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1600000019

第19章 称雄高原的古格王朝

在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名为古格的王国在这里雄踞600多年。古格人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然而,古格王朝是怎么由盛而衰,又是为何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古格王国永远是一个诱惑,亟待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破译……

回望古格的兴盛史

就在十几年前,古格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自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在此展开了一系列收获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后,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行者。

古格王国遗址在阿里札达肥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硼楼。这些建筑依山迭砌,直逼长空,气势恢弘壮观。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近十数年间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

古格王国是继吐蕃王朝之后,出现在西藏高原上的另一个强大政权。其建立者是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德祖衮。

说起古格王国历史,大约要追溯到公元10世纪前后。

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

公元843年,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因为灭佛毁寺被一位僧人刺杀。随后王朝内战纷起,一片混乱,平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激化,起义此起彼伏。在公元847年前后,一场规模较大的平民起义军推翻了吐蕃王朝。

出现了7个势力较大的政权,使西藏地区陷入了藩王割据局面。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奥松与云丹更是为了争夺王位明争暗斗。后来,奥松之子贝考赞被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几个大臣和百余随从,投奔阿里。

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非常欣赏吉德尼玛衮,不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立他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吉德尼玛衮便继承了扎西赞之位。

吉德尼玛衮有三个儿子,在吉德尼玛衮的晚年,他便将自己现有的领域分封给了他们三个:长子贝吉衮分得芒域一带;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

德祖衮的带领下,这一藩部的势力发展得很快,不久便建立了古格王国。

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因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开始大兴佛教。尤其是意西沃在位期间,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还亲自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讲法传教。前前后后,共翻译佛经达百余部,得佛教之益,王朝进入全盛时期。

他在位期间,还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以托林寺为代表的重要佛教寺院。许多政策促进了佛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古格国内遍布着大量的佛塔、洞窟、寺庙等佛家场所。

多年来,佛教的兴盛带动了古格王国冶炼发展。据现存史书记载,当时有一种名为“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足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技术之高。1997年夏季,考古工作者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才终于揭开了“古格银眼”之谜。这尊头戴化佛宝冠,4臂各执法器,结跏趺坐于兽座莲台,头生3眼,额上正中眼为纵目。3只眼的眼球都采用镀银的技法做成,在金黄色的铜像背衬之下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古格银眼”,看来的确名不虚传。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另有记载显示,在百余间,古格国的佛像就已经选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极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极精细程度甚至已超过了纯金佛像。

佛教的兴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古格国位于西藏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古格成为了西藏西部和西藏腹地、南亚、中亚甚至于中原地区文化、贸易交流的中转站,这一有利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古代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古格王国的金银器行业在当时也相对发达,这大概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天然资源。古格国境内群山密布,而山沟里几乎都有矿藏,当时从事开矿工作的人数量不少,“银铜匠”之称。近些年来出土的古格经书中,拷古学家还惊奇地发现有许经书是以金银汁书写的,而且数量甚多。

可想而知当时的古格王国之富有和兴盛。那么,这个富有的国度为何会消失在历史之中?请随我们一起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那片曾经的富地。

古格文明神秘消失之谜

古格王国遗址距阿里的札达县城3-4公里处,位于象泉河南岸的泽布兰村附近的一座黄土山上。现存的古格王国遗址,依山叠砌,由下而上,高约300来米,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遗址东北侧,屹立着7个土砌碉堡,还有3座10米高的佛塔;山坡上,蜂房似的密布着800多孔洞窟;中间有数幢红墙白壁的建筑,那是完好无损的庙宇,约有300余间房子。遗址的西面是悬崖,有的地方筑有内外3道围墙,墙上有垛口等防御设施,与建筑群内部四通八达的地道相连。

除此之外,还发现有大量的岩画、壁画、武器、生活用具、佛教精品等,都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制作工艺。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原始而古老的高原王国,当年曾经是多么光辉灿烂和繁荣昌盛。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着如此灿烂文明的王国,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从人间蒸发掉的呢?而且还消失得那么彻底呢?今天,我们只能从它残留的故城和班驳的壁画中窥见到古格文明的一角,这个谜驱使着人们去发现,去试图揭开她神秘消失的真正原因。

说到此,不得不提起古格国一座石楼的遗址:石楼建在古格遗址的半山腰上,全由石头砌成,大概有十几米高,是一座没有修完的建筑。

这些遗址的发现为古格的灭亡提供了一些线索,许多史学家都推测,古格的灭亡应该与战胜有关。

据史学家推测在1630年前后,与古格同宗的西部临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结束了古格王国的历史。

当时,古格王的弟弟勾结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策划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古格王的弟弟作为内应引导拉达克的军队包围了古格王宫。古格王率领部下誓死抵抗,最终被困于古格王宫内。王宫建在一座山上,一方面也象征着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守。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

拉达克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便决定在王宫周围修建一座石头楼,以便攻下古格王宫。我们今天看到了的未完工的石楼大概正是这一用途,那么,这个重要的建筑为什么没有完成呢?对此没有确切的历史资料供今人考证,但在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拉达克在战争中俘虏了许多古格百姓,他们从百姓中挑选出许多壮丁,强迫他们日以继夜地修石楼。有些百姓不从,就被拉达克人所杀,还有些人被累死了。一时间凄凄惨参,古格国王心疼自己的百姓,于是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据《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及《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中的记载,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可想而知,国王最后的下场很悲惨。那么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又是怎样呢?他们最终成了入侵者的刀下之鬼?还是成了新国王的臣民?古格国的消亡是不是就是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说到此,就不得不说说那像谜一般的“无头藏尸洞”。

今天的洞窟遗址约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无头藏尸洞的洞口很小,高约120公分,宽只有80公分左右,里面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这一遗址发现时,里面有30多具尸体,且都是没有颅骨的无头尸,更为奇怪的是,洞里虽然看不到一具头颅和头骨的痕迹,只有一些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这种情况非常奇怪。如果说,这些尸体是在战争中被杀的大臣,那么为何去掉头颅?如果是百姓,为何只选了在这个狭小的地方“藏”下30余人?

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如此说来,无头藏尸洞会中的尸体会不会是国王或是权贵的人殉?

不管从哪种猜测来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都不像是毁灭古格文明的真情原因,古格的灭亡更可能的原因是环境恶化造成的。札达县的地理环境,现在的象泉河想务也不是当年的象泉河了,些地的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只剩下了一点点土林和戈壁,这种地貌形态的变化,或许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现在的古格王朝遗址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远远望去,很难分辨出哪里是城堡哪里是土林。加之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使得古城在朝霞初起或夜幕降临时,透射出一种残缺、悲壮、凄凉之美。这样一个曾经有过七百年灿烂历史,经历过十六位世袭国王的王国神秘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给人们的,除了这些断壁残垣,就只剩下深深的遗憾了。

同类推荐
  • 古镇新韵——万安

    古镇新韵——万安

    为挖掘万安古镇独有的历史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及展现当代的辉煌奋斗业绩,本书辟“标杆·捷文林改”“廉政·清风永拂” “掌故·传说沿革”“乡愁·古镇留痕”“山水·美丽万安” “民俗·中原遗风” “人物·名士缉览” “艺文·撷英拾贝”“红土·激荡风云”“崛起·魅力万安”10个篇章,收集整理相关内容,旨在了解万安、熟悉万安、研究万安、透视万安,推动本土文化建设,凝聚正能量,为建成“城北新镇、城郊花园、保障基地”的美丽万安作出应有贡献。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祖先的脸谱

    祖先的脸谱

    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恢弘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中国古代文化让世界瞠目。而这些仅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冰山一角。那些埋藏在地下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文物宝藏将把您带入一个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世界中。那些令人称奇的文物用各种方式为您揭开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

    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

    受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文化史研究经典、普利策奖获奖之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启发,《反智时代》以美国文化为透视点,辐射至政治、媒体、宗教、教育、公共生活各个角落,向美国人发出警告:若任其发展,反智与非理性只会使美国越来越愚蠢,人们将知道的越来越少。未来,只能成为充斥着垃圾思想、伪科学、假新闻、后真相的精神荒原。作者雅各比的言语机锋振聋发聩。这不仅是对美国精神末日的警醒,更为当下的我们敲响了警钟。作者语言诙谐生动,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书中名人轶事、文化评论俯拾即是,谐谑中暗藏讽刺,读之拍案叫绝,无疑给了当代文化当头一棒。
热门推荐
  •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总结了电视节目编辑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强调后期编辑意识前置处理的方式方法,以电视编辑敏锐准确的眼光剖析电视节目。电视媒体无疑已经成为现阶段最有影响的传播媒介,能够加入电视媒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无数学子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电视又是一个发迅速的媒体,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电视媒体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现在电视语汇的迅速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电视观念的迅速更新。
  • 木叶之贼手

    木叶之贼手

    毫无瑕疵的手掌按入虚无当中,诡异地隐没半截,却又不似断臂,肩膀晃动着,仿佛是掏了掏,最终抓住了什么,于是抽手而出。在五指的掌握里,橙黄水晶般的黄色珠子内,闪耀着四颗亮晶晶的星星。松崎夏树眨眨眼睛,期待之色逐渐消失于脸上,切了一声,随手抛开这颗来自《七龙珠》位面的特产,忍不住摇头叹气。“唉!又要等大概一个月后了吧!”……
  • 芳草萋萋仍胜碧

    芳草萋萋仍胜碧

    人人都知道武侯府的千金骄纵无比、蛮横无德,但没有人知道她从四岁来到京都,带着最美好的期待与憧憬,但却用着世人眼中最不堪的一面来伪装、保护着自己;后来她十四岁被赶出京都,带着最绝望的痛恨与咒怨,那晚她在世人的唾骂声中离开京都。死后被压寒潭,日饮剧毒,数年后在一个盛夏,世人口中那个死在大火尸骨无存的女人又回来了。
  • 琴腔

    琴腔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京剧团,琴技高超而为人清高的琴师秦学忠和同为琴师、善于钻营的岳少坤,都对团里的顶梁柱、名角儿云盛兰心有爱慕,但阴差阳错,云盛兰这朵人人觊觎的花终被岳少坤摘去。光阴流转,秦学忠、岳少坤们的下一代在院里逐渐长大,他们被上一代寄予传承的厚望,却在京剧团日渐惨淡的光景中,各奔歧路。而云盛兰和秦、岳的感情纠葛,亦在多年后随形势变化而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波折。京剧团的明争暗斗,时代大潮的变幻,两代人的情感与命运皆裹挟其中,半点不由人……
  • 江湖无限之不可能的任务

    江湖无限之不可能的任务

    少年杨进穿越古武江湖,面对的是无限辽阔的江湖,带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奋力冲杀吧,少年!
  • 持剑笑尘录

    持剑笑尘录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 知识就是科技

    知识就是科技

    “我和你说,一个研究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管理者,你扯远了。还是把进阶2级的知识先看完吧”…以科学幻想为主……本故事纯属虚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中华千年文萃:贤士的答辩文书

    中华千年文萃:贤士的答辩文书

    古语说得好:“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著名辩才,他们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而“一言可以兴邦”。这些杰出的雄辩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答辩在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为了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雄辩天地,为了让广大读者的答辩有一个质的提高,编者编了这部《贤士的答辩文书》,把历朝历代的杰出雄辩家的答辩文书加以归类、筛选,精选出最优秀的文章。入选的这些答辩小文,条理清楚,论理透彻,文笔简洁优美,读来脍炙人口,意味深长,堪称千古佳作。在选编过程中,编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数种版本,力求做到囊括古今所有雄辩家的最佳原作。
  • 邮差总按两遍铃(好莱坞同名电影原著)

    邮差总按两遍铃(好莱坞同名电影原著)

    故事原型来自于1927年发生的一桩谋杀亲夫案。三十一岁,有着“斯堪的纳维亚式冰冷眼神”的金发美女露丝伙同她的情夫,紧身胸衣推销商贾德,用吊画绳勒死了自己的丈夫艾伯特,并企图骗取她之前瞒着丈夫替他买下的个人意外保险金。性爱与谋杀,媒体的连续炒作,加上《纽约每日新闻》上刊登的一张露丝坐电椅的大幅照片,使这个案件一时轰动全美。凯恩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设置几乎跟真实案件如出一辙,只是将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典型化和戏剧化:这次的情夫叫弗兰克,一个喜欢四处流浪,年轻英俊的小混混,小说以他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次的冷美人不是金发而是黑发,她叫科拉,用弗兰克的话说,“除了身段外,她真的算不上什么绝色美人,可她神态忧郁,嘴唇向外撅得老高,我不由得想替她把外撅得嘴唇给捣进去”;科拉的丈夫尼克,一个“软绵绵,油腻腻,个头不高,头发又黑又卷”,没事喜欢吊几嗓子的希腊人,经营着一家加油站、修车铺和小餐馆合为一体的路边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