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儿?北京!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母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北京的,也就是说,我算是个移民二代。
正因为是移民二代,所以对北京的认识稍微平和一点。现在来北京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觉得北京人有这样那样的特权;而生活在北京的“土著”们,心里也有着许多的抱怨。在我看来,这很正常。等到新移民的后代们长大,他们的心态也会变化,他们很可能会站到他们的父辈所反对的那一面去。屁股决定脑袋,谁都愿意为自己的利益说话。
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北京的书。不是那种老先生、老北京的回忆式的书,不是那种蚁族、北漂的憧憬式的、奋斗和征服式的书,而是一种记录。记录一下这些年城市的生态变化,也记录一下形形色色在北京生活的人的心态。很多东西在消失,现在不记录,过些年可能就会被彻底遗忘,至少会在记忆中走样。
这是一个变化着的北京,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都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法遏制。比如我住的地方,十年前还是远郊,树木葱茏、群鸟飞翔,有着北方农村特有的阳光和粗犷,连道路、商店都显得那么原生态。现在完全不同了,高楼别墅成群、人员密集、天天堵车,而且就要修建地铁了。我不喜欢这样的喧闹,但我却无法制止,每个人都不该因为自己的喜恶做出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追到根儿上,我也是改变这种原生态的因素之一,只不过来得早些罢了。
所以,我就想写这样的一本书,也想让这样的书,成为一种敲门砖式的工具。那些打算来北京,或者了解一下北京的人,看了这本书,至少有个初步的印象,也多少有点能用得上的东西,对这个城市的气场,它的有趣和无趣、可爱与不可爱,对它的温情和严峻,有一个初步的感受。随着文章一篇篇敲出来,这样的想法越来越明确。期望它也能给那些准备涉足北京的朋友,一点参考,一点粗疏的、初步的印象。
突然想起一句话:你要是爱一个人,就让他来北京;你要是恨一个人,就让他来北京。
这话以前是说纽约的,现在北京也具备了这样能力:爱恨纠缠,操纵人生。
很多人会把北京当作一个跳板。对有野心或者向往开阔人生的男女们来说,北京只是一个车站。我身边的朋友,有很多去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在那里定居下来。有的和我一样,是从小的朋友、同学,也有的来自四川、东北、陕西、广东。这几年趋向尤其明显,他们大把大把地告别、消失,把异乡做家乡,在微博和微信上讲述着他们的快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快乐。
这个城市有太多的留人和不留人,有太多的梦想和无法满足的欲望,有太多的选择和眼高手低,所以也有太多的纠结,让人刚自豪五分钟,就能自卑上一整天,让人快乐短暂,郁闷悠长。
当然,因为人多,这里还会有各种争抢,主动的和被迫的。这就是这个城市的味道。
这是哪儿?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