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23

第23章 中卷(7)

【译文】

吴、曾两位年轻人来拜访我,详细备至地说了道通你诚恳向道的心意,我深感欣慰和挂念。像你这样的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笃信好学的了。遗憾的是我当时正在为家父守丧,心情忧伤,未能和他们两个细谈,然而,他们两个都是志向远大、用功读书的人,每次见面都能感觉到他们的极大进步。对我而言,我实在不能辜负他们远道而来的诚意,对他们而言,也没有辜负他们自己远道而来的用意。临走时,我写了这封信表达对你的问候。在这个恍惚昏迷的时候,只就你的来信里问到的几个问题,做个简单解释。寥寥数语不太详细,他们两位应该会向你口头转达。

你在来信中说:“平日下的工夫仅仅是立志,老师的教诲近来时时有所体察检验,越来越明白了。然而对于朋友,我是一刻也不能离开,倘若朋友之间互相讲习,我的志向才会精健阔大,充满生机。如果有三五天没有和朋友互相讲习,志向就会变得微弱,遇事就会产生困惑,并且随时都有可能会忘记。现在当我没有和朋友一起讲习的时候,便只是静坐着,有时看书,有时随便走走,举目投足之间,都是为了培育这个志向,觉得心舒意适。然而终究还是不如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讲习的时候那样精神振奋,充满生气。离群索居之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帮助立志呢?”

这段话足以证明你平日用功的心得。立志的功夫大约也只是这样,只需要每天坚持,从不间断,等到功夫纯正熟练,感觉自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我们做学问,最关键的就是立志。别人所说有困惑、遗忘的毛病,那是因为志向不够真切。好色的人从来不会困惑和遗忘,那是因为他们好色的欲望更真切罢了。自己的痛痒自己应当会知道,应当会自己搔痒按摩,既然知道了痛痒,自己也就不得不搔痒按摩了,佛教把这叫作“方便之门”。必须自己调整斟酌,别人总是很难帮得上忙,也再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借鉴了。

【原文】

来书云:“上蔡①常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②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的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功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功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注释】

①上蔡: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河南上蔡人,世称上蔡先生,进士,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②“伊川云”句:《河南程氏外书·上蔡语录》记载谢氏与程颐的对话:“二十年往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某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却发得太早。’”

【译文】

你在来信中曾说:“谢良佐先生曾经问‘天下何思何虑’,程颐先生说‘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从学者的功夫来说,固然是‘必有事焉而勿忘’,但也应当明白‘何思何虑’的气象,放在一块综合起来看这样才对。如果没有看清楚这种气象,就会滋生期望过高与助长的弊病;如果明白了‘何思何虑’的道理,却忘记了‘必有事焉’的功夫,恐怕又会掉入虚无的误区里。应该是既不为自己所有的所牵滞,又不堕入虚无的境地。难道不是这样么?”

你所说的离正确是不远的,只是还没有透彻地领悟罢了。谢良佐先生与程颐先生的回答,也只不过是他们两个人的意思,与孔子《系辞传》中原本的意思稍稍有所不同。《系辞传》所说的“何思何虑”,是指所思所虑的都是一个天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思虑,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什么思虑。所以说:“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所谓的“殊途”,所谓的“百虑”,难道也是“无思无虑”吗?心的本真想法就是天理,然而天理只有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需要思虑的呢?天理本来是固定不动的,是要自己感应了之后就能明白的。学者做学问下工夫,即使有百思千虑,也只是要恢复他内心本来的想法和作用而已,并不是用自己的一己私愿便能安排思索出来的。于是程颢先生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如果学者只是凭着私愿去思索事物,那便是在私欲上用才能与智慧。“何思何虑”正是做学问的功夫,在圣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学者就必须勉强自己才能做到。程颐先生是将它当作效果来看待了,因此才会有“发得太早”的说法,紧接着又说“却好用功”,便是他自己意识到前面所说的话存有欠缺。周敦颐先生主张静的想法也是这个意思。如今你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说不是你自己的见解,然而不可避免地将功夫当作两回事了。

【原文】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功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①。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功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功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秤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②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③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注释】

①圣人气象:程颐语,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圣贤气象。”

②“觑着尧”四句: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意为看着尧,学习他如何做事,但没有他的聪明睿智,怎么能像他那样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呢?

③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意为只有心与天理相通,然后才能明辨是非。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译文】

你来信中说道:“但凡学者刚刚开始懂得做功夫,就应当能够辨识圣人的气象。在大概认识了圣人的气象之后,便把它当作办事的准则,踏踏实实地去下工夫,才不出现差错,这才是作圣人的功夫。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先认识圣人的气象,过去是有人这样说过的,然而这是欠缺要领的,圣人的气象自然是圣人的,我们从哪里能够体会认识到呢?倘若不在自己的良知上真真切切地体味,就好像是用没有准星的秤去称轻重、用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去照美丑。那便是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圣人的气象从哪里可以体会得到呢?自己的良知本来同圣人是一样的,一旦把自己的良知辨识清楚了,那样圣人的气象就不在圣人的身上反而在我们自己身上了。程颐先生曾经说过:“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后来又说:“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现在你且说说哪些地方可以与天理相通啊?那么“聪明睿智”又要从哪里得到啊?

【原文】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①,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功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②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注释】

①退省:意为退下来反省。语出《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②忠恕违道不远:语出《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

你在来信中写道:“先生所说的‘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要一心培养心体的本来想法。倘若遇到事情有所感触,或者自己突然有了感悟,自己心中已经感觉到了,又怎么能认为是无事可做呢?但是就着某件事情聚精会神地思考一会儿,便觉得事理应当如此。然后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去处理它,只不过是尽我们本来的心意罢了。但是仍然会有事情处理得好或者不好的区别,这是为什么呢?又或者因为事情发生很多,需要罗列先后顺序来依次处理,但是因为我的才智不足,总会为一些事情所困扰,即使竭尽全力去坚持,精神也会觉得疲惫不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未免需要自己静下来反省,宁肯不完成事情,也不能不存养本心。这样做对吗?”

所谓的功夫,以你的天分,也就只能这样了,但是仍然还有些出入。普通人做学问,终身只为了这一件事,从少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没事,只要能够做到这一件事就行了,这就是所谓的“必有事焉”。如果说“宁肯不做事,也不能不培养本体”,就是还把做事与培养本体当作两件事看待了。“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情发生的时候,只需尽我们本心的良知去应付,这就是所谓的“忠恕违道不远”。处理事情有好有不好的区别、困扰和混乱的担心,都是由于在意毁誉得失,不能真正地做到致良知罢了。如果能真切地做到致良知,然后就会明白平日所谓的好未必就是真的好,所谓的不好,恐怕正是为毁誉得失所牵累,而自己损害了自己良知罢了!

【原文】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功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关于致知的学说,我在春天再次承蒙您的教诲,已经深知如何用功,觉得比以前更加简单了。但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还应该再带上格物的意思,使他们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本来致知和格物是一起用功的,但在初学者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时候,先说格物,这样才能懂得什么是致知。”等等。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懂得致知就是已经懂得了格物。如果还不知道格物,那么就是致知的功夫还不曾弄明白。最近我有一封给朋友的信,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相信你认真读后,就会明白。

【原文】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功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①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②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③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④,师又可恶乎?

【注释】

①介甫: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进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神宗时为相,曾推行变法。

②“为我”三句:意为请替我向介甫先生转达我的全部观点,如果对他没有益处,则一定对我有益。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③与人书:指《答汪石潭内翰书》,见《王阳明全集》卷四。

④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语出《荀子·修身篇》:“故非我而学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同类推荐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本书便是通过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等八位国学大师的角度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华,使读者通过“知行合一”的口号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探讨“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本书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办的“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本书所收集的二十多篇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黄帝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多数论文认为: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黄帝,以《黄帝四经》为主的经典所表述的思想可以简称为黄帝思想,就是孔子之前的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儒学及诸子百家的源头就是黄帝思想。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 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

    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

    国学源远流长,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之。本书旨在化繁为简,将经典的国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读,为更多向往国学的读者提供精神上的“低门槛、无障碍阅读普及本”。史、儒、佛、道、法、兵、中医、易经、礼节、饮食……这里无所不包,等待着你的探索。
热门推荐
  • 神级御兽

    神级御兽

    天地灾变,无数空间门凭空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兽自空间门内涌出,人类迎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寻求一线生机,军方强力战士连同科学研究者冒死进入空间门后的世界,惊愕发现,在此猎杀异兽,竟有一定几率获得异兽卡。精神力强于常人者,能够御使异兽卡,或化为异兽生前战斗体,或化为武器防具,或……一种新的职业应运而生,被尊称为御兽师。一个融合了两个灵魂的穿越者,一头撞入这个波澜壮阔的新世界,一步步走上神级御兽师的至高神座。……普通群:44151034,群名——神级御兽。VIP群:834900209,群名——神级御兽VIP
  • 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在本书中,我们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说理,采用故事与互动结合的方式,帮助你循序渐进地养成做事的好习惯。当你认同我们的观点时,你心里可能就会想要有一些改变,但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按照书中说的方式做,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 推销员之死(达斯汀·霍夫曼主演同名电影原著)

    推销员之死(达斯汀·霍夫曼主演同名电影原著)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推销员威利·洛曼因年老体衰,要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威利懊丧之下,责怪两个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儿予反唇相讥,嘲笑他不过是个蹩脚的跑街罢了。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现在全都幻灭了,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梦呓似的与他那已故的、在非洲发财致富的大哥争论个人爱好的事业,最后他为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该剧体现了米勒的悲剧现实化、生活化的特点,揭示了美国梦的真谛,告诫我们单纯地追求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和充实;否则,梦成虚妄,必然导致毁灭。本书为《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和《都是我的儿子》合集,是阿瑟·米勒代表剧作集。
  • 三生三世风华绝代

    三生三世风华绝代

    盛世彼岸,有花无叶,妖娆伤眼。记忆可以封存,可心有时也会背叛,忘得了彼岸盛世,忘不了倾世花开,亦忘不了曼珠沙华殿中白衣的少年。这一世,琉璃冰晶宫,他们不期而遇。不是每个人都能看透这三生三世的爱恨交织,只要你还在,只要我还爱,那么,这世间,刀山火海,毫不畏惧。有些爱,藏在嘴边,挂在心尖。浮生若梦,情如流水,爱似三生……
  • 周年之约

    周年之约

    (女强商战,有甜腻腻,有笑有泪)美女如云的时代,超过三十岁的离异女人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比被天上掉下来个飞机砸中的几率还小。马月—我可能被哪颗撞地球的流星击中了,为什么会是我?游凯文—生命不止,套路不休,不要怀疑,你就是这么倒霉。在被迫签订周年之约协议时,马月根本没想到,从一开始她就已经深陷一个巨大的套路之中。不可抗力—一个“浪花飘”,一个大龄离异剩女。两情相悦?做梦呢吧?一张纸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要演了,你们不可能在一起的。
  • 玉泉剑

    玉泉剑

    这个江湖有一把剑,也有一把琴。剑光过处,寸草不生。琴声飘过,血流成河。
  • 终归不是他

    终归不是他

    我喜欢的是曾经的你,你终归不是他。我又有什么资格问你(实属萌新,先练练文笔)
  • 愿你不曾爱过

    愿你不曾爱过

    他是夜家继承人,她是林家大小姐,他为了家族事业,不得不制定自己的计划,他想独吞这一切!他为了自己的计划,不惜一切代价接近她,然而,她却沦陷了!沦陷的彻彻底底!倘若她没有认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事情!如果能重来一次,那么她愿自己不曾遇过,更不曾爱过!
  • 灵气时代的全球冠军

    灵气时代的全球冠军

    灵气复苏后百年,陆涛崛起于微末,靠着自己努力一步步成为全球武道冠军。他硬抗核弹,肉身横渡星空,成为全球最强者,也让华夏超越美利坚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PS:不无脑,不后宫,稳定更新。希望读者大大,能给些评论建议,收藏推荐就更好了,谢谢。
  • 校花,别乱跑

    校花,别乱跑

    她一出生,便已注定了以后的非凡身份。林氏集团董事长,炫帮帮主,让她仅为十七岁的年华背上了巨大的责任。青梅竹马的瑾辰对她百般呵护,甚至用生命教会了她这个爱情白痴什么叫做珍惜。对她情有独钟的安子夜,为她默默付出,不求能够在一起,只求可以守护她。帮派间的纠纷,让她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最后爱情又该如何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