹈的律动,使得表演者和观众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热情与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不仅与当地方言的调值相符合,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逻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的某一字的语势都予以表达,非常口语化。花腔从很多地方吸收形成了百余首曲调,如“鲜花调”来自江南,“莲花”、“凤阳歌”来自北方,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在语言因素方面带上了十分明显的变异,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成为了统一花腔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的表情达意带有质朴化特征,从唱词上来看,其状物言情都主要体现了快人快语、诙谐逗趣的特色,如《逃水荒》中的“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以及《夫妻观灯》中的“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

从音乐上来看,乐汇简洁、语势自然,字位安排密集紧凑,从而结合成了朗朗上口的旋律,朴素而大方。

在唱词中,花腔常大篇幅地使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其加进的衬词有“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儿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但其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字。衬字的非表意性,为演唱者留出了空白,使之可以任意点染自己所认可的情绪,因此很多花腔的衬词都起到了扩大曲式结构的作用,使原本短小的两句头、三句头小曲变得丰富起来,是曲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过多的衬字衬词把本来易懂的词意变得难以捕捉,这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另外,花腔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词,它与小戏密不可分。在小戏中,绝大多数的花腔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而在串戏中,其使用情形与小戏也相类似;但对于大戏而言,花腔则只是作为插曲。

花腔的某一首曲调有自身的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是旋律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发生在小戏或串戏中,生旦角色共用一首曲调时,如“打猪草调”,陶金花的上场与金小毛的上场所唱就略有差别。女腔在一个八度内活动,在乐句的开头每每碰撞最高音,旋律流畅活泼;而男腔则要避开女腔的高音,在六度音域内活动,旋律线条较为棱角分明。

同类推荐
  • 中国岩画

    中国岩画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
  •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当下数字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日趋严重的致瘾化、泛低俗化、高碳化、自由化和虚假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字艺术德性失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相比发生了重大嬗变。因此,阐明数字艺术德性本质,进而研发有利于数字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路径就是本课题的基本研究目标。本课题有四个创新点:一是首创了“利他行动”德性本质观;二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的异同;三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生产德性、传播德性、消费德性、文本德性的不同本质及其互作关系;四是首创了低碳艺术理念,并阐明了其德性价值。本成果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的基本规律,开创性地建构了一整套关于数字艺术德性和低碳数字艺术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开辟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的学术空白,增加了该学科的知识储备,初步形成了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数字艺术中国学派。
  •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许达云)仲宣,你看那一林红叶,三径黄花。一林红叶傲风霜,如乱落火龙鳞。
  • 西游戏曲集(全两卷)

    西游戏曲集(全两卷)

    小说《西游记》是“世代累积型成书”的典范之作,在其成书及接受过程中,“西游记戏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当小说《西游记》问世以后,“西游记戏曲”又成为其传播流布的主要渠道之一。《西游戏曲集》汇集历代有关“西游记”的戏曲,其中不乏版本稀见者,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整理、校注,对专业研究者和一般读者都大有裨益。
  •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本书主要从历史与社会、人文与生态方面对动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动画的组成元素进行理论分析,挖掘其蕴藏的艺术内涵。让读者逐步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动画的神圣殿堂,去探索这种独特文化带给我们的无与伦比的动画艺术之美。其次,在动画影片的实践研究中,讲述动画艺术的人文与生态,评述在动画作品中存在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让艺术作品体现深切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人文关怀。在本书的最后,对当前动画技术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青春-哲理卷

    青春-哲理卷

    一段爱情的重生是要等待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可能让死亡毁掉一切。以青春换明天的爱情,从来凄怆。爱是难分彼此——彼此的优点和缺点。我以为这是我的优点,你却说是缺点。你的缺点太多,我却喜欢你,这是我的优点。爱就是难分彼此。理想,在实现以前,有很多名字,它们是:幻想、妄想、白日梦,和不可能。可是,就是它,使得一个只能爬行的看鸭子的小男孩,变成了受众人崇敬的学者与勇者。
  • 宠妻如命:boss骗婚大作战

    宠妻如命:boss骗婚大作战

    (本书已完结!)第一次骗婚是天真,第二次骗婚是假孕,第三次骗婚是孩子。自古以来都是女人拿孩子来要挟,唯独他叶存钦买通把脉的老中医,把媳妇三番两次骗回家。豪门嫁豪门,理所应当,但这只是个开始。说好的盛世宠爱,承诺下的唯你不娶,到头来都是他报复的垫脚石,真相袭来,这是一场居心叵测的婚姻……一场你追我赶的骗婚大作战,莫念熙发誓:“叶存钦的话,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相信。”
  • 学霸有点甜

    学霸有点甜

    文案一:★南高的盛行,成绩好,样貌好,人称“三好学生”。无视一众校花迷妹的示好追求,偏偏看上了数学极渣的顾锦言。★文案二: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新闻炸了。报道一:盛行是北城的高考状元,但被扒出是盛世集团总裁的私生子。报道二:顾氏千金顾锦言是全市第二。报道三:以上两人恋爱了。【我想和你一起成长,然后变成最好的我们。】缘更,校园治愈系。
  • 农媳

    农媳

    穿越女pk重生男!******贺澜一朝穿越,竟已嫁为人妇,成了农家媳。家徒四壁,极品不少,还有一个只能储物的空间坠子。而那个闷葫芦夫君,怎么突然性格大变,口叼舌毒——你是要闹哪样?!做甜汤,卖木具,开厂子,人生需要各种尝试。——且看穿越女与重生男,携手共度奔小康!
  • John Stuart Mill

    John Stuart Mil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FBI推理课

    FBI推理课

    本书根据案件的不同类型,以案发现场的场景、特征、手段为主要线索,将其分为开放模式、密室模式、比拟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不可能犯罪模式、安乐椅探案模式、破译密码模式、心理盲区模式等八个章节。在本书中,我们不是一味地讲解案件或理论知识,而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先总结了每一种案发模式的特点和侦破关键,再辅以生动的推理故事,让读者深刻地理解到,在此种模式下的案件都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分析案情,让读者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从理论的层面分析、推理出事情的真相,锻炼和提高读者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原振侠28:无间地狱

    原振侠28:无间地狱

    女巫之王玛仙与爱神星机械人前往拯救爱神星,原振侠只好无奈地回到地球过正常的生活。原振侠无意中在报纸上发现一个奇怪之极的展览广告,而展品作者的名字柳絮让原振侠很感兴趣,于是他决定前往参观展馆。在展馆中,原振侠见到谜团一样的人物柳絮,她来自一个神秘残酷的组织「无间地狱」,柳絮请求原振侠的帮助,脱离追杀她的组织成员。原振侠将柳絮带到安全的酒店之后,在酒店中又遇到同是「无间地狱」的成员水红以及曹银雪的弟弟曹金福,原来水红与柳絮是在执行「寻找海棠」的任务!而柳絮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她是一枚被组织改装的核子炸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毛泽东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它改变了中美关系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绝,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最新档案和多渠道获取的珍贵照片,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毛主席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密访北京、中美密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余余却斯然

    余余却斯然

    甜宠文。余余从未想过比起18岁,20岁才是她人生中最奇特的一年。遇到靳斯然,她知道了什么是自卑,差距。但,这一年也是靳斯然让她知道什么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