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033

第33章 新闻哲学的诞生(7)

新闻活动的历时性存在,决定了在不同历史环境中,人们对新闻事实的具体理解是不同的;同样,人类新闻活动的横向差异,决定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新闻事实的实质理解也可能是有差异的。什么样的事实能被当做新闻事实,什么样的新闻事实能被当做重要的新闻事实,总是与一定历史、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理念相关,与一定历史时代、一定社会对新闻实践的功能期望相关,与新闻传播在一定环境中扮演的实际角色有关。新闻反映着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反映着时代与社会的特征。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偏向、新闻偏向,因此,把什么样的事实当做新闻事实,把什么样的新闻事实当做重要的新闻事实,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规律性判断;新闻价值标准不是唯一的标准,甚至有时不是主要的标准,而是饱含着强烈的符合传播主体目的性的标准,而新闻价值标准本身的内涵也是历时性的。因此,具备新闻价值属性的事实,并不必然都会成为现实的新闻本源。新闻形态演变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性的传递过程。

事实信息从一种形态过度转化到下一种形态,其中有一系列的中介因素和中介机制,可以说蕴涵了新闻传播过程的主要秘密。从原则上说,所有的新闻活动者,都会在新闻形态的演变过程中留下自己的身影或痕迹。新闻最终仍是新闻活动或新闻实践的产物,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信息的流动。

新闻从潜在本源转化为现实本源是有条件的。从认识论角度讲,事实能够成为新闻的本源态,首先必须被发现和被认识;从主体需求的角度看,事实能够成为新闻的本源态,一是要看新闻源主体是否愿意把相关事实信息告诉新闻媒体,二是传播主体是否愿意把相关事实当做新闻本源态;从社会控制角度讲,一定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的本源态,意味着表征事实的信息是被允许公开传播的。什么样的事实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新闻本源态,会受到整个社会各种规范的约束和限制,这从宏观层面决定了一定社会可能的新闻图景是社会整体建构的结果。新闻图景并不是简单的事实信息的图景,这个图景总在一定意义上呈现着社会力量的某种结构关系,至少是某种欲望性的关系。

让谁认识到什么——这是新闻资源得以变成新闻的内在机制。新闻价值的本质,就在于给特定的人群以特定的认识。新闻的本质是认知。人的主动行为是由其认识决定的,至少是受到认识的影响。通过传播新闻来影响人的认知,从而达到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的目的,这就是新闻价值的核心秘密。但是,到了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原则上说,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它们所包含的信息很难被社会控制力量所限制。即使组织化的媒介在各种限制下不加报道,他们也会通过民间的方式传播出去。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很难保密的时代,是一个技术自由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越来越公开、越来越透明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有能力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一切。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职业新闻人如果不能表现出“为大众所需要和依赖”的新闻认知、表现、传播能力,就很难立足了。

2.2.4新闻认知本质的回归

杨保军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是指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即处于传播中的,本质上以观念形式、符号形式、文本形式存在的新闻。传播态是新闻存在的现实状态,呈现的是作为本源态的新闻事实的景象。传播态的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再现,或者说是对自然性新闻信息的人工记录。传播态的新闻是本源态的新闻经过传播者编码化、符号化的精神产物。

诚如王中义在《记者的传播模式》一书中所言,新闻事实“一旦被发现、转述、传播,就不再是事实本身,而是传播者对事实的反映,成为客观事物的某种信息状态了”。

传播媒介负载的就是信息形态的新闻事实。单一新闻呈现、塑造的是相对单一的事实形象;而由个别新闻传播集结而成的整体新闻图景就是新闻符号世界。这是一个日日常新、天天变动的符号世界,它是社会整体信息环境或媒介信息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信息环境,所有人都身处一定的信息环境之中。在所有的信息环境要素中,新闻信息可能是最具变幻性的环境要素,最能吸引人们注意的一种信息环境要素,它与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命运动是同步的,是紧密联系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社会的崛起,使这一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传播态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收过程中是一种中介化的存在,它既是本源态的呈现,又是转化为收受态的直接对象。作为结果存在的传播态新闻,是由众多中介化手段造成的。它必然会受到新闻源的种种牵扯,但更多的是会受到各种转化中介的作用。每一种中介化手段背后都蕴藏着相关社会主体的动机、需要、目的和追求。作为一种报道和一种编码化的新闻文本,传播态新闻所包含的不仅是事实或者事态信息,还包含着情态信息和意见信息。也就是说,传播态的新闻,不是简单的或者纯粹的事实呈现;事实呈现的背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图。在人类新闻活动的演化过程中,新闻传播的专业化理念、专业化操作方法都试图使新闻传播变得比较自主和独立,使新闻变得比较客观和真实,但复杂的社会总使新闻媒体不知所措、左右摇摆。从普遍意义上说,在世界范围内,政治逻辑、商业逻辑、大众文化逻辑等等,总使新闻的面目变得模糊不清、目标变得游移不定。

“再考虑到今天网络世界中的狂欢景象——人人都是或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新闻还能不能担当它呈现事实世界最新实际变动面目的使命,却成了一个可疑的问题。当新闻实现的不再是或主要不再是新闻本来的职责时,新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有方式,还是否具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同样是值得怀疑的。(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杨保军先生的担忧,有着深刻的认识论内涵——也就是说,如果新闻不能承担起认识世界的本质使命,而是变成了一种游戏和娱乐,那它就被自身的异化所消解了。新闻活动,特别是专业化的新闻活动,如何获得和保持它的独立性,将会成为人们在相当长时期内争论的问题。网络技术造就的新闻繁荣甚至新闻狂欢,并不意味着新闻目的的良好实现。如果人类无法自律非理性的表现,网络新闻就很难获得必要的信任。果真如此,那么专业新闻的存在就是长期的和必要的。问题不在于哪一种形式,而在于谁能承担起新闻的终极使命——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杨保军先生提出:今天的新闻需要回归,回归对事实的呈现,回归新闻的基本使命。如果这样的使命一直是模糊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使它变得清晰起来。新闻是对事实的呈现,是对一些典型事实的呈现(应该说是对具有认识意义的事物的呈现)。而新闻事实呈现的又是什么?就是事实世界,就是一定的社会,就是一定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就是一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就是一定社会中人们的观念和心理,就是人们的渴望和追求……就是所有这一切中有意义的典型事实形象。因此,传播态新闻传播、传递的事实信息本身不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是丰盈的、充沛的。正因为如此,新闻才能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呈现自我的重要手段,才能成为人类理解事实、把握命运的特殊方式。

人类新闻活动能够呈现一幅怎样的新闻图景,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说是越来越至关重要的事情。在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中,人类越来越把自身在新闻中的形象当做进一步行动的参照。这就是新闻价值的本质!新闻既中介化了(主观化了)事实世界的最新变动,也在中介化着(作为信息根据)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相关的实践行为。

传播态新闻,作为一定主体(并不仅仅是新闻传播主体或传播者)的主观化产物,作为一定环境状态下的产物,作为通过一定技术支持下的产物,不再那么简单朴素,它往往与本源态事实的面目间隔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不可能彻底消除,最多是尽可能地缩短。这就是新闻真实的相对性。传播态新闻,往往不是为了新闻自身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多的其他目的,它常常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中的手段。一言以蔽之,传播态新闻不仅在建构着既有事实的形象,也在建构着可能事实的形象。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今天人们的生存也越来越演变为一种网络化的生存。塑造、建构符号世界、新闻符号世界的主体,对生活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来说,除了他们自己,还有他们之外的几乎所有的他者。传播态新闻不再是狭小范围内的新闻,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新闻。

正如冯雷在《当代空间批判理论的四个主体——对后现代性空间论的批判性重构》一文指出: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影响着我们每天生活的信息大多并没有地理的临近性。我们生活在网络社会,通过网络来处理事物与地理临近性无关。今天的政治经济事务、交往行为、认知活动已经深深地依赖于一个由全球计算机网络、全球通信网络、全球流通网络组成的新空间。”(冯雷《当代空间批判理论的四个主体—对后现代性空间论的批判性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三期)

这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时代,传播态新闻在任何时空范围都是一种集合、凝聚式的呈现。只要人们在世界的一个节点上,每个节点都会凝聚世界,也会牵动世界,其中的神经便是信息,便是传播中的新闻。

传播形态的新闻才是人们真正面对的新闻,它把新闻事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正是在这一呈现过程中,蕴涵和包容着新闻传播几乎所有重要的基本问题:新闻传播是否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快速、公开,新闻传播是否合法、合德、合乎新闻政策甚或是否合乎宣传纪律等,大都根源于本源态向传播态的转换过程中;新闻传播是否体现了其应有的职业精神,实现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等等,都会在新闻的传播形态中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表现出来。直到现在,新闻研究者之所以把眼光主要集中在传播态这个环节上,原因大概也在这里。但是,传播态的新闻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要想把传播态的新闻研究清楚,就必须把新闻背后的人研究清楚。新闻向本质的回归、向本性的回归,归根到底是向人回归!

至于“收受形态的新闻”,可以说是理解态的新闻。理解态的新闻才是新闻最终的存在方式——一种失去了感性形式的存在。新闻接受者在新闻传播面前尽管有无法避免的被动的一面,但其自主性或主动性越来越强也是基本的事实和趋势。尤其在网络时代,受众尽管还是新闻媒介狂轰滥炸的对象,但是,他们已经具备越来越多的主动性和攻击性——他们甚至在向新闻的本源态和传播态挺进。

受众收受新闻的过程,是传播态的新闻事实、新闻信息在他们心目中、大脑中重新复原和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直接表现是新闻文本与受众“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收受形态的新闻,是一种主观化、心智化、心理化的过程,是一种自由的、个性化的存在。不同受众以各自对一定新闻的特有理解形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新闻形象。新闻对受众的效应或影响,是以受众理解的方式发挥的,这就决定了即使是同一新闻,对不同受众来说作用也是会有差异的。

由于新闻受众是以传播态的新闻为对象,因此在普遍情况中,受众距离新闻的本源态比传播者更远,对新闻只能是一种间接的把握。这样受众对新闻本源态的准确认识难度就更大。因此,如何使受众尽可能以传播者期望的方式来理解新闻,尽可能不偏离新闻文本的本意,实质上对传播者如何创制新闻文本提出了要求。而如何才能满足新闻受众的知情权,实现他们的新闻需求,使他们能够在新闻意义上或新闻范围内了解一个最新变动的真实世界、真实环境,就不仅仅要依赖传播者的认识能力和新闻技巧了,更要依赖于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更宏观一点说,则要看新闻受众所处的社会是否拥有合理正当的新闻观念和新闻制度。

任何新闻的历时性传播,在一个周期之内,在逻辑上都会经过本源态、传播态、理解态这三种形态的演变。实际上,还应该有一个反馈的形态。“从新闻形态的历时演变来看,新闻研究的核心就在于发现和探索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机制,并为建设合理的、科学的、理想的转化机制提供理论智慧。”杨保军先生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但是,对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在新闻形态的转化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关键环节是什么?

同类推荐
  •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
  • 人类的明天

    人类的明天

    一部关乎你每一刻生活的未来简史,给你真正美好的可能。《人类的明天》比《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更有现实意义,更值得阅读!为什么?“毫无疑问,关于人类的未来,这是有史以来最好、最具创造性的作品。关乎你每天生活的未来简史:食物、能源、经济、社会、教育五大领域的未来;从欧洲议会到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从联合国气候峰会到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全球超200万人都在看;同名纪录片获凯撒奖;汇聚全球数十位顶级教育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联合国特邀法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环境学家前瞻视野,一部正在改变世界的解答之书!
  •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萧山记忆:改革开放40年启示录

    萧山记忆:改革开放40年启示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砥砺前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期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继续书写萧山催人奋进的实践创造,为世人提供敢为人先的“萧山样板”和“萧山智慧”,为历史留下令人感知感怀的萧山记忆。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热门推荐
  • 中国伦理学史

    中国伦理学史

    此书是中国第一本伦理学史著作。作者先在绪论中将伦理学与修身书、伦理学史与伦理学进行区分,正文中又把中国伦理学史分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伦理学说之渊源进行考察,而后分别论述伦理学家之思想,实为中国伦理学史的奠基之作。
  • 福运娘子重生了

    福运娘子重生了

    姬梦安死了,又重生了!这一世,她决定活出不一样的自己!!拳打小白脸,脚踢绿茶婊,调世间最贵的香,撩天下最美男子!可这赛神仙的生活,怎么碰到某个皇子,就变了味呢?“姑娘,你身子不舒服,我抱你下山吧。”“姑娘,我看你孤苦无依,小窝分你一半吧。”“姑娘,没人娶你,我勉为其难娶了你吧。”“秦淮南,你是不是有病?”干嘛掐掉她一朵又一朵的桃花?还整天围着她转?某皇子淡漠的靠近她,“我的确有病,相思病。”从看到她第一眼,他就病入膏肓,唯她可医!(宠宠宠!绝宠文,甜到齁!)
  • 捡来的boss好喜欢

    捡来的boss好喜欢

    宠文,等你入坑!林安悦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倒个垃圾都能捡回来一个男人,不过,她捡回来就后悔了。夜邶再一次被人扔出卧室的时候,气的他直捶门:“林安悦,你既然捡了我,就得对我负责一辈子。”当你猝不及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我就已知道我是你的命中注定。1V1双强甜宠重生
  • 丞相下下签:穿越夫人要休夫

    丞相下下签:穿越夫人要休夫

    为寻找妹妹,她穿越三国,本该穿越的时间是三国鼎立,她却早了整整四十年!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没有驻守江东的孙权,更没有仁义为怀的刘备。一切的一切,都还只是年少时。那个策马扬鞭,遛狗逗鹰的少年郎曹孟德,那个儒雅翩翩四世三公的袁绍。一切繁华背后,她却知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乱世即将拉开序幕。一次次言笑晏晏,一次次纵酒狂歌,那一颗不属于建安元年的心,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挽回悲剧的重演。(新书《君王下下签》是此书续集~讲述曹操和不念女儿的爱恨情仇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剑之红尘

    剑之红尘

    天玄大陆、万族林立、宗门如云、群雄荟萃。少年叶汐自边陲小城而出,修剑道,踏上那条通往巅峰的荆棘之路。只是为了亲人朋友能在这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世界能有一处容身之所。
  • 美食独行者

    美食独行者

    如果没有很多爱,就需要很多好吃的。好好吃饭,认真生活。残小雪,生活,美食,情感,励志,图文。
  • 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

    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

    著名历史作家张宏杰、吕峥,起点历史大神月关倾情推荐!天涯、起点现象级神作,短时间内聚拢粉丝数百万!从隐士、谋士、军师到权臣、枭雄的进击之路,且看终极牛人司马懿如何开启司马家族千秋大业!沉默、隐忍、谋划,夹缝中求生存,成就乱世三国的真正胜利者!司马懿及其司马家族建立西晋皇朝的风云史,全景演绎司马家族的荣耀崛起之路。出身望族的司马懿,从东汉小吏起步,屈节出身寒族的曹氏政权四十余年,蛰伏隐忍,藏起“鹰视狼顾”之相,辅佐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静待曹操时代的过去,伺机而动,终成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为司马氏化家为国的蜕变铺平了道路。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氏政治集团,横空出世,谋划千里,终结了群雄逐鹿的汉末三国,成为最大的赢家。本书主要讲述了汉末三国至西晋司马懿及其家族的夺权上位史,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人物为主线,加入丰富的历史细节,对谯郡曹氏、河内司马氏、谯郡夏侯氏、颍川陈氏、琅邪王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等世家大族的命运和政治生态进行了全景的展示。权臣与皇族、世家与寒门、奸佞与贤良、谋略与抉择、血与泪……在那个风雷激荡的乱世,人创造了历史,时间改变了人心。
  • 李二狗的修仙之旅

    李二狗的修仙之旅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是一个不复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