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6300000020

第20章 思想的骨骼——托马斯·曼

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主要作品:《堕落》、《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威尼斯之死》、《主人与狗》、《浮士德博士》

这个人个子不高,体态偏瘦,下巴干净无胡须,圆圆的鼻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头发发红,奶白色的皮肤,满脸雀斑。很显然,他不是巴伐利亚人:因为他的头上那顶边缘宽阔平直的草帽,让他看上去像是一个带着几分异国情调的远方来客。

——《威尼斯之死》

到了瑞士境内,在罗尔沙赫,还要再次搭乘火车,但是只能开到兰德夸特——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小车站,在那里你还得换车。而且,你得在那毫无生趣的地方,站在风中等候很久,才能登上一列窄轨火车。接下来,当火车那小而强劲的引擎发动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才算真正开始。

——《魔山》

就是这个俊美的年轻人登基成为了国王。他的一半放荡一半恐怖的、有时甚至极其可怕的王储岁月为人熟知;他是个自由思想者,洒脱不羁而又爱好思辨;他是文学家,写出了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反马基雅维利》;至少在登基之前,他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尚武;他平易近人、作风懒散,有点儿女性化;他债台高筑,心里只想着消遣娱乐和奢华的享受。

——《主人与狗》

写到这里,我把笔停了下来,我为自己在艺术上的偏差和失控感到羞愧。倘若是阿德里安本人的话,他几乎是不大可能,我们设想一下:在一部交响曲中,让这样的一个主题过早地显露出来的——最多也就是以一种精心掩饰的、近乎捉摸不透的方式让它远距离地若隐若现罢了。

——《浮士德博士》

他觉得很高兴,因为终于找到个机会跟教义问答开个玩笑。说不定正是为了这个他才想到考一考他的小孙女呢。他打听安冬妮有多少田地和牲口,问她一口袋麦子要多少钱,提出来要跟她做一笔买卖。他那红扑扑的、一团和气的脸膛——他无论多么装腔作势也不能使这副脸膛带上怒容——镶嵌在扑着粉的雪白的头发中间,一绺类似发辫的头发垂在灰鼠色外衣的宽领子上。

——《布登勃洛克一家》

那时他是天真无邪的,不论肉体上和心灵上都是如此。他可以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还没有打过败仗,还没有真正打动过女人的心,第一个女人嘛——他找不到机会;第二个女人嘛——他还是找不到机会。

——《堕落》

作家小传

保罗·托马斯·曼,1875年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市吕贝克。他的父亲是一位经营谷物的商人,母亲生于巴西,有葡萄牙血统。托马斯·曼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老二,他的哥哥亨利希·曼后来也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

托马斯·曼的父亲作风实际,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母亲则对音乐、文学和艺术很有研究。从父母的身上,托马斯·曼得到了经世致用的方法,也受到了艺术氛围的熏陶,此后,这两个方面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少年时期的托马斯·曼对学校的课程毫无兴趣,他将所有的时间用来发展对写作的爱好。他曾经和别人一起编辑出版杂志《春天风暴》,并在杂志上发表散文和随笔。他14岁的时候,就在信的末尾署名“托马斯·曼,抒情戏剧诗人”。可见,他一直将成为一位作家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1891年,托马斯·曼的父亲患上了膀胱癌,后因医治无效去世。按照父亲的遗嘱,他们变卖了父亲的公司和在吕贝克的房子,母亲带着孩子们依靠卖掉资产的款项维持日常的花销。第二年,母亲带着他的兄弟姐妹迁往慕尼黑,他则留在吕贝克完成大学预科的学业。托马斯·曼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文学上,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毕业时只得到了一个“中等”成绩。

念完中学七年级的课程后,托马斯·曼前往慕尼黑和家人团聚。此时,他的监护人认为,离开学校的托马斯·曼应该找一份正当的职业,于是,他找到了一份火灾保险公司的工作。办公桌前的工作对他来说既无聊又缺乏挑战,于是他在誊写清单时偷偷写作。1894年,他的短篇小说《堕落》发表在《社会》杂志上,并受到了好评。

1895年,托马斯·曼放弃了在火灾保险公司的工作,进入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学习。他参加了一些历史、艺术和文学课程,本来想要从事记者行业。可是,托马斯·曼对学校课程一直以来的反感和厌恶持续到了大学时期,他依然将心思放在写作上,根本无心上课。

1896年,托马斯·曼年满21岁,按照法律规定,他可以从父亲的遗产中获得每月将近二百马克的零花钱。有了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后,托马斯·曼决定成为一名自由作家。第二年,托马斯·曼和哥哥亨利希·曼前往意大利的罗马,并在罗马东面的一个小城租到了一套房子。在这里,托马斯·曼创作了几部中篇小说,并开始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创作。

1901年,《布登勃洛克一家》出版,小说马上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这部小说是托马斯·曼创作生涯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由于这本书的创作,28年后,瑞典文学院授予了托马斯·曼诺贝尔文学奖。

当然,小说的大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吸引力,还牵涉到许多诡异的传闻。有人说,小说中的大家族和其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并非作者的虚构,而是托马斯·曼的家乡吕贝克城的真人真事。小说出版不久后,坊间还流传出一份名单,写着与小说相对应的现实中的人物。

从后人对托马斯·曼的研究表明,他的创作的确少有是凭空虚构的,作品中的人、景、事大都有现实依据。也因为这样,托马斯·曼这种凭借毅力长年累月观察生活的创作,常常被批评缺乏天赋和想象力。

1904年,托马斯·曼认识了妻子卡提亚,很快就向她求婚。经过一段长久的考量之后,卡提亚答应了他的求婚。两人于1905年结婚,婚后育有六个孩子。值得一提的是,在结婚之前,托马斯·曼从未和女性有过亲密的来往,更不像他的哥哥亨利希·曼那样有过无数的风流韵事。有关自己的性取向,托马斯·曼并非不知道,他只是选择了压抑,决定过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生活。

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他的私人日记中,还是流露出他对美貌的少年,或者同性关系的关注。按照托马斯·曼的遗嘱,他去世后的一百年,日记可以公开出版,于是,人们在他的日记中看到了赤裸裸的内心独白,也找到了他是同性恋的确凿证据。在他的六个子女中,长子克劳斯·曼和长女艾丽卡·曼都是作家,而且,他们都是公开的同性恋者。

1912年,医生怀疑卡提亚患上了肺结核,建议其在疗养院住一段时间。卡提亚住进疗养院后,托马斯·曼常常到疗养院看望妻子,他从医院病人的描述和医院的环境气氛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多年后,托马斯·曼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魔山》。

1914年,一战爆发。当时的许多作家,如斯蒂芬·茨威格、赫尔曼·黑塞、罗曼·罗兰等人都积极地发表宣言,反对战争。和他们不同的是,托马斯·曼由于深受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的影响,头脑中充满了浪漫的民族主义思想,把战争看成是精神的净化、解放和希望,认为战争可以保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因此,他在《战争中的思考》中为军国主义辩护,甚至希望通过战争消灭“最可恶的警察国家”——沙皇俄国。为此,他和哥哥亨利希·曼几乎绝交。

一战中德国的失败让托马斯·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1924年,外交部长的遇刺让他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托马斯·曼表明了支持新制度的态度,他认为,民主与人文主义是统一的。如果人们要遵循人文主义,就要学会人与人之间民主地相处。对于他过去的反理性,他一生都感到罪过和负债。

同年,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魔山》出版,并且大获成功。托马斯·曼从1912年就开始准备这部作品,由于战争的爆发,不得不中断写作。后来他断断续续地写,终于在1924年完成了作品。

《魔山》的情节发生在高山中的一所肺病疗养院。大学生汉斯来到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哥阿希姆,原计划只待几个星期,结果他自己也被感染了,从此在疗养院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七年。在疗养院里,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他们性格不同,思想迥异,然而他们都试图向这位新来的病人灌输不同的人生观,甚至对立的哲学信仰。

汉斯原本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和这些人交往后,他的思想变得混乱,意志变得消沉,又被一位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迷得神魂颠倒。疗养院所在的高山仿佛一座魔山,让汉斯忘记了事业和重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时间倏忽而过,汉斯的表哥病死,他深爱的女子克拉芙吉亚离他而去,其他和他交往甚密的朋友也相继各奔东西。生活恍如梦幻破碎一般,让汉斯感到痛苦和孤独。这时,战争的炮火将他从混沌中打醒。回首过去的七年,他觉得自己好像在魔山上昏睡了好久,于是,他决定奔赴前线,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

《魔山》成为托马斯·曼后期作品中的一大力作,也成为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作品。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看过这部小说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1929年,托马斯·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虽然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着重强调的是托马斯·曼早期的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但《魔山》的作用仍然不容小觑。

托马斯·曼因为其作品的影响力,在德国文坛上拥有重要的位置,然而,这些也没能阻止纳粹政权对他的迫害。1933年的焚书运动后,托马斯·曼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一家人先到了法国,随后搬到瑞士的苏黎世。1934年,几十名德国知名人士被剥夺了国籍,其中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托马斯·曼虽然幸免,但却失去了他在德国的大部分财产。

1941年,托马斯·曼举家迁往美国洛杉矶,三年后,他取得了美国国籍。从1943年开始,托马斯·曼着手创作小说《浮士德博士》。小说借用德国民间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虚构了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用灵魂和魔鬼交易,换来二十四年音乐天分的故事。为了这二十四年的天才和高产,主人公付出了冷漠孤独、泯灭良心和死后进入地狱的代价,显示出艺术创作的艰辛和艺术家的献身精神。

为了将这个艺术家的故事讲得逼真、具有信服力,托马斯·曼阅读了大量音乐方面的书,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传记。同时,他还请当代的作曲家对他的问题进行指导。

战后,德国的报纸曾经推荐托马斯·曼担任第一位联邦德国的总统,不过他拒绝了。不仅如此,他许多年都不肯返回德国,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后,他最终选择了到瑞士定居。

1955年,托马斯·曼被诊断患上了血栓。经过治疗后,病情并没有好转。同年8月,由于动脉硬化症,托马斯·曼在苏黎世去世,享年80岁。

作品赏析

布登勃洛克一家

《布登勃洛克一家》主要描写了生活在德国吕贝克的布登勃洛克家族40年间的兴衰演变。从老约翰·布登勃洛克从事粮食事业,累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人物,到家族的后代对家业的艰难维持,子孙的不幸婚姻以及和竞争对手争夺财富的过程,见证了这个家族从鼎盛走入衰落的过程,也见证了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拿破仑发动战争的年代,老约翰·布登勃洛克靠给军队供应粮食起家,从而发了大财。后来,他在吕贝克开设了一家大型的商号“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富人。除了公司之外,他还拥有农庄、粮栈、轮船和地产。

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去世之后,第二代的小约翰继承了家业。可是他在经营方面非常吃力,对竞争对手哈根施特罗姆的崛起更是深感担忧。为了巩固自己的经济实力,他自作主张地安排了女儿的婚事,让安冬妮嫁给了格林利希。

安冬妮对这个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非常厌恶,但是无法忤逆父亲的安排,勉强答应了婚事。婚后,安冬妮发现格林利希是个骗子,完全是贪图她的嫁妆才和她结婚的。后来,格林利希的公司快要破产,安冬妮的陪嫁被用来还债,小约翰还要帮他支付12万马克。小约翰对女儿的不幸婚姻感到内疚,晚年时投身宗教寻求安慰,不久后离开人世。

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第三代托马斯颇有商业头脑,同样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他抛弃了出身贫贱的情人安娜,娶了富商的女儿盖尔达,因为盖尔达能为他带来30万马克的嫁妆。盖尔达对托马斯也没有感情,她关心的只有音乐,每天沉浸在她的小提琴世界里。

面对家族产业的困境,托马斯一直拼命挣扎,试图改变。他成了市长的助手,后来还当上了议员。托马斯的挽救之路看似成功,最终也难逃衰亡的命运,不仅因为竞争对手的逐渐强大,还因为他的家族成员都在和他作对,扯他的后腿。

安冬妮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个啤酒商,满嘴脏话,对女佣动手动脚;他们的母亲还没入殓,兄妹三人就为了遗产吵得天翻地覆,互相谩骂,互相揭底。于是,当他们的死对头哈根施特罗姆家族逐渐崛起时,布登勃洛克家族却日渐萧条。最后,托马斯因为感染并发症去世,买卖清理,公司歇业。

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第四代是托马斯的儿子汉诺。他生性敏感,神经脆弱,对商业社会的竞争和掠夺充满恐惧。于是,他整天沉迷在音乐中,做一个现实的叛逃者。汉诺英年早逝后,托马斯的弟弟克利斯蒂安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盖尔达出售了托马斯为她建造的豪宅,带着仅有的一点财产回到娘家,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繁华时代彻底结束。

年老的安冬妮带着女儿艾莉卡一起生活,后来,艾莉卡嫁给了一个消防保险公司的经理。多年后,安冬妮还津津乐道地提起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繁华景象,然而,一切不过是存在于她的记忆里的幻象罢了。

看到小说的副标题,就已经可以猜出它的主要内容了——一个家族的没落。托马斯·曼本人则将这部小说称为“尽头的书”,好像故事中的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小说中的布登勃洛克家族基本就是托马斯·曼的家族,他的祖上曾经是殷实的商人,父亲是粮食公司的最后一代股东,兼职参议。小说中的很多人物就是以他的亲友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为此,吕贝克的一些人还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遭到扭曲而对托马斯·曼提出激烈的批判。

为了写这部小说,托马斯·曼仔细地研究了家族的旧卷宗、书信、票号,甚至包括窗帘的材料。小说中出场人物达到四百多人,任何一个场面或者细节描写都细致地呈现出时代的背景。因此,《布登勃洛克一家》被誉为“德国版的《红楼梦》”,诺贝尔奖评委会也曾赞誉它是“德国首部格调高雅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虽然这是一部讲述家族没落的小说,作者在文字间却没有刻意营造哀伤的氛围或悲观的情调,相反,小说通篇都是幽默和讽刺,让人笑声不断。这当然不是作者故作淡然,故意将一个家族的衰败处理成幽默故事,他是通过这些幽默、嘲笑和讥讽,体现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就托马斯·曼本人来说,他是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的。头戴礼帽、蓄着英式小胡子的市民是19世纪德国市民的标准形象,也是托马斯·曼对自己的标榜。市民阶级能够孕育出哲学家、艺术家和人道主义者,比如歌德和尼采。因此,托马斯·曼向来要求自己捍卫市民阶级的尊严,保持市民阶级的特色。

所以,在这部小说里,他也是站在市民阶级的角度,甚至是用贵族的眼光看待穷人和无产者的。对于贵族来说,穷人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汗味、烧酒味和烟草味,走起路来像狗熊,说话之前还要提提裤子,一张嘴就是土话,说话不够得体还不分场合,甚至在洗礼的时候大谈坟墓和棺材。

当然,作者高高在上的眼睛对这些穷人没什么兴趣,受到更多尖刻嘲笑的还是和布登勃洛克家族地位相同或相近的人,如布商本狄恩、酒商科本、裁缝施笃特以及汉诺的教师等。布登勃洛克家族的人不仅挑剔他们的发音和穿着,对他们的吃相站相表示不满,对缺乏知识和教养的人也常常取笑一番。

从外因来看,这个家族的没落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必然结果,从内因来看,和布登勃洛克家人金钱至上、贪婪无度、道德腐化也有很大关系。安冬妮作为家族中第三代的女儿,她经历了家族从鼎盛到衰败的全过程,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家族没落的源头,也可以看到加剧衰败的重要事件。

安冬妮年轻时谈过一次恋爱,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可是,因为男友莫尔顿家庭贫困,最后宣布失败。随后,她走入了第一次婚姻,与其说这次婚姻是一个悲剧,不如说是一出讽刺剧。

安冬妮的父亲小约翰·布登勃洛克考虑公司的利益,对女儿进行逼婚;安冬妮的同意是为了尽到“家庭义务”;她的丈夫格林利希千方百计讨好她,不过是为了骗取8万马克的嫁妆。

在这场婚姻里,没有一个人是看重爱情的,婚姻也不过像做生意一样,是一种利益上的交换。当欺骗、投机的商业气息同原本幸福、诚实、温和的人生态度结合在一起,安冬妮的婚姻就变成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剧,也变成了一个无法忍受的噩梦。

托马斯·曼在这个家族的消亡过程中,揭露出资产阶级拜金、虚伪,欺诈成风的丑恶面目,不过,他并没有看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消亡和哈根施特罗姆家族的崛起不过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反而对他们报以同情,感到惋惜。可能,不同的时代,看待问题的观点就会稍有不同,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托马斯·曼当初会认为1848年参加革命的人们不过是一哄而起的乌合之众。

同类推荐
  • 一万种痴心:陆小曼

    一万种痴心:陆小曼

    本书收录陆小曼一生最为经典的散文、诗歌、小说,以及悼念徐志摩的一些信笺,包括《哭摩》《爱眉小札》《皇家饭店》《泰戈尔来我家》等。重温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倾城之恋之间,感受陆小曼的文学才华和传奇人生。此外,本书独家收录陆小曼完整年表,以供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轨迹。
  • 千古第一情种柳永

    千古第一情种柳永

    本书讲述了柳永的一生,内容包括:初露锋芒的少年柳永、风流潇洒的青年柳永、艰难跋涉的壮年柳永等。
  •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图说世界名人: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介绍了,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清朝最后一批士大夫们,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书写出了上承大清下启民国的那段历史。本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他们在这样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迷茫、痛苦、奋进与革新。他们的人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曲折就是当时中国的曲折。
  • 情志蓝天

    情志蓝天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李天院士的成长过程。李天院士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首席专家。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多年来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研究工作。他谦逊谨慎,执著求索。严谨求实,艰苦创新,为航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于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实现航空报国的远大理想,他一心扑在新机设计、试验、计算和研制工作上。在飞机气动力基础研究、风洞试验、国际合作,以及在先进气动布局、隐身技术、主动控制特别是在飞机总体综合设计等国家重点课题预研上做出了天创性的突出贡献。
热门推荐
  • 血脉熔炉

    血脉熔炉

    荒兽横行的世界,力量是生存的根本,人族在获得血脉的力量之后,开始了崛起之路。血脉者和万族相争,战斗于荒野、雪原和林海之中,终于将荒兽驱逐.经过千年时间的繁衍,人族开拓荒野,凭着赤城的热血在这荒野之中建起一座座城市,但危机却又悄然来临...
  • 水孩子(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水孩子(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聊斋五十狐

    聊斋五十狐

    该书所解读的五十个聊斋女性,不仅仅是女狐,还有花妖女鬼,但是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用一个“狐性”可以概括的特质。所以“聊斋五十狐”中的“狐”是一个泛指,即那些带有“狐性”的妖娆媚惑、独立自主、来去自由并敢爱敢恨的女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活得要飞了

    快活得要飞了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杰出的风俗、世态“画家”。他的作品幽默诙谐、耐人寻味、独具一格,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复制的语言”。《快活得要飞了》收录了老舍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和长篇小说《离婚》。这些作品取材于日常生活,通过平凡的场景、平白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普遍的社会冲突,进而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和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 梦醒我看见那遥远的光

    梦醒我看见那遥远的光

    她在梦里却又在现实之中,梦境与现实似乎已经开始分不清楚了,如溺水一般的人生她该如何清醒过来。
  •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穿越女配弄死主角好睡觉

    穿越女配弄死主角好睡觉

    到底是弄死最大反派兼男二,还是弄男女主?算了,这个反派有点帅!祸害男女主哪家强,就到宁蜀国找苏凉!
  •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先秦至近代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着重对每个人物的经历及其道德思想、实践予以叙述与分析,特别注重对伦理概念的解析。本书体例恰当,观点中道,行文流畅,界定清晰,适合大学生学习参考和伦理学爱好者乃至思想教育工作者阅读。
  • 凡界武巅

    凡界武巅

    年幼因凌峰突遭家难,几历生死,机缘巧合之下一步步走向武道巅峰,从此生死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