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7300000012

第12章 乡试坎坷(1)

同治元年(1862)秋,王懿荣要参加壬戌恩科顺天府乡试。这一年,他18岁,也是首应秋闱。

乡试即乡举考试之谓,中式称举人,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于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京师举行的乡试即顺天府乡试,也是所有乡试最为隆重的。因乡试都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顺天府乡试也称北闱。参加乡试的是通过各省学政巡回科考所录取的成绩优良的生员(庠生)。每三年除正科之外,尚遇皇帝或朝廷庆典加科,称恩科。主持乡试的有正、副主考官及同考官(亦称房考官)。诸生的试卷由同考官批阅,加上评语后推荐给主考官,再由主考官决定取舍和名次。

清末,科举名额有限,考中机会也很少。按当时规定,秀才大府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4或5名。全国秀才名额在25000名左右,举人名额在1500名上下。按此比例约16人取1名。自咸丰三年(1853),清廷批准各省增加生员名额起,至同治十年(1871)停止,各府学考试生员名额已增加20%,从道光三十年(1850)的25089名增到30133人。乡试中录取举人全国限额在咸丰元年(1851)的1770人以下。按此限制,一个步入科举途程者,要踏上科举的第二台阶(也是最重要台阶)。乡试,可谓荆棘丛生,坎坷曲折。有的考生为之奋斗了几十年,仍难登上这一台阶。考场上往往是青年人与两鬓斑白的老者同时奋笔疾书。

顺天府乡试原比其它省份乡试登榜更难,因为参加顺天府考试的生员,不仅有直隶省的应考者,而且还有各省督抚推荐前来应考的优秀者,所以科考竞争就更为残酷激烈。

考试第一天,王懿荣很早就来到考场门前,顺天府乡试考场设在京师崇文门内东南边的贡院内,大门外有砖门四座,门前有一个牌坊,上书“天开文运”四个大字。前来应试的茂才士子辇毂云集,先后赶至。时辰一到,每个考生均经过非常严格的检查,然后进入大门。大门内首先看到的是龙门,门内又平列四门(取虞书辟四门之义)。再进去为至公堂,堂中悬“旁求俊彦”御匾,这是监考等人办公之地。至公堂与龙门之间建有明远楼,拔地而起,居高临下,登高俯视,东西两旁及龙门内的号舍便一览无余。这些号舍,正是考生答卷之地。

每一考生一个号舍,号舍之间隔以砖墙。房间不大,仅能容得一人,房内东西墙壁砌有上下两层砖缝,缝内插入两块木板,板可抽动。白天可坐下层板,以上层板为几案答卷,夜间则将上下板合而为一,当床铺用。在这里,每个考生均将度过漫长而又关键的9天考试。整个乡试共分三场,第一场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第二场考经义,第三场为策问。其中第一场尤为重要。

头场考题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王懿荣接过题目一看,心中十分不屑,他一生对中庸甚不以为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一场决定他人生命运的考试呀!此时,他眼前闪过的是父母、妻子的殷切目光……他不得不收心以扎实的八股文基础,深厚的经学功底,敏捷的思路,把“中庸”阐述一番,又颇具见解。他极用心地作好八股文、试贴诗,可以说文章花团锦簇,诗句珠圆玉润,对高中怀着必胜之心。答卷呈上去后,很快引起考官的注意。

考官许其光,字涑文,翰林院资深编修。因为人耿介,又没有“门子”,当了二十年的老翰林。他阅读了王懿荣的卷子,认为是“奇文”,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推荐给主考官,结果未被批准。许其光甚为恼怒,也不再为其他名次再争执,闲坐下来,背手罢考。

很快就到了重阳节放榜时间,放榜依然按照惯例,先从第六名填起,等全部名字填写完毕,再填写前五名,从第五名填至第一名,叫做填五魁。这是整个乡试最隆重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填五魁总是深夜进行,这时大堂上下红烛高照,五魁出在哪一考官的房里,就把红烛放在哪一考官案前。每填写一名,必更换满堂红烛,同时书吏一次高升唱名,每唱一名,大堂之外便传来惊喜声、喝采声。唱到最后一个,也就是第一名解元时,顿时人声鼎沸,场面无比热烈。也就是这一刻,成为解元的人的命运,被永远改变了。伴随着欣喜与激动,霎时间,他已不再是小人物,而变成京城乃至全国无数士子仰慕的对象了——这也正是漫漫科举路之所以倾倒国人的一大原因所在!然而,在这一年的顺天府乡试中,王懿荣却名落孙山。他的房师许其光为之惋惜,晚上到寓所看望他,这个性情中人一面安慰门生不要灰心,下届再来,一面又为科场不公误人的现状愤愤不平,说到动情处,竟痛哭流涕,王懿荣心中也如鲠在喉陪着恩师流泪。

第一次失败的王懿荣,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苦辣酸甜一起涌上心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对乡试考试中士子们有极生动的描绘:如常提考篮像乞丐,点名受呵责备像囚犯,进入靠房像秋后的冷蜂,出场后像出笼的病鸟,盼望报子坐立不安像缚住的猱,得报不中像钳毒之蝇。落第者们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横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且有以文进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重新另抢矣……落弟者的神态,被写得淋漓尽致,力透纸背。

《福山县志稿》(卷八·官职)中记载:“懿荣幼承家学,不屑于章句、帖括。”旧时教育,循规蹈矩,几千年来形成一套程式,寻章摘句,死记硬背。所谓“帖括”,是科举考试的文体之一。唐代科举考试有明经科,是以“帖经”试士。即将“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诸考生将掩盖部分的经文,默写在纸上,使经文前后完整。因帖经、难记,于是考生们则总结经文,编成歌诀,以助背诵,就是帖括。清代,人们把“八股文”也称为帖括。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僵化、毫无生命力的东西,既束缚人们的思想,又要花费不少的气力,故而王懿荣十分不喜欢。可科举制度是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不管你喜不喜欢,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王懿荣除了要认真对待,再接再厉,迎接科考以外,他的精力兴趣还放在金石研究与收藏方面。他很快静下心来,开始案头准备编金石著述《南北朝存石目》。与他往来密切、商讨切蹉学问的都是当代著名的学者、金石大家,如陈介祺、赵之谦、吴大澂、李佑贤、胡澍、缪荃孙、潘祖荫、翁同龢、王瑾、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李鸿藻等。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字簠斋,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陈官俊是清道光年间的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道光帝师傅。陈介祺幼年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年少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此后十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任编修。

他居京时,亲眼目睹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黑暗,更无心追求高官厚禄,咸丰十年(1854)借母丧返回故乡,从此不再复出为官。

他在京期间就曾广泛猎涉各种学科,尤嗜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韵学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他更酷爱金石文字的收集与考证。在家乡,他一心从事金石研究,仅夏、商、周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搜集了6000余方,在旧居建书斋,名为“万印楼”。他将收藏的古印、封泥反复鉴别、整理,编辑了《簠斋印集》。他还藏有商、周古钟10余件,取其整数,因而又把“万印楼”称作“十钟山房”。他收藏的文物以青铜器最多,其中毛公鼎闻名遐迩,最为珍贵。此古鼎内壁铭文达497字,极其罕见。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解决西周时期的有关历史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还藏有商周铜器235件,秦汉器物80余件,以及秦汉刻石、各种古钱、陶、瓷、砖瓦、碑碣、造像、古籍、书画等精品达万件以上。他专心致志研究金石,每得一件必查其渊源,考其价值,解奇释疑一丝不苟。收集到秦代“铁权”(秤钟),别人以为是块“顽铁”毫无价值,而他却视为珍宝,妥藏入库。对古陶文字,前人没有收藏、著录的,他独予重视,不仅收集很多齐鲁古陶,而且进行开创性研究,著成《簠斋藏陶》一书。

他的著述有:《十钟山房印举》、《封泥考略》、《簠斋藏古录》、《传古别录》、《簠斋吉金录》、《簠斋金文考释》、《簠斋藏镜》等十余种传世。

同治十二年(1873),陈介祺61岁,王懿荣29岁,他们是一对忘年交。王懿荣与陈介祺交往甚厚。后又有世姻这一层关系,两人往来两地书信也有百余封,可见两人在政治上、学术上,甚为相笃。两人来往书信最频乃是王懿荣未中进士之前,也就是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1879)这6年中。多是探讨古文字学研究和考古方面的内容。中进士后,王懿荣在朝中公务繁忙,通信渐稀。目前,许多文章在论及王懿荣金石文字方面的成就往往在表层上说上几句,有谁能把一个年轻的金石大家说得透彻?

王陈二人交往在当时金石界堪称佳话,他们除了研讨金石文字外,在生活上也是互相关心。例如,王懿荣生了病也使陈介祺揪心问候,王懿荣也忘不了向陈倾诉感谢关怀之情。

王懿荣与陈介祺是晚清时代具有独特贡献的两位金石学家,单就金石研究、陶文的探索发现研究而言,就足以奠定其二人在学术史上的突出地位。探讨这两位作为清末山东乃至全国金石学领军人物的交往情况,对近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印学及篆刻艺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懿荣与陈介祺的从政道路是迥然不同,尽管后期他们的政见有许多共通之处。王懿荣在从政上则有鲜明的以身许国的忠孝观念。王懿荣在母亲去世后,曾写信给次子崇烈说,“吾父母不能奉养矣,此后之致身君国者,赴汤蹈火亦不敢辞”,即表明了自己忠心报国的愿望和决心。

陈介祺性情恬淡,不能适应久在京中,随宦海沉浮,对时政有所不满和厌倦,加之父亲陈官俊从政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前车之鉴,所以选择了辞官归里、潜心治学之路。从他撰写的“热闹场中良友少,巧机关里祸根蟠”和“曾种桃花,不知汉魏;尤存松菊,自谓羲皇”两楹联中可见他的心志。

王懿荣与陈介祺交往主要出于共同的学好——金石学收藏及研究。陈介祺长王懿荣32岁,而王懿荣15岁随母亲晋京时,正是陈介祺辞官回潍县的第5个年头。介绍王懿荣与陈介祺书信交往的主要有两个人,一是鲍康,一是潘祖荫。陈介祺隐居后,是辞官居京的鲍康先写信,并同寄潘祖荫的书函和古金石文字拓片,才使陈介祺又重新在晚清的金石界活跃起来,并迅速地与包括王懿荣在内的诸多金石同行进行了广泛联系和沟通。对此,陈介祺在光绪二年(1876)四月题与潘祖荫书札中这样写道:

“余归里廿余年,病中久不作长安书,书亦不至。鲍子年夔守退居日下,以臆园野人自称,乃屡致书,并伯寅少农书,古吉金文字寄,不能不答,然古吉金文字亦非询者不敢答……”

在清末,利用书函往来进行学术探讨研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之一。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初,此等古物,惟集与内府,……道咸以后日益盛,……其所以考证,多一时师友互相赏析所得,非论著者一人私言也。”王懿荣无疑是以这种形式探研最突出的一人。

在王懿荣与陈介祺的十二年交往中(自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六日始通第一封信,至光绪十年(1884)这一年通最后五封信),目前可考的往来书函共百余封,其中谈论金石文字的有六十余封,千字以上的就有二十余封,多者一通洋洋三千余字,实是一篇篇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就目前可考书信发现来看,不论是王懿荣,还是陈介祺都是数量最多的信函,时间最长的往来,探讨金石文字成果最丰的信札。

讨论治学方法与途径,王懿荣致陈介祺书函之长篇宏论者多为此,纵横古今,宏论博述,涉及面广。在他们的探讨中,王懿荣尊重陈介祺这个金石前辈,但在学术阐述上将金石学放在整个古代文化背景下去审视和把握,从源头上研究古人学识的真谛,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探索金石领域的道理和规律,即以“理”究源,衡之以学术。而主张坚决摒弃主观臆断和猜测的学术观点,如王懿荣在致陈介祺考释文字义理方面,他说:“盖侄亦为,此学者得此祗觉声入心通,皆我所欲言而说;见学力未至,欲以不得者,竟渐晰,出之不自知其为快,何如也。侄试设二譬,以自道其所得之,况譬如习‘小学’者,惯读给本书内一二字,反复疑义不得其解,又不敢妄下断语,及得一古本正文,昭然发朦矣!此一种快也!又如释钟鼎古文,得一字能识之,而欲读还如箝在口,忽有人来,一语道破,实获我心。此字此人识破否?既极之千百人,无异议者,既极度之千百人,无异议者,的不磨,此又一种快也……”

同类推荐
  • 莎士比亚: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2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莎士比亚戏剧选》收入由朱生豪先生译的莎翁最著名的悲剧《哈尔雷特》《李尔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五部。这本戏剧选精选莎翁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两个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以及最富盛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莎翁戏剧的特点。
  • 轮椅总统:罗斯福(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轮椅总统:罗斯福(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晚清有个曾国藩

    晚清有个曾国藩

    中兴勋臣,湖湘大儒,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这是完全的曾国藩吗?曾国藩这个乡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奋斗与忍辱负重走向权力的巅峰。这个被称为“晚清第一汉臣”的湖南人如何达到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最后一座矗立的庙堂的?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从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凝重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困兽犹斗,写他的忍辱负重,写他的韬略智慧,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无奈苍凉,写他的内心圆满。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
  • 岳飞传

    岳飞传

    一代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令中华后人万分景仰。为了再现一代民族英雄岳飞在宋金战争中的英雄故事,再现那段悲壮的历史,历代文人、作家创作了《岳飞传》。本书对《岳飞传》进行了精编,以适合小读者阅读。
  •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永乐大帝朱棣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永乐大帝朱棣

    永乐大帝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借镇边扫北之机,在为国立功的同时,私蓄日后能为自己夺取皇位拼死效力的文臣武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缔造了一个“永乐盛世”。人必有是非功过,他凶杀成性、冷酷无情,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议的皇帝。本书以精练的语言为读者朋友逐层揭开了永乐大帝神秘传奇的一生。
热门推荐
  • 荧火燎原

    荧火燎原

    家国破碎,她被自己的父亲送上了别人的床,奋起反抗,却发现她是母亲的替代品,主角很强也很落魄,她爱过也恨过,在多国的勾心斗角中她一步步前进,却发现这个大陆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 渊洄

    渊洄

    欢迎来到流云阁,这里是洛璟,请和我一起见证渊洄中的万千世界吧。
  • 情煞原罪

    情煞原罪

    王雨:你为什么找人打我?伊影:你找人打我,他也不怪你!初九九笑说:因为我恨你!【以现实改变,希望各位喜欢】王雨:你还真的不喜欢我了!初九九:你不是早就知道了吗!王雨:初九九,我胃子痛!初九九奶萌奶萌气呼呼道:跟我没关系好嘛!继而冷漠恶劣道:我祝你们你们早死早超生,王雨玛伊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铁雪云烟

    铁雪云烟

    首届全球华语新锐小说大赛终极决赛入围作品*她在雪地中救他,已是第三世相逢。为拯救浩劫,二人穿越至前两世。第一世,在蓝甲部族长到七岁的她被带回铁仓部族,被看成没出息的挂名少族长。她目睹过铁仓人对蓝甲人的残暴欺压与杀戮,却听父亲说母亲是被蓝甲人害死的。同年她认识了八岁的他。长大后她练成神功,在妖入侵之际带兵作战屡立奇功,在一些人眼里她却是恶魔。后来他为何决定以自己的命换她的命?穿越回第三世后,拯救大计遭大变故,看到的活路会不会正是绝路?一生光阴,三世悲欢,铁雪塔成了永恒见证。*本文开始写于2009年*入围2018华语言情大赛总榜的作品于2019年1月24日至2月14日打榜,本文在影视赛区,感谢支持
  • 谁道云鹤寄锦书

    谁道云鹤寄锦书

    少年啊,就该把野心写在脸上,方显肆意张狂.
  • 醉仙葫

    醉仙葫

    小道士青阳从小被江湖奇人松鹤老道收养,跟着师父浪迹江湖,后师徒二人被仙师逼迫进入密地探宝,无意中激发师门宝物醉仙葫,师父冒死为徒儿盗取开脉丹与长生诀,青阳从此踏上修仙道路!凡人流小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精灵世界之大主播

    精灵世界之大主播

    精灵世界当主播是正书,这是马甲哈哈哈哈哈
  • 至尊星宿师

    至尊星宿师

    她是一个爱吃喝玩乐的女屌丝,结果被人强行拉进异世,从此她就以‘谈一场刻骨铭心的跨时空恋爱’为己任,拐了一个美男做相公。某晚,夜空中繁星点点,而某人的房中却是……“小狼儿,他们都说你是兔子?”“胡说,不就是吃了一下窝边草吗?怎么就成兔子了?你不是说我的性子是狼吗?”“对!娘子是狼,为夫也是狼,那咱们正好凑成一对儿?”于是‘1+1=3’的序幕,就此拉开!……翌日,受尽宠爱的某女,忍不住仰天长啸:谁能把这个色狼,赶紧收走?
  • 快穿之Boss女配打脸攻略

    快穿之Boss女配打脸攻略

    “不好了!不好了!诸天世界第一凶煞穆炎被派去做面位任务了!”得知这个消息,各大面位的尊主们立即瑟瑟发抖,求神拜佛,生怕穆炎挑中了自己的地盘!要知道,来的不仅仅是穆炎,还有穆炎身后宠妻成狂的某位大人啊!一句话,这某位大人追娇妻追得诸天世界胡乱跑,奈何娇妻只想一心发展事业将他视若无物的悲惨故事。(某大人:暴风哭泣.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