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2500000022

第22章 灾后心理调适(5)

而身为丧亲者身边的人,或许很难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在心理和生活上出现的巨大变化,但要想帮助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安慰者,就要洞悉其生活上的点滴变化,比如当他们坐在餐桌前吃饭时,以往已经习惯了的进餐模式已经改变了,丧亲者面对此情此景未免再次悲伤。所以,丧亲者身边的人不仅要给予足够的理解,还要拿出宽容与耐心,细心地观察他们正处在进行悲伤调适的哪一个阶段之中,并抛开自身经历或价值观去分析和判断,帮助他们找到一个比较适合的心理调适方法。

比如,我们安慰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伴侣的人说:“我负责给你找,肯定有更适合你的对象。”或者安慰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说:“孩子没有了,再生一个吧!”这些只会在丧亲者的伤口上撒盐,而并非是在帮助他们。也有些好心的人会给丧亲者安排旅游计划,希望他们在旅途中忘记悲伤,却不知道丧亲者本人还没有真正完成悲伤心理调适的任务,根本难以走出门去。因此,以上安慰的方式并不能帮助丧亲者重新定位他们与逝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由其内在出发去寻找超越悲痛的力量,给丧亲者传递的只不过是外界的又一种刺激。

最好的安慰丧亲者的方法还是表达感同身受的情感,可以说:“你失去了重要的亲人,心里肯定难过极了,真的如同撕心裂肺般令人难以接受。”“意外总是令人措手不及,所有的一切都太快了。”“如果你痛苦,就哭吧,不要压抑自己。”这类话语道出了丧亲者内心最真实却又难以说出口的感觉,会令他们感觉自己被理解了。当然,除了表达类似的理解,还要给予无条件的陪伴和接纳,这会令他们感到安心,有助于悲伤心理的调适。

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引导法”,丧亲者身边的人可用以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地走出悲伤。

1.唤醒丧亲者的现实感。“这场灾难有上万人丧生,是否都是家人的责任?”“事发如此突然,你也受了伤,当时的情况谁也无力控制。”“假如真的可以回头,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此类言语会唤醒丧亲者回归现实,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同时,在现实感的逐渐强化过程中,他们或许会明白“人各有命,生者无罪”的道理,况且面对如此天灾,丧亲者自己也是个受害者。

2.变换立场。在与丧亲者沟通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变换立场的方式,比如“如果今天离开的人是你,你会怪家人吗?”“如果你可以在天上看着你的家人,你希望他们快乐,还是悲伤?”此类问法会转变丧亲者的立场,引导他们站在逝者的角度上看待眼前的问题,便于看清自己目前的状况,慢慢从悲伤中走出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告诉他们,逝者其实已经没有了苦难,而生者也要尽快摆脱苦难才好。

3.写信给逝者。可以建议丧亲者给逝者写封信,并告诉他们,在信里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写出来,把所有情绪都表达出来。心理学家认为,丧亲者给自己或给逝者写信,有助于疏导不良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三、灾后丧子母亲的心理重建之路

灾难过后,丧亲者需要正确疏导不良情绪,尤其对于丧子的母亲来说,心灵家园的重建尤为重要。

在对丧子母亲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采用的是“让她们与丧子这件事和平共处”的形式。因为,心理重建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所以,丧子母亲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治疗,并且在突发性心理状况发生时,心理治疗的方案也要有所调整。丧子母亲的心灵重建之路,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绪上的稳定。面对丧子的母亲,身边的人包括心理治疗师,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帮助她们稳定情绪,而稳定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地倾听和宽容的忍耐。开始时,她们是恐惧的,甚至是愤怒和茫然的,怨恨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为何别人的孩子都没事,偏偏是自己的孩子,也有时候,她们会将愤怒的情绪肆无忌惮地发泄在亲人的身上,甚至会挥起菜刀。

此时,家人不能放弃她们,而是要给予充分的陪伴,等待她们的愤怒情绪渐渐平息。而对于这些丧子的母亲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亲人(丈夫)的离弃,从前夫妻俩的关系就不好,孩子是联系双方感情的唯一纽带,而现在孩子没有了,家庭也就面临破裂了。在这种情况下,丧子母亲很容易自暴自弃,因此,接受心理治疗并为自己开启心灵重建之路,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第二阶段,消除抑郁的症状。当愤怒和恐惧的情绪渐渐稳定和平息,丧子母亲就会进入另外一种精神状态,即无边无际的悲痛和抑郁之中。当然,她们的愤怒、恐惧情绪并未完全消失,只不过会在沉默、平静、抑郁的间隙中进行交替转换;午夜梦回,她们会在梦中期待与孩子的重逢,醒来后又面临巨大的绝望,甚至怪自己当初没有保护好孩子。在该阶段中,心理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消除这些症状。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帮助她们面对内疚与绝望。

1.内疚。丧子母亲产生内疚的原因很多,但基本上还是因为遗憾。遗憾最令人揪心,当孩子在的时候,母亲或许看不到孩子的好,而如今孩子不在了,母亲会忽而把孩子以往所有不好的都视为好的地方,因此,母亲对遇难的孩子的记忆是不完全的。当然,这不是在说孩子不好,而是教会丧子母亲如何来应对深深的内疚感。

心理学家认为,在心理重建的过程中,心理医生要陪着她们一起回忆,并制定一个回忆的模板,即根据一些问题去回忆孩子,比如“孩子比较淘气的和任性的地方是什么?”“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被老师批评并被叫家长?”“孩子最不听话的阶段是什么时候?”“孩子最可爱的地方在哪?”等,以此来帮助丧子母亲构建对孩子全面的记忆,缓解内疚感。

2.绝望。引导丧子母亲用换位的方式来看待目前的问题,教会她们应对绝望情绪的方法。这就是前文提及的“引导法”中的“变换立场”的方式,具体的方法是:

“如果有机会可以选择,你愿意离开的这个人是你还是孩子?”完全可以肯定,全部的母亲都会说希望是自己。

“假设你现在是遇难者,你可以在天上看见自己的孩子,但他(她)每天都活在悲伤中,不愿意上学、工作,郁郁寡欢,你作何感想?”

“我会很难过很难过,不想他(她)这样,我希望孩子开开心心的,好好活着。”

“可现在是你的孩子每天看到你流泪、悲伤,你认为这是他(她)想见到的吗?他(她)此刻会不会也很难过呢?”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丧子母亲缓解绝望的心情。

3.抑郁。对抗抑郁的最好方法是,转变她们的身体模式,“动”起来。心理学认为,当身体活动了起来,心情和情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4.愤怒。丧子母亲早期的愤怒情绪,不能残忍地希望她们自己去调节,只有依靠身边的亲人不离不弃的陪伴才能化解。家人要陪着她们,不要让她们独自外出,以免出现意外,不要责备,避免刺激到她们,要允许这类发泄,给予充分的包容和理解。

第三阶段,引导丧子母亲认识现实。在该阶段中,心理重建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丧子母亲进行“角色的认同”。比如,孩子如今没有了,接下来你的生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改变?这类问题是丧子母亲很难意识到的,即便意识到了,也未必敢于面对。因此,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勇敢面对,可以采用我们前文提到的引导方法,唤醒她们的现实感和角色转变意识。

对于原先只有一个孩子的丧子母亲,建议她们尝试着再为人母;而对于原先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建议她们不要把情绪过多地转移到幸存的孩子身上。而不管是再为人母,还是照顾另外一个孩子,丧子母亲都不应该把灾难的创伤情绪带给孩子。

第四阶段,重建生活和情感。失去子女后,她们的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势必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情感支撑和依附关系也出现转变,因此,心理重建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完成这种认同。然而,绝大多数母亲都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她们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丧子母亲的心理重建并非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试着与失去的孩子对话。如果强行要求那些丧子母亲忘记已经离去的孩子,这是很残忍的事情,心理重建也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试着与在地震中遇难的孩子进行对话,能够有效帮助丧子母亲表达内心的歉疚和痛苦。主要的方式是,鼓励丧子母亲给遇难的孩子写信,写完之后烧掉;还可以借助仪式转移法,即鼓励丧子母亲前去祭奠、扫墓、布施、念经、开追悼会等,达到减轻痛苦感、不舍感和罪恶感的目的,引导她们正面看待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丧子母亲会将自己的生活与思念之情告诉孩子,使之感觉到自己与孩子还有“沟通”与“交流”。

2.寻找“同病相怜者”。如果几个同样都是丧子的母亲在一起谈心,彼此就会有很多“共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倾诉方式。

3.家人要给予陪伴。丧子母亲最害怕的是面对分离,家人在这个关键时期要给予她们足够的陪伴和包容,最好是兄弟姐妹、双方父母都住在一起,或者经常走动,和谐的家庭环境会令她们感到安心,安抚其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而这个阶段里,最忌讳的就是另一半的离弃,这对丧子母亲来说是最为巨大的打击。

4.重新寻求生命和精神的支撑。丧子母亲需要尽快找到自己下半生的生命与精神上的支撑,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丧子母亲“动”起来,只要有事可做,抑郁的情绪就不至于加深。只有行动起来,才有机会去接触和开始不同的生活,然后将不同的生活形式带到自己的身边,去适应和改变。比如不少丧子母亲后来都去做了志愿者和公益,这令她们接触到更多不同形式的生活,也让她们的心变得开阔起来。

四、心理弹性——针对灾后丧亲者的心理救助

在地震中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数以万计,逃过灾难之后他们还要面对难以接受的事实和沉重的打击,失去亲人会引起人们情绪、心理、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种种变化。大部分人在心理上的变化要更加大,那是一种极为深刻的震惊与绝望,很多人会出现创伤心理,比如失眠、噩梦、抑郁、记忆闪回等。

有些人在一个月内,以上创伤心理反应就会慢慢缓解,直至消失,半年之后,只有极为少数的人还在被悲伤的情绪困扰着,其余的大多数人都已经走出了困扰,恢复到之前的正常状态。心理学家将后者称之为“心理弹性”,也就是说,当人遇到灾难或逆境时,最为常见的现象并非被击垮,而是很快恢复,通常都不会超过数月,便能够回到原来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心理弹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免疫系统,主要应对的是一些突如其来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反应。在遭遇灾难时,人们的大脑中最为原始的区域会被激活,压力和恐惧感就不请自来了,于是,很多人感到惊恐或麻木,或者作出战斗、逃跑的行为反应。事实上,这些都属于人类最本能的反应。

因而,灾难幸存者会在早期出现惊恐、悲伤、失眠、做噩梦等反应,而这些心理创伤之类的反应具有短期适应功能,属于人体预警的本能;持续的时间有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有的是几个月,当灾难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弹性便开始起作用了: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系列化学元素会慢慢抵消恐惧引起的压力。因而,丧亲者在灾难过后完全有极大的可能性恢复心理创伤。

当然,心理弹性在长期压力的面前作用就会变小,比如有的人长期面临高压,努力工作支付房租,拼命挣钱买房子、还房贷,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或担心找不到好工作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脑经常出现警报,心理弹性在这类压力的面前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因而,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失败之后都会用自杀来结束痛苦。

丧亲者所面临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压力,同时伴随有强烈的身心变化,主要激发人的悲伤情绪,并且夹杂有愤怒、自责、内疚等。悲伤使得丧亲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了内心,并专注于理解事实和重新界定生活和人生;而这种悲伤其实是心理弹性的激发,它会促使丧亲者慢慢去适应逝者已经不在的现实。

心理学家认为,丧亲者要从逝者身上收回以往的情感投放,找到并建立新的情感依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身心的目的。但是,这种收回的过程对人们来说又是一个极为痛苦和漫长的过程。心理学家发现,面对亲人逝去,心理弹性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有的人会选择倾诉痛苦,有的人会选择逃避现实,也有的人会选择压抑悲伤或者将悲伤转化为对身边人的愤怒,还有的人甚至会理想化逝者仍然活着并继续和逝者对话,而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一直沉浸在悲伤中难以自拔,做出极端行为。

心理弹性促使失去亲人的人并不总是愁眉苦脸,而是会在悲伤、愤怒、平静和欢乐之间进行转换,这事实上是可以帮助丧亲者降低压力和悲伤的;而身边的安抚者也才有机会去做安慰和心理辅导工作。

总之,丧亲者应该相信,悲伤是暂时的,试着去表达和倾诉,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灾难和苦难都会过去;悲伤的结束,并非是你们关系的终止,而是关系的重建。

同类推荐
  • 健康心理调节师

    健康心理调节师

    这是一本教你获得晋升和高薪的书,这是一本身在职场的你必须品读的书。工作可以不那么辛苦,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工作可以不那么费尽苦心,只要你会统筹安排。工作可以不那么忙忙碌碌,只要你注重效率。工作可以不那么疲惫,只要你调节好心态。
  •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精选了哈佛教授在心理学课程中引用、讲述的300个极富思考意义的小故事,旨在让更多的人走进哈佛校园,听一堂生动有趣的哈佛心理课。《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由牧之等编著。
  •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决定,还是由自身生理需要决定?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这是几千年来全世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谁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然而,这个问题是无法从表面上把握的,它植根于人们对人内在动力的认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对事关人内在动力的研究必须着眼于人的自然。本书以此为原则,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和自然界中的大量事实研究人内在的动力,从而最终揭示:人的机体上不仅存在着生理需要,而且存在着情感需要;人快乐痛苦的感觉是人的直接动力,机体需要是人内在的根本动力,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不图回报的利他行为根源于人的情感需要,人在本性上有利他的一面。
  • 每天懂点好玩心理学

    每天懂点好玩心理学

    本书精选了百余个生活小场景,呈现了心理学最基础的面貌,展示了心理学在职场、消费、爱情、生活、影视等领域拥有的神奇魅力。阅读本书,是一场奇妙的心理阅读旅程,你会慢慢发现,心理学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深,而且,那些难解的生活现象本质上也没有那么深奥。
  • 隐秘心理学

    隐秘心理学

    去趟巴黎就抑郁,看个艺术品就头晕,连仰望星空都能精神崩溃。日子那么长,可我只能记住今天的事情;世界那么大,我却走到哪里都迷路……你的身边是不是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突然性情大变,或者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你自己有没有不受意识控制地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有那么几种事物总让你没来由地害怕?有没有想过,你只是看上去很正常?本书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幽默另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奇葩的心理现象,别再提什么拖延症、焦虑症了,这些早已经烂大街了。本书选取爱丽丝梦游仙境症、苏萨克氏症候群、卡普格拉妄想症、宇宙恐惧症等心理疾病进行描述,这些心理疾病不仅听上去高大上,患者的表现也令人瞠目结舌。书中附有作者的独到分析和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带你共同探索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世界。
热门推荐
  • 女人趁早要知道3:做有心计的优雅女人

    女人趁早要知道3:做有心计的优雅女人

    女人学点心计学,不是为了有意去欺骗别人、耍弄别人,而是为了看清世事、看清人性,从而更好地了解人情世故、了解人心,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上当受骗。为什么女人有必要学点心计学 如果女人不了解人情世故,不懂得运用心计,与人打交道时就可能举步维艰,处处碰壁。因此,女人有必要在拥有美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人情世故心计学,做一个处世高手。 职场如战场,它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战争中,女人一定要懂一点心计学,看清办公室政治,管住自己的嘴巴,学会明哲保身。这样才能游刃于职场,和同事们和平共处。
  • 你是否要为梦想追逐

    你是否要为梦想追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之所以叫梦想是因为他遥不可及,以及他一直活在自己的心里面,很少有人去为他努力,因为也许努力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 魔天酒帝

    魔天酒帝

    一片世界,翻手间,日月失色,血光漫天。一片世界,覆手中,赤红大地,江河如血。翻覆之间,酒气弥漫,龙气飘荡,仙气充斥。这是一个充满杀戮与情义的世界,一个异数异军突起,将杀戮与情义完美诠释。一壶美酒,结交天下朋友;一份真情,只为心中最爱。新书《摩诃天数》首发,希望大家喜欢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每天一个健康箴言

    每天一个健康箴言

    均衡的饮食、充分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心理的健康、良好的居家环境、健康的职场生活、科学的防病治病、有效的排毒、开心的旅游等都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每天学点健康知识,既能打开视野,又能帮助您获得健康生活的经验。对于珍视健康的您来说,每天读一个健康箴言能受益一生。
  • 冷面总裁有点甜

    冷面总裁有点甜

    江嘉敏刚刚下飞机,就看到了父亲派过来的司机正在那里等着自己,江嘉敏毫不犹豫的就走了过去。等待她的是今晚的晚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暧昧不起

    暧昧不起

    本书讲述了两个女人平凡而又传奇的人生际遇和情感体验。苏爱然与李杏,一个贤妻良母,一个极品辣女;一个被突如其来的丧夫之变推入绝望深渊,一个则被平淡的婚姻磨得没有脾气。两人性格不同,命运迥异,一个被生活折腾,一个被自己折腾;一个在命运的捉弄中处处碰壁,一个在婚外情中缠绵暧昧。动心很美,身动全毁。兜兜转转的人生,本以为是绝境,却不过是命运又一次地虚晃一招。爱的信念,最终让幸福来敲门。
  • 世界公敌

    世界公敌

    穿成伊丽莎白,淡定。刻薄的贝内特夫人,严苛的贝内特先生,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女主拉得一手好仇恨。非人类拯救世界——用QQ跟她聊天的,绝不仅仅是人类!如何成世界公敌——别家女主刷好感,俺家女主刷仇恨。不过,似乎有哪里设定出错了——女主是吸血鬼?!达西先生:……莉齐,什么硌着我的脖子了。伊丽莎白:抱歉,亲爱的达西,那是我的牙。
  • 丁西,和他的死亡

    丁西,和他的死亡

    某个九月的凌晨,四十三岁的丁西打着鼾进入了死亡,停止的呼吸里还包含着淡淡的酒气。带走他的是一个面容严肃的青年人,长着一张麻脸,一路上,他对丁西所说的话不过就是,跟我走。别问,别问那么多,闭嘴,叫你闭嘴!尽管突然,甚至偶然,但丁西还是接受了结果:人总是要死的。这种死法也挺好。就是……不听话的眼泪又流出来了,他的手不得不再去擦拭——丁西很怕这一举动被前面走着的青年人看见,好在,青年人只顾自己走路,仿佛后面的丁西并不存在一样。丁西不能当自己并不存在,这样的幽暗已让他十分恐惧,尽管已经死亡,可他依然害怕四周的灰蒙里埋伏着什么。
  • 重生之宠爱万千

    重生之宠爱万千

    重生前的沈宁曾穿越到一个不知名的朝代,由商家寡妇一路坐上了皇后之位,与皇帝鹣鲽情深,最后又被临死的皇帝送回了现代,居然回到了她穿越前的那一刻!重生回来的她遇到转世的皇帝,在自己地盘上变得又乔又作令人发指!转世的皇帝心疼她前世苦难与委屈,将她宠得无法无天人神共愤!
  • 拾年寂忆

    拾年寂忆

    从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即便分离也从未忘记彼此。长大后,再次重逢,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