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3700000006

第6章 北京城市地理(5)

这期间,她回来过两次。每次都给我打电话,说要来看看我。我说好呀。但是——住得实在是远,相距四五十公里。这个距离似乎比中国与美国还遥远,她说,她根本不敢在北京开车了,总觉得大街上的车横冲直撞的。我还不理解,我说北京的交通秩序多好啊,比其他地方强多了,还限行呢。她说,那也不敢。和美国不是一个节奏,也不是一个规矩。

约好见面的事情就这么无限拖延着。我要开车去接她,然后再送她回去,对我来说也是个巨大的工作,来回两趟就是两百公里。而她打听了地铁的线路,说下决心哪天坐地铁过来,但终于没有来。

两次回国,相距两年。这两年都是这样的情况。等再在MSN上见面聊起时,她已经又在美国了。

另外一个朋友,是以前的同事,比我还大几岁。他去年去了加拿大,几个月后回来,是要接母亲去那边探亲。这回是因为住得近,所以能经常见面,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半夜打电话过来,问我想不想去吃消夜。一打听,他竟然已经从六环外的家跑到了四环边上的亚运村,就为了喝口粥。我问他为什么不就近找个饭馆叫个餐,他想了想说,觉得不卫生。

这就是变化。来得特别快,源自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些很普通的事情,已经让人感到不适应原来的环境。他告诉我,在那边扔垃圾都是有规矩的,即便是用塑料袋包垃圾,工人也不会收走,规矩就是没有塑料。在习惯了新的规则之后,他当然对门外垃圾袋乱飘的郊区饭馆,难以接受。

不能接受的还有空气。他回来几天后,开始每天咳嗽,就像一个老烟枪。实际上他从来没有抽过一支烟。当然,他的皮肤也开始起皮儿,起了小包。这么说吧,他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年,出去了几个月,脑子洗没洗还看不出来,肺是先给洗清爽了,回来以后,就感觉到非常刺激。

“我总觉得空气里有一股糊味儿。”他说。这说法还是第一次听说,以前我听从外国回来的人普遍反映,都说空气里有股汽油味儿。

我赶紧跟他说,你别念叨了,再忍个几天你就回去了。你让我们这些没地方去的人怎么办?听你们说得多了,我都觉得喘不过气来,该憋死了。

北京是个乐土吗?很多年轻人都跑到北京来讨前途,忍受拥挤,抱怨房价。但也有很多人忙不迭地在离开北京。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它开始留不住那些有积淀的人了。新来的人带着希望和征服欲,成熟和追求;与世无争的人带着财富离开,它以后的文化就永远是浮躁的、变化的,没有根基。

几个已经出国的朋友,在MSN上的签字都挺有意思。有人写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有人写:出来了我爱国,不出来我没法活。

北京买房地图

(本文写于2013年初。北京的房价一会儿一蹿的,现在早又升了,不是这个价了,里面的数字,也就仅供参考吧。)

不实地看一看,就不知道房子有多贵。看报纸或者网站都是虚的,写稿子的人本身就不靠谱,想知道房价,就得找中介直接问。

北京是个千层饼,一圈圈由内到外,二环、三环、四环……直到六环。如果手里有五十万,那么在二环内能买到十平米多点的平房,也就搁下一张床吧,就转不开身儿了。五十万的百元钞票,都未必铺得开。所以,二环以内有房产证的人都是百万级富翁,如果他们把房子变现的话。

百万能买什么房子呢?二环边的楼房,二手的,基本是三万八九千一平米,百万连三十平米都买不到,到了三环附近,则是三万二三了,将将能买下小型一居室。9月末的时候我看房子,一个小女孩想买一套37平米的一居,房主开价120万,她还110万,房主降到116万,她涨到112万,实在谈不下来了。她没钱了。现在再去看,同户型的房子,138万售出了。

这些房,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算是旧房。

二手房的价格,四环外是二万四五千一平,五环外大约是一万七八千一平。这里离市中心已经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东边和北边的房子更贵些,西边和南边的要便宜一点,下风口嘛。如果是新房,就要贵些。若是把二手房当基准,得减去一环。若是学区房,也得减去一环。总之,一百万确实算不了什么。我记得刚工作几年的时候,攒钱攒到一万块了还沾沾自喜来着,觉得自己是个“万元户”,了不起,现在看来,有一百万也算不得什么。难怪有些人干脆不买房,愿意拿钱去全世界旅游。一套房够转好几圈的。

北京的三环以内,已经不再批住宅用地了。换句话说,现在三环以内的宅子,有一套算一套,全是有限资源,只会少不会多。三环边上外企多,公司多,所以房价也会高。一出东三环有个霄云路,那里有个霄云路8号,著名豪宅,精装修12万一平方米,最小的户型也得四五百平米吧,没个六七千万拿不下来。出于好奇,我在网上看了看户型图,看晕了,在屋子里曲里拐弯还真容易迷路,看来住那样的房子,必须得有管家和仆人,否则收拾不了啊。

原来城里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比如二环和三环之间的三里屯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个幸福三村。那住的大多是工人,一大片小平房。由于从机场高速下来,必然经过此地,经常有外宾外商路过,看着路边实在不美观,于是砌上了一堵墙,跟万里长城似的,把小平房们挡住。当然这都是老皇历了,现在那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平房早已不见踪迹。人也换了,老住户都搬迁了,这里变成富丽堂皇的商场、餐厅、酒吧、写字楼。

北京就是这样变化的。所谓“皇城根儿下”,已经不存在了,人们被分散到郊区。老北京和他们的后代唯一能聚起来的地方,就是工人体育场,他们常在那里看国安队的比赛,所以工体又叫“最后的四合院”。但国安队里,纯北京土著也不多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气场,北京正处在气场大变化之中,原来的气场不可逆转地消失着,不知道新的气场是什么味儿的,是山西味儿的,还是内蒙古味儿的?

三环边上有处一居的房主,我和他们谈过,他们卖房的原因是孩子大了,住不下了,想卖掉小房,到远处去买个大些的房子。一家老实巴交的人,都在工厂里干了一辈子。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漂移。能守住北京城的老北京人,以后越来越少了。

北京的宅子

电台里有一档节目,征询大家每天上下班的距离,结果听众发来的短信不停地刷新纪录。当有人说自己每天往返120多公里的时候,主持人已经有点把持不住了,但最后的纪录是200多公里。这个人住在北京北边的沙河,要到北京南边40多公里的河北涿州上班。

“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能支持他每天这样往返呢?”主持人不解地问。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沙河的房子是自己的,不愿意出租出去,所以就宁可忍受长途奔波。

北京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能在沙河买房,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了,那个五六环之间的普通住宅,已经飙到每平米两万上下。别说买房,租房价格都很凶狠。三环内的一居室,不到40平米的,租价在3500元到4000元之间,已经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了,基本都是些公司的主管和外国人在租,他们觉得在北京买房不太合算,干脆就先租着,省下钱来回家乡买房子。

一般的北漂,基本都得合租。有报道说,东三环有个80平米的两居室,住进了25个人。之所以这么做,就图个上下班方便。要是对居住品质要求高点,想弄个单间什么的,非得五环外不可了,每天六七十公里上下班很正常。干了十年八年,有力气买房子了,基本也都置在燕郊、涿州这些地方,七八千一平米,至少比北京界内的房子便宜一半。

其实,也有人完全生活在另一个气场中。这些人都是沾了前些年囤积房子的光。因为想换房,前一阵我在郊区看了不少房子,实在是有趣得很。有些小区已经建起了十几年了,竟然还有不少毛坯的二手房出售。一看房主就是囤房子的。还有一个小区更为极品,是联排别墅。那个房主嫌房子的布局不合理,竟然自作主张把房子拆了,准备重新盖。可拆到一半,估计是觉得房价涨了有利可图吧,变了主意,又想出售。所以,我就被中介带到了颓垣断壁荒草丛生的房子前——这样的“房子”,还好意思拿出来卖吗?

坐地涨价的人也有。

有一次我看上了一房子,要价两百多万。我觉得还成,想约房主见见。中介打电话去约,那边说自己在出差,一周后回来。结果一周以后,反馈回来了,想要的话再添二十万。我琢磨了两天,觉得房子好还是第一位的,也咬牙答应了。不想房主说,他这房子卖得太便宜,老婆抱怨了,真想买,就再加二十万。

这算是做交易吗?中介都生气了,建议我别买。后来打听出来了,这哥们儿哪有老婆啊?就是前几年,几个朋友凑了点钱,买了套房想做投资,结果限购风声出来了,怕砸手里,就准备挂牌卖掉,可卖着卖着又觉得后悔,所以玩起了这手。

现在那房子还没卖掉呢,因为真的限购了。

还有一次,说是一个煤老板为女儿准备的婚房,可女儿嫁了个如意郎君,一起去美国了,这婚房就没用上。因为房子是豪华装修,所以卖得就格外贵些,我就去看了,买不下来还不兴学习学习装修吗?结果进去一看就傻了,这位老板真把自己闺女当公主了,还是欧洲的公主,全房就俩颜色:粉色和白色。屋里各种曲里拐弯的铁艺,全刷了白油漆或者粉油漆,各种纱各种流苏,让人觉得活像进了欧式家具布艺店。这……还真不太像人住的地方。

当然也有混搭的,中式的竹木地板,加欧式的窗帘浴缸,古老的红木家具,加卡通的灯具墙纸……转的房子多了,就会有这样的感慨,文化人真买不起大宅子,只有没文化,才能无顾忌,才有买下大宅子的希望。

多少好房子,就这么被糟蹋了啊,看着让人心疼。

这个城市就是这样,让房子给分了层次。有在蜗居里挤着的,有拼命往上冲期望住上像样宅子的,也有拿宅子不当回事的。每个人都在拼命向上一个阶层爬,生怕自己被落下,而且都在鄙视和攻击比自己层次高的人……我也一样。

北京是两个城市

去办理公积金贷款,人家经常会问个问题:你的公积金是市属的还是国管的?

这个问题就说明北京是两个城市。一套系统,是中央机关;另一套系统,是北京市。两套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着,风格截然不同,当然外人也看不出来,一码说北京人多官多。当然多了,两套人马都要吃喝行嘛。

举个简单的例子。多年以前,肉蛋菜什么的涨价了,市属系统会直接给些补助,弥补一下人们的损失。国管系统呢,则直接发东西——从自己的基地里调货,不在市场买了还不行吗?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媒体。市属的一拨,那就比较琐碎,管得相当严;中央的好一些,相对信息量大些。读者分不清楚啊,总觉得一些媒介风格不一样,其实是系统不一样而已,要不怎么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呢。高校也一样,带中字头的和带北字头的不是一个系统。

中央级的行政单位,大多集中在西边,三里河一带。北京市的,则集中在东边,王府井以南的正义路。比较简单的划分方法,带“中”字头的,基本是中央系统的单位或企业,其他则归北京市。但也有例外,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就总让人糊涂——要全弄清楚管理的归属,还真不容易。

这就是北京的一个难处,什么都得去协调。相当于两个城市建在同一个地盘上,地方服从中央,还得发展地方,那就得多下一番功夫。如果再算上军队系统,那就更热闹了。

好的办法,是两个行政中心在地理上离得稍微远点,别都挤在市中心,这样可以把人群和车都分流。曾经一度有把北京市的行政中心东迁到通州一带的建议,导致了通州大发展,房地产搞得风生水起。现在很多人住到通州去了,通州进城的路天天水泄不通,可机关们并没有搬迁。人们差不多已经把这事儿忘了。

两套也有两套的好处。办个事情,犯不着赶飞机火车了,打个车就能跑通关。还比如,恰巧你有个亲戚朋友同学熟人在中央系统工作,聊个天,瞬间就可以有全国视野。房产调控还会不会加紧啊,石油两巨头到底怎么回事啊,经济发展什么的是快还是慢啊?这么一说,对自己以后的投资理财都有帮助。什么都得往两方面想,有不便利的地方,就有便利的地方。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可以经常遇到一些神神秘秘的人物。例如饭桌上,就会见到些满面红光的老中医(或者气功师)。他们的一大特色是,身边总跟着一个特别能说的人。这位充满江湖气的大忽悠会跟你探讨周易八卦之类的理论问题,然后会聊到“首长”或“首长家属”们的奇闻异事,五光十色。当饭桌上有人特配合地发出惊叹时,大忽悠会不失时机地表明,之所以知道这么多内幕消息,全是因为身边这位大师总给首长看病(或发功)。这时候,大师便会颔首微笑……相信饭后,就会有人求他了。也许不是看病,只是在搞什么活动的时候,走动一下,请个首长出面,再不济请个首长题词也行。

总之,你永远也搞不清,水有多深。

同类推荐
  •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本书介绍了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春节的饮食与保健;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端午节的医疗保健;中秋节饮食重时令等。
  • 菊与刀

    菊与刀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令人发指的侵略者? 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鲁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 故事荆门

    故事荆门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家乡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先传播具有正能量的乡情乡音。荆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是传统道家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也是一个善讲故事、爱听故事的地方。本书撷取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人物故事、红色故事等,归分九个篇章,以飨读者。
  • 老北京的趣闻秘事

    老北京的趣闻秘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然而今天它已经成为常住人口数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四合院、水井、胡同已经渐渐被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大厦、高级商场所取代,但那些奇妙美好的民间传说的并未因此消失,《老北京的趣闻秘事》正是一本记录北京辉煌时光的好书。翻开本书,聆听古老的北京城最悠远动人的传奇,感受那个不一样的古老帝都。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热门推荐
  • 暖阳里的拉斐尔

    暖阳里的拉斐尔

    经过努力终于考上彩虹学院的苏若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卷入了一场学校风暴,不得不收拾烂摊子的她气愤地在随手捡到的体验报告上打了差评,结果却搞砸了来自“人间愿望司”的柏圣琦的工作,自己神奇地被他变成了“拇指公主”。得到教训的苏若暖不得不躲着他,谁知道因为差评的事情圣琦被上司责罚,不得不求她重新修改评价,苏若暖又翻身做了主人,跟他签订了协议。原来苏若暖考上彩虹学院是为了找到当初那个保护了她家的人,阴差阳错之下她认定了财阀少年林晨就是自己要寻找的人。可是林晨只以为她是为了钱而倒贴的女生,利用苏若暖的感情给她出了很多难题,甚至想间接让她退学。就在危机关头,是黑着脸的圣琦出现救了她……
  • 天才神医:摄政王妃很张狂

    天才神医:摄政王妃很张狂

    爱情是一场游戏,追逐嬉戏、你退我进间须得双方势均力敌。若你我实力悬殊,这游戏可怎么玩的起来?
  • 望思辞卫子夫记

    望思辞卫子夫记

    简介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因为一次偶遇,她完成了麻雀到凤凰的转变,成就了一场独霸天下的传奇。他给了她无与伦比的爱情和荣耀,也给了她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绝望。她陪着他成长,辅佐他开创盛世,也看着他一步步自我毁灭,走向深渊。五十年的风霜雨露,一辈子的爱恨情仇。她这一生拥有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她说,如果可以重来,我还是想再遇见你,但只这一世就够了,来生我不要再遇见你。他折腾了一辈子,却落得个家破人亡,英明尽毁的结局,终了,他才幡然醒悟,原来他倾尽所有追求的长生不老,终究不过是一场笑话罢了。他说,如果有来生,他只愿他能做一回普通人,和她做一对寻常夫妻,可是,她的来生已经没有他了……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地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小说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市上西区为背景,记录了早春的三天里主人公赛姆勒先生饱含思索和批判力量的内心独白,通过黑人扒手这条主线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堕落和人道主义危机。文中这位七旬老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触及犹太意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批判和人类终极生存等多个方面,时而反顾历史,时而切入现实,今昔穿插,时空交错,对六十年代的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风貌作了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扫描。作者贝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该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是兰登书屋“现代文库”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 谁动了俺的金箍

    谁动了俺的金箍

    “呔,你这可恶的家伙,哪里逃!看俺这轻轻的一棒,定叫你灰飞烟灭!”
  • 宣验记

    宣验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幸兴

    幸兴

    “在下王宽,你呢?”“小景”从未想过的相遇,却是扯不断的缘分。我一辈子恪守礼法,你却是让我破戒之人。第一次想着法扯谎,第一次想知道你是谁,第一次想保护一个人一辈子。你就是我的克星啊,小景。
  • 震宋

    震宋

    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改!”王安石:“世易时移,没有不变之法!”韩景云:“他们眼界太低!”
  • 止歌

    止歌

    四年前,因误会而分手。孟止歌,何叙,是彼此不够信任还是不够坚持。止歌选择离开。四年后,孟止歌携男友欧阳重返,而何叙身边已有安宁。盛大的圆舞,用力的缄默。兜兜转转,才发现他一直等在那里从未离去,而她亦是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爱未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