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3200000008

第8章 漠视标准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几乎千人一面,就像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他们总是穿着蓝色的衣服,双眼呆滞无光。两个中国人站在一起,看着就像一个豆荚里的两粒豆仁一样,没什么区别。当然了,无论中国人看着有多么相像,他们之间也会存在差别。关于这一点,即便是最不善于观察的旅行者,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也能看出来。即便是距离很近的两个地方,人们的口音也会存在差异,而且这一差异很难解释清楚,真有意思。时间长了,这种差异就会越来越明显,后来就形成了各种方言。我们经常听人郑重地说:“中国人虽然用同样的文字,但是说出来的话却有地域差异,而且有时差异还很大。”除此之外,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可以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中国俗语加以证明。此类事例还有很多。

计量标准的统一为西方人提供了舒适的生活保障,可是中国的计量标准却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一个事物,只要是存在双重标准,西方人就会觉得烦恼,可是中国人却认为这根本不算什么。在中国,货币、衡器、尺度等都存在两种标准,可是中国人却觉得很正常,所以也根本不会提出什么异议。有人问一个卖肉饼的人每天能做多少个饼,卖饼人却用“要用一百斤面粉”来回答他,而没有想过这一答复与饼的个数的确切关系。有人向一位农民询问一头牛有多重,农民说出的数字明显与真实数据相差悬殊。这个人提出质疑,农民竟以此数字不包括骨头的重量来为自己辩解!还有人问一位职员有多高,这位职员说出的身高比他的实际身高低了很多,这位职员的解释是他没有把头部算进去。原来,这位职员当过兵,在接受部队分配的负重任务时只关注与负重有关的锁骨高度,而没有把头部算进去,这一次也一样。还有一位乡下人的计量方式更出奇,有人问他家距离县城有多远,他坚持说有九十里。再问他,他承认自己说的不对——他说的是往返一次的距离。实际上,他家距离县城只有四十五里!

计量标准不统一的典型例子要数对铜钱的计量。铜钱是中国的货币之一,当时各地都采用简易的十进制法来计量。人们一般都认为一串钱是用一百个铜钱串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走访二十五个省份的大部分地区,就会发现各地一串钱所含有的铜钱数并不都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一串钱从理论上说应该包含一百个铜钱,可是事实上却只有九十九个、九十八个、九十六个不等,山西省省会的一串钱只有八十三个铜钱,直隶省东部更是少至三十三个!至于其他一些不知道的地方,说不定还会更少。银两交易情况更是如此,除了巧合之外,任意两个地方的“两”都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同一个地方的“两”,也各有不同。许多外来人在遇到这一情况时,都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种不同给许多人(尤其是为数众多的老实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只有那些专门买卖银子的人能够幸免,所以很令人苦恼。货币如此混乱的原因不言自明,不过我们现在只谈事实。

中国的各种度量标准都很混乱。在不同的地方,“斗”的大小也是不同的。中国人习惯了逆来顺受,所以即便政府在征税时使用的是不同标准的“斗”,也不会出现什么乱子。如果换作其他民族,可就不一定喽。在其他国家,一品脱就是一品脱,一磅就是一磅。可是,到了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一品脱不再等于一品脱,一磅也不再等于一磅。这种混乱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普遍存在。除此之外,随意制定标准的情况也很常见。就拿盐业专卖来说吧,一斤居然等于十二两!

购买者掏了十六两的盐钱,可是得到的盐却只有十二两。这一做法不仅是公开的,还成了行业内默认的做法。据说,这一做法并不算欺诈,而是百姓们都熟知的盐业买卖的“老规矩”。类似的不精确性在土地丈量中也很常见。一亩地,在一个地区还算作一亩地,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也许就只能算作半亩了。假如一个人正好住在田亩制不同的两个地区的边界线上,那他为了生存,就得准备两套丈量工具。

一些外国人曾经做过一些关于中国粮棉价格的调查。不过,这些调查并不完全可靠,因为其中的“斤”标准不统一。同样地,仅凭现有的统计数据也无法准确得知每亩的粮食产量,因为其中的“亩”标准也不统一。类似的问题在计量路程时也普遍存在,这一点对任何一位外国旅行者都不陌生。在陆地旅行时,如果用“里”来计算路程,得先确定一下“里”的大小。中国人用“里”来估算距离,这么做不无道理,可是它并不精确,标准也不统一。据我们所知,所有外国人都觉得中国的“里”偏长。一百二十里的公路,与一百里的乡村小路和八十里的山路竟然是等长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在测算路程时,依据的往往不是实际距离,而是道路的难易程度。

提起这一点,中国人也不否认。所以,当中国人说到山顶有九十里远时,可能只代表到山顶还不足四十五里。中国人会这么说,究其原因是爬上山顶所花费的力气与在平地上走九十里所花费的力气一样多。还有一个特例体现在对直线的丈量上,那就是从A点到B点的距离,不一定就与B点到A点的距离相等。也就是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等量之间彼此相等”这一定理到了中国就不适用了。再比如,依据里程碑来推算中国最重要的一条公路上的一段路,发现从北到南有一百八十三里,可是从南到北却有一百九十里,不管你走多少个来回或是多么仔细地根据里程碑来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真叫人莫名其妙。

类似现象在另一种计算中也有所体现。“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理论,到了中国也不再适用,这一点在河上航行时体现得尤其明显。

一位外国旅客问还剩多少里到达目的地,得到的答复是四十里。这位旅客仔细分析了一下,才搞清楚这四十里是两个“十八”加起来的结果,所以他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方却回答:“四个‘九’是不是等于四十?”真叫人无言以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三个“十八”岂不是等于六十了?据说,还有这样一件事,一位邮差没能在规定时间内跑完六十里路,他为了替自己辩解,就说这六十里路偏长!他的上司认为他的辩解合乎情理,就命人重新测量了这段路,结果发现这段路确实偏长——长达八十三里!从此以后,人们才开始按八十三里来计算这段路的长度。

那些距离城市一至六里的村庄,都会被命名为“三里村”。还有一件事也容易引人注意:一段大概一里长的路,如果两边盖上了房子,那么这段路马上就会变得长达五里。如果有人指出质疑,村里人会向他保证自己说得没错。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标准,所以难免会出现这种令人奇怪的现象。做秤的人在街上寻找客户,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在秤杆上镶上不同的秤星。于是,任何一个生意人都至少拥有两种秤——

它们分别是用来买东西和卖东西的。生意人如果买秤,只会买旧秤,不会买新秤,因为新秤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而是由生意人的特别需求决定的。

中国人普遍漠视精确,这一民族特点在计算年龄时也有体现。

中国人能够根据属相轻易地推算出一个人的年龄。人们所说的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去年才满七十岁。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上了七十岁就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了。如果你想弄清楚一个人的年龄,就必须考虑到一个“常数”。因为,中国人在计算年龄时,往往是从新年开始算起的。中国人习惯了以“十”为计算单位,以致许多领域的计算都是不精确的。比如,他们习惯了用“一二十个”“几十个”“好几十个”这类模糊概念来计数。所以,在中国很少能遇到能够准确计数的情况。

在表示约数时,中国人更是用上了“好几百”“好几千”“上万”这类数字,而根本不关心怎样才能更精确地表示这类数字。

我听一个熟人说,有两个人花了两百吊钱去看戏。过了一会儿,这位熟人又说:“那两个人花的是一百七十三吊钱,也就相当于两百吊钱,你说是不是?”

一对夫妇在中国生活了好几年,准备回国。临行前,他们的中国朋友送了两幅画给他们。这两幅精美的画其实并不是送给他们夫妇的,而是送给他们的老母亲的。夫妇俩的父亲都已经去世,只有两位同岁的母亲还健在。其中一幅画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句祝福语,以及一行小字——注明是送给七十岁老人的。另一幅画上也写着同样的祝福语,可是旁边的小字却注明受赠者是六十岁的老人。夫妇二人分别代各自的母亲收下了礼物,然后把这两幅画称赞了一番。接着,其中一个人终于鼓足勇气向赠画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说:“您明明知道两位母亲的同龄,可是在写这两位母亲的年龄时,为什么还能把其中一个写成七十岁,另一个写成六十岁?”对方的回答简直出人意料:“如果把两幅画上的年龄都写成‘七十岁’,那不是太没有创意了吗?”

不精确的习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干扰了人们的生活。有一个希望得到法律帮助的人,对我说他的家在乡下。通过他的叙述,我可以明显判断出他就住在城郊,就再次询问了他,结果跟我判断的果然一样。经过进一步的调查,我发现他们家族早在十九代人之前就已经搬出乡下了!于是,我就问他:“你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吗?”他坦然地回答:“我们家族如今确实住在城里,但是我们老家在乡下,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

有一个人指着他们村里的一座古庙得意地对我说:“这座庙是我修建的!”经过一番考察,我发现这座古庙修建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了,而他那时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学习中文时,遇到的障碍之一就是不知该如何区别那么多相似的东西。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假设,而这种思维方式令我们很不习惯。西方人对任何事都力求精确。中国人不但不理解这一点,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怪癖。一个农村人,既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们村里总共有多少户人家。如果是其他国家的人,可能都有意愿弄清这一点。可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点则像一个谜似的。他们只会说出一个大概的数字,比如“几百家”“好几百家”或“不少家”,而不可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中国人不仅在计数时不精确,在书写甚至印刷品中也一样。翻阅中国出版的任意一本廉价图书,都能发现许多错字。有时候,滥用一个字会衍生出更复杂的意思。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图省事只是次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精确才是最主要的。这种马虎作派在普通信件往来中就更加明显了,人们经常误用同音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不仅仅是因为人们没怎么受教育,更是因为人们太粗心了。

从信封上的称谓也能明显看出中国人不注重精确。中国人在写信时,通常都会在信封上写上诸如“父亲大人亲启”“母亲大人亲启”“叔祖大人亲启”“贤弟亲启”等又大又黑的字样,至于其中的“大人”究竟姓甚名谁,根本没有明示。

中国人普遍讲求实用,可是对于姓名,他们却丝毫不在意,说起来真是让人出人意料。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相互通用的名字,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大部分人都拥有好几个名字,其中包括本名、字、学名等。说起学名,它完全不同于其他名字,只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使用,真叫人好奇。也正因为如此,明明是同一个中国人,外国人也经常会误以为是两个人,甚至三个人。村庄的名称也不确定,一个村庄通常有两三个可以相互通用的名称。即便人们发现村名误用了,他们也能让这两个名称相互通用,比如在正式场合使用正确的名称,在平时则使用那个被误用的名称,有些地方甚至拿被误用的名称来修饰正确名称。

身为中国人的不幸之一,是缺乏一种只有通过研习化学公式才能获得的精确性。中国最早的化学家,曾经把几十格令与好几十格令的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以致两种东西发生反应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只要中国人用心去讲求精确,那他们就能像其他民族一样把事情做好,甚至比其他民族做得更好——他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生来就很有耐心。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还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精确,更不用说去追求精确了。由这一判断可以推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我们在考查中国历史时必须考虑到中国人的这一民族特性。也就是说,中国有许多统计数据都是没有进行过精确计算的,所以我们不能轻信它们,不然我们就会上当;二是我们对中国的“人口调查”结果也不能轻信。一般来说,整体都小于或等于各个部分,可是在中国,这一理论却不成立。对于中国的“人口调查”结果,我们只要进行一番推敲,就有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谜!”这句话最早出自一位精明的苏格兰人之口,他在强烈地意识到“法律不可抗拒的不确定性”之后,就是这么评价美国最高法院的。

同类推荐
  • 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花是有灵性的,雨是有灵性的,季节是有灵性的,物候是有灵性的,地域也是有灵性的。只有某一种花卉或季节最适合表现某一个地域。“杏花春雨江南”,改为梅花、桃花,便觉不好。虽然梅花、桃花都很美。“人难再得始为佳”。只有难以再得的结合,才是真正的良偶佳侣。江南的姿韵、风情、美学特征、地域性格,有了杏花、春雨的陪伴,就像是宝玉有了晴雯,黛玉有了紫鹃。
  • 威名天下:山海关(文化之美)

    威名天下:山海关(文化之美)

    这里,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这里,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这里,更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
  • 安徽泾县

    安徽泾县

    以泾县至今留存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为线索,以本地历史人物、民间风情为介质,凸显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的经典与细腻。即使泾县独有的宣纸和花砖,也只是依附于当地深厚文化蕴藏的两道风景。这种深厚蕴藏,使得李白于泾县桃花潭赠汪伦诗,也显得十分寻常。
  •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真的,“回报” 是幸福的。她让我们感到自我价值的丰富,人性光芒的闪烁,人生经历的厚重。我们生活得快乐健康或许是父母对我们的最大希望,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以自己和父母都能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 高皇歌:畲族长篇叙事歌谣(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高皇歌:畲族长篇叙事歌谣(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王歌》,它是以追述和歌颂畲族祖先业绩为主的历史长歌,是畲族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首先叙述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生存的生产、生活条件,接着记述了龙麒平番建功、被招为驸马的故事。上古高辛帝时,番王犯境,龙麒自愿领旨,奋勇征番,斩杀番王,胜利归来。高辛帝封龙麒为王,并将三公主许配给他。公主婚后生下三男一女。高辛帝赐其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一女因许配给钟志深,即姓钟。盘、蓝、雷、钟自成为族——即现今的畲族。歌中对族内婚、传师学师习俗等,作了详细的叙述。它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一书从十个方面归纳总结了李嘉诚做人做事的准则,可以给青少年朋友带去奋斗的目标和生命的启迪,十条准则包括:理想与求知;勤恳与律己;谦虚与骄傲;思想与智慧;诚信与责任;为人与处世;思维与创新;分享与合作;让利与得利;富贵与博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宇宙之最高主宰

    宇宙之最高主宰

    有着妖孽的天赋,李耳却不喜修行,第九真灵混沌很生气。“李耳,你到底修不修炼?”“别这样嘛!混沌,谈修炼多伤身体。”“不修炼是吗?惩罚自己选择一个吧!”“别,别!混沌,有话好说。”“啊。。。”接着传来一声惨叫。
  • 疼痛科疾病漫谈

    疼痛科疾病漫谈

    本书概述了头面部疼痛、脊柱源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骨关节炎性痛及软组织疼痛等相关疾病,介绍了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体外冲击波诊疗技术、影像(B超、CT或C臂机)引导下神经卡压松解和射频治疗技术、椎间孔镜辅助介入治疗等先进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同时将各种慢性疼痛疾病的诊疗原则和预防保健康复知识相融合,既有专业的临床微创治疗简介,又有无创的家庭理疗建议,并附有典型病例解析作为参考理解。全书兼有专业教材的严谨性和科普读物的趣味性,通俗易懂,十分适合非专业读者。
  • 波波奇人在地球

    波波奇人在地球

    来自波波奇星球的外星人贾西雅,身负重建家园的重任,在地球开始了穿越做任务的生活。
  • 透视异瞳

    透视异瞳

    矿工徐晋被落石砸伤,无意间双眼获得异能。能透视,更能看到气运,并利用气运,人生,就此逆转!赌石,古玩,手到擒来!那些还未崭露头角的达官贵人,也纷纷进入了他的朋友圈!传奇,就此书写!
  • 凤逆凰歌倾天下

    凤逆凰歌倾天下

    她是驭兽一流的特工Win王,特工界无坚不摧的神话。穿越异世,她是父母双亡相国夫人的侄女,更是举国皆知,受尽白眼欺凌的废物傻子。当她双眸再次睁开,强大的灵魂注定不会再平凡,肚子里还有可爱强悍的宝宝做后盾。乖巧可爱是她的伪装,腹黑冷酷才是她的本性,坑蒙拐骗偷是她的小手段,驭兽幻术是她的拿手活。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她要强大的活下去,成为这个世界的规则,为了成功她可以不择手段,阴谋阳谋并用着。
  • 等待,在最好的年华

    等待,在最好的年华

    若得深情人,情何必知所起?你身上流着那个男人薄情的血,天生要被所有人疏离。不去纽约,死也不去。两句诅咒毁了两个人的童年,当尘封廿年的往事重现,原来有些不是理由的理由如此不可抗拒。亲情友情爱情,看似拥有的一瞬却已经预示着失去。两座城市,一场爱情;两个家庭,一段过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绯闻超模苏炸天

    绯闻超模苏炸天

    【1V1宠文,身心干净】“第一课: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只有我想与不想。”“拿钱交换,与情无关。”然而,他却一度成瘾,渐渐将她宠上了天。“霍少,安小姐说想成为第一超模。”于是,霍氏集团进军娱乐圈的消息轰动全球。“霍少,安小姐说想28岁结婚。”男人目光深邃:“太晚。”身后小包子偷偷递上递上户口本,奶声奶气:“爹地,九块钱领证费,我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