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5600000009

第9章 质朴生活铸就精彩科技人生(1)

———记56级校友,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沈礼敏将军

沈礼敏,男,1937年生,江苏吴江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专业。历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科技委主任、总工程师等职。现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获三等功和二等功各1次。1988年被授予大?[1]军衔,1996年被授予技术少将军衔,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全军和部委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 (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各3项)。

采访沈礼敏将军前,他的资料已经让我们肃然起敬,甚至生出些许敬畏之情:少将军衔,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深山工作了近30年……访谈他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2010年8月,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沈将军婉拒了我们用车接他的请求,乘公交车如约准时来到了我们的旅馆驻地,开始了一场“后生”对“前辈”没有“场面”但挺有“场气”的访谈。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技军人的风貌:硬朗的身板,敏捷的思维,质朴的外表,谦逊的话语。他坚定的人生信条、顽强的拼搏精神、丰硕的科研成果让我们体味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执著与奉献,更展现了他那看似平淡实则精彩纷呈的科技人生。

不断变动的工作 永远不变的科技追求

沈礼敏今年已经74岁了,岁月在他的脸上编织了深深的皱纹,演绎了老一辈科技军人的风雨历程。与变动不居的时代相随,沈礼敏的生活和工作似乎总在变动之中。他少年时代经历了辍学风波,工作几经变动,不仅工作地点在沈阳、北京、四川安县等地变换,所属单位及其性质也几经变动。他分别在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机部六院、国防科工委空气动力指挥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部门工作过。这些部门隶属关系复杂,几经合并、重组,甚至一度在归属军队和地方部门之间变动。然而无论外界怎样改变,不变的是沈礼敏将军的科技追求。他对工作的认真执著没有变,对我国航空事业的热爱没有变,对自己能够利用科技改变军备的信心没有变。正是这样执著的热爱与信心促使他排除外界的干扰,对一切变动泰然处之,在变动中坚守,在风洞研究中一路高歌猛进。

沈礼敏对变动的适应性得从大学时期说起。1956年,他被苏州中学保送进入南航学习。刚进南航不久,就赶上了学生闹学潮。当时所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前苏联教材直接翻译过来的,课程相当于中专水平,内容相对较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的整体实力也比我国当时的其他几所理工科学校要弱,这些都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甚至有人在1956年的“整风运动”中贴出大字报,提出了“还我青春”的口号,闹得轰轰烈烈。沈礼敏没有参与这些活动,在他看来,能进入大学学习已经非常难得,有了这样好的机会,不能因为任何事情耽误学习。他心无旁骛,专心读书,把所有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整天奔波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奋力汲取知识的养料。他的刻苦努力得到了回报。1956年国家进行专业调整时,南航由专科改为本科,教师与学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他所在年级的学生有3000余人,大部分同学从本科一年级从头开始念,甚至有的同学转学离开了。沈礼敏经考试合格后,直接从本科二年级开始读起,于1961年毕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工作。到沈阳工作后不久,他又被派到哈尔滨和北京等地完成试验任务。1962年由于体制变动,先后调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机部六院所属的空气动力研究单位工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到处充斥着荒唐的设想和不切实际的运动,沈礼敏的工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965—1975年,他在北京大学 (简称北大)的风洞实验室工作期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各种批斗运动盛行。他所在的部队三令五申不准研究人员介入,但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们完全脱离运动,有的学生一看研究所没动静,就会贴上讥讽的大字报,诸如“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等标语时常贴在研究所的门口。这时他们只好“参加运动”,写个思想汇报什么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都因为受到外界影响无法安心工作,然而他却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撇开外界的各种纷扰继续从事飞机研究。虽然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试验还在坚持进行,没有中断。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在四川西北筹建风洞试验中心,已经在北京安家的沈礼敏毅然接受工作安排,南下搬迁到了四川安县。为了国家的科技事业,他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这一去就是28年。远离了家庭和亲人,生活不可谓不清苦,家人少了他的关照,也不可谓不艰难。70年代末,朋友了解到他家庭生活的困难,极力推荐他回北大工作,时任校长的周培源也曾点名邀请他回北大。1986年,北大力学系调他进京的报告已获得批准。1992年,北京成立气动预研办公室,基地总工程师乐总征求沈礼敏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去那里工作。面对种种进京的机会,他都舍不得走。“这儿是基地,设备齐全,远离纷扰,还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再没有比这儿更适合自己的地方了。”他哪儿也不去,一干就是几十年。

退休后的沈礼敏将军终于回到了北京,但为了风洞研究能赶上国外先进水平,他仍然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沉浸在他的科学实验中。我们问他此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悠悠地说:“在国内搞了40年气动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比较落后,我真的不能看着这些落后无动于衷。”

拳拳报国心 艰辛科技行

沈礼敏对生活要求甚少,对事业的发展却要求甚高。他生活朴素,不讲吃穿,生活的艰辛无法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简单的生活理念,使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最终在风洞研究的科学事业中摘得累累硕果。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源于他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简单诉求,源于对祖国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感恩之心。拳拳报国心,绵绵西北行,其中的甘苦艰辛是常人难以领会的。

沈礼敏出身于苏州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热爱读书,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贫困,上完小学后就只好回家种田。然而对上学的渴望促使他下决心克服困难,重新回到学校。他所在的初中是一所私立学校,学费很高。但由于成绩优异,学校授予他奖学金,相当于资助他上学。他的高中和大学也都是在国家资助下完成的。在他心里,国家就是衣食父母,所以他对祖国的感情特别深厚。“我整个就是国家培养的,不拼命工作怎么行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个农村人,家里比较穷,能上大学,基本上都是靠奖学金,国家把我培养出来不容易,要有报恩之心……国家的飞机研究那么落后,不研究怎么办呢? 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拼命干。”这种责任感一直陪伴着他,带着对祖国飞机事业腾飞的梦想,走过荣誉,走过青春,在古稀之年依然沉浸在工作的乐趣中。

沈礼敏的工作充满了一定的风险,例如,进行直升机旋翼试验,4米长的旋翼产生的离心力达好几万牛,周围的椅子都被吹得东倒西歪。一旦试验台发生共振,旋翼就可能被损坏而高速飞出,削断任何处在它飞行轨迹上的血肉之躯。为了获得宝贵的振动数据,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一次次冒着危险实地观察试验台和旋翼的振动情况。当我们问及是否像资料上所说的那样,声音把耳朵震得出血,他很谦虚地笑笑说:“试验场所的旋翼跟实际飞机一样,声音是很大,有一定的风险。有些细微的声音只有到现场去听才能辨别,呆在控制室里根本听不清楚。这些声音可能正是某些隐患的表现,不排除这些隐患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到现场去听,这是工作需要,以小险排除大险还是很值得的。”他的笑意留在脸上,淡然如菊,久有余香。

沈礼敏的工作过程就是攻克一个个科技难题、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三十年磨一剑的不懈探索,让他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节。80年代中期,为改变我国直升机研制、生产落后的状况,中国直升机研究所提出了“直升机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的研制课题,这是开展直升机风洞试验的必需设备,也是一项久而未果的难题,已成为风洞专家的沈礼敏挑起了副总设计师的重任。面对新的研究任务,是引进设备、合作开发,还是独立研制,沈礼敏颇费思量。国防领域的研究事关国家安全,无论是引进设备还是合作研究,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任何时候只有自己占据主动才最靠得住。明确了这一点,沈礼敏对前两种选择坚决地说“不”。经过论证,这座大型高水平的试验平台决定建在8米×6米大型低速风洞内。经过5年集体会战,他们在大型低速风洞中研制成功了直升机试验装置,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德之后第五个拥有此类设备的国家。这一试验平台的建成,使我国直升机试验研究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沈礼敏成功登上了国家级科技的最高领奖台。

1988年,沈礼敏又一头埋进了“旋转模型试验技术”课题的研究之中。歼击机的尾旋问题过去很少在常规风洞内试验,难度太大。发达国家多是应用模型自由飞和立式风洞进行试验。在常规风洞中搞试验,难度虽大,却不失为一条多快好省的试验途径。尽管这一课题在1986年就准备了立项报告,但是因为资金短缺,一直耽搁下来。没钱有没钱的搞法,沈礼敏默默地摸索,蹚路子,做准备,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论证,做好了总体设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国防科工委有关领导亲自给基地批示,支持这一课题尽快开展。1989年,基地正式批准该课题的立项报告,而这时,沈礼敏与其他同志一起,又赶在前面拿出了生产图样。其后,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解决了振动、平衡、对流场的影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一重大课题获得了空前成功。这一技术为我国的歼7、歼8和歼10等多种型号的飞机进行尾旋吹风试验达2000多次。

同类推荐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刘建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舆论现象和民意的社会地位及作用的问题,具体包括“舆论的概念和本质”、“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舆论的几个特征”、“舆论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讲授者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实例,精当的评论,丰厚的知识底蕴,向大家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从不同方面剖析了“舆论”这一主题,对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刘建明教授在无数的社会事实和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探骊得珠,总结出了“暴政的历史真相”和“民意的四个定律”,使我们获得了很多难得的感悟。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返璞归真说教育

    返璞归真说教育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对当前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精华集萃,体现了李镇西做朴素真教育的思想。李镇西老师质疑“校校有特色”的办校风格,批评教育中的假科研,忧心于现今教育界的种种浮躁现象;他认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者应当持着“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思想,把孩子放在心上,放在教育的第一位;教师不能迷恋于展现各种“教育艺术”,忘记教育的基本,而要掌握扎扎实实的“教育技术”,认真踏实地做教育;要降低教师成长的门槛,让教师都能成长起来,使每个教师都能从教育事业中体会到职业幸福,从而“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度认知和思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热门推荐
  • 从零开始学魔法

    从零开始学魔法

    叶泉被流星碎片砸死了,又在一个奇怪的魔法世界复活了,他没有得到穿越者应有的光环待遇,反而还要学习魔法养家糊口。“什么?魔法师不用法杖?”“啊?魔法难道不是要念咒语来发动的吗?”“我去!没有法杖的魔法师算什么魔法师啊?”颠覆三观的魔法世界在此展开,一切从零开始。
  • 报告Boss,我要离职!

    报告Boss,我要离职!

    ??一个问题,前男友突然闪现,还成了给你发工资的财主爸爸,这可咋整…是抱牢大腿?还是赶紧跑路?……三年前分手那天,知沁哭着哭着,忽然想起来:不是我甩的他吗?我还狮子大开口,问他妈妈要了101万,要哭也是他哭啊,我哭什么!三年后,他杀了个回马枪,胡搅蛮缠到她面前时,她是一个天天谋划着要离职的食物链底层民众,他则成了食物链顶端的大Boss。为了防止某人跑路,大Boss每天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福利,降低离职率!大Boss的名言:人才嘛,总是要挽救的……哦,不对,是挽留…小沁沁的名言则是:老板,你这点钱,让我很难继续帮你做事啊!……提起往事,原以为他会暴跳如雷,谁知大Boss出言不逊:“只许你喜欢钱,不许我喜欢你!你好没道理啊,方知沁!”心跳的节拍乱了,防御的阵脚也乱了…知沁万脸懵逼,无以反驳………小沁沁“垂死挣扎”:老板,我们这么熟了,不谈感情,只谈钱,可以不咯~大Boss心情愉悦:好!我们只谈恋爱,不谈感情!知沁郁卒:报告老板,我要离职!
  • 营心

    营心

    一场营销,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所有的世俗偏见也也抵不过执子手温暖,更何况,你我拥有的还有那么多祝福,又何必去听那些批判。
  • 家常语

    家常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所以我哥是教主

    所以我哥是教主

    林燚穿越到自己设计的游戏《江湖》中,成了里面臭名昭著的反派,魔教教主夜天华……的弟弟。为了以后不被砍死,更为了能够混吃等死到老死,林燚只好跟便宜兄长身后做起了烂滩子专业户。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深。其实我是个很善良的人——夜三七。
  • 温爷的黑月光娇花

    温爷的黑月光娇花

    她冷漠,他无情。她阴狠,他毒辣。桦城名流圈炸了,晗致雅苑里那位不知道从那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妖孽,竟然看上了家里的小佣人,走哪带哪。众人瞧着那一老一少两个恶魔,哭着哀嚎:温爷,请你带着你的佣人滚!否则……嘤嘤嘤我们现在就滚…外人说,温妖孽和他的小佣人是一丘之貉。温里心里,他和他的官小乐是天作之合。……温里以为自家的小佣人就是个会惹祸生事的暴力少年,没文化,没背景,离开了他分分钟被人虐死。某天早上,温里问:“昨天好像有个学生打电话喊你教授?”乐官:“可能……打错了。”少年一本正经,温里信了。又是一天早上。温里咬牙切齿:“昨天欧洲某个大佬发微信喊你爸爸?”乐官:“……那是个盗版,高仿货。”温里呵呵一笑,打死都不信。那个高仿号,他微信里也有一个。一模一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傲娇舞娘:握着神笔闯天下

    傲娇舞娘:握着神笔闯天下

    天才画家误遭穿越,化身天才舞娘,成功拐走一只腹黑大灰狼。那一夜。她在上,霸气的说:“男人,记住我的名字,还有,我做你的姿势。”他妖治迷人一笑:“你做我?不是我做你吗?”说着,他翻身而上,重掌为王。
  • 做最好的副手

    做最好的副手

    在一个组织或企业的内部领导班子中,副手既是一个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其权力不是很大,但却是组织的骨干,发挥着承上启下、分工负责的关键作用。  而且,在领导学中,也非常讲究副手的辅助之道,即如何配合一把手更好地把工作做到位,凡精于此道的副手总能站得恰到好处,赢得一把手的赞誉,否则,就可能丢掉自己的位置。  《做最好的副手》一书对副手该如何认知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如何配合好一把手的工作,如何处理与同级副手的关系,如何处理和统御下属的诀窍及方法等作了详尽细致的介绍,这为所有的副手们解析了将来的发展之路,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  本书特别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方法的指导性,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际操作技巧;既有许多鲜活的故事和经典案例,又有为切实解决所有副手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精心设计的适用方法。若读者能够仔细品味琢磨,定会发现做副手的许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