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5600000010

第10章 质朴生活铸就精彩科技人生(2)

一位富有创见的科学家总是能洞察科技发展的战略趋势。为了使我国的航空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沈礼敏一直关注着空气动力科技发展的前沿,并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苏联苏-27歼击机首次进行了所谓的“眼镜蛇”高机动飞行动作,引起了世界航空界的轰动,同时表明空气动力学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围绕如何在大迎角下保持飞机可控稳定飞行,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课题。根据歼击机的发展趋势,国家必须开展利用展向吹气控制旋涡改善大迎角飞机气动特性的研究,开展利用发动机动力和空气动力相结合实现飞机超大迎角机动飞行和短距起落的推力矢量转向的研究,开展这种高机动飞行中出现的气动力迟滞现象的“非定常气动力”研究。为了在风洞中开展以上试验研究,必须研制可进行超大迎角静态和动态试验的一种新型模型支撑装置———张线式支撑装置和相关的试验技术。沈礼敏在任务没有明确和经费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案的论证等具体的设计工作,为项目立项进入实施阶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保证了研究的进度和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同行的赞赏和肯定,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奋进不止 老而弥坚 科技让生命更热烈

作为著名的科技将军,沈礼敏的成就有目共睹。40年来,他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直升机旋翼试验台,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5个拥有此类先进设备的国家之一;他打破常规,成功地运用了我国常规卧式风洞进行飞机尾旋试验研究,研制出了旋转天平试验系统,改写了我国常规风洞不能承担飞机尾旋试验的历史;他协助所领导制订了一系列科研计划,先后组织实施了数十项重大试验和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获得了许多科研大奖,仅国家级重大成果奖就有8项,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他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桂冠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虽然获得了如此多的成就,但沈礼敏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他说,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只是因为一直没有丢下技术工作,机会比其他人好一些而已,碰到了国家气动发展的好时候,国家也给了他很多的学习机会和研究平台。他谦逊地说:“我不是什么杰出校友,我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有人给沈礼敏算过一笔账,他平均每天要比别人多工作4小时。住在沈礼敏楼下的邻居记得,一般情况下,半夜过后才能听到沈总上楼回家的脚步声。到后来,时常连这脚步声都听不到了。一天清晨,沈礼敏的一位学生提前去机房办事,进门后,他呆住了:晨曦中,沈礼敏身上盖着薄薄的单衣,就在机房的地板上睡着了。沈礼敏说,通常情况下,自己从实验室出来最早也要夜里11点,他几乎把整个时间都给了工作。即便如此,沈礼敏仍然痛感时间的紧迫。他将希望寄托在了年轻人的身上:发表论文,他总是把年轻人的名字放在比自己更显要的位置,并把到国外宣读论文的机会让给学生;立项目、争取资助,他总是鼓励年轻人尝试锻炼。有一个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虽然不是学气动专业的,但底子好、肯干、很刻苦,沈礼敏就找课题给他干。他几十年收集的几柜子资料永远向年轻人敞开。用他的话说:“过去的积累、今天的光荣、未来的希望,都应该属于年轻一代。”他成了年轻一辈的引路人。“我有一帮铁杆同事,都是我在哪儿,他们在哪儿。他们都说是我的关门弟子,但我不同意,我们是并肩战斗的好同志。”他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年轻人,带头苦干,赢得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沈礼敏是个爱学习、爱攻关的人,为了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他总是与时俱进,努力学习。20世纪70年代,因为工作的需要,阅读英文资料成为沈礼敏工作的门槛。为了掌握最先进的英文资料,沈礼敏重新拾起仅学了2年、丢了10多年的英语,开始了自学。重新学习一门外语且要达到阅读专业书籍的程度,对于一个年近半百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沈礼敏为了工作,再难的事情也要做。自学了外语,就可以接触到先进的研究资料,也拥有了与国外沟通的技能,这为沈礼敏跟踪国外的先进技术提供了保障。20世纪80年代,电脑刚刚进入中国,沈礼敏意识到电脑对今后的工作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又开始自学电脑,现在他的电脑技术连一些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电脑给沈礼敏将军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他说:“我比较得意的是80年代接触电脑,就感觉到很有用,而且还算是个高手。之所以现在还能干这么多活,就是因为懂电脑,可以用电脑画图、计算等。以前要一个工作组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计算、画图等,现在一个人用电脑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电脑真是太有用了!”沈礼敏将军开玩笑说:“要是不懂电脑现在也只能带带孩子、看看电视、打打太极拳了。”他虽然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不排斥新事物。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让他能够与时俱进,至今仍如一朵盛开的奇葩,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独树一帜。

退休以后的沈礼敏还在西北深山中继续工作了近6年。“那边的工作没有做完嘛,再说,已经习惯了。”简单的话语,沉甸甸的责任。沈礼敏说:“这把年纪还能够对前沿的、先进的东西有了解,能够继续利用现在很先进的设备进行试验应该是很幸运的。”同时他也认为,年龄大也有好处,经验多,知识丰富,杂事少,不再浮躁,不再为名利所动,事业成了唯一的支柱,可以埋头搞一些基础性研究,集中精力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搞突破,研究一些大课题;另一个有利条件是,大规模的风洞建起来了,我们现在的设备都是很先进的,比以前的工作条件好多了,没有理由不干下去。退休后的工作状态让沈礼敏备感充实。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沈礼敏仍然很忙,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充实。用他的话说,没事情做也难受,能干就干呗。退休后他跟很多部门合作过,例如,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合作设计建造了全尺寸旋翼试验塔、全尺寸尾桨试验台和8米×6米直升机专用大型低速风洞。其中,全尺寸旋翼试验塔目前只有美国和法国有,该设备的建成填补了国内空白,已承担了多种直升机型号试验,为我国直升机事业做出了贡献,对此他感到非常欣慰。

眷眷母校情 真语谋未来

沈礼敏对母校记忆犹新。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到实验室的具体活动内容,从热忱的执教老师到好学的同窗学友,从学校发展到学科合并,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管理,他都能娓娓道来,仿佛这些事情发生在昨天,而这些事已经历了50年的风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征程。

他的叙述充满了对母校深刻的记忆和眷眷深情。黄明恰、王适存、周建功、云铎、程宝蕖、汪乔森、胡执忠等师长都在他的叙述中频频出现。“我至今还记得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上专科时黄明恰老师就自学完成了本科课程,是学习尖子,很踏实,很出色,后来留校成为老师;云铎、程宝蕖等老师的项目很前沿;周建功、汪乔森和胡执忠老师讲课都很有水平,上他们的课不用复习就能做完全部作业。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了我,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在沈礼敏眼中,南航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他认为南航的建校条件并不好,但南航人非常努力,总是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点成就来。当时南航只有飞机系没有气动专业 (系以下不分专业),时任副院长的范绪箕主张不能分专业,现在看来是对的。因为这样一来,课程设计更加宽泛,强调熟悉尽可能多的领域,这种模式更利于培育人才。

在沈礼敏看来,南航有三个特点需要保持:一是特色专业,要保持并跟进。他认为,特色专业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一定要保持下来。南航的直升机是特色专业,在全国独一无二,我们国家的直升机发展很需要人才,像这样的老牌专业南航一定要保持、要领先。再如陶宝琪院士的智能材料实验室,变形飞机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其中的智能材料研究很重要,也是南航的特色,一定要保留。他还强调,南航要有竞争意识,要激流勇进,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久就会落后。二是重实践的培养方式,要保持并拓展。他回忆说,南航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给后来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上学时有学生觉得下厂锻炼档次比较低,像工人,甚至引起部分学生不满。但参加工作后大家才发现工程技术训练是很重要的。例如,画图,当时学得很枯燥,但对工作很有用;结构力学等基本学科也都很有用。南航开办了实践/实习工厂,学生们都要到工厂提高动手能力。当时他就学过很多技术活,例如,第一学期进行钳工实习,二年级机工、金工实习,每个工种都要做一次。这些实践学习对后来工作影响很大。他回忆在风洞试验中,有一些试验设备或试验件需要改一改,自己动手就做了,学校里学的各种技术活都派上了用场。他建议导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做真项目,实实在在搞科研,让学生能独立承担一些研究任务,学以致用,也能增强学生做事的责任感。三是南航人艰苦奋斗的干劲,要保持并发扬。南航人习惯默默地做事情,不张扬,肯苦干,在20世纪60年代就能设计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高速和低速风洞,使南航在空气动力试验方面处在国内院校的前列。现在这两座风洞仍伫立于南航一隅,满载着南航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艰苦奋斗的传统应该坚持下去,让南航人在未来的竞争中大放异彩。

最后,他率真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不要急功近利。在研究领域内不要只图快,那样是出不来成果的,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二是人才培养特色要强化。“南航毕业的学生肯干、脑子活,动手能力强,因为工程技术能力强,肯吃苦,上手很快,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能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他希望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后记

不知不觉中,我们对沈将军的采访已到了下午五点多。沈将军非凡的成就令我们景仰,而他质朴而简单的生活更让我们心生敬佩。采访完毕,我们一行准备送沈将军回去。他执意不肯,非要坚持自己再坐公交车回去。望着老人家远去的背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位取得了非凡成就的老人,却依然朴实无华、谦虚恭谨、内心淡然,的确可爱可敬。

(撰稿:毛景焕 审稿:吕立志 编辑:李雪飞)

注 释

[1].友寄语: 研究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既要看得远,瞄准世界的前沿,又要坚持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去实践,才能有所成就。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要注意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要肯吃苦,这样才能上手快,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

同类推荐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归侨侨眷维权问答手册

    归侨侨眷维权问答手册

    《归侨侨眷维权问答手册》将市、区县侨联法顾委(团)、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搜集的第一手素材,以生动的案例以及对案例详细的分析来解决归侨侨眷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诸如合同纠纷、物权纠纷、继承纠纷、家庭纠纷等法律问题。《归侨侨眷维权问答手册》中的所有案例均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性。
  • 医学发展的人文与科学问题

    医学发展的人文与科学问题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二十一世纪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地改善。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的修炼已经成为临床医学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临床医生,医学生,研究生等群体在实践中如何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面对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如何找到医学中的真谛,发现医学中的科学问题,直接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培养与训练,人文素质的提炼与升华,将引领二十一世纪新一代医学工作者迎接医学科学发展的挑战。报告者长期工作在临床和科研的前沿,将用自身的经历,和研究生们共同探讨医学发展中的人文与科学问题。
  •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应用写作知识概述、公文、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规章制度、新闻稿、商品广告、礼仪文书、合同、招标书和投标书、经济纠纷诉讼文书等。
  • 谁说8090不靠谱

    谁说8090不靠谱

    他们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生代群体,这注定了他们与以往的任何一代都不同。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他们都已经长大,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80后、90后独生一代,你如何处世?作为父母,如何调教80后、90后的孩子?
热门推荐
  • 永生札记

    永生札记

    永生,多么诱人的词语。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群妄想永生,成为传说中神的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妖凤归来:重生不为后

    妖凤归来:重生不为后

    前世她是魔教妖女凤朝舞,重生后,她成了将军府的大小姐陆青瑶。江湖险恶,朝堂诡异,没有金手指的闺阁小姐是羸弱的,有绝世神功的闺阁小姐却是恐怖的。重活一世,她可以对酒当歌,亦可以金戈铁马。乱世红尘,她要的很简单:坐看风起,笑谈归期。直到有一天那个帝台之上的少年天子微笑着对她说:“你若在这,这便是天下;你若不留,天下便是你我的家。”从此策马影成双,对酒话桑麻。
  • 何澄(上)

    何澄(上)

    《何澄(上)》历述何澄留日学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几个时期中何澄的作为。何澄坚持共和,主张统一,反对日寇,抨击汪伪,这是他一生的大节。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何澄的一生。本书是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人物传记。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山西省灵石两渡村何家的代表人物何澄的一生 。《何澄(上)》中几乎涵盖了晚清和民国众多名人,可以说每一章都是一 个专门的学科,是一部超具史料价值的图书。
  • 世末之前

    世末之前

    只因在他遇到一场意外,无意间触发了隐藏在体内的神秘力量,从此被卷入了异界的混战之中,当他认清现实决定寻求终结一切的方法时,另一件事情的真相也在慢慢的浮现中……
  • 老婆,领证去

    老婆,领证去

    她和他的梁子,始于一块钱。曾经,她是被有钱人家的独生女,他是全校成绩最好的穷苦学生;为了一场有钱人的游戏,她和别人打赌,看谁先追上他,和他销魂一吻,赌注只有一块钱。——结果,她赢了。多年后,她家道中落,需要与政界联姻才能挽回父亲的生意,在与联姻对象见面的那刻,她怎样也想不到,所谓的新任市长秘书,竟是他!定婚当晚,他带她见自己的朋友。男人们对她吹起了口哨,同时一枚闪亮亮的东西向他抛来,“程颢,你赢了。”那枚闪亮的东西在他的手中定格,原来,竟是一块钱。她觉得全身开始发冷。他说,“怕了吗,曾经你加在我身上的耻辱,现在,我要十倍百倍地讨回来!”他开始报复她,用她曾经追求他的手段,一点一滴地报复她。他脱下她的衣服,“当初,你就是这么做的,对你来说,不是难事,不是吗?”他强迫地吻上她的唇,“曾经,你都愿意,现在,你是我的妻,这点却做不到了吗?”她不知道他到底当年是抱着怎样的愤怒和恨意。他竟然对那大半年的追求,点点滴滴都了熟于心,这么多年,都铭记深刻。梁惜:以仇恨来浇灌爱情,这份爱,还能存活多久?白冰:梁惜,你好好想想,恨一个人,真的值得一个男人去牺牲一辈子的婚姻?程颢: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五年的执着是为什么,如今明白了,原来,只是等着让她再耍我一次。林厉:你们的结合,只是表面上的门当户对,骨子里,你们终不是属于一个阶层。
  • 天道鼎

    天道鼎

    一尊青铜小鼎,自混沌而出。一名青衫少年,偶得道鼎,开始踏上寻道问长生之路……天之大道,可形耶?可证耶?可得焉?悠悠众生,何如问道……
  • 闪光的龙

    闪光的龙

    两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一次偶然的山洞探宝经历,引出了一个离奇和诡异的故事请跟随主人公一起穿越大漠戈壁,高山峡谷,体验古墓石洞的诡异;史前文明的神奇。发现真相,揭露大国阴谋,从不断的历险中体会远古的震撼;透视神秘宗教的迷雾。
  • 营销场的建构:一种人际传播的视角

    营销场的建构:一种人际传播的视角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理论上系统解读会议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模式的优秀著作,既有丰富的一手资料,更有高屋建瓴的提炼和总结,相信对在中国从事会议营销及其他营销工作的一线同仁都会有一定的启发。
  • 伏案神探

    伏案神探

    肩头三尺有明月,一语成谶无罪恶,笔伏法案罪当诛,拂袖人间有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