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24

第24章 中卷(8)

【译文】

你在信中说:“现在还为朱熹、陆九渊争辩的人依然存在。我常常对朋友说,圣学不得昌明已经很久了,暂且不必再枉费心机去为朱熹、陆九渊争辩谁是谁非。只依据先生的‘立志’来点化人,倘若此人真能辨别出这个志向,决意要把圣学弄明白,那么他已经基本上明白了。朱、陆二人谁是谁非,就算不去辨别,他自己也自然感觉到了。我曾经看到朋友中有非议先生学说的,就觉得很生气。朱、陆两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么多的争议,也可以看出二位先生的功夫有不纯熟的地方,明显有意气用事的弊病。程颢先生就没有这种毛病。他同吴涉礼讨论王安石学说的时候说:‘把我的想法全部告诉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是何等从容的气度啊!我曾经看到先生给别人的信中也引述了这句话,希望朋友们都能做到这样,是吗?”

这段议论说得很对!希望你告诉所有志同道合的人,各人暂且各自反省自己的是非,而不要去谈论朱、陆二人的是非。用言语去诽谤别人是很肤浅的;如果自己不能身体力行,而仅仅是从耳朵听进去又马上从嘴巴说出来,成天夸夸其谈,实际上就是在自己诽谤自己,而这种诽谤对自己的伤害是很深的。但凡现在天下议论我的人,如果能从中获益,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对我来说,无非是更加警惕反省自己、修养品德。荀子说“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老师会讨厌吗?

【原文】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①。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②,“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注释】

①“人生而静”三句:程颢语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向朱熹问这话的是严时亨。人生而静,语出《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②生之谓性: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知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严时亨引用程颐先生的‘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问为什么不能说?为什么不是性?朱熹回答说:‘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两位先生的话我都不明白,每次看到这里,就会产生疑惑,因此向先生请教。”

“生之谓性”,“生”字就是“气”字,也就是说气质就是天性。“气”就是“性”,人生而静以上是不容说的,才说“气就是性”,性就已经偏向一边了,就已经不再是天性的本原了。孟子的“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的。然而人性善的发端必须在气上才能看见,如果没有气也就无处可见。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程颐先生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这也是因为学者们各执一词,只能这样说。如果他们能很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天性,那么气就是性,性就是气,根本就没有性和气的区别了。

答陆原静书(一)

【原文】

来书云:“下手功夫,觉比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①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②之学矣。

【注释】

①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语出《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

②至诚无息:语出《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

【译文】

你在信中说:“当着手用功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一刻是宁静的,虚妄的心固然是在活动,澄亮的心也是在活动的。既然心是恒久运动的,那么就不会有片刻的停息了。”

你越是刻意追求宁静,就越不得宁静。虚妄的心是活动的,而照心则是不动的。恒照就能恒动恒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所以永久不停歇的原因。照心本来就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中庸》说:“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只要有片刻的暂停,就会灭亡,就不是至诚而不停息的学问。

【原文】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道:“良知也有它起源的地方。”等等。

说这句话也许是因为你听后未经审查。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有无起源。即使是妄念产生的时候,良知也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良知的存在,所以有时便会把良知放弃掉了。就算是昏庸闭塞到了极点,但良知仍旧是明亮的,只是没能体察它,有时候就会遭到蒙蔽。虽然有时放弃了良知,但它的本体依然是存在的,存养它就行了;虽然有时遭到了蒙蔽,它的本体其实未曾变得不明亮,体察它就行了。如果说良知也有起源的地方,那么就是认为良知有时不存在,这样,良知就不是心的本体了。

【原文】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道:“您先前关于‘精一’的论说,是不是就是作圣人的功夫呢?”

“精一”的“精”,是从理上说的,“精神”的“精”,则是从“气”上说的。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也无法看见所谓的条理。掌握了精,就能精、能明、能一、能奇、能诚;做到了一,也就能精、能明、能一、能神、能诚。精和一原本就不是两回事。但是后世儒生的学说和道家的养生学说却各执一端,是因为他们不能相互取长补短。先前关于“精一”的论说,虽然是为了你能爱护保养精神才说的,然而作圣人的功夫,其实也不外乎这些。

【原文】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①,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②,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③、七返④、九还⑤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注释】

①元神、元气、元精:道教名词,合称三元。

②阴根阳,阳根阴: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③三关:道家以口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合称三关。《淮南子·主术》谓耳、目、口为三关。另有说法认为三关为人身的三个穴位,是炼丹的道路。

④七返:道教以七代火,心属火,降心火于丹田下,养得肾中真气,复返于心田,即为七返之功。一说为七返灵砂,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可以还魂,因在炼制过程中要经过七次转化,故称七返。

⑤九还:道教以九代金,情属金,摄情归性,养得性光圆明,以还先天真性,即为九还之功。一说为九还丹,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不老。炼制过程中丹砂变成水银,经多次变化又成丹砂,故名九还。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元神、元气、元精,必定各有其寄托发源的地方。又有所谓的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

良知仅有一个,就它的妙用而言叫作“神”,就它的运行而言叫作“气”,就它的凝聚而言叫作“精”,怎么能够凭它的形象、方位来求得呢?真阴之精,是真阳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是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并非分而为二的两件事。假如我的关于良知的学说昌明了,那么这一类的问题不用说也就明白了。否则,就会像你信中所说的三关、七返、九还等,还有无穷无尽的疑问。

答陆原静书(二)

【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真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良知,是人心的根本,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根本,就是‘廓然大公’,为什么普通人都不能持守,而需要学习呢?中和、寂静、大公,既然也是心的根本,那么就是良知了。那么现今只需在心中体察,就应该是知无不良,然而中和、寂静、廓然大公实际上却没有,难道良知还超然于体用之外吗?”

人性没有不是善的,所以天生的道德意识没有不是好的。良知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寂静不动”的本体,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是良知不可能不被物欲所蒙蔽,所以必须学习清除物欲的蒙蔽。然而这对良知的本体,也不会有丝毫的损害。知无不良,如果中和、寂静、大公不能完全呈现,那是因为私欲的蒙蔽未能全部去除,而良知的存养也还不够纯正。体就是良知的本体,用就是良知的运用,怎么会有超然于体用之外的良知呢?

【原文】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①,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注释】

①主静:语出周敦颐《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译文】

你在信中说:“周敦颐先生说‘主静’,程颐先生说‘动亦定,静亦定’,先生说‘定者,心之本体’,这里的‘静’和‘定’,并不是不闻不看、不想不做的意思。而是指一定要保持认知、保持存养、遵循天理。然而保持认知、保持存养、遵循天理,明显是动的,属于已经发动,为什么说它是静呢?为什么说它是心的本体呢?这个静和定难道是贯通于心的动静吗?”

理是静止不动的。能够保持认知、保持存养、遵循天理,就是不看不闻、不想不做的意思,而并非是槁木死灰。看、听、想、做与理合而为一,而没有另外的看、听、想、做,这就是动而不动。即程颐先生所说“动亦定,静亦定”,也就是指体用一源。

【原文】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①‘动极而静,静极而动’②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③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同类推荐
  • 庄子大讲堂

    庄子大讲堂

    两千多年后,我们的人生依然需要庄子透视古今的超凡智慧。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约束,所以他才强调逍遥。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守望家园:中国哲学的当代性反思

    守望家园:中国哲学的当代性反思

    本书的主旨是从中国当下思想的存在出发,来考察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作为哲学的主题、方法与思考路径。历史中的中国本土思想与文化给予我们的存在方式到了近代发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使我们原有的生存存在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原来本土既有的可以代表我们的身份的本土思想文化遇到了“为天下裂”的境遇而发生了变异。正是在这个“存在”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与“构建当代中国哲学”作为问题被呈现出来。通过哲学之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可以认识到:“中国哲学”不在“哲学”之中,而在“哲学”之外。就是要让“中国的哲学”从纯粹的“哲学”象牙塔中走出来,在具有生命意义的历史中寻找属于中国的“哲学”之“性”。这样的“哲学”需要的是中国这块土地的滋养和润育,中国哲学之“道,行之而成”。
  •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本书共有54个篇章,如“与物无待”、“万物皆一”、“天下至正”、“从容无为”等,皆由3部分组成:1.庄子语(原话);2.作者的解读及感悟;3.书法(庄子语)。作者为知名书法家及作家,稿中有些是在《书法报》等媒体发表过的篇章,有些则是新写的内容,作者对庄子话语的解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书法书写飘逸洒脱、独具一格。
  • 禅与老庄

    禅与老庄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老庄思想自始至终在起着助化和推动作用。本书以禅与老庄关系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禅与老庄在本体论、思维方法、民族心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具体考察了老庄与禅宗渊源、互补及互用诸重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佛教禅学的思想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足以体现禅与老庄思维模式、思想特色的“我佛一体”之禅境与“天人合一”之道境,始终是本书阐释的重点。对愣伽禅、慧能禅及后期禅宗与老庄思想之不同关系,作者亦有精当论述与阐发。
热门推荐
  • 魔法世界当老师

    魔法世界当老师

    一个普通地球人穿越到剑与魔法的世界,想要生存下来要靠什么?当老师啊,语数外理化,这些初高中虐死学渣的课,这回轮到魔法世界的人来享受一下了!
  • 享受权力

    享受权力

    郑建勋这个人物,是作者在其描写的众多官员形象中脱颖出来的一个新型人物。他所具有的执政水平,执政能力,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决定了他的权利腐败带有更多的隐蔽性、蒙蔽性、欺骗性、侵蚀性和必然性。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注入他更深层次的发掘,赋予他新的内容。这也是作者对官场文学的思考、探究和再提炼后,推出的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现实性及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纸废婚:离婚潜规则

    一纸废婚:离婚潜规则

    新婚之夜,老公和她分开睡。原本幸福的婚姻路,从此成了一纸废婚。我欲离婚,怎料此路艰难。渣男老公,放言折腾我一生。绝望之际,他的出现逆转了乾坤……
  • boss穿梭诸天

    boss穿梭诸天

    一觉醒来,穿越成为了魔教少主。为了强大自己,在这个以武为尊的世界活下去。叶休开始了穿梭诸天之旅。喝最烈的酒,泡最美的妹子,成就一代魔主。
  • 重生千金的诱惑

    重生千金的诱惑

    前世被最深爱的男友背叛,把她推向了地狱。重生后的她成为了豪门的富家千金,而且还是家族的第一继承人。前世欠她的,这一次,她一并要回来。今世属于她的,谁也别想夺走。-----------------------------------------有个群,群号:105732379,欢迎大家加入!
  • 战天宇皇

    战天宇皇

    央央天之渊,紫气育少年,手执生杀剑,傲气荡九天,圣心铸圣眼,帝皇降世间,忘心三杀念,问道太皇天!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少年名杨宇,战天宇皇,高歌一曲,一生图逍遥,何为功名缚。武道境界:灵脉境,凝纹境,开元境,道宫境,通天境,尊皇境,混元境,万象境,无极境,混沌境,太虚境,归一境!
  • 明末记事

    明末记事

    穿越男主个个过如鱼得水,本主却是一点也不适应。如果知道你那天要被屠杀,你就像一个等待执行的死刑犯。你还过得下去吗?如果你知道这几百年里发生的事,你可以发财,升官,但每天过得好像排好的戏。你还过得下去吗。男主过不下去了,他快疯了。。男主要做点事,看看能不能改变什么。未知才是生活下去的动力。。。。。???人人都说男主江南社会一系列变化的幕后推手,男主却说:“冤呀,我什么都没干呀。。。。。。。”都是别人逼着我干的。
  • 老人与海(纯爱·英文馆)

    老人与海(纯爱·英文馆)

    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 世间尽繁华

    世间尽繁华

    [短篇合集]世界上有不同的地方,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不断上演着。我只想以我之手,写尽这世间繁华,让处在不同地方的人,通过我的故事,获得一丝对生活或者爱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