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2100000031

第31章 当死神渐渐走近——死亡与悲痛(1)

听到亲人将不久于人世的噩耗时,毫无疑问,震惊和否认是人类的第一反应。听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噩耗时,除了震惊和否认之外,还有极端的恐惧。任何人都可能在毫无预感的情况下面对死亡,却甚少有人能够高兴地接受自身生命即将终结这一事实。这不是某个人的畏缩,而是人类的本性。死亡之于人类,究竟是生命的悲剧,还是人生的完结?

临其穴惴惴其栗——死是生命的一环

所有生命对死亡都有着最原始、最本能的恐惧,即使是高级的哺乳动物,即使是进化出思维和语言的人类也不例外。因为人的感情更丰富,人的思维更活跃,对待死亡也比一般的动物更敏感。不过,人类终究进化出了更复杂的社会伦理和社会文化,对于死亡这个生命中最可怕的概念,有人仍然害怕得浑身颤抖,有人已经能够理性地对待。

不可否认,中华民族向来没有谈论死亡的传统,几千年来,死亡都被看作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对其唯恐避之不及,根本不可能将“死亡”这件事拿到台面上来说。从这一点上,可见国人对于死亡的拒绝和恐惧之情。

鲁迅在《立论》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人都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这时候,一位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这位宾客得到主人的一番感谢;另一个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他收到了几句恭维的话;有一位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被大家合力痛打了一顿。

由此可见,中国人是多么崇拜年轻的生命,而对死亡讳莫如深。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于是所有人都装聋卖傻,即使想要了解一下死亡,也没有人肯逾越雷池,去探寻个究竟,生怕换回一个“杞人忧天”的评价。后来,孔老夫子又给了一个“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说法,似乎为死亡找到了出路。可惜,后人将“慎终追远”理解为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当丧葬文化发展到极致之时,葬礼变得越来越隆重,越来越热闹,更加偏离了原本的意思。

相反,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每个人从小学时期就开始思考: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要怎样安排?如果你死了,墓志铭要怎样写?日本对待死亡也是相当慎重的,他们更懂得如何通过最优雅的仪式给死者一份最后的尊严,并且让生者和死者达到情感上的和解。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往往不是尊重,而是回避的,是闭口不谈的。一般人提到死亡,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晦气。因此,在参加完葬礼之后,往往有“除秽”这一说法。比如,死者家属会在邻居家贴上红纸,以避免晦气招惹到别人家;参加过丧礼后要洗头、洗脚,换洗衣物。成年人这种对待死亡、丧葬的态度,也会影响家庭中的儿童。

如果邻里间有老人去世,父母都会教导孩子要绕过举办丧礼的地方,不要随便参加丧葬的场合等。家中的老人去世时,父母给孩子的解释也是“姥姥睡着了”或者“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回避的态度让许多人,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也不曾认真思考过“死亡”这个人生命题。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当你尚未了解死亡为何物时,往往就需要赤裸裸地面对最亲近者的死亡。

实际上,儿童往往比成年人更敏感,更能够感知死亡。一棵植物的枯死、小动物的去世,甚至亲人的去世,都能够引发孩子的共鸣。这时候,父母更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教导孩子,帮助孩子面对生死背后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孩子的内心往往比父母想象得强大,让孩子直面死亡,并不是说暗示或者纵容他们去做,而是更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虽然老话说“人死如灯灭”,但是,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精神的死亡。气息不再了,身体腐烂了,但是死者的精神世界仍然在延续。死亡是一件非常个体的事,同时也是集体的事。活着的人不知道自己死后会如何,已经死去的人无法了解自己死后的人间。但是,所有个体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所有活着的人都会面对他人的死亡,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他人死后的情形和人们对死者的态度,最终都可能会原样复制到自己身上来。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死亡的重要性,甚至,许多人不肯承认死亡是一个必然的事实,是一个需要带着庄严、肃穆和敬畏感来面对的生命过程。因为在传统上,人们更看重生的价值,更重视“为了什么而死”这件事,所以才会有“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说法。在传统的价值观看来,为了人民利益或正义事业而死便是“重于泰山”的,而普通人的死亡就是“轻于鸿毛”,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

有人曾经在山东、上海、福建等地对中学生进行关于死亡的调查,在“你有没有想过自杀”或“有伤害自己的想法”的问题下,有20%的中学生想过自杀,有自残或者伤害自己经历的中学生超过了20%。而这些,都是学生的父母不曾了解的。

说起来,每一代的父母都没有错,他们不过是按照传统文化的思想来教育孩子罢了。在任何一个家庭中,死亡都是禁忌的话题。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孩子,远离死亡,避免孩子因为目睹死亡而引起恐惧和焦虑。殊不知,如果孩子对于死亡一无所知,他们不会害怕死亡,反而会对死亡产生好奇心,觉得死亡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正因如此,叛逆的中学生才会随随便便地留下遗书,用跳楼、喝药的方式威胁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死亡不仅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生命过程,更是一个需要赋予尊重和庄严的生命环节。如果说,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段珍贵的旅程,死亡便是旅程的最后一站。一个人不仅要知道生命从哪里来,更要知道生命最后会去到哪里,生命本身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会死亡,在这一点上,皇上和太监拥有平等的权利。即使生命旅程本身充满了艰辛,也带来了许多美好。旅途中的风景让生命的存在更有价值,而死亡,也同样珍贵。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平等的,需要用同样虔诚的态度来面对。

你怕死吗——不同年龄对死亡的态度

对于20多岁的成年人来说,回答“你怕死吗”这个问题轻而易举,任何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给出心中的答案。因为成年人已经听过了许多关于死亡的故事,了解了许多生命逝去的信息,也有人曾经亲身经历过亲人的去世。对于死亡,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可是,如果将这个问题抛给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小宝宝,他们一定是不明所以的。毕竟,一个对生命、死亡都没有概念的人,怎么能知道自己怕不怕死呢?即使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关于死亡的课程,生活经验依然会教给每个人死亡的知识。可以说,一个如同白纸一张的宝宝在成长中慢慢地了解死亡,也是“生活”这个老师的巨大功劳。

儿童对于死亡的了解是跟随身心发展同步进行的。皮亚杰曾经对儿童的“死亡概念”做过研究,发现四到六岁的孩子处于“泛灵论”阶段,喜欢将周围的物品拟人化,即使是玩具娃娃,也会被儿童视作是有生命的。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儿童将会动的东西当作活的,反之,不会动的东西就被看做是死的。比如,家里的宠物狗是活的,而桌子、椅子、盆栽是死的。

这个时候,儿童并不知道人和动物都有生命,最终都会死去。而且,他会觉得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在他的认知范围内,他会觉得人会病死,或者因为意外而死,但还不知道人会寿终正寝,会老死。

8岁到10岁的时候,儿童会觉得能够自行运作的东西就是活的,反之是死的。比如每天在天空中活动的太阳和月亮被看作是活的。11岁之后,儿童的生死观念开始变得客观、理性,朝着成年人生死观的方向发展。

1984年,心理学家Maria Nagy跟随皮亚杰的脚步,曾经做过一次类似的但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儿童死亡观的发展阶段。Maria Nagy研究发现,3到5岁的儿童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就像旅行和睡觉一样,而且可以随时取消。6到9岁的儿童则开始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结”,10到15岁的儿童开始了解死亡的真相,并且能够按照合乎逻辑的思考理解死亡。

可以说,3岁是儿童生死观发展的重要分界线。3岁之前,儿童没有发展出关于死亡的情绪,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因此,对死亡现象的反应有点麻木。而3岁之后,儿童开始对“死亡”感兴趣,迫切地想要知道什么是死亡。可惜,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父母并不会明明白白地跟孩子谈论死亡,而是用各种故事情节来讲解死亡,于是,儿童对于“死亡”的理解进入相对混乱的阶段。

《西游记》中的妖怪们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了;白雪公主里的老爷爷说,得到王子的吻,白雪公主就可以复活;嫦娥奔月的故事中说,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各种版本关于生死的故事混乱了儿童的脑海,而且,凭借他仅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尚没有能力自行判断诸多版本的死亡。当儿童需要面对真实世界的死亡时,就会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

儿童在面对死亡时,第一反应就是否认。比如,一个孩子无法接受父亲或者母亲去世的事实,就会向外人宣称“爸爸没有死”、“妈妈还在家里等我”一类的说法,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而且,心理上感到受伤的儿童可能将怨气撒到身边同学、老师的身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问题。此外,第一次经历死亡后,儿童会特别害怕死亡再次光临,会特别担心身边的人,害怕自己经历第二次失去亲人的痛苦。

实际上,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都受到个人生活经验、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青少年的普遍问题就是情绪不稳定,有的还会出现分裂情绪。青少年需要处理的问题比较多,因此很少思考死亡,不过,直面死亡的事实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惑,甚至使得青少年的情感处在受伤的状态下。青少年第一次面对亲人离世时,往往都会孤立自己,害怕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未来和人生方向的迷茫。如果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青少年还会因此和父母变得疏离。

由于缺乏必要的“死亡教育”,大多数青少年不曾思考过死亡,甚至根本不怕死,而青少年自杀的年龄也在逐年下降。在一项针对中学生的随机调查中,许多中学生表现得对死亡一无所知,有的中学生认为“死了就是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了”,有的中学生则认为“死了就会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对死亡的无知导致许多青少年不怕死,甚至向往死,更有一些动漫、网络游戏让青少年以为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根本死不了。

实际上,“不怕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很多杀人犯都是不怕死的。如果青少年没能正确地认识死亡,接受死亡的存在,极容易走入“不怕死”、“蔑视生命”的境地。一个不把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看得重要的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可想而知。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来说,如果想要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最好从童年早期就淡化死亡的可怕形象,更不要动不动以死相威胁。死亡既不是像睡觉一样幸福的事,也不像“恶魔将人抓走”这般的恐怖。也就是说,如果希望孩子不害怕死亡,用一种敬重的态度对待死亡,父母就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尽量不要将错误的死亡概念传递给孩子。

当个体进入成年期之后,死亡就不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了。成年人已经发展成熟,在智力上和哲学上都能理智地看待死亡,不会再否认自己及所爱的人终将死亡的事实。在人生的成年阶段,因为生活的重心主要在于实现抱负及追求成功,难免会产生愤怒、失望、挫败和绝望感。不过,死亡并不是成年人经常提及的话题,相比之下,成年中期的人要比成年初期以及成年后期的人更惧怕死亡。

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主要以身体健康为重心,同时,老年人也可能面临经济上的极大困难,因此人们通常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害怕死亡。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因为预感到死亡,反而不害怕死亡。他们已经面对过人生中各种不同的丧事,所以,老年人考虑死亡是非常客观、成熟的,他们不再感到害怕,反而能够平静地接受过去的生活以及未来的死亡。

羽化、升天、驾鹤西游——不同文化中的死亡

在任何语种中,对于“死”都有许多委婉的说法,中国人认为谈死是不吉利的,因此死亡本身和与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西方人虽然有着和中国人完全不同的生死观念,却同样忌讳直接说“死”,而是用经过乔装的隐晦的词语来表达死亡的含义。

在汉语中,用来表达“死”的词语就有几十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四字成语,用来表达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死亡。最常用的表示死亡的词语就是“去世”,表示生者离开了世界,隐晦这个“死”字。“坐化”、“圆寂”用来表示僧人的去世;“羽化”、“登仙”用来用来表示修道士的死亡;“驾崩”、“崩殂”用来表示帝王的去世。

同类推荐
  • 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检察官告诉你,如何使用心灵读眼法;公安人员告诉你,如何解读耳部暗喻;刑侦警察告诉你,嘴巴如何暴露疑犯信息;FBI告诉你,手臂传达了哪些心理玄机;CIA告诉你,脚与腿是*诚实的部位;007告诉你,鼻子与下巴投射出何种情绪;心理学家告诉你,口头禅显露出哪种性格特点;律师告诉你,对问题的反应比回答更重要……《微动作:世界*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以“读懂人心”为基础,让人们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通过讲解和生动的举例,对记忆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解读,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记忆的种类,判断出自己的记忆类型、记忆等级,本书中,作者抛开繁杂深奥的理论,利用生活小故事层层激活你的大脑,带你突破记忆力极限,检测记忆训练效果,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 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本书分为思路成就出路、做最好的自己、心态左右一切、学会为人处世、突破常规束缚、善于思考与发现、创新其实并不难、新思路打造成功、让你的思维作锻炼、人无自信不成功、给自己好的改变、逆境之中显英雄、做个受欢迎的人、好口才带来好人生14个部分,从心态、观念、环境、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口才交际等方面,对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并针对思维定势这一难题进行突破,旨在帮助人们寻求发展与成功的正确思路。开启人生的成功之门。
  • 弗洛伊德9: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9:自我与本我

    此卷收录四部分内容。《超越快乐原则》修正了弗洛伊德早期的本能学说,第一次提出人存在着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整个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的理论。《自我与本我》谈及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阐述了自我从本我、超我从自我分化的过程。《抑制、症状与焦虑》是弗洛伊德对压抑与焦虑及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的主要论著。
  • 健康心理调节师

    健康心理调节师

    这是一本教你获得晋升和高薪的书,这是一本身在职场的你必须品读的书。工作可以不那么辛苦,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工作可以不那么费尽苦心,只要你会统筹安排。工作可以不那么忙忙碌碌,只要你注重效率。工作可以不那么疲惫,只要你调节好心态。
热门推荐
  •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她在夜里第三次翻过身子的时候,客厅里按照爸爸手掌样子做成的镀锡模型上的迷你小金鱼缸里的黑色小金鱼恰好又吐出了这一分钟里的第二个小水泡。水泡慢慢升到水面上头,和其他存在的小水泡一起稚嫩而固执地小心翼翼装饰了这个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装了三分之二水的玻璃缸的内壁。它坚持了三十七秒钟以后,就快乐而幸福地爆破不见了。这时她的右手食指像遭到惊吓似的微微抖了抖。一只蜘蛛在离她距离一米七五的地方逮着了一只胖蚊子。谁也不知道此刻她是否正在做着梦,或者只是单纯而遭人忌妒地安宁而伟大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熟睡。一些旧磁带乱七八糟地堆满了紧挨着她的单人床的床头柜。
  • 英文爱藏:那一年,我们各奔东西

    英文爱藏:那一年,我们各奔东西

    学英语不再枯燥无味——吴文智编著的《那一年我们各奔东西》内文 篇目均取自国外最经典、最权威、最流行、最动人的篇章,中英双语,适 于诵读,提升阅读能力;学英语不再沉闷辛苦——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情 感、地道的英文,让我们在阅读这些动人的绝美篇章时,不仅能够提升生 活质量,丰富人生内涵,更能够轻松提升英文领悟能力,体味英……
  • 必知的网络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必知的网络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亲情是与生俱来、恒久不变的一种情感,也是人世间最无私、最崇高的情感,更是人们渴求无偿付出的一种高尚品质。本书精选了包括许地山、郁达夫、庐隐、柔石、梁遇春以及托尔斯泰、萧伯纳、罗素、尼采、泰戈尔等二十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亲情散文,所选作家都以自己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够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情实感,并将他们的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章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内容更加艺术化和人性化。
  • 仙君大人,请束手就擒

    仙君大人,请束手就擒

    “天真无邪”小萌狐生来就半步踏入了仙界门槛,却始终未入仙界,倒是与貌美的仙君有一腿,“出生”不久就亲自与其定下了娃娃亲,殊不知是前世缘在作祟。入了凡间,竟是吃喝嫖赌、坑蒙拐骗样样在行,在她眼中的世间,七彩缤纷,少有黑暗,只因这一世,有他护她平安喜乐。不论再来几次,若是为你,负了天下又如何?
  • 绝缘之爪了解一下

    绝缘之爪了解一下

    主角穿越。主世界西游。附属世界,有超神学院,秦时明月,天行九歌,狐妖小红娘,一人之下,还有可能会写仙剑奇侠传。还有可能会写成龙历险记,火影忍者,魔道祖师。本文单女主。本文单女主。本文单女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重启文艺人生

    重启文艺人生

    面对逝去的岁月,每个人都是文艺青年。产品经理出身的杨帆重生青春时候,他没有时间感慨,因为家里要穷的揭不开锅了。不仅父母包子、妹妹年幼,时不时还有亲戚来打秋风……这是一个普通人在人生路上默默前行的故事。
  • 无相进化

    无相进化

    秦长风,一个男人,面白……心黑!被强行用十世平凡换取了一个成为强者的机会,进入最终试炼塔,开启了可以技能融合的无相天赋。从此:在飞刀,他是与李寻欢和阿飞相交莫逆的兄弟……美酒佳人,飞刀重箭,例无虚发!在异形,他是地狱的使者……团灭战队,异形宠物卵,杀戮进化!在倚天,他是圣心修罗身的魔佛圣僧……金刚不坏,杀生斩业,谁断贫僧功罪?在遮天,他是神话时代的天尊……万古幽幽,若我归来,世间几人敢称皇?画江湖、僵尸、遮天、西游……无限穿梭,无限技能融合,无限进化!书友群:企鹅群747339059
  • 凌霄尽处

    凌霄尽处

    屏蔽了魔法神力的人类时空,在浩瀚的宇宙中缓缓流淌,独享静好。只是,安谥的人类却看不到时空之外,一双双贪婪的眼睛,在觊觎着我们的繁华世界,隐忍,等待……混沌之海翻涌动荡,完美的人类时空悄然改变,昨日重现。所有的传说,都如历史事件般真实存在……
  • 我的气功有点凶

    我的气功有点凶

    (文艺版)璀璨斜阳,映照帝国余晖,蓝眼咆哮,沸腾黑暗热血,当他头戴黑暗王冠那一刻,群星颤抖,俱都臣服。(普通版)赤血魔蛟:听说张昊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没有他不能吃的。蓝血妖凰树:可怕的是,张昊什么植物都吃啊噬金魔蚁王簌簌发抖:他还吃虫子,咬一口嘎嘣脆,快跑啊张昊大喊,都别跑啊,快到碗里来,哥哥疼你们。张昊眨巴着眼睛,无奈,为了变强成为最强气功师,多吃点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