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4500000006

第6章 逻辑中的定律:逻辑思维围绕什么运转(2)

矛盾律更主要的功能,是避免人们做出前后不一致的判断。前面提到的“同一思维活动”,包括了同一时间、同一语境、同一关系以及同一思维对象。在前三个条件下,人们对同一思维对象不应给出互相冲突的断定,也就是不能承认互相否定的判断同时成立。否则,判断必然陷入自相矛盾的逻辑谬误。

例如,上述笑话中,“今天是晴天”与“今天没出太阳”就是两个不可能并存的判断。没出太阳意味着“非晴”,按照逻辑矛盾律的表达式,“晴不是非晴”。所以,小学生的判断错误,老师的判断正确。

矛盾律在逻辑思维中最大的作用,就是确保思路前后一致,不出现逻辑矛盾。按照矛盾律的要求,一切自相矛盾的观点,都存在逻辑漏洞,也不可能符合客观事实。

对于北大教授来说,自己提出的理论能被挑出逻辑矛盾,就说明这个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该理论就失去了科学性。由此可见,排除逻辑上的矛盾,是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总之,假如没有逻辑的矛盾律,人们就无法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研究课题。

3.让逻辑更明确的排中律

逻辑的准确性是三条定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前述的同一律和矛盾律之外,排中律也是必不可少的逻辑规则。矛盾律要求我们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比如,“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与“个别事物不是绝对运动的”这两个命题,只能一个为真、一个为假。同时承认这两种说法正确,就违反了逻辑的矛盾律;可如果同时否定两者的正确性,就违反了逻辑的排中律。

北大逻辑学家解读排中律

所谓的排中律就是,在同一思维活动中,两个彼此冲突的观点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个为“真”。

按照逻辑学与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在同一时间内可能存在或不存在某种属性,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不存在其他可能。排中律的原理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命题存在“真”或“非真”两种情况,而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可能。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应当注意一点,面对某个命题(B)及其否定(非B)时,不能同时认为两者皆不成立。

人们违反逻辑排中律时,就容易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比如,前面提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与“个别事物不是绝对运动的”两个命题。其中必有一个是正确、一个是错误。如果你否认“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的正确性,就等于承认了其对立观点——“个别事物不是绝对运动的”的正确性。如果你同时认为“个别事物不是绝对运动的”这个观点也不正确,就成了“模棱两不可”,就违背了排中律的定义。

排中律与矛盾律看起来有几分相似,但实际上有不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适用范围相异。

排中律的适用范围是那些彼此矛盾的判断。互相对立的判断不适用排中律,而矛盾律同时适用于这两种判断。

第二,逻辑要求相异。

排中律要求在彼此矛盾的判断当中,不能同时否定两者;而矛盾律则要求在彼此矛盾或互相对立的判断当中,不能同时肯定两者。假如把两条定律的要求相互结合的话,那么我们面对两个彼此矛盾的判断时,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并且否定另一个,不可以全部否定,也不能全部肯定。

第三,逻辑错误不同。

违背排中律所导致的错误是“模棱两不可”,而违背矛盾律所导致的错误是“自相矛盾”。

总之,两者在逻辑思维中起到的作用大相径庭。矛盾律的价值在于避免人们的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漏洞;而排中律则要求大家在两个彼此否定的命题中,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与选择。

生活中的排中律

在一次战斗中,我军攻打一座城池。敌军负隅顽抗,我军先头部队伤亡很大。更糟糕的是,他们好不容易打开的突破口,又被敌军夺回。在这紧急关头,“继续进攻”与“中止进攻”两个选项,困扰着统帅部。我军攻城兵团指战员在认真判断形势后,决定重新集结兵力继续猛攻,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继续进攻”与“中止进攻”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选择。假如既不赞同前者,又不认可后者,含糊其词,模棱两不可,就可能导致战斗失利,为部队带来更多的损失。

在生活中,排中律往往被运用于决策环节。果断取舍就是遵守排中律的一种表现。而那种既舍不得鱼又想得到熊掌,半天拿不定注意的心态,其实就是不知该肯定哪一个选项,于是在客观上同时否定了两种选择。这是背离排中律的表现。

如何避免“模棱两不可”

若想克服“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在运用概念时,要严格遵守排中律的要求。

我们思考同一个问题时,如果使用了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描述同一思维对象,就不能同时否定两者,必须承认其中一者为“真”。比如,我们不能在否定老虎是食草动物时,又说其不是食肉动物。

其二,在做出判断时,要严格遵守排中律的要求。

例如,某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不是正确的观点,却又说“个别事物不是绝对运动的”也不是正确的观点。这种“模棱两不可”的判断,是一种“骑墙居中”的行为,也是一种逻辑错误。这与逻辑思维要求的精确性与明确性背道而驰。

排中律对于逻辑思维的最大意义在于,确保思维表述的明确性。假如不按照排中律的法则进行思考,就会陷入“否定一切”的误区,无从判断什么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也要注意一点——客观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可能存在两种相互否定的选项之外的中间状态。此外,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完全可能对某种事物采取“模棱两可”的观望态度。这在学术研究中恰恰是严谨的表现。遇到这类情况时,不应该将其草率地视为违背排中律的表现。

4.充足理由律让思维可以论证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需要经过严密论证,并且可以被证明。这里面蕴藏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逻辑学定律——充足理由律。

如果说形象思维的产物可以毫无根据、不讲逻辑,那么逻辑思维的产物必须依赖充足的理由而存在。充足理由律的传统定义很简单。任何一种思想,倘若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都要具备充足的理由。尽管这些理由并不总是为人们所知,但它们的确存在。换句话说,假如某一个判断(陈述)为“真”的话,必须为这个判断找一个理由来解释它为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北大逻辑学家解读充足理由律

逻辑的充足理由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成因。而这个成因决定了该事物为何存在,为何为“真”,为何符合某种情况。

我们为什么有好奇心,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从逻辑学的角度说,这是理由充足律的内在要求所致。假如事物没有充足的理由来解释,就无法对其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认知。

其二,客观事物的感性存在与直观存在(即其存在于世界上的各种形式)并不太重要,它们背后的成因,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这个所谓的“成因”,实际上指的是事物运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例如,农民关心降雨量问题,是因为这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气象学家关注降雨量问题,是为了找出预测天气的办法。两者虽然使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世界,但都是在寻找那个“成因”。

根据北大逻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充足理由律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理由具有真实性;二是理由和逻辑推断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由此可见,逻辑学中的充足理由律,促使大家在逻辑推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理由充足”的要求。因为,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出现,都有自己的“成因”(客观依据)。这种“理由”反映了客观事物中的特定关系。

假如我们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话,会导致三种逻辑错误:其一,理由不充分,主观臆断地胡乱猜测;其二,理由虚假,结论无法成立;其三,无法推理出思维对象之间的联系。

违背理由充足律的笑话

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有这样一段戏:杨子荣在威虎厅与土匪山爷较量射击技术,比赛打吊灯。山爷一枪打灭了一盏灯,杨子荣则一枪打灭了两盏灯,以过人的枪法赢得了众土匪的赞叹。这段戏在舞台上是通过道具师控制灯光明灭来实现的。演“山爷”的演员打枪时,道具师关掉一盏灯;演“杨子荣”的演员打枪时,道具师同时关掉两盏灯。但是有一次,某文工团在演出时发生了事故。

当“山爷”的枪打响时,道具师一时失手关掉了两盏灯。演众土匪的演员将错就错,把台词改成了“好枪法啊,一枪打俩”。

道具师一听就慌神了。这段戏的亮点就是“杨子荣”比“山爷”多打一盏灯。现在“山爷”一下子打了两盏灯,接下来的戏应该怎么演呢?就在这时,轮到“杨子荣”打枪,道具师一紧张把整个总电闸都关了。这下演众土匪的演员忍不住乐了,齐声喊道:“好枪法啊,这一枪连保险丝都打断了!”

充足理由律的作用

充足理由律与上述三种逻辑定律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如果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充足理由律的基础与必要条件,那么充足理由律就是前三者的必要补充。

假如我们抛弃充足理由律的话,就会导致思想产生不确定性。倘若思想不具备确定性,那么逻辑思维赖以生存的“概念”与“判断”本身,都会失去确定性。如此一来,人们提出的任何命题,都不具备论证的价值,更无从明确判断“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理由充足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为论证提供必要的依据。

从逻辑思维的结构上说,所有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共同构成的。其中,论据是证明逻辑关系是否成立的最重要因素。论据之所以能证明论点,是由于其具有“真实性”,足以作为证明论点合理性的充足理由。

其二,让推理“三段论”获得成立的依据。

逻辑推理的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再细说。在“三段论”的规则中,有两个内容离不开充足理由律的支持。

通过某个外延较大的“前提”推理出某个外延较小的“结论”时,只有当且仅当“理由充足”时,这个“结论”才可以被证明为“真”。假如违反了这一规则,就是背离了充足理由律,“结论”就无法被证明为“真”。

例如,大前提与小前提的外延关系混乱,就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表现。这将导致“前提”失真,从而影响三段论的“结论”的真假关系。换言之,不能满足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推理,都将产生逻辑漏洞,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同类推荐
  •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30多年来深圳始终秉持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形成求学问道的学术追求,逐步培育出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本书将2016年度“深圳学人”系列访谈结集出版,全面深入地介绍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18位深圳学人。他们立足学科背景,紧密结合深圳实际,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学人自身具体情况,实现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全面融合,生动展示了深圳学人的风采,彰显了深圳学派建设的成就。
  •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道大无外》一书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志田先生的一部杂文集,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书中绝大多数的文字出于《南方周末》,也有数篇曾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将百余篇短文按其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学问与学校”,以教育和学术为中心,多是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尤其大学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感而发;下篇讲“历史与人生”,则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现实,既有对时弊的针砭,亦有对人生之感悟。
  •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讲座中,方汉奇教授首先对中外新闻史研究做了简单回顾,并充分肯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报纸起源、苏共报刊史的影响、对个别报刊报人评价的偏颇以及对封建报刊态度等突出的四个问题做了分析。方汉奇先生对我国新闻史研究提出了多谈深度,多做个人,多集材料的主张,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提升方向。
  • 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本书是对中华民族积淀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的深度总结提炼,涉及到修身、养性、学习、处世、心态等诸多方而,在每条经典诗句后均附有出处、释义及延伸阅读,以期在帮助读者了解每一句经典之作的来源及现代解释外,引导读者向更深的层次去探寻、去思考。好的诗句会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中华句源(超值金版)》能为每一位读者带来缕缕春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人们或因学缘关系,或因前期相关学科习得惯性,对“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等相关概念,或多或少会出现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民族学、人类学与所涉及的姊妹学科及子学科的亲缘关系和隶属关系加以梳理澄清,以便更好地解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热门推荐
  • 煎月

    煎月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 烟台大观

    烟台大观

    烟台的百科全书,其一为“锦绣山河”,记烟台的自然地理,从名山大川到自然景观,兼及独特的自然现象。其二为“历史精英”。这部分对曾经发生在烟台这块热土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其三是“风土人情”。这部分从烟台现存的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到流传的民间故事、笑话俚语,兼及特有的风俗习惯,都进行了寻求。其四“社会发展”也为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即将消亡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卓而不群的见解。
  • 辽东志

    辽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如何沟通领导才放心 怎么做事领导才信任(大全集)

    如何沟通领导才放心 怎么做事领导才信任(大全集)

    大多数职场中人既不了解领导的心理活动,又缺乏与领导交的技巧,因此和领导之间产生了隔阂。这常常使我们的判断、工作方式和态度产生偏差,不但不能创造一个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反而阻碍了成长和发展。只有与领导保持有效沟通,充分展示自我的能力和品格,消除与领导之间的误解和隔膜,才能获得领导的信赖和器重,才能有更好的上升空间。
  • The Moon and Sixpence 月亮与六便士(VI)(英文版)

    The Moon and Sixpence 月亮与六便士(VI)(英文版)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a novel by W. Somerset Maugham first published in pgsk.com Strickland is a staid banker, a man of wealth and privilege. He is also a man possessed of an unquenchable desire to create art. As Strickland pursues his artistic vision, he leaves London for Paris and Tahiti, and in his quest makes sacrifices that leaves the lives of those closest to him in tatters. Through Maugham's sympathetic eye Strickland's tortured and cruel soul becomes a symbol of the blessing and the curse of transcendent artistic genius, and the cost in humans lives it sometimes pgsk.com on the life of Paul Gaugu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W. Somerset Maugham's ode to the powerful forces behind creative genius.
  • The Peterkin Papers

    The Peterkin Pap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老舍散文集

    老舍散文集

    本卷收录了老舍各个时期的主要散文代表作《想北平》《猫》《趵突泉的欣赏》等。老舍的散文无论写人、写景、写情、写事,感情真挚,爱憎分明;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杨红樱的文学作品是滋养孩子心灵成长的精神食粮,更是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教育指南。秉承苏霍姆林斯基先进的教育理念,杨红樱反对格式化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主张把快乐还给孩子,用情感温暖成长,以博识推动发展,倡导充满人性关怀和游戏精神的生命教育。解读杨红樱畅销书作中的教育智慧,自当会引发我们对儿童教育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
  • 南方江水寒

    南方江水寒

    美好的故事的开端,总是会有真实的邂逅,那些我们曾经没能抓住的梦,那些温暖的小事物,那个你一直心心念念的人,他或许是冰川,或许是暖阳,或许是如约而至的小幸运,唯一的是,命中注定,你会和他相遇,越过千山万水也好,度过年少轻狂也好,最后你们会一起经历浮华沧桑,大海汪洋,我们的江先生,唐小姐,他们,将会展开怎样的爱恋篇章呢,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 山河染灵

    山河染灵

    凤鸣岐山,星月逆转,彩霞映满大历天。世人皆谓祥瑞之景,却是灵族被创的伤痕。族人凋零,少主失踪。狼烟四起,血漫千里。她欲执剑镇守山河,可怎耐命运无常。这兜兜转转,生死相随,能否换得一句:岁岁常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