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9200000003

第3章 中庸注参(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柱按:命犹生也。所生命连言。《论衡·骨相篇》云:“命谓初所禀得而生也。”是命有生义。“天命之谓性”谓天生之自然者谓之性。是人生之本然,不假于外者也。率,郑注云:“循也。”循此自然之性而行谓之道。道,路也,引申之为人生之道。好生而恶死,此生物之性也。有此好生之性,则循此好生之性而行,去死避难,以求遂其生生之性,是之谓道。然生物虽好生而恶死,然好之不得其道,或纵欲之过而自戕其生,或专欲之过而彼此相杀,则亦自取死亡之道也。故是道也,又必修而明之而后可。故君子修而明之以教于人人,故曰修道之谓教。

参考

戴震云:生而限之于天,是曰天命。凡分形气于父母,即为分于阴阳五行。人与百物,各以类滋生,皆气化之自然。《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分于道者,分于阴阳五行也。此之大别,各以气类。而同类之中,又复不齐。故曰:“天命之谓性。”有生以后,则有相生养之道,亦如气化之不可已。经传中或言天道,或言人道。天道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也。人道以生以养,行之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是也。凡人伦日用,无非血气心知之自然。故曰:“率性之谓道。”然心知有明暗。当其明则所行不失,当其暗则有差谬之失。修者,察其得失,而使一于善。非于道之外,别为法制也,故曰:“修道之谓教。”篇内又以修身修道连言,身之实事是为道,道不可不修明矣。

康有为云:人非人能为,天所生也。性者生之质也。禀于天气以为神明,非传于父母以为体魄者。故本之于天。《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也。率,循也。循人人公共禀受之性,则可公共互行,故谓之道也。修,治也。道者可行之谓,尚多粗而未精。善道者以其法传之人人,故谓之教也。言孔子教之始于人道,孔子道之出于人性,而人性之本于天生,以明孔教之原于天而宜于人也。

刘师培曰:告子曰:生之谓性。仪征阮氏《性命古训》曰:性字本从心生。先有生字,殷、周古人造此字以谐声,声即意也。盖人秉性而生,故《中庸》言“天命之谓性”,《乐记》言“民有血气心知之性”。盖血气心知,即性之实体。古代性字与生字同。性字从生,指血气之性言也;性字从心,指心知之性言也。性生互训,故人性具于生初。

陈钟凡云:《大学》言修身本于正心诚意,《中庸》则推其原于性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天赋人类自然之本能,道者发展本能之谓,教者由明之诚,故谓之修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柱按:道者生生之道也。故不可须臾离。离则死矣。然此道贵乎能修。而修之本在乎隐微。故戒慎恐惧乎不见闻之时。盖深明乎行为之本于意志,欲行为之善,先求乎意志之善也。

参考

戴震云:人所行即道,威仪言动,皆道也。“可”如“体物而不可遗”之可。凡对人者接于目而睹,则戒慎其容仪;接于耳而闻,则恐惧有愆谬。君子虽未对人,亦如是,为动辄失道,而不使少疏也。

唐蔚芝师云:曰“戒慎乎其所不睹”,则其可睹者戒慎更可知也;曰“恐惧乎其所不闻”,则其所可闻者恐惧更可知也。

马其昶云:性体充实,无间一息。失其本然之性,即一息非人。故道不可虽。莫见莫显,犹曾子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故慎独为率性之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柱按:当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其犹阴阳二电未经摩擦,尚未发生电气之时乎?“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则非不能喜,不能怒,不能哀,不能乐矣。推贵乎中节而已。能中节则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亦可谓之和也。反是,则当怒而不怒,亦不足谓之和。故中庸之道,非乡愿所得似也。“致中和”,谓人人皆极致乎中和也。“天地位焉”,谓天地得其所,极言天下太平也。“万物育焉”,谓万物得遂生生之道也。夫儒家之学,以天地位、万物育为主恉,其道何等博大?与近世欧洲之物竞主义、国家主义,专以残杀异类为自存之计者,其仁暴盖相隔天渊矣。

参考

戴震云:中和者,动静俱得之美名,喜怒哀乐中节,即可以言和。其未发也,虽赤子之心无知,亦即可以言中。论喜怒哀乐,不惟未发以前,无所容心。即发而中节,亦无所容心也。论中和之实,则合天下事,无不自中出,无不以和为至。故曰:“大本”,曰:“达道”。篇内言“尊德性”,与上两节之交相足;言“道问学”,与此节文相足。德性曰尊,所谓戒慎恐惧,所谓慎独是也。问学曰道,此所谓致是也。德性,譬则身之血气也;问学,譬则饮食也。不保护而自耗败其血气,与废饮食之养无以增长吾之血气,其为二事甚明。以喜怒哀乐言中和,性情之德无一人不可语于此也;以中和言大本达道,孰能尽之哉?其功非于发与未发也。由问学以扩其心知,“至听明圣知达天德者”乃为致之所极。凡位其所者中也。凡遂其生者和也。“天地位”,天地之中也,“万物育”,天地之和也。中和而至于“天地合其德”,故曰:“天地位焉”,以见中之如是也,“万物育焉”,以见和之如是也。“天地位焉”,该凡位其所者言也;“万物育焉”,该凡遂其生者言也。凡位其所者,天定者也,本也;凡遂其生者,人事于是乎尽也,道也。孔子对齐景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丧服传》曰:“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盖天地位,万物育,无适而不可见也。本乱必害于道,道失必害于本,中和虽分言之,致中和之功,一而已矣。

唐蔚芝师云:此章言性情教育,推原天命,实即人道教育也。人道以性情为本,《大学》言修身在正心,不外乎去好乐忿懥诸弊;言齐家在修身,不外乎去哀矜傲惰诸弊。孟子言良心则曰“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可见修齐治平之道,以治性情为最要。

徐绍桢云:《广雅·释诂》《广韵·三钟》并云:“庸,和也。”此中庸亦当训为中和。书中凡言“君子中庸”,“中庸其至矣乎”,“择乎中庸”,“中庸不可能也”,“君子依乎中庸”,皆称引孔子之言。子思恐学者不知中庸之义,又恐学者不知庸之为和,故先于第一章发明之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乃以仲尼曰:“君子中庸”云云,其后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又以“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申明之。所谓道中庸,亦即致中和之义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柱按:此时中,孟子所称孔子圣之时者也。各本作“小人之中庸也”,无“反”字。今依王肃本加。无忌惮与上文戒慎恐惧相反。

参考

戴震云:庸即篇内“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由之务协于中,故曰中庸。而,犹乃也。君子何以中庸?乃随时审处其中;小人何以反中庸?乃肆焉以行。陆德明《释文》云: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当是魏、晋间仍有古本未脱反字者。

康有为云:孔子之道有三统三世焉。其统异,其世异,则其道亦异。故君子当因其所处之时,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上下无常,惟变所适。别寒暑而易裘褐,因水陆而资舟车。道极相反,行亦相反。然适当其时则为此时之中庸,故谓之时中。若守旧泥古,而以悍狂行之,反乎时宜,逆乎天运,虽自谓中庸,而非应时之中庸,则为无忌惮之小人而已。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柱按:就气性而言则为中和,就行事而言则为中庸,二者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此孔子叹中庸之道之至,而能行之者少。民能行中庸者少,则放辟邪侈者多,则由上之礼教不明也。

参考

戴震云:民非知而能之也,由于先王之礼教,而心志纯一谨厚,无私慝佹肆之行,则亦能之。盖生养教化尽于上,使民有恒心,故也。

唐蔚芝师云:此“鲜能”与下“鲜能知味”同。盖天下过者为横民,不及者为懦民。世必多能中庸之国民,而后天下可望其平,故教育国民,必以中庸为主。

康有为云:天下之道教多矣。然如耳目鼻口,各得一偏,寡能齐天地之容,协群生之宜者,惟孔子中庸之道,虽极平常,而实诣其至极。惜诸子之偏邪而不能为也。民,谓当时诸子之徒。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柱按:道谓中庸之道也。此谓人之行道明道,皆有过与不及之患,以见中庸之难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以见知又难于行。可见中庸之道,虽非人人所能知,而明礼乐之范之,却可以使之人人能行。

参考

戴震云:道不出人伦日用之常,愚者任其惑暗,不求行之无愆;不肖者溺其心,不求得事之宜:此失之不及,而道不行不明也。智者自负其不惑,以为行之不谬矣,而往往多谬;贤者自信其无隐,以为出于正而已矣,往往执而鲜通:此失之过而道不行不明也。皆弗思焉耳。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柱按:道亦指中庸之道,此叹无明中庸之道,以范天下民者。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柱按:上言知贤之过,与愚不肖之不及。此言舜之大知,而能不过。其能不过,又在乎好问、察迩、隐恶、扬善,故能执其两端之中,而用之于民,使民之愚不肖者,亦能行中庸而无放僻邪侈之患也。

参考

戴震云:执其两端,如一物之有本末首尾,全体无遗弃也。“其斯以为舜乎”言舜之知,而又如斯,是以为大知。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柱按:此言不能守中庸之道者,必有祸患,如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不之知辟也。虽自以为知,其不知甚矣。

参考

戴震云:人不自以为知,则必常兢兢,庶几少失;未有自以为知而不动辄得咎者也。人伦日用之常,由之而协于中,是谓中庸。则审择而知其意,守之勿失,亦人人可与于此者。自以为知,虽知其意,旋必失之。

康有为云:天下之学者皆自以为知者,然未从中庸之道,未几即为异教所诱,是无异舍康庄之大道,而入罟擭陷阱也。而尚自谓其知,其愚可悯矣。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柱按:上言择乎中庸,而不能守;此言颜回择乎中庸,得一善而不失,以见大知不自知,故能知,与常人之自知而不知者,异也。

参考

戴震云:服膺弗失,谓如持物者奉之著于胸间,不少置也。

唐蔚芝师云:以罟擭陷阱不能辟,喻择乎中庸不能守者。盖人既不能信依中庸,乃日以机械变诈为事,以己之机心,召天下之杀机,必致纳于罟擭陷阱以死,是以机心自杀也。若既择乎中庸矣,乃为世俗所转移,而不能守,机械之心亦得乘之,久亦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虽追悔而已无及,是盲从以蹈于死机,因以自杀者也。此皆予智之心误之也。

康有为云:能不惑于他途,而得中庸之道者,“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得一善而服守不失,启尽万善而兼贯靡遗。颜子仁者,能守中庸。

马其昶云:“人”“仁”同字。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柱按:此慨世无能行《中庸》之道者也。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此至难能者也,而世或有能之者;独中庸之道,人人所共能,而独无能之者,是以深叹之也。

参考

戴震云:均谓分疆正域,平量财赋,有取于均之事。天下国家可均,则其人不私者也;爵禄可辞,则其人清者也;白刃可蹈,则其人刚者也;各成其一德而已。中庸必具众德,又非勉于一时,故难。

徐绍桢云:夫中庸为记中和之用,则以庸训和,当矣。郑君于“君子中庸”复训庸为常,朱子因之,遂有平常之训。孔子明曰:“天下国家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则亦非平常可知。程子谓不易之谓庸,亦但以意言之,余皆不敢从也。子路问强?

参考

康有为云:《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洪范》以弱为六极之一,故强为人道自立之德也。子路勇者,能行中庸。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柱按:郑注言三者所以为强者异也。抑,辞也。而之言女也,谓中国也。郑以而为女,女指中国,恐不然。抑、而,均辞也。“抑而强与”,犹云抑强者与?即下文“而强者居之”之强者,问虽为三,而解则二而已。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柱按:南方之强,老子一派近之,后来之佛尤然。北方之强,墨子一派近之,后来之侠尤然。

同类推荐
  • 新解冰鉴

    新解冰鉴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相书,《冰鉴》强调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的密切关联,注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介绍了识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鉴》中,作者以《周易》的高远思想境界关照、解析《冰鉴》,不仅详细讲述了透过外表看到他人本质的具体方法,还揭示了依靠修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深刻哲理和具体途径。
  • 老北京的记忆

    老北京的记忆

    《老北京的记忆》讲述了定格正在消失的京味儿生活,留住一座记忆中的城,图文版老北京风物志,百余幅珍贵图片,完美展现老北京风韵,再现京城市民生活图景,描摹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情画。
  • 论语印心

    论语印心

    《论语印心》是尹建维先生积数十年功力对《论语》的章句反复琢磨,加之职场的磨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体悟,因此读来不会索然无味,反而对《论语》有豁然开朗的明白乐趣。读者可作为研究《论语》参考,亦可作为寻求人生目标的生命之书展读。书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达,“钞”是用白话发挥“疏”,并且强调《论语》智慧的应用。《论语印心》一书有三个特色:以经解经、孔老会通、时代应用。《论语印心》以《论语》接人,视《论语》为立身、立世、开慧之善器。
  • 山水佳迹对联(下)

    山水佳迹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三凰山(澧县)”、“会龙山(益阳)”、“岳麓山(长沙)”等等。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热门推荐
  • 进入游戏世界以后

    进入游戏世界以后

    尹舒在试玩朋友推荐的古风游戏时,不幸遭遇游戏bug,灵魂被迫卷入游戏世界。游戏世界的神告诉尹舒,若她想回到现实世界,就必须帮他收集几样丢失的圣物,修复不稳定的游戏世界。只是,说好的收集游戏,怎么突然变成了恋爱游戏?流落在外的年轻皇子、家财万贯的毒舌奸商、行侠一方的江湖剑客、战功赫赫的威武将军,唔,选择哪一个呢?这是个问题。(108章到131章错误,请从107章直接跳到132章看)
  • 古月庵

    古月庵

    笃、笃、笃……五下梆子声随风飘来,惊醒了醉眼迷蒙的屠龙。“不好!五更了!”屠龙推开小桃红,赶紧去抓自己的衣服。小桃红按住他的手,娇嗔道:“急什么呢!时间还早,再陪我睡一会嘛!”小桃红是驻芳院的粉头里最出色的一个,不但长得漂亮,而且风情万种,是个很讨男人喜欢的女人。屠龙很想抱着她再睡个回笼觉,但想到有件事非办不可,只得硬硬心肠起身穿衣。小桃红真的生气了,沉下脸道:“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男子汉大丈夫,依我看,你和那些怕老婆的小男人没什么两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迪迦之初代铠甲

    迪迦之初代铠甲

    失踪人口回归!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失踪……不是新生代向前辈赊借力量合成新皮套,初代铠甲指的是第一代铠甲勇士。奥特曼只看完迪迦!铠甲只承认第一代!本书又名《禹迹莲回之初章》,兴趣驱使码字,纯粹爱好之作,更新时间和频率未定,随心就好。内容有错请文明提醒,深感不喜勿胡说乱喷,认为辣眼请及时远离。
  • 君子如斯

    君子如斯

    多年屹立于华国顶端的千金大小姐,竟也会被青梅竹马背叛,坠海而亡?如果你觉得,天之骄女苏兮的生命会因此而终结,那就大错特错了,苏兮是上帝的宠儿,甚至死后也是如此。当苏兮意识到的时候,她发现她穿越了!没错,就是穿越了!这种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惊人桥段,竟然发生在苏兮身上!!!令人咂舌啊!!!然而,穿越过来的苏兮虽然逃避了死神的追捕,但命运女神却不太眷顾她了,她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废柴!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她好胜的心,她披荆斩棘,执意要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啧啧啧,后生可畏!勇气可嘉!等等!这个突然闯出来扬言要和自己闯天下的人是什么鬼啊!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要自己嫁给他?不可能!啧啧啧…某人的追妻路漫漫啊……请看一介穿越女和刁蛮姐妹的争斗!一介废柴的修炼记!在这条路上,她携手美男,虐人渣,学炼药,制服灵兽,修为蹭蹭蹭往上涨!一介女子的传奇之路!
  • 无垠星主

    无垠星主

    几颗神秘陨星的坠落,整个世界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人类之外,绝大多数物种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异变,甚至是从未见过的生物出现世间。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人类对于世界的掌控已经不如以往那般,人类,异兽,何去何从……。
  • 无敌巨鲲进化系统

    无敌巨鲲进化系统

    大灾变之后,地球剧变,异兽横行,人类获得了修武的能力,而他偶得巨鲲吞噬系统,吞天噬地,终成鲲鹏,逃出天地的轮回……
  • 河南文学史·当代卷

    河南文学史·当代卷

    本书共分为19章,主要内容包括:河南当代文学概述、“十七年”的河南小说、李凖的前期创作、“十七年”的河南诗歌、“十七年”的河南戏剧文学、“十七年”的河南散文与报告文学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现代版宠物小精灵

    现代版宠物小精灵

    苏倦一觉醒来,世界已经大变模样,模样奇特的生物栖息在山川河谷中。没错,他们就是自己十分熟悉的生物一一神奇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