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35

第35章 下卷(2)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注释】

①理障:佛教用语,即知障。意为把理看死了,理也会成为认识真理的障碍。《圆觉经》云:“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译文】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川再次见到先生,问:“最近我的功夫虽然能够稍微掌握一些关键,但要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所在就很难了。”

先生说:“你要到心上去寻找天理,这便是所谓的‘理障’。这里边有一个诀窍。”

九川问:“怎样去找这个诀窍?”

先生说:“只是一个‘致知’。”

九川问:“怎么去致呢?”

先生说:“你心里的那一点良知,就是你自己的准则。你的意念所在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对它一丝一毫都隐瞒不得。你只需不去欺骗良知,踏踏实实地顺从良知去做,善的就存养,恶的就去除,这个境地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就是‘格物’的真正诀窍、‘致知’的实在功夫。如果不凭借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也是近几年才体会得如此清楚明白,刚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恐怕会有不足,但精细地看,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缺陷。”

【原文】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译文】

在虔州的时候,九川与于中、邹守益一同侍奉先生。先生说:“人的心里各有一个圣人存在,只是因为不够自信,所以自己把圣人埋没了。”回头看着于中说:“你的心里原本也是圣人。”

于中连忙站起来说道:“不敢当,不敢当。”

先生说:“这是你本来就有的,为什么要推却?”

于中又说:“不敢当。”

先生说:“每个人都有,更何况你于中呢?你却为什么谦让起来?谦让也是不对的。”

于中于是笑着接受了。

先生又说:“良知在人的心里,无论如何都不会泯灭。即使是盗贼,他们也自己明白不应该偷窃,喊他是贼,他也会惭愧不好意思。”

于中说:“那只是因为良知被物欲所蒙蔽。良知在人的心里,自然不会消失。就好比乌云遮住了太阳,但太阳何曾消失过。”

先生说:“于中如此聪明,别人的见识可比不上他。”

【原文】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①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注释】

①心印:佛教禅宗语。谓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

【译文】

先生说:“只要把这些道理都理解透彻了,随便他千言万语,是非真伪,到眼前一看自然明白。符合的就正确,不符合的就不正确,这和佛家所说的‘心印’是相似的。这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原文】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心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①。”

【注释】

①“灵丹”二句:语出《景德传灯录》:“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

【译文】

先生说:“人如果知道这良知的诀窍,无论他有多少歪思邪念,良知一旦察觉,自然会把它们消融掉。就像是一颗灵丹,能够点铁成金。”

【原文】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译文】

欧阳崇一说:“先生致良知的宗旨,已经解说得淋漓尽致了,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无法再进一步阐发了。”

先生说:“怎么说得这么随意?你再用半年的功夫,看看会怎么样?再用一年的功夫,看看又会怎么样?下的工夫越长,感觉就越不相同。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原文】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译文】

先生说:“九川,你对于“致知”的学说体验得怎么样了?”

九川说:“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往的日常操持总是不能把握得恰到好处,而现在就能够感觉到恰到好处了。”

先生说:“由此可见,亲身体验得来的和听讲得来的不一样。我当初给你讲解时,就知道你糊里糊涂的,没有体会到其中滋味。只要从这个关键恰当处,再往深处体会,每天都会不一样,那是无穷无尽的。”

先生又说:“‘致知’这两字,真是圣贤们千古流传的秘方,明白了这个‘致知’,就能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了。”

【原文】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①。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又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注释】

①“伊川”两句:语出《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和靖尝以《易传序》请问,曰:‘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莫不泄露天机否?’伊川曰:‘如此分明说破,犹自人不解语。’”

【译文】

九川问到:“当程颐先生讲解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时,弟子就已经说他是泄露天机了。那么先生‘致知’的学说,难道不是泄露天机太多了吗?”

先生说:“圣人早已把致良知的学说指给后人看了,只是被后人遮蔽了,我只不过是发现他并让他显现出来,怎么说是泄露天机了呢?良知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只是发觉了也觉得无关紧要。但如果我对那些不踏实用功的人说这个,他们也会非常轻视忽略这个,这样对彼此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和那些踏实用功但还没有把握住要领的人谈‘致知’,指点提醒他们,他们就会精力充沛,受益匪浅。”

先生又说;“知道了原本不知道的,觉察到了原本没有觉察到的。但是如果不知道,不察觉,良知就随时会被淹埋。”

【原文】

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后又戒九川云:“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①。”

【注释】

①宽以居之:意为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语出《周易·乾卦·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

先生又说:“凡是朋友们相处,规劝指摘要少,诱导奖励要多,这样才对。”

后来又告诫九川说:“与朋友探讨学问,应当婉曲谦让,宽厚待人。”

【原文】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译文】

九川病倒在虔州。

先生说:“疾病作为一个‘物’,也很难去‘格’,你觉得怎样呢?”

九川说:“格‘病’的这个功夫实在太难。”

先生说:“常常怀着快乐活泼的心态,那就是功夫。”

【原文】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扞格。唯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如此廓清亦似无害。”

先生曰:“何须如此,只要在良知上着功夫。”

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

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

九川曰:“直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①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注释】

①是集义所生者:意为浩然正气是积累正义行为所产生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译文】

九川问:“我反省了自己的各种观念思绪,有时会有邪妄的念头,有时想到治理天下的大事,思考到了极处,会津津有味,便到了难以放弃的地步。这种情况发觉得早,克服就容易,发觉得晚,克服就困难。如果刻意去克制,就更加觉得格格不入。只有稍稍把心思迁移到其他事情上,才会把它忘掉。像这样来理清思虑,也好像没什么坏处。”

先生说:“何苦这样,只要在良知上下工夫就行了。”

九川说:“就是那个时候不懂得致良知。”

先生说:“自己本身就有致良知的功夫,怎么会因为其他原因呢?只是你自己功夫间断了,就蒙蔽了你的良知。既然间断了,继续原来的功夫就可以了,何必这样呢?”

九川说:“那简直就是一场恶战,即使我明白了,也还是避免不了。”

先生说:“那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然就有勇气了。所以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能够轻易取得胜利,那就是大贤之人。”

九川问:“这功夫需要在心里才能体会明白,只在文字上解释不透的。”

先生说:“只需在心上体会。心里明白了,文句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如果心里不明白,只是文句上融会贯通,反而会产生错误的见识。”

【原文】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付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唯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译文】

有一位下属官员,因长时间听了先生的讲学,就说:“先生的学说非常精彩,只是我的文书、案件非常繁杂,需要处理,因此没有时间做学问。”

先生听了之后说:“我什么时候叫你抛开文书案件,凭空去探讨学问呢?你既然有公事,就应该在公事上做学问,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你在询问讼词时,不可因对方的无礼回答而发怒;不可因对方圆滑的言语而欢喜;不可因为厌恶对方的说辞,而有意整治;不可因对方的哀求,曲意纵容;不可因自己事务繁杂,就随意草草结案;不可因旁人在诋毁诽谤,就任从别人的意思去处理。这些都是私欲,只有你自己心里明白,需要你仔细反省观察克服,就怕因为心中的一丝偏执,就不辨是非,冤枉别人。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书与审理案件之中,没有一样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去做学问,就是空谈。”

【原文】

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①。”

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什么。”

敷英②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注释】

①乾元:指万物产生的根源。语出《周易·乾卦·象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②敷英:阳明弟子,其余不详。

【译文】

九川快要从虔州回来,写了一首诗向先生告别:“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说:“如果你没有来探讨这个学问,就不知道‘好恶从之’的‘从’,到底从的是什么。”

在旁边的敷英说:“的确是这样。我曾经读过先生的《大学古本序》,不知道说的是什么。等来到这里,听了一段时间,才稍微明白了大体的意思。”

【原文】

于中、国裳辈同侍食。

先生曰:“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译文】

于中、国裳等人吃饭时一同侍奉在先生旁边。

先生说:“凡是吃饭喝水,只是为了养活我的身体,吃了就要消化。如果只是把食物积蓄在肚子里,就会成为痞病,怎么能长出身体皮肤来呢?后世的学者学问多,见识广,把学问都滞留在肚子里,这就像是患了痞病一样。”

【原文】

先生曰:“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问曰:“何如?”

同类推荐
  •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一种论域划界的多维审视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一种论域划界的多维审视

    该书从较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技伦理,认为凡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科技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引发的所有关涉道德、义务、责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均应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考察科学技术的伦理全貌,试图建立一套并列关系的论域分类体系,试图用科学技术本身为参照系,衡量科学技术与各种伦理问题涉及领域的关系为逻辑,尝试对科技伦理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本体域、主体域、客体域、学科域、工程域和管理域六个部分。希望这种观察能够准确梳理、表达和评价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创新性的观点和意义,给人以有益启示。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被后世称为老子。他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热门推荐
  • 逆灵宝珠

    逆灵宝珠

    看世上最后一个修士,是如何逍遥世间,快意江湖,出场设定为主角无敌,所以会少一些激情,多一些平淡,不为写剧情,只为描绘我心中的武侠世界。
  • 农家有喜之公主嫁到

    农家有喜之公主嫁到

    “第一眼看到你,就觉得你合我的胃口。”“你果然有恋童癖好”“呃,你永远是我的小公主?”“……”
  • 青春之恋曲

    青春之恋曲

    《青春之恋曲》是一部约九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以金丰、徐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然而它不仅仅是描写男欢女爱的才子佳人式的小说。也围绕着丰、倩爱情主线,作品表现了这一世代富贵与贫寒之家的生活差别,以及少爷、小姐们的爱情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与之同时,以金丰周围朋友们的爱情为辅助,描写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及他们的生活经历,奋斗与追求的远大理想的目标,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长篇爱情小说还展现了这些年轻人,才子、佳人,在思想中对贫富之人平等相待,共同的愿望是宏济苍生,做出了可歌的丰功传奇,并引人入胜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他们的言语、行动的刻画、皆流畅机趣而富于个性特征。尤其是对话、心理描写部分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环境中的心理,他们天真憨厚,精明睿智,善处进退,善良懦弱,心地偏狭,泼皮无赖,个个独具面目,绝无雷同。如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并且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青春之恋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体现了极其平淡中,创造了耸人听闻的传奇,充分表扬了这一世代才子佳人们非凡的“创新思想”的功力,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深度性与广度性。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
  • 村路像条河

    村路像条河

    记忆是一个作家最为宝贵的财富。久留在心底的陈年旧事,在作家们看似漫不经心地回忆里,走进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或悲或欢或苦或乐或恨或爱地去感悟逝去的岁月,普通人的朴素情怀瞬间跃然纸上。本书《村路像条河》精选了作者近七十篇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的精美小小说,篇篇构思精巧,视角独特,读来亲切可人,回味无穷。
  • 冤起渊灭

    冤起渊灭

    安晓渊是个在校大学生,她清纯靓丽,多才多艺,在放假期间回家正好赶到好朋友的大婚,却因好朋友的婚期之计,带给她抹不去的的噩梦----这本书主要讲述人性坚强,歌颂纯真情感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有震撼人心的地方,就是真实。他们有着真实的人性,挣扎,美丽,顽强。真实才是最强大的力量,能够让人心鼓舞的正能量。
  • 黄花涝

    黄花涝

    位于汉口北界、府河之畔的黄花涝村,早就名见经传。此地河湖镶嵌、风景秀丽、民居古朴,是武汉市境内至今仍显现原生态风貌的古老村镇。黄花村西的上万亩河滩湿地,每至暮春,一望无际的黄花,似锦似云,随风起伏变幻。无数水鸟飞禽在花丛中鸣叫聚散,蔚为大观。几场大雨过后,这片河滩顿成泽国,黄花全部涝于汪洋之中。黄花涝的景观也就成为村名。这一名称被收录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人们慕名游访的地方……
  • 阅文测试作品2044

    阅文测试作品2044

    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阅文测试作品
  • 海贼王之蓝色魅影

    海贼王之蓝色魅影

    史上最像鱼的人,最像人的鱼,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就是我们的主角,新一代的穿越者半鱼人莱茵哈鲁特是也!ps:无果实。ps2:这是由尾田官方打补丁的同人,目前为止,猪脚上线的外挂在后来的漫画中都出现了233 ps3:基地号:542398810
  • 祸世妖师:嚣张萌徒不好惹

    祸世妖师:嚣张萌徒不好惹

    她本只是一块粉色狐玉,却因师父沾染到师父的血而幻化成狐,在师父的帮助下修炼百年后得到人身。“师父,我也想要一只坐骑,很威风很威风的那一种。”“师父,我想要九天玄女手里的那把芙蓉扇。”“师父……”直到有一天,师父不见了,她等了一百年,一千年,最后位列仙班,师父都没有再回来。她决定,离开勐海,去寻师父。奈何一场早已注定的阴谋,步步逼近,当真相浮出水面,昔日的师徒变成了仇人,他们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
  • 空中杀人现场

    空中杀人现场

    “飞机很快就要起飞,请您坐好,系好救生带。”飞机降落前半小时,一封没有署名的遗书出现在卫生间,上面写着“我决定去死”。可以确定的是曾有6名乘客去过卫生间,必须尽快找到并阻止。真是捡到个要命的东西!飞机降落,航班座位上躺着一个婴儿。然而并没有乘客落下孩子。如今婴儿总数是26,可登机时的确是25。现在该把孩子放哪儿呢?失物招领处可不接收。机场接到电话,一个男人声称杀了一名乘客。经过逐一确认,当天航班并无乘客失踪。数天后,一名搭乘同次航班的乘客找来,坚称曾在飞机上见过这名“失踪者”。“飞机即将降落,请带齐您的随身物品。祝您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