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27

第27章 中卷(11)

良知就是道。不光圣贤的良知在人心,就连普通人的良知也在人心。如果没有物欲的牵累蒙蔽,只要遵循良知并将其发扬流传,就没有不是圣道的。只是普通人大多被物欲所牵累蒙蔽,不能够遵循良知。就像前面提到的几位先生,他们天资已经是清明的了,自然很少被物欲所牵累蒙蔽,所以他们的良知产生作用的地方自然会多一些,自然离道较近。学者只需学习去遵循良知就行了。所谓“知学”,只是要学习专门用功在遵循良知上。前面几位先生虽然没有学会专门在遵循良知上用功,有的在岔路口徘徊,被别的东西所影响和迷惑,所以他们对道,时而分离,时而结合,若即若离,未能达到纯粹的境界;如果他们学会了遵循良知,就是圣人了。后世的儒生们曾经认为几位先生成就事业都仅是凭天资,评价他们是“行不着”“习不察”,恐怕也不是过分的评论。但是后世儒生们眼里的“着”、“察”,也是受了狭隘的见闻和旧时的习惯蒙蔽的,只仿拟圣人的影响和事迹,也并不是圣学里所说的“着察”。以自己的糊里糊涂,怎么能使得别人清楚明白呢?所谓的生知安行,“知行”两个字也是从用功这个层面上说的。如果说知行的本体就是良知良能,那么即使是困知勉行的人,也可以说他们是生知安行的了。“知行”这两个字,更应该精心体察。

【原文】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①,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②,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注释】

①是盖终身之忧也:语出《孟子·离娄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②反身而诚: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过去周敦颐先生常常要求程颢先生去探寻孔子与颜回的快乐之处。我想问他所说的‘乐’与七情六欲里的‘乐’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一样,那么平常人的心愿只要得到满足,都会快乐,又何必成为圣贤呢?如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真正的快乐,那么当圣贤们遇到特别忧愁、发怒、吃惊、恐惧等情况时,这个真正的快乐是否还存在呢?况且君子常存戒惧之心,这大概是终生的忧虑,怎么可能得到快乐呢?我平生有许多烦恼,还未曾体会过真正的快乐,现在我真切地希望能够找到这真正的快乐。”

乐是心的本体,它虽和七情之乐不同,但也不在七情六欲里的乐之外。圣贤们虽然另有真正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只是一般人自己不知道这种快乐,反而给自己找来了许多的忧愁苦闷,自己把真正的快乐迷乱地丢弃了。虽然在忧苦迷茫中丢弃了,但真正的快乐并非就不存在,只要念头一旦明朗,回头在自己身上寻找,就能真正感觉到这种快乐。我每次和你谈论,无非就是这个意思,而你还要问能够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快乐,这难免是犯了骑驴找驴的错误了。

【原文】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懥、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①’。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致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②,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疟发而后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崇。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注释】

①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意为圣人的情感顺应事物而生发,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语出《河南程氏文集·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②无所住而生其心:意为不执着,让心境处于自然的状态。语出《金刚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大学》中认为,心中有好乐、愤怒、忧患、恐惧等情感,便不能达到中正,程颢先生也说:‘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情,《传习录》里用疟疾来作比喻,十分精辟真切。如果像程颢先生所说,圣人的情感不是从心里产生而是从事物上产生,这是为什么?况且遇到相应的事就会产生相应的情,其中的是非对错可以去格。没有感觉到事物的时候,说它有情呢,情又还没有显现;要说它没有情呢,情根又是潜在的。在这有无之间,它怎么来致知呢?如果学习务必要无情,那样虽然牵累少了,却又偏离了儒家,进入了佛家的学说,这样行吗?”

圣人致知的功夫是至诚不息的。圣人的良知,像明镜一样皎洁,没有丝毫的纤尘沾染,在镜子里,美丑瑕疵,自然显现出来,而明镜则不曾丝毫沾染,这就是所谓的“情顺万事而无情”。“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家曾经这样说,这句话并没有错。明镜照物,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一照便能看出真实面目,也就是“生其心”。美就是美,丑就是丑,过后在镜子里什么也不留下,这就是“无所住”。疟疾的比喻,你既然已经看到了它的精辟,那么这里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得了疟疾的人,虽然暂时没有发病,但病根还在,怎能安于暂时没有发病,而忘了吃药调理呢?如果一定要等到疟疾复发才开始吃药调理,那就晚了。致知的功夫,不分有事无事,怎么能和病是否发作相提并论呢?大概你的疑问,前后虽然不统一,但都起源于过分自私自利、刻意追求。除掉了这一弊端,那你的疑惑,自然会冰消云散,再也不用去问辨了。

【原文】

钱德洪曰: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典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在座诸友闻之,惕然皆有醒悟。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译文】

钱德洪说:答陆原静的书信公开之后,读者们都很喜欢陆澄的善于提问以及先生的精彩回答,都听到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东西。先生说:“原静的提问,只是在认知上纠缠,我是不得已才替他逐段疏通分析。如果确实已经懂得了良知,只在良知上下工夫,即使是千万经典都会与此吻合,异端的典学就会一触尽破,又何必这样节节地分解呢?佛家中有‘扑人逐块’的比喻,狗看到石块去扑人,才能咬住人;见到石块而去追逐石块,能得到什么呢?”在座的朋友们听了,都立刻有所醒悟。先生的学问贵在反省,并不是从认知上获得的。

答欧阳崇一

【原文】

崇一①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②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注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注释】

①崇一:欧阳德(1495~1554),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王阳明的弟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②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语出《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欧阳崇一来信说:“先生曾说:‘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术,而已落在第二义。’我私下以为,良知虽然不是由见闻生出来的,但是学者的知识,未尝不是由见闻中产生。局限于见闻的固然不对,但是见闻也是良知的作用。您现在说的‘落在第二义’,恐怕是针对那些专门把见闻当作学问的学者说的,倘若为了致良知而在见闻上探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这样理解怎么样?”

良知不是由见闻产生的,但是见闻无一不是良知的运用。所以良知不会局限在见闻上,也不会与见闻分离开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在良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知识了。所以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育人的第一要义。现在如果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求,就是丢弃了关键,寻求的只是次要的东西了。最近在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当中,大概没有不知道致良知的学说的,但是他们的功夫里还有许多糊涂的地方,正好是缺你这一问了。

大致说来,在学问上下工夫首先要注意恰当地把握关键。如果把致良知当作关键,那么多闻多见,也无一不是致良知的功夫。大概日常生活之中,见闻应酬,虽然千头万绪,也没有不是良知的发挥和流传;去掉那些见闻应酬,也就没有良知可以致了,所以这些都是一件事罢了。如果说致良知是从见闻上求得的,那么它的意思未免就把致良知当作两回事了。这虽然和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寻知识有所不同,但也是同样没有领会精一的宗旨。“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然说“择”和“识”,可见良知也在其间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了,但是它的用意还是专门在多闻多见上去选择和认识,就已经失去了关键了。你对这个地方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今天的这个问题,正是为了阐明致良知的学说,对于志同道合的读书人,是有很大益处的。只是语意表达不大清楚,就会出现很大偏差,所以不得不精心体察。

【原文】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②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注释】

①思曰睿,睿作圣:意为思维要深远通达,身远通达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语出《尚书·洪范》。

②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语出《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为心的功能是思考,思考就能体认天道和人性,不思考则难以认识天理。

同类推荐
  • 国民阅读经典:谈修养

    国民阅读经典:谈修养

    青年人应该具备怎样的修养,这是本卷所探讨的内容。《谈修养》于1940年至1942年间陆续发表于《中央周刊》,1943年5月由重庆中周出版社以《谈修养》为名结集出版。作者任教职多年,对青年、对人情世故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病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谆谆引导,总结出做人的道理。读这些文章,就如同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对面畅谈,诚恳亲切,毫无居高临下、教训人之感。作者虽自谦这些文章“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我们已经发现,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文章仍是那样地笃诚、丰富,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巨著,是尼采智慧的结晶,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几乎将尼采所有的思想囊括其中。全书借助“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世界。不管是在哲学史上,还是诗歌史上,其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思想录(译林人文精选)

    思想录(译林人文精选)

    《思想录》是十七世纪法国数理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重要理论著作。全书集中反映了帕斯卡尔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作家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思想录》由著名学者钱培鑫翻译,尚杰导读。
热门推荐
  • 嗜宠毒医小魔妃

    嗜宠毒医小魔妃

    她,是血族少主,一朝穿越成楼家的废材小姐。重活一世,她一改现代时的冷漠,变的时而天真软萌,时而冷酷无情,时而回眸一笑百媚生……但,最终奉行的还是嚣张、狂、酷吊炸天!那个谁,你刚说什么?炼丹师稀有,最高不过四品?那真不好意思,她一个不小心能炼出八品极品丹药!“君卿!你真是嚣张!”一名女子泼妇骂街般指着君卿,怒火中烧。而君卿则是无辜的用小手指掏掏耳朵,“本少就是嚣张,不服你咬我啊!”身边一袭玄色的美男搂着她的腰肢,笑的倾国倾城“为夫就喜欢夫人这嚣张的性子!”
  • 伯爵与刺鸟

    伯爵与刺鸟

    我在玫瑰地帮你浇花,每一次,都扎伤了。花瓣上的露水我以为是清晨的迷雾,却不想,那其实是伯爵你的眼泪。
  • 重生之歌声嘹亮

    重生之歌声嘹亮

    穿越到平行空间,变成一名艺术学院音乐系新生,写剧本、唱歌,一步一步成为最知名的“女王陛下”。
  • 关东家事

    关东家事

    无论怎样发挥想像力,爷爷也决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生还能和“胡子”挂上钩,而且这么紧密。逃荒的艰难,人生地不熟的困苦,兵荒马乱的旅途……爷爷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胡子”能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民国初年九月的一个傍晚,北方的天空寒冷、萧索。爷爷很高兴,因为卖了一车的山货,而且价格不菲,这对于一个刚刚从山东来到东北闯关东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来年的生产资料,今冬的生活物资基本上齐备了。现在,爷爷和于世魁每人赶着一辆马车,伴着斜阳和兴奋的心情,从古老的齐齐哈尔赶往新开垦的住地——于家窝棚。
  • 瘸哥的那些事

    瘸哥的那些事

    女儿伸手找爸爸,瘸哥抱过来亲个不停。萍萍腾出了手,返回车内,取出一个大包。里面是一沓红包,封面写着女人们的名字。萍萍说,瘸哥在外头总是惦记着大家,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意。女人们打开了红包,里面都有一张银行卡。红包的另一面写了一行字:祝大家永远幸福,新年快乐!银行卡密码,你们的生日。女人和男人们都流泪了,目送着瘸哥的帕萨特渐渐远去。
  • 柔石作品集

    柔石作品集

    我底家庭底平和的空气,恐怕从此要破裂了。母亲以前是最爱我的,现在她也不爱我了,为的是我不肯听她底话。我以前一到极苦闷的时候,我就无端地跑到母亲底身前,伏在她底怀内哭起来,母亲问我什么缘故,我却愈被问愈大哭,及哭到我底泪似乎要完了为止。这时母亲还问我为什么缘故,我却气喘地问她说:“没有什么缘故,妈妈,我只觉得自己要哭呢!”母亲还问:“你想到什么啊?”“我不想到什么,只觉得自己要哭呢!”我就偎着母亲底脸,母亲也拍拍我底背,叫我几声痴女儿。于是我就到床上去睡,或者从此睡了一日一夜。这样,我底苦闷也减少些。
  • 末世之我是神明

    末世之我是神明

    来自混沌之前的存在,因一丝感慨,决心重新开启神话纪元,以灾难为由,布下三大灾节,并以其之一丝,共同抵御,切看赵天夜的成长过程!本文并非一簇而就,而是采取平淡生长,当然,此书为构想的第一册,也是第一次编写发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女配有毒之男主好生猛

    女配有毒之男主好生猛

    你说自己这是不是吃撑了没事干?穿进了自己写的破书里??瞬间卧了个大槽,自己写的这是什么老什么子的破书??剧情设定男主都是女主的!你让我一个女配如何是好?虎口夺食?这男主能是女配的吗?女配不是打酱油的吗?唉……!!那谁!放开老娘!老娘是女配!!你的女主在哪儿杵着呢!直觉告诉我,做人??哦,不!应该是做女配一定得佛系!嗯!佛系!毕竟男主都是女主的!又名《学渣女配的快乐生活》 从校园一直到婚纱 1V1,不喜勿喷,随手点叉!喜欢看得小天使,记得养成随手收藏的好习惯,谢谢!!
  • 暗网鬼探

    暗网鬼探

    你想找他们,只需要登录一个网站。你在生活中遇到的灵异事件和未知谜团,都可以找他们解决。只要,出钱就行。你想找灵异师,灵媒,通灵师,道士,盗墓者.......还是,专门调查并解决诡异谜团的鬼探职业人呢?不过鬼探简决遇到的,都不是鸡毛蒜皮闹鬼的小事......
  • 青春的爱恋吗

    青春的爱恋吗

    一个下午,也可以说一见钟情,我慢热,我以为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没想到只是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