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152

第152章 新闻表现论(15)

我们说“自然美”时,“美”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的“美”就是上文所说的常态,例如直背美于驼背;第二种意义的“美”其实就是艺术美。我们在欣赏一片山水而觉其美时,就已经把自己的情趣投射到山水里去,就已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所以有人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一般人的错误在于只知道第一种意义的自然美,以为艺术美和第二种意义的自然美原来也不过如此。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做得好诗文的人都不能说是模仿字典。说自然本来就美(艺术美)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是荒谬的。

朱光潜告诉我们,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寓有欣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以姜白石“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之句,在见到意境的一刹那中,他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而欣赏者在见到这一意境的时候,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一首诗做成之后,不是就变成个个读者的产业,使他可以坐享其成。它也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观赏者要拿自己的想象和情趣来交接它,才能有所得。他所得的深浅和他自己的想象与情趣成比例。读诗就是在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创造之中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投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这种投射也不是易事,它要有相当的天才和人力。

游戏是艺术的雏形。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从孩子玩“骑马”游戏中,朱光潜总结出几个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一、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二、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三、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四、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所以游戏和艺术的需要在闲散时愈紧迫。

这也就是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缘故。

朱光潜指出,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它和艺术还有三个重要的异点:一、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艺术好比一棵花,社会好比土壤,土壤比较肥沃,花叶自然比较茂盛,艺术的风尚一半是作者造成的,一半也是社会造成的;二、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三、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形式出来。比如说作诗文,语言就是媒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能融合一气,这种融合就是美。

美从创造之中来

在探索艺术家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时,朱光潜《谈美》一书中指出:

首先,他必定使用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就是想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但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即是创造。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从理智的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一是联想。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分想,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有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他们一想到某一个意象,其余许多平时虽有关系而与本题却不相干的意象都一齐涌上心头来,叫他们无法脱围。小孩子读死书,往往要从头背诵到尾,才想起一篇文章中某一句话来,也就是吃不能“分想”的苦。

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爱神来,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完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等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错乱的联想妨碍美感,但是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在艺术上尤其重要。《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两个动词都是起于类似联想的引申义。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如《七步诗》。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艺术家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不二法门。

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梅圣俞《续金针诗格》里有一段话很可以阐释这个定义:“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

诗有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也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在微妙的境界我们尤其不可拘泥绳墨。

其次,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

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抉择该意象。联想不是偶然的,有几条路可走时而联想直走某一条路,这就由于情感的阴驱潜率。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霎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深中情理。在这种灵犀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连贯,诗人和艺术家的心就是一个小宇宙。

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凌乱的;在综合之后,意象是和谐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精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身体健壮,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比如,古诗《采莲曲》、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单句来看并不见精彩,但整体来看却是冠绝古今。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再者,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

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范律。诗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所以它的节奏也随情感的节奏往复中见规律。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种规律起初都只是一种总结账,一种统计。例如,“诗大半用韵”、“章句长短大半有规律”之类。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看见前人做法如此,也就如法炮制。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是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

朱光潜认为,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有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风闻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效颦,在彼为美者在此反适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遂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文艺革命的首领本来要把文艺从格律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闻风响应者又把他们的主张定为新格律。这种新格律后来又因经形式化而引起反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部文艺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在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轨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而“敝”的时候。

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因为很多第一流艺术家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绝不足与言创造。”关于格律与创造的关系,朱光潜是这样剖析的: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也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所谓“心感于物”,就是以得诸遗传的本能的倾向对付随人而异、随时而异的环境。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有,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体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朱光潜《谈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朱光潜认为,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体于变化。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朱光潜指出,创造与格律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创造与模仿的问题。因袭格律本来就已经是一种模仿,不过艺术上的模仿并不限于格律,最重要的是技巧。艺术家从模仿入手,这只是创造的始基。有时候,学习和模仿他人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尤其是向先进的、新的创作方式学习,更是必要的。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既要有诗人的妙悟,又要有匠人的手腕。

同类推荐
  •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治学方面的讲演,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凡事都强调实用的社会里,学术研究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有没有直接用途?能否直接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成为许多人判断一项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研究美国黑人教育史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惊讶可想而知,此书在申请立项资助时几经磨难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幸亏最终有人慧眼识珠,我们才能读到这本倾注了作者近五年心血的力作。
  • 山寨革命

    山寨革命

    从iphone到hiphone,从山寨版刘德华到山寨版周杰伦,旺子牛奶、Nlke运动鞋、百谷虎搜索……2008年,“山寨”一词呼啸而来,并成为当年最火的网络词汇。
  •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体育运动锻炼,既可以帮助人们强健筋骨,又可以帮助人们健美心灵,还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融入社会群体当中。因此,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体育这项运动是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的。本文主要研究社会体育方式休闲化发展趋势、体育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体育区域扩大化发展趋势、体育性别鲜明化发展趋势、体育职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体育健身科学化发展趋势。从这些方面研究体育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的作用。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对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全书共有17多万字,9章内容。第一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第二章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发展是统一的,第三章为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第四章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五章为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六章为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第七章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第八章为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第九章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热门推荐
  • 终是笙歌落尽

    终是笙歌落尽

    九重天阙,唯暮君至,夭歌玄夜为心往,九重夕阳暮落光她唤九暮,西神陆九重天九殿下,人前她高贵冷漠,邪佞无情,殊不知,人后她只是一个任性嚣张的少女,喜欢美人爱吃糖而己他名邪夜,神秘又毫无人性,强大的傀儡师,残忍的魔帝,不谙世事,不懂人情世故,唯对她,依恋又喜欢两个本应毫无交集的人却因历神劫的一遭失忆有了一份牵连,只能说是缘份,造化弄人阿邪,遇你之前,从未想过什么为爱,爱你,流年何许永不变迁。――九暮十一,我想成为你的夫君,陪你这漫长仙生。――邪夜若笙此生最幸运和最悲伤都是因为是你的妹妹。――若笙
  • 三界最牛主播

    三界最牛主播

    本来林星海只想做一名坏学生,可却意外的被人拉入了一个微信群,结果被微信群里的太上老君给坑了一个名字叫做三界直播的APP软件,从此便是一路屌丝大变身。
  • 帝王狂宠:绝色妖娆傲世妃

    帝王狂宠:绝色妖娆傲世妃

    她二十二世纪最顶尖的杀手特工,精格斗、擅暗杀,一手医术更是出神入化举世无双。一朝穿越,她竟成东凌国护国府嫡小姐的丫还。容颜尽毁,家产被夺,还抢她婚约,好,很好,家产可以不要,渣男你要送你,但你步步紧逼,期我、辱我,处处要至我于死地,我若不闹你个天翻地覆不得安宁如何对的起我杀神之称。一剑挑群雄,一名扬四海。且看她如何玩转这异乡之界。
  • 玩具娇妻没人疼

    玩具娇妻没人疼

    【爽更】每日最少三更,最多不限“不要妄想我会爱上你,你不配。”“是的。”三年对于你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那相对于三个世纪。
  • 快穿:炮灰逆袭之路

    快穿:炮灰逆袭之路

    景林映没想到自己被男人甩了,反而遭了报应。为什么?!天理何在!她不就是有点迷恋二次元吗,系统君说她太过迷恋,要拯救她。拯救你妹啊,她不需要好吧,姐姐甘之如饴,要你多管闲事。然后,坑爹的系统用她男神威胁她,不接受,就永远,再也别想见到她的男神,再然后她选择了妥协。穿越成各种狗血文的炮灰,无所谓,姐姐混吃等死,你能把我怎么样。系统君:你男神……景林映:你哔——智障系统。这是一个逗比男主攻陷二货女主的故事。
  • 补天石头传

    补天石头传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女娲补天遗留下的三块补天石的故事,故事改编上古神话,反映现实生活,当然也是尽可能的满足现代观众的口味,好看又不缺乏营养。
  • 奶爸的主神餐厅

    奶爸的主神餐厅

    林易在宇宙中闯荡千年,成为至强主神,走遍各大位面星空,风流倜傥,意外之中,竟与华夏第一校花生下女儿,喜出望外的林易抛弃宇宙万千繁华,隐藏身份来到地球开了一家餐馆,和女儿过上了扮猪吃老虎的快乐温馨生活。“粑粑,我想要一个宠物!”“宠物?你是想要这个神界的黄金龙呢还是地狱的三头犬?”“粑粑,我想要一个玩具!”“想要玩具?你是要这个海神三叉戟呢还是雷神的小锤子?”宇宙诸神聊天群:地狱君主:“听说了吗?至强主神林易大人去了地球开餐馆!”八翼大天使:“我去,那必须捧场啊!”主神宙斯:“我林易大哥说了,你们这些要去地球的都得注意隐藏身份!要是吓到他女儿,你们小命不保!”
  • 天行者

    天行者

    《天行者》是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所献上的一曲悲壮之歌。高考落榜青年张英才来到偏远的界岭山区当代课老师,他被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所震惊。在困窘的生活中,张英才感受着乡村教师的坚强、执着、认真、负责,也经历了命运给予他们的失落、痛苦、无祭、悲伤,他们所要对抗的不仅仅是来自生活的压力,更是被权力和金钱所践踏的尊严。尽管如此,每天清晨,界岭小学上空的国旗仍然伴随着笛子演奏的国歌声冉冉升起……故事围绕民协教师“转正”的主线,生动展现了以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为代表的界岭小学民办教师的生活和命运,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山区民办教师的艰难处境。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一生要小心对待的50件事

    一生要小心对待的50件事

    本书作者用坦率、大胆的语言,列举了一生中需要小心处理的50件事,针对遭遇羞辱该如何应对、面对谣言报以何种态度、跳槽是否正当时、如何看待分手、怎样看待试婚等实际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引导人生方向,解答人生困惑,是广大读者必备的一本人生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