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62600000014

第14章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别解中。此五种执何别者。初一约果。余四通因果。又初二于空谬执。后三于有倒知。前二中。初一妄执事空以为法体。次一妄执法体唯是空无。执有三中。初执性德同色心。次执法性本有染。后执染净有始终。问此等既并于真如法上计。云何说为人我执耶。答此有二释。一云。此是初学凡夫有人我者作此执。故云人我执也。二云。由如来藏中有二义。一是本觉义。即是当人。于上妄计。故云人执。二是理实义。当所观之法。今据初义故说人执。于此五中各有三。谓初修多罗说等为起执缘。二以不知等正明执相。三云何对治等。辨对治相。初中执相内。言以不知破着等者。以众生执佛色身之碍相故。说法身如空迷说意故。执同太虚

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 治中有二。初明此虚空是妄非真。后唯一真心下。明彼法身是真非妄。前中有三。先立。次释。后结。立中二。先立情有。后体无不实者。立理无

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 释中二。先明情有。遍计性中相待而有。妄念所缘故非法身。故云以对色故乃至心生灭也

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 次释理无。本以待色为空。今既唯心无色。何得更有于空。故云以一切色法乃至虚空之相也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结中二。先结情有。若心离于下。后结理无。是真非妄中。言唯一真等者。辨法同喻。以周遍如空故。取虚空为喻。此谓如来等者。简法异喻。谓是如来本觉性智。岂同太虚虚妄法也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第二中言乃至涅槃真如等毕竟空离一切相者。大品经云。乃至涅槃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也。以不知为破情计有故。即执性德唯是其无。故云以不知等也

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对治可知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第三中执性德同妄法

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对治中言依真如义说者。二之不二也。因生灭染义示等者。不二之二也。如上文云。以依业识生灭相示等也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第四中以不解随缘之义。则谓自性有染○治中先夺破后纵破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有是处 以如来藏等者。明净德妙有。以过恒沙等烦恼等者。明妄染理无。从无始已下。明妄不入真。若如来藏体有妄法等者。此明纵破。可知○第五内教中说二法。执中亦执二。治中亦治二。谓生死涅槃也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执中闻依真有妄。便谓真先妄后。故起有始见也。如外道立从冥初生觉等。既众生有始而后依真故。证得涅槃者还作众生。成有始之义也。如外道立众生终尽还归于冥名为涅槃。从冥起觉。更作众生。此亦如是○对治中二。先明法体离始。则显生死无初。梁摄论云。生死无初也。后明法体离终涅槃无尽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前中言外道经说者。如仁王经云。我说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是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说也○法我见中亦三。初起执之由。二以说不究竟下次显其执相。三云何下显其对治。文相可见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第二究竟离中有二。初约法明治。二会释伏疑。前中亦二。初约法总显。二是故下举广类求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前中言染净相待无自相者。中论云。若法因待成。缘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等。准释可知。相待无相待法体本尔。非由悟后方使其然。故云本来等也。智及与识。显上非心。有之与无显上非色。释疑中。疑云。圣者了知诸法离性不可说相。云何乃有种种言辞。释云。假言巧引。旨不在言。于中有三。初正会伏疑。二其旨趣下。辨定圣意。三以念一切法下返以释成○第三发趣道相中有二。初总标大意以显其名。二别开分别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前中言一切诸佛等者。举所趣之觉道。一切菩萨下。显能趣之因行。欲明菩萨发心趣向佛所证道种类不同故。云分别发趣道相也○别释中三。初标数。二列名。三辨相

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列名中。信成就发心者。位在十住。兼取十信。十信位中修习信心成就。发决定心即入十住。十住初心。名发心住。即十信行满名信成就进入十住之初。故云发心。解行发心者。位在十回向。兼取十行。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也。证发心者。位在初地已上乃至十地。前二是相似发心。后一是真实发心○广辨中。辨上三名即为三段。初中亦三。一明信心成就之行。二显发心之相。三显发心利益。初中二。先问后答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问中三问。一问能修行人。二问所修之行。三得信成就等者。问行成已堪能发心○答中有二。初正答前问。次举劣显胜。谓前信满故进也。后信未成故退。正答中二。先答三问。后结成位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依不定聚众生者。答初问也。分别三聚乃有多门。今此文中。直明菩萨十住已上决定不退名正定聚。未入十信不信因果名邪定聚。此二中间十信位人。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进或退。故本业经中。十信菩萨如空中毛名不定聚。今依此人明其修行也

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有熏习下答第二问。于中先辨行因。谓有闻熏及本觉内熏之力。并依前世修善根力故。能信业果。故舍恶从善修福德分也。言厌生死苦求菩提者。成菩提分及解脱分善也。得值诸佛修信心者。明修行缘。谓约此缘修十种信心行也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迳一万劫下答第三问。于中二。先明时满行成。后约胜缘明其发心。前中言一万劫者。谓十千劫修信心成就也。佛菩萨教令发心等者。谓发十住初心也。如璎珞本业经云。是信想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入十信心入初住位释云。此中言入初住位者。谓十住初发心住位也。以至此位方得不退信心。是故亦名入十信心。非谓十解以前之十信也。何以知者。仁王经云。习种性有十心。已超二乘一切善地。此习忍已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犹如轻毛随风东西。虽以十千劫行正道发菩提心。乃当习忍位。以是文证故得知也。十种心相及诸委曲。如华严疏中说也。胜缘虽多。略举三种。于中一他力。二自力。亦可同下三心。谓教故得直心。护法故得深心。余同也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如是信心下结位。初入正定聚不退者。显于下无失也。谓入十住初发心住位。不堕凡小之地也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者。明于上有得也。谓住习种性位。行顺内熏之因。故云正因。又此位已去。定当得果。故云正因。以不更退失故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言若有下第二明举劣显胜。胜者如前进。劣者如此退。摄论云。诸菩萨在十信位中。修大乘未坚固。多厌怖生死。慈悲众生心犹劣薄。喜欲舍大乘本愿修小乘道。故言欲修行别大乘意也。于中有二。初明劣相。后如是等下。结成退失。前中亦二。初内因力微。后或有供养下明外缘力劣。前中四句。初一惑重。后三德薄。薄中。一倒求人天。二异求小果。三犹豫大乘

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 外缘中二。先明行时未满。后遇缘不胜。此中有四句。一观佛色。二供大众。三劣友劝。四学他教。此等并非菩萨悲智之心。故退失也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结文可知○下明发心相中有二。初正明三心。后问答除疑。前中二。先问后答。答中标数及别释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释中言直心者。谓向理之心。无别岐径故云正念真如。即二行之本也。言深心者。备具万德。归向心源。故云乐集等也。上来二种。自利行本也。言大悲心者。广拔物苦。令得菩提。故云欲拔等也。即利他行本。妙行虽广。三行统收。故上云略说三也。以此即是三聚戒故。三德三身皆由此故。亦即是彼三回向故。谓初回向实际。次向菩提。后向众生。皆应相配释之○释疑中有二。先问后答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中亦二。初正答前问。二重显方便。前中亦二。先喻后合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合中有三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初正合前文

以垢无量无边遍一切法故 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二以垢无量下释修众行所以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三若人修行下明善行顺真。以诸善行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第二重显中有二。初标数。次别释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释中四门。初一不住道。次二自利行。后一利他。自利中。初断德。次智德。此四门中。各有三义。一列名。二释相。三以随顺法性下明修意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初门释相中有二。先智后悲。无住行也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第二门者。则是勤断二恶。止持门也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第三勤修二善。即作持门也。此释相中有二。初约缘修行。二以爱敬三宝下。辨修行成益。益中亦二。初生智益。次又因佛法僧力下。明灭障益。又敬之与爱成于四句。一爱而非敬。如母于子等。二敬而非爱。如仆于主等。三亦敬亦爱。如修行者于三宝等。四非敬非爱。如怨家等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第四门中释相内。尽未来等者。长时心也。度一切众生使无余者。广大心也。令得无余涅槃者。第一心也。修意中二。初显顺性。二法性广大下。明起大愿意。亦即常心也○第三明发心利益中有四。初显胜德。次明微过。三通权教。四叹实行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初中有二。初自利功德。谓十解菩萨依比观门见于法界故。云少分见也。亦可依人空门见法身故。二以见法身下明八相益生。即利他功德。十解初发心住中能作此事然是菩萨下明其微过。于中二。先异地上。后异凡愚。前中言未名法身者。以未证真但依信力见于少分故。异于地上也。以其过去下。释异所由。于中初往业未亡。次微苦犹续。下显异凡。既闻业苦未亡。则谓与凡夫无异。今明菩萨于报修短而得自在。不由惑业故云非业系。以留惑益生悲愿之力故。云以大愿等力也○第三通权教者。于中二。先举教。后释通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文处可知。如缨络本业经中言。七住已前。名为退分。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间值恶知识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趣中。乃至广说。今释此经意。是权语。非实退。但恐彼初人令不慢怠故也○第四叹实行中有二

同类推荐
  • 劝报亲恩篇

    劝报亲恩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辽阳闻见录

    辽阳闻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御制心经

    御制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PENROD

    PENRO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酒业经济观察

    中国酒业经济观察

    该书共分为“产业观察”、“产业评论”、“产业分析”和“产业纪实”等四个篇章,全面细致地剖析了我国酒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深入解读了中国酒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人们解惑释疑,指点迷津,更有企业经营运作的实战分析,为中国酒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感悟故乡:那山那水那人和我

    感悟故乡:那山那水那人和我

    故乡的一轮明月正在异乡的土地上冉冉升起,我像童年时那样想问那月亮:你不是从头到尾都看见了、听见了吗?每当我想起故乡,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故乡的一轮明月,和月光下我母亲的身影。
  • The Three Musketeers 三个火枪手(III)(英文版)

    The Three Musketeers 三个火枪手(III)(英文版)

    Dumas' classic story, first serialized in 1844, has enthralled readers with its fast-paced plot, endearing characters, and romantic ideals, immortalized by the motto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A timeless tale of adventure, romance, intrigue, and revenge, "The Three Musketeers" is the captivating story .A historical romance, this novel tells of the adventures of the hot-headed young Gascon, d'Artagnan and his three companions Athos, Porthos and Aramis as they gallantly defend the Queen of France, using their wit and their pgsk.com must foil the nefarious plotting of Cardinal Richelieu against the King and Queen, despite his appearance as an ally. D'Artagnan and the three Musketeers must also overcome the villainous machinations of Milady de Winter, whose lethal criminality threatens those in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love of d'Artgnan for Constance Bonacieux. "
  • 媚妖绝恋柔情君

    媚妖绝恋柔情君

    红玉,一个妖界有史以来最为奇特的妖精,她不仅身份奇特,感情经历奇特,性格奇特,语言奇特,她还有一个巨大的奇特的秘密隐藏在自己的心中。有人说她幸运,有人说她不幸,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切才是刚刚开始……倾寒,一个为了心爱的女人守护了几千年不娶的男妖,只爱心中那一份感情,即使他一辈子都对人冷酷,也要用最美丽的笑容面对他此生唯爱的女人,此份爱不掺杂任何杂质,不离不弃,用最理性的爱面对自己所爱的女人时,却发现与爱的女人却越走越远……
  • 原界秘宝

    原界秘宝

    宇宙之源名原界,原界之地非宇宙至圣不可至。但是原界有秘宝,在无数的宇宙泯灭与重生之际,秘宝偶尔因缘际会从原界之中流落到宇宙之中。每一件原界秘宝现世,总是会引起一阵宇宙动荡。其中有一件原界秘宝,便与一个叫做唐莫尘的少年纠缠在了一起。唐莫尘也因此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但是首先,他是一个被家族放弃的外围弟子,经营着一家手工作坊,作为手工技术宅自给自足,勉强温饱......
  • 主脉

    主脉

    强者血脉脉脉相传,一个由异人类强者和普通女子所生的孩子是否能继承父亲强大血脉......
  • 灯光下的迷失

    灯光下的迷失

    主要是以我去年大一生活为线索写下去。写主人公杨子轩在书中与几位女生的藕断丝连和念念不忘。心里想着初中喜欢了四年的李惠子,却又每周打电话关心远在贵阳的周小。同时又与学校的尚荷有暧昧关系。在去成都公交车上和初三同桌严欣晗不期而遇。并被严欣晗亘古不变的纯真所吸引,男主人公开始反思,但是,这时一直同自己称兄道弟的小平头又带自己去见世面。寒假回家,先前抛弃自己的阳子,主动联系到自己,声称自己怀孕。希望陪同去医院做人流手术。手术过后,两人在宾馆朝夕相处。阳子对杨子轩产生真正的感情,希望和杨子轩重新开始。但是,主人公的心里却一直想着在读幼儿教育的李惠子。
  • 红颜泪倾国

    红颜泪倾国

    我穿过千山万水而来,只为与你携手共谱一曲太平盛世。谁料造化弄人,你的天下终是清平昌盛,你身侧那人,却不是我。马踏天阙,千军万马,簇拥着你的意气风发。万劫不复,身心俱灭,映衬着我的痴心错付。若此生不能得你相随,纵有天下亦枉然。这是你曾亲口说出的誓言。唯愿你我此生相伴,一世长安。那是我自欺欺人的奢望。
  • 燕山血

    燕山血

    大宋和荒奴之间,百年恩怨,暂时达成了微妙的平衡。然而这一切随着大宋新皇登基即将化为泡影,秣马厉兵,复仇的剑指向了燕山……此举惊动了整个江湖,江湖儿女,或主战或主和,凭借着渺小的自我,竟然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燕山之雪,落地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