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91600000004

第4章 两个法国人在美国(1)

民主是个好东西

美国是一个人类政治经验的实验场,两三百年的试验中,创造了许多过去不曾有过的政治安排,进而,这些新鲜的安排也就改变了政治这件事情的本质,改变了政治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回头看历史,美国崛起进而影响世界之前的所有社会,不管位于何处、源自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它们的政治基本上都是传统型的。传统型政治最大的特色,是中国所说的“天高皇帝远”,也就是这个社会里绝大部分的人一辈子都跟政治没什么关系,不需要、也没有机会跟政治发生关系。政治是极少数人的事,除了这极少数之外,其他人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甚至也无从知道、无从接触政治。他们只有被动地接受政治,不会主动地和政治发生任何关系。

因为美国,更精确地说,因为在美国所进行的大规模民主机制试验,才产生了今天世界上普遍接受的现代型政治社会。活在现代型的社会中,每天被政治、政府包围着,我们很容易忘掉:这样的高度政治化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非常状态。

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社会中,政治和生活保持着遥远的距离,政治只占一般人日常生活意识里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那才是“常态”。今天大家经常且充分地意识到政治的存在,关心政治、讨论政治、参与政治,这是最近一两百年才出现的变化。刺激、创造出这项全球性变化的一个主要力量,就是美国的经验,美国的民主,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快速强大、崛起的事实。美国的经验使得民主从一个概念,成为一个事实,进而成为一套让国家富强的秘诀,使得就算欧洲人,就算一贯从文化角度看不起美国的法国,都不得不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都不得不将自己的政治制度不断往民主的方向倾斜调整。

而民主的前提,就是一般人要参与、进而要承担政治决定的责任,也就必然使得关于政治的讯息大量膨胀,在社会上快速流传,制造出了将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结果。

共和不只适用于小国

美国崛起之前,欧洲对于民主的认知,基本上是历史性的。说到民主,浮现在他们脑中的,不会是任何现实国家、现实政权,而是古希腊城邦,以及罗马早期的共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的知识,也就使得欧洲人普遍相信:民主只适用于小型的政治体。

托克维尔的前辈孟德斯鸠在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严复译为《法意》)中,整理了人类古往今来的政治制度,将所有的政体分成三大类——共和、君主和独裁。共和制度又分成民主(平民共和)与贵族共和两种。

《论法的精神》第一册第八章,有一节标题为“共和的显著特性”,孟德斯鸠明白地说:

共和管辖小领域,毋宁是件自然的事,否则共和就无法长期延续。在领土广大的共和国家里,有人控有庞大的财富,因而也就少了节制;有太重要的事务无法交给任何一个平民来处理;平民有自己的利益;他很快就会觉得自己有机会可以借着压迫同胞而变得更快乐、更光荣,因此可能会在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自己的荣光。

在幅员广大的共和国,公共利益会成为千种私人看法的牺牲品;被压服在众多例外与意外之下。在小型共和国里,公共利益比较明显,容易理解,在每个公民的日常行为范围内;违规行为不会那么多,当然,也比较不会被包庇。

从相反的方向看,孟德斯鸠也主张,民主共和是小型国家最适切的政治制度。

除了在极少数的特殊环境下,非共和政体很难在单一城镇规模的国家长期维持。小国的君主自然会倾向于压迫他的子民,因为他的权力很大,然而可以用来实现他的权力享受或尊荣的手段却很有限。结果是他会践踏自己的子民。换个角度看,这样的君王很容易就被外来或甚至自身的反对势力给击垮;人民随时可能团结起来推翻他。

类似的看法,散布在《论法的精神》书中各处;更重要的,孟德斯鸠的看法,反映了18世纪中期欧洲的普遍意见。共和只能在小规模的社会成功,法国、西班牙、波兰、俄罗斯……是不可能以共和方式来统治的。

在这样的共识背景下,竟然出现了美国革命,接着又有美国宪法。在北美新大陆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违背欧洲常识的政治实验,要以民主的方式来组构、治理相对庞大的土地与众多的人口。

到了托克维尔写书的1830年代,美国的政治实验成果基本底定,大规模的民主共和是有可能的,是的,人类政治道理必须加入美国经验彻底重新思考。

用雄辩的小册子传播理念

美国政治试验的正式起点,是1776年的革命。美国革命不只是武装反抗英国殖民政策,进而脱离英国统治而已,在反抗之前,以及反抗成功之后,几十年的时间内,不断持续有各种思考、理念的讨论。美国革命,先是一场思考革命,然后才是行动革命。

承载美国革命思考与理念的重要工具,是pamphlets(小册子)。这是当时在英国、法国流行,后来传到北美殖民地的一种大众传播形式。那时候的媒体没那么发达,不要说没有广播、电视,就连报纸的发行量都不大,传播的幅面都不广。因而小册子成了最有效的宣传工具。当时的人想要宣传、鼓吹什么,只要是需要接触、动员陌生群众的,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写一本小册子。

小册子通常都是用煽动的语言,近似讲稿的方式写的。要让识字能读得懂的人,可以直接将内容念给不识字的人听,甚至可以聚众大声朗读,来扩散放大影响力。小册子的字数不多,但也绝对不是填上几句标语口号就能解决的,里面要装有雄辩滔滔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来读来朗诵。所以小册子通常一方面要有可以挑激情绪的种种事实例证,另一方面也要有清晰醒目的观念贯串其间。

这个人写了一本小册子,引发注意,于是就会有同意他、支持他的人,仿效再写一本小册子,也会有人写小册子反对他、批判他。小册子既是观念流通的管道,也是辩论吵架的场域。

我们可以在潘恩(Thomas Paine)留下来的著作中,看到这种小册子的内容。潘恩主张美国革命的小册子(《常识》与《美利坚的危机》系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于北美殖民地下定决心追求独立于英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读潘恩时,我们心中应有补充的理解——潘恩的小册子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当时数以百计畅销小册子中的一部分。有潘恩这种鼓吹独立革命的小册子,也就会有保护英国殖民利益及支持王权立场的小册子,彼此叫嚣吵架,争取读者与听众的注意。这些小册子加在一起,创造了18世纪珍贵的政治启蒙潮流,借由小册子的强大感染力,使得许多人意识到政治制度的选择,思考了王权制度与民主制度的利弊得失。

这是我们今天理解美国民主的一项重要历史材料。另外还有一份同样重要的材料,是《联邦论》(The Federalist Papers )。这是由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麦迪逊(James Madison)和约翰·杰伊(John Jay)三个人合写的八十五篇文章,意图是说服各州同意签署联邦宪法。这批文章对于为何要成立联邦,这种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民主联邦制度有何意义,以及联邦制如何运作,联邦治下的政治生活会有怎样的特色,都做了深入、详细的说明。借由《联邦论》的鼓吹,联邦宪法通过了,十三个州正式组成了一个国家,也给予了这个新成立的国家一套完整的政治理念,以及一份独特的历史使命。

一个法国人对美国民主的客观分析

革命前后的小册子,以及《联邦论》,记录的都是“参与者”的观点与经验。行文中带着高度的迫切感与说服的热情,是其优点,当然相对的缺点就是少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少了对于这样一场革命带来的政治大改变,在美国以外其他地区是否具备普遍意义的讨论。

客观分析和普遍意义的讨论,正是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最大的贡献。托克维尔是个法国人,他的书是用法文写成的,显然刚开始是以法国读者为对象。这原是一本向法国人介绍美国革命、美国政治制度的书,是为一群对于美国没有什么认识的读者而写的书。他当然没有打算要将这样的题材写给美国人看,更不会预期到他的书后来竟然吸引了那么多法国以外的读者,甚至包括大批的美国读者。

如果预见到会有许多美国读者来读他的书,想从他的书里找到一条自我理解的管道,托克维尔当年还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吗?

在书籍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有趣的对照、对比,那就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写的《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一本分析解释日本文化的书。本尼迪克特动笔写《菊与刀》时,一句日语都不懂,也没有去过日本。更糟的是,她还不可能有机会去到日本做调查观察。因为那时珍珠港事变刚发生,美国对日本宣战,两个国家处于敌对的战争状态中。

事实上,就是珍珠港事变、对日宣战,刺激了这本书的写作计划。出于战争需要,美国政府必须对于新的敌人有所了解,以便作为拟订战争策略的参考。了解敌人的一种方式,就是进行人类学式的文化研究,看看日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日本人相信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基本价值态度。

本尼迪克特接受了委托,凭借着她对于“文化模式”的长期思考,设定了一套认识日本人、日本文化的问题。但她要到哪里去找到日本人来让她问,来做她的受访者(informant)呢?

到日侨集中营里去。美国对日宣战后,强制所有在美日人,包括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包括日裔第二代年轻人、小孩,不得在社会上自由活动,都得被拘留在集中营里。没有学过一天日语,没有待过一天日本的本尼迪克特就到集中营里和这些日裔美国人相处,做她的田野调查,写出《菊与刀》来。

如果不是处于战争非常状态,本尼迪克特不可能只靠这么有限的调查资料,就写一本分析日本文化的书。如果不是有迫切让美国人掌握敌人日本的基本面貌需求,本尼迪克特恐怕也不会那么快速写出一本书,马上印刷出版。然而这样一本调查条件严重不足、迫于现实仓促完成的书,出版后不只影响了美国人对日本的认知,战争结束后竟然译成日文,卖回日本,在日本成了畅销书,也影响了日本人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认知!

不久前,我到日本去,在东京地铁看到一本免费杂志,叫《R25》,那是专门办给二十五岁左右年轻读者的刊物,我看到的那一期,封面大标题是“耻文化?”,里面用了几十页的篇幅做了大专题,讨论日本的年轻世代是不是“耻文化”下的产物。“耻文化”这种说法,不是传统的日文,是从英文Shame Culture 翻译过来的,而Shame Culture 正就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出来定性描述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主要观念。

Shame Culture 对比西方的Guilt Culture,是本尼迪克特用来帮助美国读者了解日本人的关键切入点,日本人没有原罪观念,却有强烈的集体评判,所以日本人做什么不做什么,在意什么不在意什么,主要不是出自内在的是非善恶信念,而是考虑外在周遭众人的眼光与意见,被发现做出了不合一般仪节的行为,就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本尼迪克特的分析,半个世纪后,还在影响日本人的自我形象讨论。真是令人惊讶。

《论美国的民主》和《菊与刀》类似之处,在于作者托克维尔和他分析、描述的对象——美国——也没有那么亲近、密切的关系。托克维尔比本尼迪克特好一点,他写书之前,到过美国,对于美国有第一手的观察资历。好一点,但也没有好太多。

托克维尔去美国时,还不满二十六岁,前后在美国待了九个月时间。然后回到法国,几年后写出《论美国的民主》。比较一下,我二十四岁去美国留学,然后在美国连续住了六年才回台湾,好像我会比托克维尔更有资格来写《论美国的民主》吧?

当然,这是玩笑话。托克维尔的书,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产生的,历史情境使得这本书能够在大西洋两岸都赢得众多读者,那样的历史背景,跟本尼迪克特的书在战争中写作,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在日本流行的历史背景一样,都是无法复制的。

同类推荐
  • 九三学社史话(中国史话·政治系列)

    九三学社史话(中国史话·政治系列)

    九三学社的发起者,大多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这段百年沧桑,几乎浓缩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一切悲喜剧,其战争之惨烈,社会之动荡,人民之困苦,天地之翻覆,新旧之撞击……可以说,史无前例。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反差巨大、对比强烈、触目惊心的时代背景,当我们翻开此书,呈现在眼前的,自然也是山奔海立,云起雷行……还有,一个个披肝沥胆的热血人物,叙说不尽的往事,动人的情怀……
  • 新史学讲演录

    新史学讲演录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历史研究的观念和手段却与日俱进。本书据著者近年在北京大学等校的讲演写成,阐述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史研究的种种趋新的倾向:一、突破“大写历史”的理念和以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中心的方式;二、注重以往史家所忽略的“边缘”层面,提倡“自下而上”的新文化史的研究;三、倡导“记忆研究”,将普通人对过去的口述回忆纳入历史研究;四、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全球史的写作,以求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拾、重建史家叙述历史演变、诠释历史走向的传统。
  • 大明虎威军门

    大明虎威军门

    问:“您是如何成为一代能够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明虎威军门的呢?”答:不俗的实力、超群的计谋、极好的运气,但是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那最神奇的金手指吧!问:“那您能不能详细的说一说您所经历或者在您身边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且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情节呢?”后世华夏的古武传承子弟兼拥有年龄最小的准特种兵和准军工专家双重称号的桓昭闭上了眼睛思考了很久,然后睁开了眼睛微微一笑地说道:“我准备好说了!那你们准备好听了吗?”
  • 我代表大周

    我代表大周

    陈桥兵变不存在,赵大并未黄袍加身;该被赶下台的小皇帝柴宗训成了大周太宗武皇帝;赵二这条废柴到底还是北伐大败;……大周立国百年,正当鼎盛,宁子承来了——侯府嫡子,勋门贵胄!他发现这个大周有点神奇,似乎大有可为?可他只想种种田陪妹子。直到有一天,当他翻开太宗武皇帝遗诏时,不禁想起第一次听说这位前辈的那个下午。……“各位,我不是来谈判的,我是代表大周来通知你们,通通跪下,把屁股撅好等着挨踢!”
  • 戏诸侯:把历史活成段子的春秋狂人们

    戏诸侯:把历史活成段子的春秋狂人们

    春秋年间,不管是英雄还是恶棍,都有把历史活成段子的特殊技巧。仅仅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周幽王就在烽火台点火忽悠诸侯前来救驾?然而不作死就不会死,被幽王赶走的正宫申后从娘家搬了救兵收拾渣男和小三儿。这回狼真来了,再喊可没人信了……于是,列国争霸的春秋乱世就此开始。倒了血霉的郑庄公“难产”,妓院祖师管仲,爱上哥哥的文姜公主,丧家犬重耳、为了称霸天下装了九年孙子的“楚装王”……说尽春秋时期奇葩人、奇葩事,这些极品风云人物决定了历史!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

    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都武狂潮

    都武狂潮

    少年蛰伏农村三载,整个村子却对他一无所知!直到某一天,全世界都沸腾了……
  • 开卷书坊·温暖的书缘

    开卷书坊·温暖的书缘

    本书是开卷书坊第三辑中的一种,系著名诗人、作家、出版人徐鲁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既有追慕先贤大师,如孙犁、梁宗岱、鲁迅、徐迟、丰子恺、曾卓、绿原等,也有评赞书友时俊,如画家贺飞白、萧继石、梅春林,长笛演奏家涂琳,书法家刘永泽,诗人、散文家赵丽宏,散文家李华章、文字圆润丰满,关怀体贴亲切。当然,也少不了论及名著书事,如《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开卷》《刑场上的婚礼》《长江文艺》等。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是极有趣味,极具可读性的。
  • 斗战

    斗战

    苍月大陆,在这里没有单纯的斗气,没有单纯的魔法,有的仅仅是斗气与魔法的结合——斗气元素,没有过多的等级之分,有的仅仅是无止境斗气值……
  • 愿你如明月

    愿你如明月

    如果我不曾爱上你,如果我不曾卷入这场斗争,那么,我的人生会不会有些不同呢?
  • 天幽我心

    天幽我心

    天幽,我这么爱你,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啊!君涯,抱歉,我是天行者。
  • 像默哀一样低垂脑袋

    像默哀一样低垂脑袋

    在弥来的目光尽头,刁榜坳口衔住了那枚熟透的夕阳,吐出了达香高挑的身影。达香在走下坡路,她洁白的牙齿在渐渐暗淡下去的阳光里闪闪发光,红色的挎包在她手里忽前忽后地晃荡着,时不时被她抡成一个又一个大圆圈,那红色就有些恍惚起来。弥来嘀咕着:“这女人,怎么就回来了,还不坐车?”达香一直亮着一口白牙走到弥来的跟前。弥来干着一张酱紫色的脸问:“怎么不坐车却走路回来?”达香的那口大白牙依旧亮闪闪的,说:“坐车累了,屁股麻疼麻疼的,我就走回来啦。”弥来又问:“你到哪里下的车?”达香说:“那城。你就从那城走路回来?”弥来的小眼睛睁得比水牛的眼珠都大,从那城到娄圩村可要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呢。达香点点头说是啊!她好像很不理解弥来的大惊小怪。弥来摇摇头,叹服道:“你真行,这么远的路你都能走回来。”
  • 天下无双之修罗鬼医

    天下无双之修罗鬼医

    她是21世纪古武世家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冷艳杀手。一朝穿越,成为定国侯府修为尽废,丢弃荒院无人问津的大小姐。他是南晋皇族惊才绝艳的皇长孙,手握重权的太子殿下,杀伐果断,智谋无双。是整个南晋,无数少女心心念念的的梦中情人。她冷血、冷情,却又妖娆惑人。他薄情、寡性,却又邪肆撩人。当,他遇上她,她碰见他。陈年旧事、昔日故人,无数意外接踵而来。这天下注定不会平静,六界纷争,硝烟再起,且看她如何用这纤纤素手,搅乱这盘天下棋局!简介无能,请看正剧。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