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09500000004

第4章

了空品第七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蠲除色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痛痒、思想、生死、识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眼、耳、鼻、舌、身、意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色、声、香、味、细滑、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眼更、耳更、鼻舌身意更,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色更、痛痒、思想、生死、识更因缘之习,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贪、淫、瞋恚、愚痴,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贪身见已,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狐疑犯戒,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欲、诸著色欲、无色欲,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因缘会缚结之著所受之处,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四忧、四著及四凶受、四颠倒,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五盖、六入、七识、八邪、九恼、十恶罪福之业,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十善、四禅、四谛、五神通,欲除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正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四等心、四无色定、一切诸意止、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了觉意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分别虚空慧三昧者、识慧三昧、不用慧三昧、有想无想慧三昧正受灭定,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成师子娱乐三昧、师子震吼三昧,欲逮得总持门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首楞严三昧、宝海三昧、慧印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月耀三昧、月幢英三昧、入一切诸法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睹明印三昧、生诸法三昧、出于劝祠幢幡恶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金刚喻三昧、入一切诸法门三昧、定意王三昧、帝王印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势力清净三昧、超诸平等三昧、顺生诸法所归入三昧、入一切诸法言声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观十方三昧,欲得一切诸法总持门印三昧、一切诸法平等御造印三昧、住于空处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严净三昧、道场三昧、超越神通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超挎出三昧、等幢护英三昧,欲致是三昧正受及余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也。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欲令一切众生之类得具足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欲得具足功德之本,因其具足所在善本不堕恶趣,不见下贱下归声闻、辟支佛地,不以诤讼菩萨上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贤者舍利弗谓贤者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不诤上法?”

须菩提谓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与沤和拘舍罗,不起无所从生沤和拘舍罗行六波罗蜜,晓了无所从生、空、无相、无愿怀来三昧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度人,菩萨灭定,是谓菩萨摩诃萨生不淳淑。”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谓菩萨生不淳淑?”

须菩提谓舍利弗:“所以曰不淳淑者,谓爱著法也。”

又曰:“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立于色空而知想识有所依倚,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然,立之于空而知想识有所依倚,是谓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之爱著也,生不淳淑。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立色于无想,而知想识有所依倚;立色于无愿,而知想识有所依倚,是为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之爱著也。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然,立无所有而知想识有所依倚,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而知想识有所依倚,是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之爱著也。色无常,痛痒、思想、生死、识无常,色苦,痛痒、思想、生死、识苦,色无我,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我,而立于斯,而知想著有所依倚。舍利弗,是谓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爱著生死不淳淑。

“当断是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此色非色则为除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然,是为灭尽当为设证,是非灭尽而为造证,当修斯路,此为染尘诤戒,当习行是,不当习此,是为菩萨之所应行,是非菩萨之所应行,是为菩萨道,是为菩萨学戒不当学某,某是菩萨檀波罗蜜,某是菩萨尸波罗蜜,某是菩萨羼波罗蜜,某是菩萨惟逮波罗蜜,某是菩萨禅波罗蜜,某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某是菩萨沤和拘舍罗,某是菩萨无沤和拘舍罗,某是菩萨入寂然,某是菩萨生不淳淑。”

须菩提谓舍利弗:“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此建立如是诸法,而知想识有所依倚,是谓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之爱著,生不淳淑。”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谓菩萨摩诃萨寂然?”

须菩提谓舍利弗:“于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内空,不见外空,不见内外空,不见内外空空,而空无内外空,空不见内外空,不见空大空,空大空不见空,空大空不见究竟真空,究竟真空不见大空,究竟真空不见有为空,不见究竟真空,有为空不见无为空,无为空不见有为空,无为空不见终始长远空,终始长远空不见无为空,终始长远空不见未分别空,未分别空不见旷野长远空,未分别空不见本净空,净空不见未分别空,本净空不见自然相空,自然相空不见本净空,自然相空不见一切诸法空,一切诸法空不见自然相空,一切诸法空不见无所有空,无所有空不见一切诸法空,无所有空不见自然空,自然空不见无所有空,自然空空不见无所有空,无所有空不见自然空空。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者则菩萨至于寂然。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作是学,则当如顺,不当念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于识不当念识,不当念眼、耳、鼻、舌、身、意,不当念色、声、香、味、细滑、法,不当念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不当倚著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四等心、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念菩萨摩诃萨,不当念等无等心、入微妙心。所以者何?其心无心,心者本净,本净心者,自然而乐清明而净。”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心清明而净?”

须菩提谓舍利弗:“假使心不与欲合亦不离欲,不与怒合亦不离怒,不与痴合亦不离痴,不处因缘无有结缚,无所转缀亦无不缀,于一切疑六十二见不合不离,不与声闻、辟支佛心行合亦不离合,是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心本清净清明而净。”

贤者舍利弗谓须菩提:“有此心乎?其心无心。”

须菩提谓舍利弗:“云何,舍利弗,为有心耶?岂有此心!宁可知有心无心乎?为可得不?为可获不?”

答曰:“不也。”

“仁者,假使舍利弗,其心不可复知有与无也,亦不可得,亦不可获。又有此者,由因缘而有此言:有此心,有心,无心。”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须菩提,此为无心耶?”

答曰:“无所造,无所念,是谓一切诸法无心无念。”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须菩提,其发心者,无所造,无所念乎?假使色造无所念,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然。假使无所造,无所念,至于声闻、辟支佛意,上至菩萨悉为无心无念乎?”

答曰:“唯然!舍利弗!如是心者,无所造,无所念,是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所造,无所念。”

舍利弗赞贤者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审如仁者为世尊子,从法门生,常以顺法,为法所化,因法而与不为荣冀,自然因缘登于法身,仁者则为行空第一,世尊赞仁了空最上,难及!难及!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当顺如斯。如是菩萨摩诃萨则当观之为阿惟越致。欲学声闻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闻,当受,当持讽诵,常当思念;念欲学辟支佛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闻,当受持讽诵,当常思念;欲学菩萨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闻,当受持讽诵,常当思念。所以者何?此般若波罗蜜者,广普具足致于三乘者,谓菩萨、声闻、辟支佛,菩萨悉学了无所挂碍也。”假号品第八

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如圣所云,菩萨摩诃萨我亦不见亦不能得,行者如我不见不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云何说菩萨般若波罗蜜?云何教行者乎?

“我设使说一切法而可得者,为造名号菩萨之字,设如是者,则堕狐疑。又计其名,则无所有,亦无所住。所以者何?从无明故而致此名。其名如是,亦无有处,亦无有住,亦无有处,亦无有住,色谓我所而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谓是我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为假名耳。以是之故,其所因缘及计号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从无明意致此名号。其所名者,亦不住,亦不不住。

“唯然,世尊!我观于眼,永不能得所言我所,耳、鼻、舌、身、心亦复如是,而察于心亦不能得所言我所。既观于眼、耳、鼻、舌、身、心永不能得根原本末言是我所者,当因何所而为菩萨立于名号?又察其眼虚无慌惚,其名不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因从无明假号而立。计其名者,如是所假亦不住,亦不不住。

“唯然,世尊!我求色形本末我所都不能得,六情亦然,求其名号本末所兴言是我所永不得;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求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如是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察其本末所言我所都不可得。设使察眼色本末言是我所不可得,六情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亦复如是,当复何因为立号言菩萨乎?其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计无有名,亦无所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因无明故而有名字。又察名字,亦无所住,亦无不住。

“眼所习更,耳、鼻、舌、身、意所习更者,亦复如是。从眼习缘至于心行,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缘习所更而致此痛,察其本末言我所永不可得。六情、色、声、香、味、细滑、法、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及十八种,察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亦无名字。其假号者,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因其无明而兴致此,是我所者都不可得。

“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爱、受、有、生、老病死,察其本末,言是我所都不可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无明以灭,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爱、受、有、生、老病死灭,观其本末,是我所灭都不可得。淫、嫉、瞋怒、愚痴,察其本末,言我所都不可得,因其名字而兴立此,计其名者,亦无所住,亦不不住。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灭尽除已,察其本末,索言我所永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观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因从名字而兴致此,又察吾我省其本末,言是我所因从名号,其假号者都不可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人寿命所造、所观、所见亦复如是,察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察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因此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无不住。空、无相、无愿,察其本末,言是我所都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四禅、四等心、四无色三昧正受,察其本末,言是我所者都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念佛、念法、念圣众、念识、念施、念博闻、念出入守意、念老病死,察其本末,是我所者都不可得,亦不可见,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察其本末,言我所者都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不见本末,无有处所,亦不可得,云何当为菩萨而立名号言菩萨乎?有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因从无明而致名字。又其名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计其名号致五盛阴,察其本末亦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察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如呼声响、影见、野马、水月、幻化,察其五阴及五盛阴亦复如是,省其本末,言是我所都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虚无慌惚。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无相、无愿,察其本末,言是我所都不可得,从其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犹如呼声响、影、野马、芭蕉、水月、幻化,察其本末都不可得,不起不灭,犹如水影,无所染污,亦无恚恨。眼、耳、鼻、口、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法界本际,法法所趣,及寂然法,善恶祸福诸法之名,有为法无为法,有所为无所有,有漏无漏,察其本末,法所从兴都不可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犹如影、响、水月、野马、芭蕉、幻化。过去、当来、今现在法,察其本末,亦不可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去、来、今法不可睹源。何谓无所有法?所可谓无所有法者,无有过去、当来、今现在,求无为法,察其本末,都不可见。

“唯然,世尊!我察东方江河沙等诸佛世界,省其本末,永不可见。又察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诸菩萨众及声闻、辟支佛众,省其本末,都无所见。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上方、下方九方,诸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诸菩萨众及声闻、辟支佛,省其本末,都无所见。何所是菩萨般若波罗蜜?何因当说菩萨之号?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众生之类从无黠心假名号行,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受、爱、有、生、老病死,亦复如是假而有字,其字之本,都无所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唯然,世尊!以一切法悉无有本,以是之故,求其本末了不可得,当何因缘而为菩萨立名号乎?又天中天,其无本者,无名无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众生无明,从无明心而致此字。又其名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因缘法合而有假号名曰菩萨,彼无言说,无诸阴、众种、诸入、无明、十八种、十二因缘及诸佛法,缘是假号。

“唯然,世尊!假引譬喻,影、响、野马、芭蕉、幻化但有假号,若如字空而空无名,譬如名地、水、火、风空,地、水、火、风而自不名,所以名曰。戒、定、慧、解脱知见事、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但有名号,声闻、辟支佛亦复如是,但有假号。所谓菩萨及菩萨字,但假号耳。所名曰佛,诸佛之法,亦无实字但假号耳。善恶祸福、若常无常、苦乐、若我非我、寂寞恬怕、所有无有,福若常无常苦乐,我观此谊,是之所谓悉由因缘。假使当为菩萨摩诃萨而立名号者,于一切法则有狐疑,察其本末,亦不可得。

“唯然,世尊!有其名号无有法界,亦无所住。所以者何?众生之类,从无明心致此名字。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亦无有处。”

须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菩萨摩诃萨假使闻说般若波罗蜜如是比类瑞应所起,不恐不怖,不畏不难,心不怀懅,其菩萨摩诃萨即当知之,住阿惟越致果,住无所住,行无所行。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不当住于色,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住眼,不当住耳、鼻、舌、身、意,不当住色、声、香、味、细滑、法,不当住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不当住眼所习更,不当住耳、鼻、舌、身、意所习更,不当住眼因缘习痛痒、耳、鼻、舌、身、意因缘习痛痒,不当住地、水、火、风种,不当住空种,不当住诸识种,不当住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爱、受、有、生、老病死。所以者何?天中天,色则为空,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空。所言空者,色则为空,非名异空,彼色则空,空者假色。菩萨摩诃萨欲求自缘想行般若波罗蜜,当住于色,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当住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所以者何?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十二因缘亦空。十二因缘生死之源无有异空,无有异住。其十二因缘老病死者,此则为空。生老病死十二因缘自然为空,本自然空。以是之故,天中天,不当住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之端绪也。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于四意止。所以者何?观四意止亦复是空,不为有异四意止空,也不他空,其四意止自然为空。亦不当住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所以者何?其意、止、断、神足、根、力、觉意、所由之路、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复为空。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自然为空,无有异空;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本性则空,无有异空。所以者何?计佛法者则复空,空故曰佛法。唯天中天,以是之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五阴、六衰及十八种、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者亦复是空。设般若波罗蜜空者,则非异般若波罗蜜空。所以者何?无异般若波罗蜜空,般若波罗蜜自空。设般若波罗蜜自然空,唯以文字为假号耳,文字则空,乃为般若波罗蜜。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般若波罗蜜而无所住,五阴、六衰、十八种、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当住中。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于文字,不当住文字说,不当住一食、二食至于三食、四食、揣食、心食、识食。所以者何?谓文字,文字则空,无有异空,文字自然为空。其为空者,无有文字,文字本空。其为空者,无有名字。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神通。所以者何?其神通者,神通自空。神通本空,无有异通而为空者。神通为空,无有异空,神通自空,空故曰神通。是以之故,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神通。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色想,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想。所以者何?其非常者非常为空,其非常者自然为空,则无非常、无异非常而为空者,无有他空,非常自空,其为空者无有非常。以是故,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色空,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空,不当住色无常,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无常,不当住眼、耳、鼻、舌、身、意无常,不当住色、声、香、味、细滑、法无常,不当住十八种、十二因缘终始无常,不当住苦,不当住乐,不当住色我所、非我所,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我所、非我所,不当于中住色空、痛痒、思想、生死、识空,不当住眼、耳、鼻、舌、身、意空,不当住色、声、香、味、细滑、法空,不当住十八种、十二因缘生死之患空,不当住有为无为,不当住于本际法,不当住于色寂然,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寂然,不当住色空无慌惚,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虚无慌忽,六衰、十八种、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住无本。所以者何?其无本者,尽无所有,亦复为空,无本无异,无本为空,无有异空,无有异空为无本也,无本自然空,空是以无本。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住无本,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住无本,至于诸法及诸法界、诸寂然法乃至本际亦无所住。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诸总持门,亦不住一切诸三昧门。所以者何?所谓总持门,其总持门亦复为空;所谓三昧门,三昧门者亦复为空。三昧门、总持门,自然为空无有异空,自然空者无有他空。总持门、三昧门本净,本净空法自然空。譬如,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沤和拘舍罗,谓有吾为是我所,而念如此则住于色,在于色中有所造作生死之行,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而有所造而为行者,不除造作生死之所因而反受般若波罗蜜,不肯精勤于般若波罗蜜,则为不具般若波罗蜜所生之事至于萨芸若。譬如,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无沤和拘舍罗,其心发念——吾我是非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苦乐善恶,及总持门、三昧门,不能修行总持之门,亦不能顺三昧门,不能造无想行受般若波罗蜜,亦不能精勤于般若波罗蜜,以不具足于般若波罗蜜者,不能成就萨芸若慧。所以者何?犹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故。不当受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而彼菩萨反更受色。色者本净,了则为空。以此言之,若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言教本净,亦复为空。不受诸总持门、诸三昧门,设不受三昧门、总持门,则能兴立本净为空。亦不受般若波罗蜜,缘知本净为空之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者观察诸法则本净空,当住是观,不念法我所为行,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无所受,名曰无受三昧,道场具足,广普无有边、无有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复不受萨芸若,犹察内空外亦复空,有内外空、求空亦空,则为大空,乃为真空空。有所有空,无所有空,究竟尽空,广远之空,有所造空,其本净空,自然相空,一切诸法空,无所有空,自然之空,因从发起自然之空。所以者何?輙輙于化,其所化者则为尘劳。何谓为化?何谓为想?色则为化,痛痒、思想、生死、识此便为想,十八种、十二因缘、总持门、三昧门,是谓尘劳之想。当受奉行,无所寄倚,无所养育。声闻、辟支佛所不信乐萨芸若。何谓信乐?信是般若波罗蜜,笃乐无疑思惟分别,观其要谊则无想,行亦无想是故不受想,专一依倚而欢喜乐行于笃信,其本净空则便得度,不复受色,亦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所以者何?其相自然现在法空,所受空者亦无所得。所以者何?其三昧定,内不可得者所谓时慧,亦不于外亦不内外可得,时慧亦无所见,内外悉空除其因缘。犹如外道所学所信,彼乐此已御于笃信,是故曰萨芸若以限诸法。计一切法都不可得,所从起者作是信已,无有受法者,不复想念有所者也,亦不能获无央数法当所受者,受与不受亦复不念,所可游居以能修习于一切法无所念者,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亦无去来,度无所度,而复周游。所由然者,用不受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于一切法亦无所受,亦不受诸总持门,不受诸三昧门,于一切法无所起受,亦无中间而般涅槃,悉以具足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所以者何?其四意止者,止无所止,四意断、神足、根、力、觉意、八由行亦复如是,其所断者,断无所断,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觉无所觉法,计其法者亦非法,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不受色,亦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至于总持门、诸三昧门,等无有异。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何所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谓是为般若波罗蜜?谁为此般若波罗蜜?何以有是般若波罗蜜?用是般若波罗蜜,为亦无所得,亦无所见,亦无所不见,是故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思惟,其无所有法亦不可得,亦无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谓须菩提:“仁者何所法谓无所有而不可得?”

答曰:“般若波罗蜜法,亦无所有,亦不可得;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则无所有,亦不可得。于内为空,于外亦空,内外亦空,彼空者得致大空,至于真空,无所有空。因其空者,至无有空,无常亦空,惶慌亦空,所作事空,本净亦空,自然相空,一切法空,无所有空,自然亦空,所有自然亦空。缘是之故,色无所有,亦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有,亦不可得;其内空者,则无所有,亦不可得;其所有空、无所有空、自然之空,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四意止,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六神通,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无有本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所谓法者,而住于法,若寂然法及察本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所谓佛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萨芸若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一切具慧,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内亦空,计外亦空,内外亦空,所有亦空,自然亦空。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思惟,如是观察者,作是思惟已,则不可见心,心无所著,无所染污,不恐不惧,不畏不难,心不怀懅,则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之不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谓舍利弗:“所谓离色者,色之自然故。所谓离痛痒、思想、生死、识者,识之自然故也。所谓离檀波罗蜜,檀波罗蜜之自然故。所谓离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故也。所谓离意止、意断、神足、根、力、觉意、八由行,三十七品之自然故也。所谓离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者,诸佛之法自然故也。谓离诸总持门、诸三昧门及离本际者,本际自然故也。”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谓色自然?何谓痛痒、思想、生死、识自然?何谓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自然乎?”

须菩提答曰:“已无所有故谓自然,色无所有故曰色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有故曰痛痒、思想、生死、识自然,无所有至于本际故曰自然。舍利弗,以是故作此观者,则知离色色之自然,则知离痛痒、思想、生死、识之自然,五阴、六衰、十八种、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至所本净悉无所有,故曰本净自然。所谓离色,色之本相;所谓离痛痒、思想、生死、识,痛痒、思想、生死、识之本相。一切诸法及诸佛法离本际者,本际相故,色自然相;自然相故,谓相自然而得远离。”

舍利弗谓须菩提:“其有菩萨摩诃萨学此法者,皆当归趣萨芸若不?”

须菩提谓舍利弗:“如是,如是,贤者其学此者,归趣萨芸若。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所起,无所灭。”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故,须菩提,一切诸法不起不灭?”

答曰:“舍利弗,所谓色者,其色则空,以是之故,不起不灭,亦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则为空,以是之故,不起不灭;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诸总持门,一切三昧,至于本际不起不灭,亦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者则近萨芸若;假使能近萨芸若者,其身口意则自然净,诸相清净自然具足;其身口意以能清净,具足诸相致清净者,应时菩萨即不复起淫、怒、痴心;淫、怒、痴心已清净者,则便无有憍慢、恚、贪,亦不复起六十二见;诸所邪疑、贪、恚之心已不复兴,则能除于六十二见诸所疑意,诸所生处不造常见,所生之处诸佛国土,从一佛国游一佛国,教化众生严净佛土,常怀专一不离诸佛世尊,至于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成至阿惟三佛。如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般若波罗蜜。”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80后小夫妻的房事

    80后小夫妻的房事

    毕业两年就买房,80后小夫妻购房记。人生两件大事,一是工作,二是房子,热恋中的季明和乔罂大学刚毕业。他们想拥有一套房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然而职场无情,房价高昂,季明和乔罂同时遭遇了人生两大难题。听说做业务能迅速完成财富积累,季明选择了做保险,但业务没来,情感困惑骚扰却来了;乔罂为买房向老板借钱,钱没借来,却来了桃花……居无定所,心无所依。房子是家?家是房子?现实而辛酸的买房那点事儿。
  • 快穿男配也想要逆袭

    快穿男配也想要逆袭

    顾清歌,娱乐圈里的影后,却在颁奖典礼“意外身亡”。却不知为何绑定了快穿男配系统,没错,男配系统,她当了二十多年的女生,居然变成了男生,在系统的威胁之下,她只好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她成功走上了一条帮助男配逆袭,找到真命天女,改变悲惨命运的不归路,并从此一去不返。你们男主女主都成双成对,让男配孤零零的吃狗粮?!!男配掀桌:我!不!干!了!我要逆袭上位!什么高冷学长,霸道总裁,腹黑少年,禁欲师父等顾清歌通通都可以驾驭……各位身怀盛世美颜的少女,我来了!虽然对象错了,各位悲惨的男配们,让我来为你们实现愿望吧![女魂男身纯友谊甜宠爽]
  • 跳出去当神仙

    跳出去当神仙

    每一个人奋斗的目的,都是为了跳出去。修仙也不外如是!且看一个在投胎前就被诅咒倒霉一辈子的人,如何跳出命运的樊篱。北冥有鱼,飞天化鹏;南山有雉,入海为蜃;轮回有木,百劫求道;圣城有狐,众妖称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是我的星辰

    你是我的星辰

    一夜之间林氏集团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顷刻坍塌,家毁人亡,成为萧天宇的接任祭品。被拉下神坛的林家千金林星辰,面对自己苦苦相恋十年男人的一次次的羞辱,变得忍隐坚强,为了揭开家族的秘密,她差点命丧黄泉,还陷入局中局......
  • 余生有你警校三部曲03:听见风说爱你的声音

    余生有你警校三部曲03:听见风说爱你的声音

    书香门第公子哥祁司与听力超群萌妹子季悦笙的热血探案爱情。警校大三学生祁司出身书香门第,拥有出神入化的人体模拟画像天赋。而季悦笙不仅听力超群,能听见一般人捕捉不到的声音,甚至还能根据声音,分辨人的面貌。因为一次青涩的邂逅,祁司对季悦笙一见倾心。两人创办了名为“祁季”的心理咨询社团。他们的第一个求助者,是被噩梦困扰的警校同学关沁,和她去老家解梦时,竟在灶台后发现一具被塑料膜包裹的尸体……尘封多年的谜案,在两人超能天赋和执着探求中层层剥开,而热血的警校生活并未平息,一个陌生来电与一连串密码短信将他们再次卷入危局……世上最不能直视的是人心,还好,我的心纯粹得只剩下你。
  • 维洛那二绅士

    维洛那二绅士

    《维洛那二绅士》是莎士比亚第一部以爱情和友谊为主题的浪漫喜剧,以两个朋友在爱情上的波折为故事主线,剧中凡伦丁的正直朴实和普洛丢斯的狡猾放荡,对比十分鲜明。凡伦丁为人正派,行为高尚,爱情专一,被放逐做了绿林强盗首领,仍不失绅士风度。普洛丢斯则是反面角色,喜新嫌旧,出卖朋友,但最后悔过,回归旧我。书中两对男女最后各成眷属,喜剧以团圆告终。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 何以许情深

    何以许情深

    她以为六年前,那段懵懂却并非无知的初恋结束的时候,就是她人生中最最灰暗的日子。殊不知,走出监狱的高墙,等待她的是更加残酷的暴风骤雨。他是海外归来,具有传奇色彩的青年才俊,跨国集团的CEO,亦是无以数计女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完美男神。及至他们成为法侓上名正言顺的夫妻,醉眼蒙胧的他霸道的把她拥到怀里时,她还在怀疑,这是不是只是一场梦。——————他对待伤害过她的人,像是对待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把他们一个个踩在脚底,把本应属于她的一切统统夺了回来。她怀着无限感激去找他,却看到,他怀里拥着一个无比熟悉的身影在舞池里流连。她咽尽心间苦涩,默然转身。———————从医院归来,她压抑住心底的狂喜,飞也似的冲到到他的面前,意外的发现,他身边的女人肚子已经微微隆起。手里的验孕报告单无声飘落,像是秋风里无奈飘零的落叶。而他冰冷的话语更带着千年寒冰般的冷漠,重新冻结了她对生命的所有热情:“我只想要我和叶子的孩子。”———————原来,所谓的缘深情浅的婚姻,只是他报复她的工具。原来,他的心里,一直都没有忘记仇恨。两年的婚姻,终于该画上句号了。——————他远赴国外,她凭空消失,却把一张流产报告单和离婚协议书留给他的秘书。直到此刻,他才知道,谁才是他生命里难以割舍的前缘。他倾家荡产,高价收购她所在的公司,只为了要拉近和她的距离。他替她挡去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质问,挽住她:“浅,跟我回家。”她清浅一笑,靠近身边男人的怀里:“慕炎熙,我和你的缘分,尽了。”
  • 暖婚如初

    暖婚如初

    一场有预谋的算计,她意外的怀上了他的孩子。出于男人的责任,他决定对她负责,娶她。结婚之后——钱他赚,饭他做,衣服他洗,就连出去旅游要带的东西都是他收拾的。某女:“老公,你这样会把我养废的!”某男挑了挑眉:“废了又怎样,这样,你就永远属于我了。”【无误会,无小三,无虐恋!!!】【男女主身心健康,一宠到底!!!】
  • 九天龙女

    九天龙女

    自幼便是孤儿的徐林,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剑侠”网游中最负盛名的职业选手,但却遭到前女友的陷害,导致游戏角色被删除。而就在被人改成NPC的游戏角色删除之时,徐林变却穿越到了修真世界,成了一个不能修炼的沐家废物小姐沐晴!就连他的父亲也是个酒鬼废物,祖父的利用,家族的不屑,沐晴都小心应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