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42600000011

第11章

觉分品第二十一之一

释曰。诸菩萨有羞相(羞兼惭愧)。此中应说。偈曰

治障及合智  缘境亦成生

菩萨有羞相  如是四差别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有羞有四种相。一自性。二伴类。三境界。四作业。治障者。谓离无羞。此即是羞自性。合智者。与无分别知相应。此智是羞伴类。缘境者。菩萨以小无障众生为可羞境。即是声闻缘觉。小者对大乘故。无障者。破烦恼障故。成生者。菩萨有羞以建立众生为业。此是有羞四种相。问诸菩萨有羞于何行中起。偈曰

菩萨于六度  障增及治减

不勤亦勤行  于此有羞起

释曰。诸菩萨于四事中极生羞耻。一者于诸度障增时极生羞耻。二者于诸障治减时极生羞耻。三者修诸度懈怠时极生羞耻。四者随顺烦恼法勤行时极生羞耻。所谓诸根常开而不禁守。问菩萨有羞种差别云何。偈曰

六品及二品  七地与二乘

亦似则为下  反此应知上

释曰。六品者。不定地中前六品有羞为下。二品者。诸定地中前二品有羞为下。七地者。菩萨十地中前七地有羞为下。二乘者。谓下心众生有羞为下。由有增上慢故。亦似者。谓未得无生忍菩萨彼有羞亦为下。翻此诸下有羞。应知即是诸上有羞。问何法是有羞障。及彼障有几过失。偈曰

无羞惑不断  三害及六呵

堕难退苦三  如前十二失

释曰。无羞者。是菩萨有羞障。若有此障则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则先生三害。一自害。谓不正思惟。由自恼故。二他害。谓嗔及舍。由恼他故。问嗔者恼众生可尔。舍者云何恼众生。答菩萨应化众生。舍而不化。是谓为恼。俱害者。谓破尸罗。由恼自他故。起三害已即于现法得六呵责。由疑悔失利失护弃舍治罚恶名故。随其次第得六种呵责。所谓自呵责乃至十方人呵责。如是已后复有三种过失生。一退堕诸难处。二退失已得未得善法。三从彼生大苦受。是谓无羞生十二种过失。问已知障及过失。何者是有羞功德。偈曰

此等一切恶  菩萨若有羞

当知一切尽  起彼对治故

天人聪慧生  速满于二聚

成生不退转  离不离为果

释曰。初偈显示有羞离过功德。如前过失。菩萨有羞一切不有故。后偈显示有羞集得功德。具足聚集五胜果故。天人聪慧生者。是得果报果。谓常生天上及以人中恒得聪慧故。速满于二聚者。是得增上果。谓得大菩提二聚故。成生不退转者。是得丈夫果。丈夫所作故。离者。是得相离果。离彼障故。不离者。是得依果。一切生处不离彼障对治故。问有羞功用譬喻云何。偈曰

有衣翻有垢  凡夫无惭故

天衣更无垢  菩萨有惭尔

菩萨惭具足  如空不可污

欲胜诸菩萨  亦以惭庄严

譬如慈母爱  惭护众生然

观生及化生  此事由惭起

释曰。此中第一偈显示惭如衣服。何以故。有惭者过垢不能污故。第二偈上半显示惭如虚空。何以故。有惭者虽值世间八法不被染故。第二偈下半显示惭如庄严。何以故。有惭者端正胜余菩萨故。第三偈显示惭如慈母。何以故有惭者拥护生死一切过失如象马军观生化生由此起故。衣服譬显惭能对治住诸烦恼。虚空譬显惭能对治染着八法。庄严譬显惭能随顺同行。慈母譬显惭能成熟众生。问菩萨行惭有何相。偈曰

不忍及不行  亦忍及亦行

当知此四种  是说行惭相

释曰。此偈显示四种行惭相。一不忍。二不行。三忍。四行。何以故。有惭者于一切过恶有前二相。不忍故。不行故。于一切功德有后二相。忍故。行故。问云何惭羞得无上。偈曰

教习于惭羞  亦起五自意

信法等别故  无上如前知

释曰。如前知者于大乘经说。惭羞处生净信故。以九种深心修习故。依虚空等定修习故。由无分别智摄故。以一果入一切果故。已说菩萨有羞。次说菩萨无畏。偈曰

诸菩萨无畏  体相及差别

坚固与殊胜  今当次第解

释曰。菩萨无畏有四义解释。一体相。二差别。三坚固。四殊胜。问体相云何。偈曰

进定慧三起  勇健勤猛作

是说无畏相  亦显于众名

释曰。精进禅定般若。此三若起是无畏体相。勇健勤猛。此四显无畏众名。问此三于何行中无畏。偈曰

诸有所作中  下动愚则畏

离三三决定  是名无畏安

释曰。菩萨于诸所作中其心若下若动若愚则生怖畏。何以故。下心者。于彼无勤修故。动心者。于彼心不住故。愚心者。于彼无方便故。彼三对治随其次第。即是精进禅定般若。是故精进等三。若得决定则名无畏。问云何决定。答此三对治任运现前。是名决定。问已说体相。云何差别。偈曰

自性及大愿  不顾及不退

闻深亦能化  置彼于佛身

亦行诸苦行  不舍于生死

生死不能染  此十是差别

释曰。此二偈随其次第说无畏有十种差别。一者自性。谓性成就得无畏故。二者大愿。谓发菩提心得无畏故。三者不顾。谓勤自利时不顾身命得无畏故。四者不退。谓勤利他时有违逆者得无畏故。五者闻深。谓听实义时得无畏故。六者能化。谓难化众生以通力化得无畏故。七者置彼于佛身。谓建立众生于大菩提得无畏故。八者亦行诸苦行。谓行种种难行苦行得无畏故。九者不舍生死。谓故意受生得无畏故。十者生死不能染。谓处染不染得无畏故。问已说差别。云何坚固。偈曰

恶朋及重苦  闻深不能退

譬如螽翅风  不动须弥海

释曰。菩萨无畏于三缘得不动。一遇恶朋。二遭重苦。三闻深法。譬如螽蟴振羽不能荡海摇山。彼之三缘不能动菩萨心亦复如是。是故菩萨无畏得坚固。问已说坚固。云何殊胜。偈曰

诸说无畏中  菩萨无畏上

相异坚殊胜  与彼不相似

释曰。由前三义胜故。菩萨无畏于诸说无畏中最为殊胜。已说菩萨无畏。次说菩萨不退。偈曰

不退诸菩萨  品类有三事

于闻进苦故  惭勇为依止

欲乐大菩提  是说不退性

未成成极成  差别诸地显

释曰。此二偈显示不退品类依止自性差别。彼品类有三种。一闻法无厌不退。二恒大精进不退。三生死苦恼不退。依止有二种。一惭二勇。有惭者不退退者可羞耻故。有勇者不退。退者非猛健故。自性谓欲乐大菩提。欲乐若回即得退故。差别有三种。一未成。谓信行地菩萨不退。二成。谓初地至七地菩萨不退。三极成。谓八地已上菩萨不退。已说菩萨不退。次说菩萨知法。偈曰

知法知法业  知相知无尽

得果及二门  成生亦住法

释曰。知法者。谓知五明处。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明。知此五论是谓知法。知法业者。谓知自利利他。以此为业。知内论者。为自修及为他说。知因论者。为申己义及屈他义。知声论者。为自善音令他信受。知医论者。为除他疾。知巧论者。为令他解。知论相者。谓知此五论得有五因是菩萨知论相。一闻得。二持得。三诵得。四思得。五通得。菩萨先于论有闻。闻已受持。持已习诵。诵已正思。思已通达。通达者知此是功德此是过失此是善语此是恶语。知无尽者。谓如此知乃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得果者。谓自知得一切种智故。二门者。一三昧门。二陀罗尼门。知论菩萨以三昧门成熟众生。随彼化摄故。以陀罗尼门成熟佛法。随所得法皆能持故。已说菩萨知法。次说菩萨知世间。偈曰

身知亦口知  及以实谛知

菩萨知世间  最胜余无等

释曰。菩萨有三种知世间。一身知世间。二口知世间。三谛知世间。问云何身知。云何口知。偈曰

身知则舒颜  口知则先语

为令成器故  正法随修行

释曰。舒颜者。谓熙怡欢笑。此是身知世间。先语者。谓慰问赞美。此是口知世间。问此知何所为。答为令成器故。问令成何器。答正法随修行令成此器故。问云何谛知世间。偈曰

二知知世生  二知知世灭

为息复为得  谛知勤修行

释曰。二知知世生者。知苦集二谛则知世间常生。由生及生方便故。二知知世灭者。知灭道二谛则知世间可灭。由灭及灭方便故。问知谛世间复何所为。答为息复为得谛智勤修行。息者苦集谛。得者灭道谛。诸菩萨为息苦集谛为得灭道谛故观诸谛修智具足。如是知世间。即是知世间业。已说菩萨知世间。次说菩萨修习四量。偈曰

能诠及义意  了义亦无言

当知此四种  是说四量相

释曰。能诠者。如来所说十二部经。此法为量。非人为量。义意者。谓文中所以。此义为量。非语为量。了义者。谓世间可信及佛所印可。此了义为量。非不了义为量。无言者。谓出世证智。此智为量。非识为量。问世尊何故说此四量。偈曰

谤法及非义  邪思与可言

遮此四事故  次第说四量

释曰。说能诠法为量遮谤说人说。义意为量遮非义文句说。了义为量遮邪思倒解说。智为量遮可言智。问依此四量有何功德。偈曰

信心及内思  正闻与证智

菩萨不可坏  依量功德尔

释曰。依第一量则信心不可坏。依第二量则正思不可坏。依第三量则正闻不可坏。依第四量则世智不可坏。已说菩萨修习四量。次说菩萨四无碍解。偈曰

于门相言智  通达无比伦

此即是菩萨  四种无碍解

释曰。第一者谓知门智。能知义中所有名门差别故。第二者谓知相智。能知此义属此名故。第三者谓知言智。能知异土言音故。第四者谓知智智。能知自能说法故。知此四种是无碍解。偈曰

能说及所说  说具合三事

四二复二种  次第三事因

释曰。能说所说说具。此三事各有因缘。能说有四因缘。一教授智。二成熟智。三聚满智。四令觉智。所说有二因缘。一法二义。四智于此二有用故。说具有二因缘。一言二智。由此二得成说故。偈曰

举法及释法  令解与避难

建立四无碍  以是义应知

释曰。举法者以门故。释法者以相故。令解者以言故。避难者以智故。应知此中以所说法及义以说具言及智。次第建立四无碍解。问云何名无碍解。无碍解有何业。偈曰

内证及外觉  故称无碍解

能断一切疑  此即是彼业

释曰。此偈上半立名。下半显业。名者。由诸菩萨初以出世间智内证诸法得平等如解。后以后得世智外觉诸法法门差别。由此道理故名无碍解。业者。复由此解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网。此名为业。已说菩萨四无碍解。次说菩萨二聚功德。偈曰

福智为二聚  胜报亦不污

一切诸菩萨  胜相皆如此

释曰。福智为二聚者。二聚谓福聚及智聚。胜报亦不污者。诸菩萨由福聚故。于生死中作胜报成就因。由智聚故。于彼胜报作不染污因。是故菩萨胜相无等。问二聚摄六度云何偈曰

初二为福体  第六即是智

余三二聚因  五亦成智聚

释曰。初二为福体者。应知施戒二波罗蜜为福聚体。第六即是智者。应知般若波罗蜜即为智聚体。余三二聚因者。应知忍辱精进禅定三波罗蜜。通为二聚因。由俱作故。五亦成智聚者。复由般若能回向故。一切诸波罗蜜皆成智聚。问云何名聚。云何聚业。偈曰

正修及数修  资善名为聚

自利与他利  成就则名业

释曰。此偈上半释名。下半显业。名者。三婆罗名为聚。三者正修义。婆罗者数修义。由正修及数修善法则得资长。由资长故名聚。业者。由此聚故则能成就自他二利。是名为业。问二聚种差别云何。偈曰

入地入无相  及入无功用

受职并究竟  二聚次第因

释曰。此中种差别者。彼信行地聚为入地因。六地中聚为入无相因。无相者。第七地所摄聚。彼相不起故。第七地聚为入无功用因。第八第九地聚为入受职因。第十地聚为入究竟因。究竟者佛地所摄故。已说菩萨二聚功德。次说菩萨修习四念处。偈曰

依止及对治  入谛与缘缘

作意并至得  随顺亦随转

觉境及受生  限极将最上

长时与后证  胜修十四种

释曰。此二偈明菩萨四念处有十四种胜修。一依止胜修。二对治胜修。三入谛胜修。四缘缘胜修。五作意胜修。六至得胜修。七随顺胜修。八随转胜修。九觉境胜修。十受生胜修。十一限极胜修。十二最上胜修。十三长时胜修。十四后证胜修。依止胜修者。谓依大乘经起闻思修慧为自体故。对治胜修者。谓能对治不净苦无常无我法想四倒。由入身等法无我故。入谛胜修者。谓如其次第次第入苦集灭道谛故。自入他入。如中边分别论说。缘缘胜修者。谓缘一切众生身等为境界故。作意胜修者。谓身等不可得故。至得胜修者。谓身等不离不合故。随顺胜修者。谓得诸障对治能对治彼障故。随转胜修者。谓凡夫二乘所修念处亦摄随转为教授故。觉境胜修者。谓知身如幻色相似故。知受如梦皆邪觉故。知心如空自性净故。知法如客。客谓缠垢。譬如虚空有烟云尘雾故。受生胜修者。谓故意受生成就转轮王等最胜。身受心法亦不染故。限极胜修者。谓修下品念处亦过余人修最上品。自性利故。最上胜修者。谓能不作功用总别修习四念处故。长时胜修者。谓修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后证胜修者。谓十地及佛地中皆可得故。已说菩萨修习四念处。次说菩萨修习四正勤。偈曰

三舍及入地  住寂与得记

成生亦受职  净土并圆满

释曰。菩萨为对治四念处障故修习四正勤。若广说此对治则有十种差别。由对治十行障故。十行者。一舍着行。谓受有中胜报而不染着。二舍盖行。谓离一切障盖。三舍下行。谓离二乘作意。四入地行。谓入初六地。五住寂行。谓入第七地。六得记行。谓入第八地。七成生行。谓入第九地。八受职行。谓入第十地。九净土行。谓第八第九第十三地。十圆满行。谓入佛地。菩萨为对治此十行障故修习四正勤。是为广说差别。问此十差别修义云何。偈曰

依止于欲故  起勤起精进

摄心与正持  十治修如是

释曰。修义者。谓依欲起勤。依勤起精进摄心正持。是名修义。此中有平等修。有有相修。有精进修。平等修者。由正勤能令止观平等故。有相修者。由止举舍三相合修故。精进修者。为断止观中没掉二障起精进故。问云何起精进。答谓摄心及正持。摄心者。谓奢摩他。正持者。若心平等则如是住如是正持。以此三修修前十行。是名修正勤。已说菩萨修习四正勤。次说菩萨修习四神足。偈曰

分别四神足  略以三事解

依止及方便  亦成就应知

释曰。此中略以三事分别四神足。一依止。二方便。三成就。问云何依止。偈曰

禅定所依止  差别有四足

一欲二精进  三心四思惟

释曰。应知禅波罗蜜所依止有此四足差别。问云何方便。偈曰

起作及随摄  系缚并对治

随次八断行  三一二二成

释曰。起作及随摄系缚并对治者。方便亦有四种。一起作方便。二随摄方便。三系缚方便。四对治方便。问此四种方便。各以何等行成。答随次八断行三一二二成。八断行者。一信二欲三勤四猗五念六智七思八舍。此中随其次第以信欲勤三行成立起作方便。由信起欲。由欲起勤。如是次第故。以猗一行成立随摄方便。由猗息已定得生故。以念智二行成立系缚方便。由正念故心于定中不离所缘。由正智故心离所缘觉已随摄。以思舍二行成立对治方便。由思故对治没缠。由舍故对治掉缠。此二是诸烦恼对治故。问云何成就。偈曰

能见及能授  游戏亦游愿

自在并得法  成就此六种

释曰。六成就者。一能见成就。二能授成就。三游戏成就。四游愿成就。五自在成就。六得法成就。能见成就者。谓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此成就故。能授成就者。谓六通。依此能教授故。如其次第。身通往彼所。天耳通闻其音而为说法。他心通知障有无为之除断。宿住通知过去行借力令知使其生信。天眼通知死此生彼令其生厌。漏尽通为之说法令得解脱。游戏成就者。此有多种。谓变化等诸定。游愿成就者。谓入愿力游诸愿果。谓放光发声等。此不可数。广如十地经说。自在成就者。谓十自在。亦如十地经说。得法成就者。谓得力无所畏及不共法。已说菩萨修习四神足。次说菩萨修习五根。偈曰

觉行闻止观  信等根所缘

增上是根义  成就利益故

释曰。信根以菩提为所缘。进根以菩萨行为所缘。念根以闻大乘法为所缘。定根以奢摩他为所缘。慧根以如实智为所缘。问云何是根义。答此信等于所缘增上。故名为根。能成就利益故。已说菩萨修习五根。次说菩萨修习五力。偈曰

应知信等根  垂入于初地

如前五根障  能羸故名力

释曰。此中五根临入初地时。能令不信懈怠失念乱心无知羸劣。故名为力。已说菩萨修习五力。次说菩萨修习七觉分。偈曰

菩萨入初地  建立于觉分

诸法及众生  于此得平等

释曰。诸菩萨入初地时。觉彼法故建立觉分。问云何觉。答于一切法及自他身得平等解。如此名觉。如其次第。法无我及人无我故。偈曰

譬如轮王行  七宝为先导

菩萨趣正觉  七分常圆满

释曰。此明诸菩萨七觉分与转轮圣王七宝相似。问何分与何宝相似。偈曰

念伏于诸境  择法破分别

进速无余觉  明增喜遍身

障尽猗而乐  诸作从定生

随时所欲住  弃取皆由舍

释曰。第一念觉分与轮宝相似。未降国土轮能降故。未伏境界念能伏故。第二择法觉分与象宝相似。诸国勍敌象能摧故。分别胜怨择能破故。第三精进觉分与马宝相似。大地阔边马速穷故。真如极际进速觉故。第四喜觉分与珠宝相似。珠光烛幽王欢极故。法明破暗心喜满故。第五猗觉分与女宝相似。王受快乐女摩触故。智脱障恼猗息恶故。第六定觉分与藏臣宝相似。王有所须从臣出故。智有所用从定生故。第七舍觉分与兵宝相似。主兵阅众弃弱取强随转轮圣王所住不疲倦故。菩萨修行弃恶取善随无分别智所住无功用故。成立七觉分与七宝相似。其义如此。偈曰

依止及自性  出离与功德

第五说不染  此分有三种

释曰。七觉分如其次第。念是依止分。一切菩提分依此而行故。择是自性分。一切菩提以此为自体故。进是出离分。以此能令菩萨至究竟故。喜是功德分。以此能令心乐满故。猗定舍三是不染分。猗是不染因故。定是不染依止故。舍是不染自性故。已说菩萨修习七觉分。次说菩萨修习八正道分。偈曰

一转如前觉  立分二亦然

次三三业净  后三三障断

释曰。一转如前觉者。第一分。如前位中如实觉后时随转。说名正见。立分二亦然者。第二分。如前位中自所立分而解。入佛经中如佛所立为他分别。名正思惟。次三三业净者。次三谓正语正业正命。三业谓语业身业俱业。如其次第。以次三正摄此三业故。后三三障断者。后三谓正勤正念正定。三障谓智障定障自在障。如其次第。以后三正治此三障。由修正勤长时不退屈故智障断。由修正念掉没无体故定障断。由修正定胜德成就故自在障断。如是建立八正道分应知

同类推荐
  • Returning Home

    Returning Hom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谒先主庙

    谒先主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Metal Monster

    The Metal Monst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靖康纪闻

    靖康纪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零售巨头沃尔玛:零售业连锁经营的成功奥秘

    零售巨头沃尔玛:零售业连锁经营的成功奥秘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而快速地发展,在中国的商业画卷中,零售业毫无疑问是未来中国最具挑战性,也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这一。如何正确地认识零售业,如何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零售业的知识,这是盘旋在每一个对零售业怀有浓厚兴趣的人心中的问题。本书选取了零售巨头沃尔玛的个案,一步一步,以一种全景式的、立体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沃尔玛从创建、发展,到最终成为零售业巨鳄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全过程。 崛起的策略、文化的策略、竞争的策略、销售的策略……本书中我们能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沃尔玛在商业竞争中战胜对手逐步走向卓越的众多策略,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本土零售业的启示以及对于中国零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 性情集

    性情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灰色染池

    灰色染池

    都说人死如灯灭,可是灯灭了还有太阳呢。这个世界上的人那么多,没人会清楚别人身上会发生什么。别太自负,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才能够活得长久。自己独特的能力是用来发挥的,可不是用来欺负人的。行事请低调,万一所表现出来的能耐不是自己的就尴尬了。会一无所有的,包括……生命。
  • 芙蓉于你

    芙蓉于你

    (友情提示,此书已坑) 不咸山来了一个人,一个弱小男人,妖精们都惊呆了,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瘦弱的男人?那个男人住进了山神府邸,妖精们更惊了,原来山神有龙阳之好!“师父,你喜不喜欢芙儿?”季芙天真无邪的脸上洋溢着调皮。攸宁看着眼前这张脸,耳朵里却是响起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攸宁,你至始至终到底有没有...爱过我?”“从未。”“好!好!好!只当我爱错了人,付错了情!你我再无来世!”……“荷华!”一声痛苦凄惨的呐喊!“不是爱过……是一直深爱……”
  • 千面风华:惊世魂妃狠逆天

    千面风华:惊世魂妃狠逆天

    音落新文:《暗少追妻:誓情索婚99次》【已完结,小伙伴们放心戳】一方面纱,几张面具,多重身份,千种风华。初见时,她还是萧家的痴傻女,他抬起她的下巴,嘴角一勾,淡淡道:【做我的王妃吧,那样,你这只懒蛤蟆就可以吃到天鹅肉了】再次相见,他用拐骗未成年少女的口吻,诱惑道:【跟着我,有肉吃】三次相见,夜凉如水,她趴在山顶,讥讽地目睹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见识到他真正的面目再红尘陌上,浮世清欢,总要谋得君恩,才不枉这一世逆天!
  • 名门毒医

    名门毒医

    作为精通岐黄之术又擅长用毒的的现代女医生,方青罗表示:姐从来就不是吃素的!so重生古代,身世复杂又如何?且看她如何经营药田,打理农庄,玩转名门,“毒”来“毒”往,逍遥自在。=====某咔新书《带着萌宝去种田》已发布,种田甜文,绝对值得一读,求围观!穿越成为大了肚子的弃妇,白若竹决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空间吃空间,带着萌宝种田经商奔小康。可是一个两个都想给她家宝宝做爹,你们够资格吗?“娘亲,我想有个爹嘛。”“娘还在观察,观察一下。”---新书《福妻跃农门》发布,求收藏求圈养~
  •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收录了泰戈尔最具代表性的《飞鸟集》和《新月集》,并精选《故事诗集》《游思集》《吉檀迦利》《园丁集》《采果集》等作品的精华内容。这些诗歌语言清丽,意味隽永,将抒情和哲思完美结合,给人以无尽美感和启迪。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选配了与诗意相契合的精美图片,所配的图片能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译文清新隽永、韵味悠长,完美展现出原作的精神与气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 公子来了,小奴快跑

    公子来了,小奴快跑

    一脚踏进未知异世,姜美初诚惶诚恐,小心求生存。可这是哪里,入目不是绝色美女,就是盛世男颜,让平凡微胖的自己还怎么混?什么,我比绝色还妖娆,比盛世还妖孽,这是怎么回事?战败公主?我去,这是什么玩意!祸国妖姬?我嘚,老娘担得起!啥,乱世霸道,美貌位卑者,无论男女都是礼品,姑奶奶竟要被送人?么,诸候林立,这么多家公子都等本姑娘祸害,我呸……本姑娘才不干!别啊,美姬,本公子来了!或高冷、或呆萌、或温润、或风流、或邪魅、或无心绝情……一位位扑面而来的公子,吓得小奴撒腿就跑!娘啊,救命啊!这是风云人物辈出的东周,这里有最原始的朴素人性,最浪漫的人文情怀。也有最残酷的阴谋诡计、最血腥的战场杀戮。在这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奴。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除了心惊胆颤,还得绞尽脑汁,凭借智慧才能从容活下去。本文有热血,更有青春。除了荡气回肠的爱情,还有生死与共的友情。相信自己,不轻易放弃,成就最平凡的自己。本文又名《公子威武》、《伪东周日记》,此东周非彼东周,架空异世,请勿考究!简介无能,喜欢的点进!不喜,慎入!
  • 春日灞亭同苗员外寄

    春日灞亭同苗员外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