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26

第26章 中卷(10)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③,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功夫大略相似。但佛氏有个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孟子说“夜气”,亦只是为失其良心之人指出个良心萌动处,使他从此培养将去。今已知得良知明白,常用致知之功,即已不消说“夜气”,却是得兔后不知守兔而仍去守株,兔将复失之矣。“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④,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注释】

①“不思善”二句:意为在心态平和自然的状态下体认心的本体,不有意趋善,也不有意避恶。语出《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

②与造物者游:意为与天理大道默契相合。语出《庄子·天下》。

③常惺惺:禅语,意为经常保持清醒状态。

④断灭种性:佛家语,意为心灵处于死寂状态。语出玄奘《成唯识论》卷五。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道:“佛家‘不思善、不思恶时认识本来面目’的主张,同我们儒家依‘随物而格’的功夫不一样。如果我在不思善、不思恶时下致知功夫,便已经想到善了。如果想要不思善恶,心中的良知便能自然处于清净自在的状态,只有在睡觉刚醒的时候可以达到,这就是孟子的‘夜气’说法。但是这种时间不能持续很久,一眨眼工夫,思虑就会产生了。不懂得常用功的人,能常常像刚睡醒而思虑还未产生时那样吗?现在我想要清除私欲求得宁静,却更加得不到宁静;想要不产生杂念,而杂念却更加产生了。怎样才能使此心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只有良知显露,和天理大道默契相合呢?”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识本来面目”,这是佛家为那些还没有认识到本来面目的人设立的简便方法。“本来面目”就是我们圣学里所说的良知。既然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了良知,那么就不需要像佛家那样说了。“随物而格”,是致知的功夫,也是佛家所说的“常惺惺”,也是要经常存养它本来的面目罢了。由此可知,儒、佛两家的功夫大略是相似的,只是佛家有一个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就和儒家有所不同了。说“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便是有了一个自私自利、刻意追求的心,所以才会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就是已经涉于思善”的隐患了。孟子所说的“夜气”,也只是为失去良知的人指明良知萌生的地方,使他们从这里去培养良知。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了良知,又经常用致知的功夫,便不需再说什么“夜气”了,否则,就会像那个守株待兔的人,得到了兔子之后却不去守住兔子,而是守住那个树桩,那么已经到手的兔子也会得而复失。“欲求宁静”“欲念无生”,这正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的弊病,因此才会使私念更加厉害,心里更加无法宁静。良知只有一个,善恶自然能得到分辨,还有什么善恶是需要通过思考再去分辨的呢?良知本来就是宁静的,现在却又添了一个追求宁静;良知本来就是生生不息的,现在却又添上一个不生私欲,不只是圣学的致知功夫不会这样,就是佛家也不会这样刻意追求。只要念头全在良知上,彻头彻尾,无始无终,也就自然会前念不灭,后念不生。现在你却想要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这就成了佛家所说的“断灭种性”,进入槁木死灰的状态了。

【原文】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①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注释】

①客气:宋儒把心作为人性的本体,把产生于血气的生理之性称为客气。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佛家有‘常提念头’的说法,它就像孟子所说的‘必有事’,就像先生您所说的‘致良知’吗?也就是‘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的意思吗?当这个念头被提起的时候,许多事物纷至沓来,也定会有应付的恰当方法。就怕这个念头提起的时候少,反放弃的时候多,那样功夫就会间断了。况且这个念头的放弃,多是因为私欲客气的产生而开始,因突然惊醒后而重新提起来的。在放弃了又还未提起来的过程中间,人心昏暗杂乱,常常无法自己察觉。现在想要日益精纯明亮,常提不放,用什么方法呢?只是常提不放便是全部的功夫了吗?或者是在常提不放的过程中,还应增加反省克治的功夫?虽然做到了常提不放,但是不增加戒惧克治的功夫,恐怕私欲也无法完全清除;如果增加戒惧克治的功夫,又成了‘思善’的事情了,这和本来面目又不相符了。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戒惧克制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也就是“必有事焉”,难道是两回事吗?你这一节里所提到的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是后来你自己又产生了困惑,说得支离破碎,以至于有了“本来面目未达一间”的疑惑,这都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产生的弊病。去除了这个弊端,自然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

【原文】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①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注释】

①“质美者”二句:意为本质美好的人善德尽显,缺点也都融化消失了。程颢语,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什么叫作‘明得尽’?怎么样才能做到‘便浑化’呢?”

良知本来就是自然光明的。气质不好的人,缺点多,遮蔽厚,良知不容易表现出来。而气质好的人,身上的缺点少,也没有很多的遮蔽,稍微增加一点致知的功夫,良知便自然会晶莹透彻。少许的缺点就好像是热水里的一点点浮雪,如何能构成遮蔽?这本来就不难理解,你之所以会对此产生疑惑,想必是因为不明白“明”字的意思,其间也有你急于求成的心思。我之前曾经和你当面谈论过“明善”的意义,“明则诚矣”,并非后世儒生所说的“明善”那么肤浅。

【原文】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①、仲舒②、叔度③、孔明、文中④、韩、范⑤诸公,德业表着,皆良知中所发也,而不得谓之闻道者,果何在乎?苟曰此特生质之美耳,则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困勉者乎?愚意窃云,谓诸公见道偏则可,谓全无闻,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然乎否乎?”

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张、黄、诸葛及韩、范诸公,皆天质之美,自多暗合道妙,虽未可尽谓之知学,尽谓之闻道,然亦自有其学违道不远者也。使其闻学知道,即伊⑥、傅⑦、周、召⑧矣。若文中子则又不可谓之不知学者,其书虽多出于其徒,亦多有未是处,然其大略则亦居然可见,但今相去辽远,无有的然凭证,不可悬断其所至矣。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如数公者,天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谓之知学,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数公虽未知专在良知上用功,而或泛滥于多歧,疑迷于影响,是以或离或合而未纯。若知得时,便是圣人矣。后儒尝以数子者尚皆是气质用事,未免于行不着、习不察,此亦未为过论。但后儒之所谓着、察者,亦是狃于闻见之狭,蔽于沿习之非,而依拟仿像于影响形迹之间,尚非圣门之所谓着、察者也。则亦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所谓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注释】

①子房:张良,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省亳州东南)人。汉初三杰之一,曾辅佐刘邦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②仲舒:董仲舒,今河北省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被汉武帝采纳,对后世影响极大。

③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汝南慎阳(今河南平御县)人,自幼家贫,德行彪炳当世,有颜回之称,终生不仕。

④文中:王通,字仲淹,门人私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朝哲学家,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⑤韩、范:韩琦,字雅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名臣。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吾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韩琦、范仲淹出将入相,共保北宋太平,世称韩、范。

⑥伊:伊尹,商初重臣,出身奴隶,辅佐商汤灭夏。

⑦傅:傅说,商王武丁时贤相,传说原为傅岩地方从事建筑的奴隶。

⑧召:召公,文王的儿子。因封地在召,故称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成王。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聪明睿智,果真是人天生的资质吗?仁义礼智,果真是人的本性吗?喜怒哀乐,果真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吗?私欲和客气,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古代的英才,比如张良、董仲舒、黄宪、诸葛亮、王通、韩琦、范仲淹等,他们功德显着,名载史册,都是由良知生发出来的,后人却不认为他们是精通圣道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这是因为他们的资质天生便是优良的,那么那些安行圣道的人岂不是还不如那些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的人吗?我私下认为,说他们对道的认识不全面尚可,如果说他们完全不识圣道,就恐怕是后世儒生推崇背诵训诂,对他们产生了偏见。是不是这样呢?”

天性仅有一个而已。仁、义、礼、智,是天性的本质;聪、明、睿、智,是天性的资质;喜、怒、哀、乐,是天性的情感;私欲、客气是天性的障碍。本质有清浊之别,所以情感会有过分或者不足,而障碍也有深有浅。私欲、客气是一种病的两个痛处,并非两件事情。张良、黄宪、诸葛亮以及韩琦、范仲淹等人,都拥有美好的资质,虽不能说他们完全通晓圣学、完全明白圣道,但他们与天道的许多地方都巧妙暗合,他们的学问离圣道已经不远了。如果他们都通晓了圣学与圣道,那么就成了伊尹、傅说、周公、召公了。至于文中子王通,也不能说他不知学,虽然他的书大多出自徒弟们的记载,其间也有许多不对的地方,但他学问的大概轮廓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只是年代离现在很久,没有确凿的凭据,不能凭空臆断他的学问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同类推荐
  •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本书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办的“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本书所收集的二十多篇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黄帝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多数论文认为: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黄帝,以《黄帝四经》为主的经典所表述的思想可以简称为黄帝思想,就是孔子之前的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儒学及诸子百家的源头就是黄帝思想。
  •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 孟子全书

    孟子全书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学问大家韩愈有言:“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可见,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本书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书中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
热门推荐
  • 那一抹丁香的浓淡

    那一抹丁香的浓淡

    生活?那是什么?有人说是酒,有人说是舞台,可是,生活就是生活,平实的,跌宕的,朴素的,奢华的,那就是生活,生活,是用来享受的。而我,会用自己的方法面对?(?^o^?)?。
  • 蒙学故事(上册)

    蒙学故事(上册)

    《蒙学故事(上册)》本书囊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物蒙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十多种经典蒙学读物之精华,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小读者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便能了解有关品德、修养、志向、求知、为人处事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 熊猫大王来巡山

    熊猫大王来巡山

    我是一只欢脱的熊猫!我是一只逃跑的熊猫!我是一只阳光而友善的熊猫!‘吼吼吼’,熊猫大王来巡山了,所有飞禽走兽速速避让,马上把上供的果子准备好。全球灵气复苏,沦落成大熊猫的赵英雄,肩负起向世界传递爱与希望的信仰!熊猫小弟群:四溜零三无溜九零九嘿嘿嘿,俺是熊猫,不分前后鼻音!
  • 在崩坏中行走的尘曦

    在崩坏中行走的尘曦

    主角的最强武器是镰刀。希儿:难道说?尘曦:没错就是我。希儿:等我复活了把你们几个都砍死! (事实上即使你复活了你也砍不……你不要过来啊)
  • 辽小史

    辽小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恶魔陷阱,吸血殿下来袭

    恶魔陷阱,吸血殿下来袭

    这是一个充满幻术的神奇世界,这是一个复仇的时代。他,幻界尊贵的殿下王子,并非吸血鬼,却以吸血为生;他的冷酷并非无情,而是无心!她,是月光女神的遗女,却是幻界水族公爵的私生女。她的身上藏着两颗心脏,以至于她可以透过他人的心听到他人的心声。但是她是幻界通缉的对象,躲藏在人类世界,不敢回到幻界……黑暗中,如美玉雕琢般的帅气轮廓若隐若现,南宫延辰纤长的手指擦干嘴角的血渍,冷冷一笑。“这个世界上没有活人看到我吸血过,现在你看到了,你说要怎么办呢?我的食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以用户为本:马化腾的商业管理智慧

    以用户为本:马化腾的商业管理智慧

    本书原汁原味地记录和诠释了马化腾的创业与管理思想精华言论,完整展现马化腾卓越的创业信念、管理思想、创新理念、技术法则、营销与竞争策略、资本运作等。同事,本书也汇集了马化腾关于人生与拼搏的精彩言论,是马化腾在创业、管理、用人、领导思想与理念方面的精华。本书为众多年轻人提供经验和蓝本,也为读者注入人生腾飞的力量。
  • 追思文化大师

    追思文化大师

    现在,一个新的世纪已经毫不迟疑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经过差不多一百年的努力,中国终于赶上了世界前进的步伐,从积贫积弱中崛起,成为我们人类大家庭中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国度。就人类的发展历程来说,一百年的时间不算长,而对于中国来说,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却是非常之关键、非常之重要的。没有这一百年的努力变革,中国将仍然像沉睡的病狮一样,不能振作,难以进步。
  • 房伟小说二题

    房伟小说二题

    我想起马波,起因是那次冬天返乡。父亲告诉我,马波的父母,晓得我回来了。我和马波从小要好。他们让我有空去劝劝马波。父亲的掌心缓缓地转动着两颗青绿色健身球。我和马波是同学。马波高中时成绩很不错,和我差不多,都是工厂学校的尖子生。后来,我考上扬州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学当专职辅导员。马波考上省城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聊城,成了中学历史教师。马波每天除了备课、上课,就是打网络游戏,钻进民国史的故纸堆。他吵着考研究生,被父母阻止了。马波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双双下岗。老爸开出租车,老妈在饭店帮佣。后来,老妈还得了哮喘病。家里依赖马波那份稳定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