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4900000011

第11章 胡适谈道学:道法自然可行也(4)

所谓老子的“放任主义”被胡适解读为一种完全否定社会与政府作用的极端理念。按照他的研究结果,老子反对以人力(即社会与政府)代替“天道”去赏善罚恶,主张一切都放任自然,让“道”(自然法)来自动处置。

有不少学者指出,胡适的解读不完全符合老子的本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主张极端放任主义的人对《道德经》有天然的好感,将老子视为知己。这从侧面说明,老子之道本身存在某种容易招人误会的消极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常被理解为极端放任主义的“无为而治”。

诚然,老子的道学本身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这并不代表胡适的批评完全中肯。

自从老子创立道家学说以来,许多学派都从中受益。其中对经世致用最积极的法家与兵家(有趣的是,胡适恰恰不喜欢这两个实用主义特征最明显的学派),恰恰对老子推崇备至。须知,道家“自然无为”的对立面,通常被认为是主张高度集权专制的法家学说;而道家“以无事取天下”的对立面,恰恰是研究和运用暴力最多的兵家学说。可是,司马迁却将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事迹合写在《老子韩非列传》中。由此可知,老子之道并不必然会将人们导向虚无空谈,也可以为经世致用开启智慧大门。

胡适用西方学术工具来研究老子思想,无疑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他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可谓振聋发聩,但也有很多牵强附会想当然之处。由于胡适处于新旧思想转型期,所以他对老子思想的认识颇为混杂。例如,他一面盛赞老子之道中蕴含科学精神,一面又称其妨碍了自然科学的产生。

庄子时代有生物进化论吗?

提起生物进化论,大家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出自清末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天演论》的原作者是胡适非常推崇的博物学家赫胥黎。而赫胥黎的思想源头来自于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生物进化论产生于近代的英国。然而,胡适却认为生物进化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见端倪。他认为,道家大宗师庄子就用寓言揭示了“生物进化论”的道理。

在胡适看来《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庄子亲笔作,但称得上是一篇绝妙的后序,而从中总结出的庄子思想内核是——出世主义。尽管庄子生活在世俗当中,却在精神层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胡适认为,庄子完成了古代中国的“出世主义”哲学,而庄子哲学的重要亮点之一就是“万物变迁”的观念。

《庄子·天下》曰: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欤?天地并欤?神明往欤?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万物处于不断变迁的状态。

胡适认为,“万物变迁”的论题并非庄子首创。道家创始人老聃曾经说“万物生于有,有在于无”,简要地归纳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孔子晚年喜欢钻研《易经》,正是从此书中发现了万物从“简易”向复杂演化的规律。孔子试图通过学习阴阳相推之术来掌握千变万化的“天机”。但是在胡适看来,老子与孔子都没认真总结出一个成体系的进化论,也忽略了生物进化的现象。自从墨子开始,先秦学者们纷纷研究“生物进化”这一课题。

根据胡适的研究,对此类问题论述最详细的是《列子》与《庄子》两部道家经典。

《列子》是战国道家大师列御寇的作品。但根据胡适的考证,此书和《庄子》一样是后人东拼西凑的典籍,故而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言论。在胡适看来,《列子》书中的进化论分为两种:一是万物是由“气”转化的,这种观点与《周易·乾凿度》完全一致;二是万物生于“无”。“无”指的是一种“不生、不化,无形色声味的原质”,万物是其“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结果。

此外,列子反对上天有好生之德的说法,认为上天对万物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贵贱。胡适把这个观点解读为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相类的进化论思想。

相对于《列子》,《庄子》的“生物进化论”更加受胡适重视。他认为,庄子的“生物进化论”可以概括为“自化”二字。《庄子·寓言》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胡适对此的解读是“这十一个字竟是一篇‘物种由来’。他说万物本来同是一类,后来才渐渐地变成各种‘不同形’的物类。却又并不是一起首就同时变成了各种物类。这些物类都是一代一代地进化出来的,所以说‘以不同形相禅’。”

世间一切事物原本是同一类,随着生物不断进化才变成不同门类的物种。这个变化并非在同一时间突然完成的,而是经过了千万年无数代的进化。这个观点与近代出现的西方生物进化论的精神十分吻合。

据《庄子·至乐》载:“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这段话的大意是:万物变迁源起于“几”,在水的滋养下开始逐渐演化。在水陆相交之地变为青苔,在山陵高地则演化为车前草,车前草经过粪土的滋养变成乌足,乌足的根演化为土蚕,其叶子则会变成蝴蝶。蝴蝶没多久就变化成了虫,生活在灶下。由于其形状像是在蜕皮,于是虫被称之为灶马。灶马经过一千天生长会演化成鸟,这种鸟名叫干余骨。干余骨的唾液能长出叫斯弥的虫子,斯弥又会生出蠛蠓。蠛蠓生出颐辂,黄軦则从九猷里长出。蠓子由萤火虫所生。羊奚草会与不长笋子的竹子结合,老竹子生青宁虫。青宁虫生程,程生出马,马生出人。最终,人又回归自然造化之初的混沌中。由此可见,天地万物都生于造化,又终将回归造化。

庄子描述了一段神奇的生命演化经过。若以当代生物学的角度看,这里面掺杂了许多不可能出现的奇诡现象,科学性并不高。但在胡适看来,《至乐》篇列举的动植物名称大多难以细细考证,不过庄子阐述的道理毫无疑问是一种“生物进化论”思想。

《庄子》素来以玄妙奇异的想象力著称于史,严谨性从来不是其特征。历史上的庄子并非达尔文式的生物学家,他杜撰了这个万物演化的过程,只是为了论证“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观点。而胡适在研究庄子时,运用了实用主义的治学方法,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解释材料的意义,而不顾其他方面的问题。他做出庄子有“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判断后,组织分析史料也坚持为这个观点服务的原则。

庄子的“自化”说,提及了万物顺应天道(自然规律)“自化”的现象与道理,但并没明确解答万物为什么会变迁的原因。胡适认为,庄子虽然没有明白地回答这个疑问,但他说过的许多话与这个问题有关联。

例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如果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就会生腰疾乃至偏枯,但泥鳅恰好喜欢潮湿的环境。人如果住在树上就会惴惴不安,而猿猴却能在林中悠然自得。对人、泥鳅、猿猴而言,真正适合居住的地方是不同的。人吃牲畜的肉,麋鹿吃草芥,蜈蚣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捕食老鼠。对于人、麋鹿、蜈蚣、猫头鹰、乌鸦而言,真正的美味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世上万物的样貌与习性有很大差异,适合人的生活环境,未必适合其他生物。所以有道之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万物各有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说法,万物为了生存而演化出适应环境的特征与习性,这就叫作“适者生存”。胡适认为,庄子暗示了这种观点,但遗憾的是他从未公开提出万物的变迁就是为了适应环境。

胡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指出:“这一层便是《庄子》生物进化论的大缺点。近世生物学者说生物所以变迁进化,都由于所处境遇有种种需要,故不得不变化其形体机能,以求适合于境遇。能适合的,始能生存。不能适合,便须受天然的淘汰,终归于灭亡。但是这个适合,有两种分别:一种是自动的,一种是被动的……《庄子》的进化论只认得被动的适合,却不去理会那更重要的自动的适合。”

由此可以看出,胡适虽然认为庄子思想中有“生物进化论”的内容,但他认为那是一种朴素的被动的生物进化论。而产生于近代的西方生物进化论不仅理论体系更完整,有生物实验做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那是一种“自动”(即物种主动适应环境)的生物进化论。

用西方的生物进化论来解读庄子的道家思想,是胡适的一个大胆尝试。但需要注意的是,他的研究成果有过多的实用主义色彩,故而既不被中国学术界的元老接受,也不被罗素这样的西方哲学家待见。罗素曾经指出,胡适引用的材料并不足以证明中国先秦时期的某些哲学家(指庄子)具备生物进化论的理念。由此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胡适的学术观点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是什么?

胡适将庄子的“万物变迁”思想定义为一种“完全天然的进化论”。无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都影响了他对庄子学说的解读。胡适认为,庄子思想的两大亮点是“名学”与人生哲学,两者都与“完全天然的进化论”有很大关系。这个看法是不是用西方学术理论曲解了庄子的思想呢?这得先弄清楚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是什么。

此处的“名学”并不是指著名学派,而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研究名实关系的哲学。诸子百家对“名”与“实”的关系都有一番思辨。

譬如,名家擅长用诡辩术混淆名实关系,并提出了“白马非马”等多个名学命题;墨家以严谨的逻辑对许多事物的“名称”进行了精准的定义;儒家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讲的是为了做事之前需要确立一个合理的“名分”;兵家打仗也讲究个“师出有名”,这个“名”就是发动战争的理由;法家又称“刑名之学”,主张“循名责实”,考核吏民的实际功过是否符合名义上的法律标准。

道家的庄子也深入思考名学问题,并多次与好友惠施(名家大师)辩论,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名学理论。

在庄子所处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已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儒墨两大显学之间常常进行激烈的辩论。庄子认为,双方各有是非长短(他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了《齐物论》篇)。

胡适在研究庄子时将其定位为立场超然的旁观者。他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小成’是一部分不完全的;‘荣华’是表面上的浮词。因为所见不远,不能见真理的全体;又因为语言往往有许多不能免的障碍陷阱,以致儒墨两家各是其是而非他人所是,各非其非而是他人所非。其实都错了。”

庄子认为,儒墨两家各有所偏,才会引发争论。而随着争论的深入,偏见反倒越积越深,更加难以分辨出是非真伪。按照胡适的理解,庄子的观点是一种与墨家名学截然相反的“完全的怀疑主义”。

墨家名学的精神是通过辩论来证明真理,辩论是正确的治学方法,必然能探明真理。庄子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就算在辩论中获胜,也不一定就能证明谁的意见一定正确,谁的一定错误。庄子的名学否定了“真理越辩越明”的观点,故而被胡适解读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完全的怀疑主义”观点。

庄子的本意是:人们的见识有偏蔽之处,才导致争论不休,如果能洞明完整的事理,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胡适认为,这是庄子名学中具有建设意义的一面。但问题是该怎样才能全面地认知事理呢?

庄子的办法是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世界,应当注意世间万物万理的相对性。

胡适为庄子的观点找来了许多例证。他说:“这种议论,含有一个真理。天下的是非,本来不是永远不变的。世上无不变之事物,也无不变之是非。古代用人为牺牲,以祭神求福,今人便以为野蛮了。古人用生人殉葬,今人也以为野蛮了。古人以蓄奴婢为常事,如今文明国都废除了。百余年前,中国士大夫喜欢男色,如袁枚的《李郎曲》,说来津津有味,毫不以为怪事,如今也废去了。西方古代也尚男色,哲学大家柏拉图于所著‘一席话’也畅谈此事,不以为怪。如今西洋久已公认此事为野蛮陋俗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譬如,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是明朝时的版本,与秦长城的材质与修筑方法都不同,仅仅是地理位置大体重合。至于人类社会的风俗与价值观,更是在几千年中不断变化。例如,文人墨客极力称颂的风华富庶的吴越江南,在先秦时期并不存在。先秦时的吴越还是中原诸侯眼中的荒蛮僻远之地,吴越人毫无后来江南人的温文尔雅,而是以敢死轻生闻名于天下。

同类推荐
  • 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本书是作者在担任具有百年历史的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对中国大学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内容既包括大学的本质、使命、特色、发展方向这类探讨大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抽象理念问题,也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放办学和学校管理这些旨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办学实践问题。本书融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于一体,综合应用于作者所任职大学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知与行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大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本书对各类学校管理者,特别是高等学校的领导者以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保定学院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保定学院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保定学院前身是1904年创立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110年来,保定学院熔铸了爱国担当、关心民瘼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德业兼修、知行并重的优良办学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作为国之栋梁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数以万计的在基础教育岗位辛勤耕耘的骨干教师。本书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再现了保定学院作为“师范之范”而启民智、育贤才的历史轨迹,再现了一代代保定学院人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开新局、辟未来的奋进英姿。
  •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以互联网为依托,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以种类繁多的样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对于媒介的感知,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介,或者加强自身的塑造,或者适应新的情境的变化,总之媒介的样态以融合或者求新求变的形式也进行了诸多的改造。媒介从此步入后媒介时代。所谓后媒介时代,就是指在网络等的影响之下,各种媒介形式适应新的情境变化而在技术、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而重新建构的媒介世界,它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时代而言,是新兴的媒介时代。
  •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讲述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识,可以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就如同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 购物小窍门

    购物小窍门

    日常购物中的小窍门。米面油料的选购米质量辨别优质的大米颗粒整齐,富有光泽,比较干燥,无米虫,无沙粒,米灰极少,碎米极少,闻之有股清香味,无霉变味。
热门推荐
  • 快穿花妖之男神很燃

    快穿花妖之男神很燃

    她的系统说干掉女主,她就能成花神。emmm……难度有点大,不过她喜欢!花瑶质疑:“男主这么快爱上我,该不会是有什么阴谋吧?”系统:您对您的魅力到底有什么误解?“瑶瑶,乖点,以后只和我一起拍戏!”“想和瑶瑶一起学习,读同一所大学。”
  • 清穿之侧妃也威武

    清穿之侧妃也威武

    南一,一名现代女保镖,一次任务失败,回到三百年前的大清王朝,彼时,她身为大清皇四子的侧室,却意外与皇八子皇九子结缘。她不甘一生困于后宅,屡次逃离,却一一宣告失败。一次次交锋,一次次不舍,最终牵绊住她的心的,是他,亦或者是他们。嫡福晋那拉氏:一个个都是妖精,慢慢收拾。侧福晋李氏:我儿子最多,我地位稳,就算侧室我怕谁。侧福晋年氏:佟依兰,你一辈子也别想争过我,他永远最宠我。南一:我要闯荡江湖,我行侠仗义。。。什么,不行,那我要隐退江湖,隐居山林总行吧。胤禛:别瞎蹦跶了,你只能老实在后院待着。(雷点多,慎λ)
  • 维度进化战争

    维度进化战争

    宇宙的维度开始进化,你的散步将变成时间旅行,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诞生平行空间。虫族储存了肉体进化的知识,人类储备智慧进化的产物。而寒玉在机缘巧合之下踏上虫族之主的道路,不想成为高维生物的附庸。只能统合基因,掠夺基因,掌控时间基因,追随空间的进化而进化,成为维度的顶端生物。
  • 我负债一万亿

    我负债一万亿

    陈克欠了两万块钱的高利,在短短三个月涨到二十万。不过,他不虚,相反,他还有点郁闷,因为负债涨得太慢。他的目标,是负债一万亿。
  • 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米拉奇之战

    米拉奇之战

    为广大米拉奇战记玩家提供。
  • 世事妖志

    世事妖志

    江卿儿等人前往人间历练,可一路上却遇见什么魅惑帝王的猫妖啊,什么杀害少女的画师,杀人挖心的狐妖,什么离奇死亡的宗门弟子等等.....
  • 燕翼诒谋录

    燕翼诒谋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撩爱成瘾:萌妻有点甜

    撩爱成瘾:萌妻有点甜

    C城最帅最多金最有权势的顾景琛喝多了,享用了房间里的美人。夏云浅接到未婚夫的微信,让她去酒店有惊喜结果一觉醒来,浑身青紫的她发现,未婚夫还在国外……从此以后,未婚夫成了别人的,夏云浅却被顾景琛缠上了!
  • 南方有明月

    南方有明月

    女主篇文案:对于第一女候盛皎月的看法,人们不约而同地整理出了以下几点:一.大靖开国231年来第一位女候,真乃奇女子!二.外表气质雍容华贵上战场杀人如麻。三.十八岁不顾名声捡回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四.十九岁大龄未嫁。五.通敌叛国。六.十九岁身死,尸首无踪……当大靖第一女候重生到南水国送到大靖作质子的公主萧连月身上时,女候表示:这一世要干一票大的!罪名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但,我家小剩子长大后真帅!男主篇文案:一次目光交融,她从混沌中抱起了他,夜晚很冷,她身上很暖。以后他缠着她,让她照顾自己,拉近距离。一次偶然回眸,她的眼神冲击了他的心,虽然身处流民之中,但她浑身的气质像极了她。他心道不可能,但却还是关注着她。…“那我唤你阿南,你唤我阿姐可好?”…“这次我唤你阿月。我的阿月。”…“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次我不等你,这一次我陪你,你是我的,我不能让你离开我!”他爱她,一辈子无悔。本文1?1,双洁,作者是学生,不定时更新,了养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