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1000000028

第28章 各国传统节日礼仪(1)

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仪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最早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了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于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这里我们只介绍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和礼仪。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就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有时“福”字还要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过春节也叫过年。“年”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零,寸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将其吓跑,于是就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此时都会不远千里回到父母身边。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来象征团聚。

节日喜庆气氛一般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到处张灯结彩,并会进行多种庆典活动,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以祝愿其健康成长、亲朋好友会往来拜年等,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盏盏,人们逛灯会、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文帝每逢元宵节都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象征家人团圆如月圆一般,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故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中描述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会放一些烟花来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最初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逐渐流传开来,并形成了习俗。

元宵节除了主要的庆祝活动外,还有“走百病”等民俗活动,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以期祛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时代的发展,元宵节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清明节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向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谚语。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其实在最初的时候,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不生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故而得名。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寒食节便与清明节合而为一了。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他乡,受尽了屈辱,身边的臣子也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一次,介子推为了救饿昏了的重耳,竟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愧疚不已,立刻差人请其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坚辞不受,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但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又差御林军上山搜索,也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定会自己走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人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去多时了。晋文公不禁痛哭失声,突然,有人发现介子推尸体后面的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人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晋文公还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做了双木屐穿在脚上,每天叹道:“悲哉足下。”“足下”从此便成了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间的敬称。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干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感慨万千,他珍爱地掐了一些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又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于是,清明插柳的习俗便开始流传。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执政清明,励精图治,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表示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的敬仰与怀念,每逢寒食节,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每到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表敬意。

如今,寒食节和清明节早已合为了一个节日,其意义也从怀念介子推扩展到了怀念所有逝去的亲朋等。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端五节或蒲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大体相同。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插艾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插艾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

相传屈原投泪罗江后,人们悲恸不已,争相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已不见踪迹。后来,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并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民俗运动之一,不仅在大陆地区,就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每年端午节时也都会有规模不等的赛龙舟活动。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避免被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后渐用粽叶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

这一习俗在长江流域十分盛行。

◆游百病

这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一种端午习俗,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百草、百树都有药力,因此会在这一天里到村外游走,以期能够祛除百病。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典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艚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饼”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初期。据说,当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一位贾姓宫女被逐出宫,她将这一习俗传人民间。

民间在九月初九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习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王维的七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时,人们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捏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重阳糕上还插有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喻“登高”,用小红纸旗喻茱萸。

相传,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因敬仰而争相效仿,遂有重阳赏菊饮酒的习俗。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此外,重阳节时人们还有插菊花的习俗,或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或是簪于头上,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以“解除凶秽,招来吉祥”。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阳节又称中国的“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

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各种敬老活动,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情趣。

同类推荐
  • 大公司跟对人,小公司做对事

    大公司跟对人,小公司做对事

    把事做对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做对事是一种选择,一种方向。从前,有个年轻人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我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告诉他:“有三个秘诀:第一个是帮成功者做事;第二个与成功者共事;第三个是请成功者为你做事。”很显然,这三个秘诀里,最现实也最容易实现的还是第一个一一帮成功者做事,即跟对人,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在大公司这一点尤为重要。跟对人,就等于搭上了成功的顺风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甚至绕开致命的失败。也就是说,只有跟对人.才能做对事;跟错了人,整个世界也就跟着错了。
  • 读禅悟管理

    读禅悟管理

    《读禅悟管理》一书,是以禅学的方法,以禅的深厚修养为核心,进行的“心”的管理。它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团队的战斗力。《读禅悟管理》结合100余篇最具说理性的禅宗故事,以最全新、最实用的思维视角,给管理者在自我心性培养、用人识人、团队建设、思维创新、危机处理、提高执行力、沟通管理、追求卓越等8个方面予以指导,让管理者从错误或吃力的管理思维中摆脱出来,帮助员工恢复在尘世中迷失了的自我本性,这样,也就帮助管理者打开了事业成功的大门。
  • 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全集

    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全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读书学习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读书学习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 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优秀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做对了多少事。 本书对盲目求多的职场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清晰的思路帮你看清那些混乱的、低效率的忙碌认识误区,让你走出盲目求多的阴影,并给出在做对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才能出结果、出业绩。
热门推荐
  • 今夜故人来

    今夜故人来

    前言请看《魂穿旌落之风仪号》。旌落一步一步的发现自己之前丢失的记忆。今夜,故人来吗?旌落看着眼前的人,觉得似曾相识。期间,还有攒积分。风仪号说:“小姐姐。加油。”旌落说:“攒积分买生命水。”“攒积分买……”“我还要攒积分拯救世界!哈哈哈”风仪号说:“小姐姐,梦想很伟大呢!”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门徒语录

    门徒语录

    在思想上感知世界,在行动中体会世界。生命需要思考,也需要体验。
  • 萌恋迷糊小千金

    萌恋迷糊小千金

    “金小鱼,我告诉你你再敢和别的男人走的那么近我就把你做成红烧鱼!!!”金安轩圈住面露不满的金小鱼,恶狠狠的威胁。“呃……这是个意外。”金小鱼很想哭好不好!!本来是孤儿已经很惨了。为什么还要被这个霸道的青梅竹马给管得死死的啊!难道他真的和温柔的美男无缘吗?
  • 把你交给时间

    把你交给时间

    从冰岛到东京,呈现理想生活方式的美好可能。世间情侣,大多是起初相见爱慕,思念震耳欲聋,随之而来的相知相伴都把对方当成最美的风景,而爱情有太多种面目,所有的情感都将流入最平凡的生活,“生活山高水阔,我喜欢我们各自坚守,并各自自由。”所以,不如将爱与想念都交托于时间,在时间的彼岸,我们从未失散。
  • 冒险小王子06:神秘的移动湖

    冒险小王子06:神秘的移动湖

    《冒险小王子》系列书是一套优秀的儿童小说读物。故事中的主人公包小龙,天生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和小伙伴汤诺、于萌萌等人,来到了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纳尤古精灵国度,和小精灵们一起对抗力量强大的邪恶精灵师,挫败了邪恶精灵师一个又一个险恶的阴谋。此系列书刻画了一群智慧、勇敢,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优秀儿童人物形象。
  • 灰姑娘生存笔记

    灰姑娘生存笔记

    成为已经嫁给王子的灰姑娘。但是现实往往比童话那一句“最后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要来的复杂的多。灰姑娘版大逃杀,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穿越童话,迷失在4次元童话中的绝对女王进化论。
  • 快穿之女配作死计划

    快穿之女配作死计划

    (女强男强,女主有点沙雕1v1,身心唯一,作者第一次写作,多多包涵)作为地府上最为妖艳的彼岸花妖,竟然在看人类过往时被踹下了往生河??莫名绑定了一个系统,说要收集碎片才能回去?不完成任务要被抹杀?不行,我咋能被抹杀?(咳咳,如果有错,麻烦大家多多包涵,蟹蟹)
  • 穿越之凰妃要改嫁

    穿越之凰妃要改嫁

    第一世降雪是大名鼎鼎的不败律师,却因为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得到了死亡的结局;第二世她穿越到了她从未听过的朝代,成为了乔丞相府的嫡长女,乔慕卿,凭借自己的本事得到了三皇子丌官霖的青睐,为其出谋划策,争权夺利,可没想到得到的结果却是他的一杯毒酒。让她自饮身亡;第三世,她重生回了五年前,一切变得不一样了,她甩开渣男,撕开继妹伪善的面具,与众人斗智斗勇,直到遇见了他......凤凰涅槃重生归来!婚后的两人……“你回去给我跪搓衣板!!晚上不准进我房间!”女子大声喊着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对某人做出了惩罚。“卿儿,本王知错了,我们换一个惩罚好不好?”大名鼎鼎的某王听到了自家娘子的话欲哭无泪。“不可能(??Д`)!”某王只得委屈的看着关闭的房门默默拿出了搓衣板跪了起来……一旁的奴仆见了立马就反应过来,自家王爷又被王妃罚了,但是王爷的热闹还是不能看的,即可躲得远远的……
  • 不得不动心

    不得不动心

    刘宝玲丈夫去世后,拉扯着儿子于强和女儿于红,三口人挤在一处不宽敞的房子里。刘宝玲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个退休的老干部,给儿子于强结婚腾出房间来。女儿交了一个人品不怎么样的男友张勇。张勇对于红始乱终弃,后因偷窥被抓,刘宝玲前夫的关系把张勇救了出来,并促成了张勇和于红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