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蔡顺同一个时期,天府之国的广汉(今四川广汉)也有一个大孝子,名叫姜诗。姜诗字仕游,娶同郡庞盛的女儿为妻。这对夫妻天作地合,丈夫对母亲,妻子对婆婆,那份恭敬和孝顺,千人夸,万人赞,道不尽,说不完。
姜母自小爱喝沱江水,这一习惯直到儿子娶了媳妇以后也没有改变。姜诗的家离沱江边有六七里远,为了满足老人的嗜好,姜诗与妻子庞氏轮流到沱江打水,天天如此,年年不断。后来,庞氏考虑到丈夫还有其他事要做,就独自承担了打水的任务。每天清晨,她起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担起两只小木桶,踏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去到沱江边打起清澈、新鲜的江水,然后担回家,给婆婆做饭、烧茶。婆婆起床后,吃上媳妇做的香喷喷的饭,喝着刚煎好的热乎乎的茶,心满意足,眉开眼笑。庞氏看到婆婆高兴,也满心欢喜,直劝婆婆多吃点,多喝点,吃饱喝足,身体健康,精神爽朗。
这一天,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天昏地暗,山摇岭动。庞氏像往常一样,按时起身,前往沱江担水。可是那风刮得人站不住脚,那雨下得人睁不开眼,庞氏瘦弱的身子在风雨中飘曳不定,像江河浪尖上的一片树叶。庞氏好不容易走到江边,打了水,往回走,这时风更猛了,雨更大了,树木倒地,山洪暴发,沙石随着山洪滚滚而下,四周发出山崩地裂的巨大响声。庞氏心头突突乱跳,她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场景啊!只觉得两眼发黑,两腿发软,一下子跌坐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风雨小些了,庞氏猛然惊醒,想起自己的事务,想起家中的婆婆,赶忙提起桶,重新打了江水,担起就往回走。她的婆婆有点不通人情,没有沱江水,就不吃不喝,板着面孔,干坐着,气色很不好看。姜诗陪着小心,围前转后,说风雨太大,妻子在路上耽搁,务请母亲原谅。姜母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待庞氏精疲力尽地回到家时,她一扭脸又上床睡觉了。姜诗既心疼妻子,又孝顺老母,看到老母生气,只能昧着良心责备妻子。庞氏满肚子委屈,但一句也没有争辩。姜母气犹不解,姜诗为了宽慰老人,假意把妻子赶回娘家,由他自己每天去担江水,供奉娘亲。
庞氏其实并没有回娘家,只是在邻家一位老妇人家里暂住下来。庞氏性孝性善,天生一副好心肠。她暂住邻家后,没明没黑地纺纱织布,拿卖布的钱买了许多美味珍品,央求邻家老大娘送给婆婆享用。为了不让婆婆多心,她叮嘱邻家老大娘,就说那美味珍品是老大娘送的,千万别提自己的名字。老大娘乐意照办,久而久之,姜母起了疑心,奇怪地问邻家老大娘道:“你为什么老送来这么多美味珍品呀?这些好吃的得花多少钱呀?”邻家老大娘看事情瞒不住了,便据实相告,末了说:“你的儿媳多孝顺啊!成天想着你,念叨你,一个打灯笼也找不着的好人。而你这个老不死的,光想自己,不惜拆散人家恩爱夫妻……”姜母听了这话,面红耳赤,坐卧不宁,深感惭愧和悔恨,立即叫儿子把庞氏接回家,她要亲自向儿媳赔不是。
庞氏重新回到家中,侍奉婆婆更加孝顺。姜诗与庞氏生有一个儿子,这时已十几岁了,长得面红齿白,眉清目秀,很讨人喜欢。这儿子孝敬祖母,也想为母亲分担一点艰辛,主动提出要代替母亲到沱江担水。庞氏舍不得儿子干那样的重活,怎奈儿子一再坚持,非担不可。就这样,儿子开始担水了。开头几天倒还顺利,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谁知几天以后,儿子舀水时脚下一滑,整个身子掉进江里。说时迟,那时快,汹涌的波涛一个接一个地打来,可怜的孩子挣扎了几下,早被波涛卷走,只留下一只小木桶在江面上漂荡、回旋……
姜诗和庞氏闻讯,急忙赶到江边。儿子早已无影无踪,二人哭得死去活来。儿子淹死了,他们还得哄骗母亲。因为母亲非常疼爱孙子,如果得知孙子遇难,那么老人家绝对承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为了不使年迈的婆婆的心受到伤害,庞氏忍痛含悲,谎称儿子到外面求学去了,因为走得急促,没有来得及同祖母商量。姜诗体谅庞氏的一片苦心,更加关心、爱护妻子,二人同甘共苦,极尽孝道,尽量使母亲生活得快乐、开心。
姜母喜爱吃鱼,却又不爱独自闷着头吃,而要有人陪着,边吃边说话,声称那样吃才有味道。姜诗、庞氏尽力满足老人的嗜好,每天都买两条鱼烧好,并请来邻家那个老大娘,陪母亲一块儿吃。三天五天无所谓,时间长了可就麻烦了。庞氏每天又要担水,又要烧鱼,顾不过来呀!而且每天两条鱼,哪来那么多的钱呀?姜诗、庞氏心里着急,暗暗祷告,祈求上天保佑。说来也就奇了,他们的祷告感动了上天:他们家屋后突然冒出一股泉水来,泉水的味道同沱江水一样清澈、甘甜;而且每天清晨,泉水里必冒出两条大鲤鱼来,活蹦乱跳。姜诗、庞氏高兴极了,用新鲜的泉水和鲤鱼孝敬母亲,不敢有丝毫松懈。
姜诗、庞氏孝顺母亲的事迹远近传播,人们交口称赞他俩是孝子孝妇。这一年,赤眉军的一支队伍经过广汉,听说姜诗、庞氏的孝名,便把队伍解散了,说:“惊吓了大孝之人,一定会触怒鬼神。”当年正值饥荒,赤眉军还送给姜诗、庞氏一些米和肉,以表达他们对孝子孝妇的敬意。
转眼间到了公元60年,东汉明帝刘庄知道了姜诗其人,遂举他为孝廉,还下诏说:“大孝子入朝来,凡他提出的一切,都按他的意思去办。”姜诗入朝,先拜郎中,再任江阳令,最后死在任上。同乡人为他立了一个庙,供人祀奉。他的妻子庞氏被认为是孝妇的榜样,其人其事被史学家写入《后汉书·列女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