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34

第34章 下卷(1)

陈九川录

【原文】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①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②。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

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功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唯浚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谓‘格物’犹言‘造道’,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似与先生之说渐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今论‘格物”亦近,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

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曰:“《中庸》曰‘不诚无物’,程子曰‘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③之类,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注释】

①甘泉: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历任礼部、吏部、兵部尚书,着有《湛甘泉集》。

②洪都:地名,今江西南昌。

③胸中无物:语出《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一:“尧夫胸中无事如此。”邵雍,字尧夫,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北宋哲学家,与周敦颐、张载、二程合称北宋五子,着有《皇极经世编》《伊川击壤集》等。

【译文】

正德十年,九川在龙江第一次见到先生。先生正与甘泉先生讨论“格物”的学说,而甘泉先生一再坚持朱熹先生的观点。先生说:“这是在心外寻求了。”甘泉先生则说:“如果以格物之理为外,那就是把自心看小了。”九川十分赞同朱熹的说法。先生又谈到了《孟子·尽心》一章,九川听了之后,马上对先生的“格物”学说不再有怀疑了。

后来闲居在家,又以“格物”的学说向先生请教。先生回答说:“只要能够切切实实地用功,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明白。”到了山间,又自己抄录了《大学》旧本来阅读,感觉朱熹的“格物”学说不正确,但也还怀疑先生把“意”的所在当作物,因为这个“物”字,我还觉得不太明朗。

正德十四年,从京师回来,在洪都又见到了先生。当时先生军务繁忙,只能抽空给我讲课。首先便问:“近年来用的功夫怎么样?”

九川说:“近年来体会到了‘明明德’的功夫只是‘诚意’。从‘明明德于天下’,一步一步追溯到本源,但到‘诚意’上就再追溯不下去了。为什么‘诚意’之前还有一个‘格物致知’的功夫呢?后来又仔细体会,感觉到意的真诚与否,必须先要有知觉,有颜回说的‘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这句话为证,我由此豁然开朗,确信无疑,但是心里又多了一个‘格物’的功夫。后来又仔细思考,我的本心这么灵敏,怎么会不明白意的善恶呢?只不过是被物欲所蒙蔽,需要格除物欲,才能做到像颜回那样,善恶尽知。我又想是不是自己把功夫用颠倒了,以致‘格物’和‘诚意’的功夫联系不起来。后来我问希颜,希颜说:‘先生所说“格物”“致知”,都是“诚意”的功夫,说得非常好。’我又问:‘为什么是“诚意”的功夫呢?’希颜让我再三思考,用心体悟。但我最终还是没能领悟到,所以现在向先生您求教。”

先生说:“真是可惜!原来这是可以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你所举的颜回的例子就能够把问题讲清楚。总之你只要懂得,身、心、意、知、物,全都是一件事就行了。”

九川疑惑地问:“物在心外,怎会和身、心、意、知是同一件事呢?”

先生说:“耳朵、眼睛、嘴巴、鼻子以及四肢,都是人体的一部分,如果不用心,怎么能够看、听、说、动呢?心想要看、要听、要说、要动,如果没有耳、目、口、鼻及四肢的协助,也不能够做到。所以说,没有心就没有身体,没有身体也就没有心,它们是统一的。只是从充塞空间上来说是身,而从主宰作用上来说它就叫作心,而从心的发动上来说就是意,从意的灵明上来说就是知,从意的涉及上来说就是物,这些都是统一的。意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一定的事物而存在。所以,想要‘诚意’,就必须在意所涉及的事物上去‘格’,就必须去除私欲遵循天理,这样,良知就不会再受到蒙蔽,并且能够‘致知’了。这就是‘诚意’的功夫。”

听了先生这席话,九川积存在心中多年的疑虑终于消释了。

九川又问:“甘泉先生近来比较偏向于《大学》的旧本,以为‘格物’就像是求道,认为穷理的穷,就是‘穷其巢穴’的穷,需要亲自到巢穴中去走一趟。所以‘格物’,也就是随处体察、明白天理,这似乎和先生的学说有些相近了。”

先生又说:“甘泉下了功夫,所以他能够转过弯来。当初我对他说,‘亲民’不能改作‘新民’,他还不相信呢。现在他对‘格物’的看法跟我的观点也有些接近了,只是‘物’字不要改成‘理’字就可以了。”

后来有人问九川:“为什么现在不怀疑这个‘物’字了?”我说:“《中庸》里说‘不诚无物’,程颢说‘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等这些,都是古人常用的字。”后来先生也说是这样。

【原文】

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唯不能,愈觉扰扰。如何?”

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曰:“当自有无念时否?”

先生曰:“实无无念时。”

曰:“如此却如何言静?”

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①?”

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②。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注释】

①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②“维天之命”二句:语出《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译文】

九川问:“近年我因厌恶泛览博观,常常想要静坐安神,以求屏息各种念头,但是,我非但不能静心,反而更加感觉到烦躁不安,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思绪念头怎么可能停止呢?只能让它归于纯正。”

九川问:“会有自然没有念头的时候吗?”

先生说:“实在不会有没有念头的时候。”

九川问:“如果这样,该怎么解释‘静’呢?”

先生说:“静中未尝会没有动,动中也未尝会没有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怎么分动静呢?”

九川说:“周敦颐为什么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呢?”

先生说:“因为没有欲望所以内心宁静,这也就是程颢先生所说‘静亦定,动亦静’中的‘定’。‘主’,就是本体。戒慎恐惧的念头是活泼的,正是天机运动不息的表现,这就是所谓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旦停止便是死亡,不是本体的意念都是人心私念。”

【原文】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①。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注释】

①程子称其甚敬: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许渤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谓:‘此人持敬如此。’”

【译文】

九川问:“专心用功的时候,声、色出现在眼前,如果还像往常那样去看去听,恐怕就不能专一了。”

先生说:“怎么不想去听,不想去看呢?除非是槁木死灰或者耳聋眼瞎的人还差不多。只是虽然听见或看见了,却不分心就是了。”

九川说:“从前有人静坐,他的儿子在隔壁读书,他都不知道他的儿子是勤劳还是懒惰。程颐称赞他很能持静。这又是为何呢?”

先生说:“程颐先生恐怕也是在讥讽他吧。”

【原文】

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唯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①、国裳②论内外之说③,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先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是日俱有省。

【注释】

①于中:陈荣捷先生认为“于中”是“子中”之误。夏良胜,字子中,与陈九川交往密切。

②国裳:舒芬(1487-1527),字国裳,号梓桐,江西进贤人,丁丑年(1517年)状元,授翰林修撰。与陈九川一同上疏谏武宗南巡,被贬,后复原职,又上疏大礼之议,并同谏者哭于武庙,遭廷杖。

③内外之说:宋明理学,往往把静坐省察与躬行实践视为内外不同的功夫,而且以前为重,轻视后者。王阳明则认为本体不分内外。省察可以知道实践,实践可以深化省察,所以它们是一体的。王阳明还认为本体和功夫是统一不可分的。

【译文】

九川又问:“静坐用功时,很能感觉到本心是收敛着的。但遇到事情就会中断,马上就生起一个念头到具体的事情上去省察。事情完成之后,再去寻找原来的功夫。总觉得心有内外之分,不能融合在一起。”

先生说:“这是你对‘格物’的学说理解还未透彻。心何曾有内外之分呢?就像你现在在这里讨论,难道还有另外一个心在里边照管着吗?这个专心听讲和说话的心,就是那个静坐时的心。功夫是一以贯之的,何须再另起一个念头?人必须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做功夫才会有好处。如果只是喜欢安静,那么遇到事情便会忙乱,终究也不会有长进。而静坐时的功夫,表面看起来似乎收敛,而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溺。”

后来在洪都,九川又与于中、国裳讨论“内外”的学说。于中、国裳都说:“事物本本就有内外之分,要在内外并行用功,不能有所间断。”以此来询问先生。

先生说:“功夫离不开本体,本体原本就是不分内外的。只是后来做功夫的人把功夫分出了内外,但已经丧失它的本体了。现在只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之分,那才是本体的功夫。”

这一天大家都有所省悟。

【原文】

又问:“陆子之学何如?”

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

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译文】

九川又问:“陆象山先生的学说怎么样?”

先生说:“在周敦颐先生、程颢先生以后,就只有陆象山先生了,只是稍显粗疏。”

九川说:“我看他探讨学问,篇篇都能说出精髓,句句都能针砭膏肓,却没有发现他有粗疏的地方。”

先生说:“的确,他在心上用过功夫,和那些仅仅在字面上揣测模仿、寻求字面含义的人自然不同。但是仔细察看能发现,他的学说也有粗糙的地方,用功时间长了自然就能发现了。”

【原文】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①。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

同类推荐
  • 活着真好(2):感悟生命,感恩生活

    活着真好(2):感悟生命,感恩生活

    追求生活的真谛、充实自我的心灵,空虚是得不到充实的忧郁,充实是摆脱了空虚的满足。
  • 道是道理

    道是道理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做三件事:一是用嘴说话,二是用手做事,三是用心思考。显然,说话、办事都离不开“用心”。“心”之所在,必须通古今、明大道,而道家学问字字玑珠,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洞悉万物、把握人心的规律,谙熟这些玄妙的人生道理,就可以在无为中成就有为,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本书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热门推荐
  • 妇人诸乳疾门

    妇人诸乳疾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裁娇妻:国民男神住隔壁

    总裁娇妻:国民男神住隔壁

    他和她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在他的婚礼上,她笑靥如花。他结婚,她不是新娘。她被他的新娘下药,睡了当今霸道总裁,叱咤风云的二少。她被人吃抹干净,出国走人。五年后。她带着两个萌宝归来,并将自己在国外的公司分到中国来。一天,两个萌宝来到爹地的办公室。“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你娶我们妈咪,二是我们妈咪嫁你。”某爹地:“……”这算是选项?可等到他见到她后,就决定:一定不会放过她。(宠溺文来袭。)
  • THE FROZEN DEEP

    THE FROZEN DEE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煞神王爷淡然妻

    煞神王爷淡然妻

    一朝穿越成战王王妃,无才无德,胆小懦弱。本想平淡一生,不想麻烦找来,注定了她的风华绝代,掀起她的传奇人生。一曲倾城舞,迷了谁的眼?一支钢琴曲又乱了谁的心?他,堂堂战王,本是薄情之人。一次意外相遇,只一眼,便是万年。到底是命中注定,还是情深缘浅。他,九五之尊,看似多情实则无情。万卷江山相送,只换一个她。只因心之所动,便痴恋一生。当铅华洗尽,谁得美人心?推荐新书:【独家专宠:蜜糖甜妻有点萌】
  • 古董世家

    古董世家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九年,鹅江古镇。镇心街尾靠北有一排通体油绿的房子,那便是邮电局。阶沿上摆了不少花花绿绿的地摊,远近闻名的鹅江邮市就在这里。星期天最挤,占一大爿街面,各色人等都有。邮局里面那张供贴浆糊用的长桌也挤了三个小倒爷,摆满了邮册。角落上那位摊主,白净面皮身材高挑,颇有几分书卷气。这个人姓史,单名一个云字,经常来这里练摊的。他是铁路车站上的一个小小办事员。他今天摆的是几本集币册,没摆往日的邮册。
  • 嫡女不好惹:大明小医妃

    嫡女不好惹:大明小医妃

    她是21世纪中医学骄子,却因外出采摘草药时不慎坠落悬崖,而穿越成相府懦弱嫡女。他是大明福王殿下,外表风华绝代人畜无害,实则腹黑霸道睿智多谋。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让她成为他的待嫁王妃。一个不情,一个不愿,在彼此之间相互指摘互相怨怼的过程中,两人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且看她圆滑懒女与腹黑王爷之间,如何打破相看两相厌的死局,上演一出倾世间、牵君心的好戏。
  • 奔腾年代——向南向北

    奔腾年代——向南向北

    【获第五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特等奖】这是一代人的故事。一个并不久远的年代,一群熟悉的“陌生人”。从一九九O年开始的故事,很多在今天看来显得粗鄙和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但他们却是这个时代的“底色”。友情,爱情,亲情,财富,成功,奋斗……一个个普通的耳熟能详的词,在时间的维度上,却有不同的诠释。时代的浪潮打过来,被打倒并不奇怪,能成为弄潮儿的,总是那些被打倒还能站起来的。
  • 从前慢今世离

    从前慢今世离

    相识于微时的人,他们见过你最初的模样,知道你的坚强与软肋,知道你描摹梦想的点点滴滴。
  • 一个赛亚人的故事

    一个赛亚人的故事

    这是一名平淡无奇的青年穿越到了龙珠的世界,还成为了他最喜欢的本并不存在的人物悟吉塔,并且还得到了一个系统。穿越各方次元,一个毁天灭地的人物的物语即将拉开帷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