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5500000008

第8章 填补鸿沟(1)

1.相互作用

如果精神与物质这两种实体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所有为了填补这一鸿沟所做的尝试,都是在巩固二元论在哲学中的地位。

一切知识均源于感知,思维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关人类感知和所有知识的最基本问题。当我们探究我们盯着一个苹果看时发生了什么,我们又获得了何种知识?这种知识又有多可靠?物质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的?即便我们不一定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会这样问。然而,一旦这两种存在彼此分立,我们又要如何才能使它们再次联系起来?如果物质和思维各自独立,那我又是怎么看见苹果的?

这种二元论,似乎建立在无懈可击的依据之上,建立在我们的感官和所有偏见之上,因此我们很难推翻它;并且,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史,就是一部不断尝试解决围绕这种二元论的问题尝试史。如果全盘否认二元论,那我们将被迫回到之前提到的四种理论中的一种;当然,那样也无可厚非,不过那就意味着同时否认了物质和心灵的实在性。然而,鉴于我们正谈及常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到一种不需要否认物质或心灵的实在性,也不那么矛盾的理论形式。

常识二元论是唯一一种试图确定物质和心灵二者具有同等实在性的观点,而最大的问题则是解释这个问题:如果精神与物质这两种实体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所有为了填补这一鸿沟所做的尝试,都是在巩固二元论在哲学中的地位。

2.代表性感知

或许有意,也许无意,笛卡尔通过混淆一个词的意思就简单地将物质与精神联系在了一起:大脑里的物质概念和心灵上的精神概念都被笛卡尔称为“概念”,并且不知不觉地互换使用着,二者最终合二为一。

笛卡尔的代表性感知说是填补这道鸿沟最常见也是最早的尝试,甚至其后一些更为严谨的科学体系的创始人也认同这种学说。这种观点以心灵与物质完全不同但同等真实为出发点,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因此,当我看着灯罩时,我看不到存在于空间中的自我之外的物质的灯罩,因为它是物质的,而我的心灵,也就是我用于感知和经验的工具,是非物质的。心灵能够感知的唯一东西就是与它性质相同的东西,即非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根据这种理论,心灵所感知的不是灯罩,而是灯罩的一个精神上的概念,是存在于心灵中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着非物质的心灵所无法感知的物理事物。

或者,如果我们去分析感知灯罩的行为,我们会有如下发现:光从物质的灯罩中散发出来,并反射到我的眼睛里,这就导致我的神经系统发生了一连串的具体事件,最终在大脑中停止,这一系列事件仍是以物质的形式发生的。然而,我还是没有感知到灯罩:对于这一连串的因果效应,我一点儿都感知不到,仅仅因为它是物质的。但这条物质链唤起了(不能说引起,这是整个问题的关键)一种精神上的概念,当然我的心灵能够感知到它,这个概念就代表了物理的和物质的灯罩。我所感知到的精神上的概念,就代表了我无法感知的物理事物。

现在,对于这种观点,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反对意见。第一种反对观点十分明了,甚至有些孩子气:你怎么知道你感知到的概念就一定以某种方式,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你所不能感知的那个物质的东西呢?显然,除了那点儿概念,你对物质的东西一无所知,那你又怎么知道,你脑子里的概念和那个东西是否相似呢?当你感知到一个灯罩的精神上的概念时,你又怎么知道你眼前有一个物质的灯罩呢?它为什么就不是一个茶盘或者大象呢?只要我的感知仅仅局限于精神上的概念,我就很难将它们与任何其他东西进行比较。

对于这种异议,笛卡尔只能求助于真诚仁慈的上帝了,这也再次体现了他的正统思想和传统主义。善良的上帝不会欺骗我们,如果这里真的是大象的话,他不会让我们认为是灯罩的,上帝确保了我脑中的概念代表外在的东西。那反过来,我们又要问了:难道你从来没被欺骗过吗?既然上帝如此善良,那为什么还会有人犯错误?简而言之,错从何来呢?如果上帝善良无欺,我们的感知就理应永远正确,然而,我们的感知也有错误的时候,这又该如何解释?

第二种反对观点则比第一种更为深入。这种观点很简单,它认为,代表性感知说中的感知这一行为,在事实上不能说明任何事情。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物质的物体如何能够对在本质上与其完全不同的心灵产生影响。心灵不能感知物质的东西,它只能感知精神上的概念,而在这种观点中,由于光波从一个物质的物体上反射到眼睛里,从而引起了物质上的因果连锁反应,却又唤醒了这种精神上的概念。其实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就崩溃了,这种概念只能说是被一系列的物理原因唤醒,或激发,或调用,而不能直接说是由它们造成的,因为心灵和物质之间的这种因果联系还未确定下来,还有所争议。然而,这种“唤醒”或“调用”仅仅只是身体上一连串物理的因果效应对心灵的影响吗?

这条物理链和精神上的概念要么有因果联系,要么没有。如果说没有联系,那感知主体面对一个物质的灯罩时是如何感知到它的存在,也就无法解释了;如果说有联系,那一系列物理变化从眼睛到达大脑,进而产生了精神的概念,那就是承认了物质可能作用于心灵,或者说心灵首先能够感知物质的灯罩,并省略掉所有无用的对物理原因和精神概念的复杂判断。认为光波以及随之而来的物理反应导致了精神概念的产生,这种观点不仅是主张心灵会受到物质的影响,也是主张心灵可以当场立即感知到灯罩。

我们不能确定笛卡尔在细节上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但现在也无关紧要。毫无疑问,这是他对于感知这一行为的一般解释;为了填补他整个哲学世界中的这道鸿沟,他已经竭尽全力了。在解释感知这一行为时,“概念”这个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而正是这种混淆解救了笛卡尔。物质和精神之间的鸿沟始终存在于他的整个解释中,他成功跨越这道鸿沟的办法就是采取鸵鸟政策,自欺欺人地避开这一问题。

我们之前的例子中,苹果是物质的,心灵是非物质的,那心灵又是怎么意识到苹果的呢?笛卡尔认为,代表性感知说合理地解释了这一点。苹果引起了我的神经系统的一系列活动,眼睛受到苹果发出的光波的影响,这一系列影响由眼睛传向神经系统,最后到达大脑。这就形成了一种完全物质的印象,有时我们称之为式样或影像,但通常称之为物质概念。然而,我还是没有感知到苹果,因为,正如我所说,我的心灵感知到的并不是桌上那个真实的物理的苹果,而是我脑中苹果的概念。只能是这样,否则我的心灵(非物质部分),就是在感知物质的东西(苹果)了,而这又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物质和非物质是全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的立场很明确。我的心灵感知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概念,但直到目前,对于物质,我们除了头脑中的物质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进展了。

物质的概念和精神的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二者哪个属于非物质呢?它们各在鸿沟的两边,而它们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或许有意,也许无意,笛卡尔通过混淆一个词的意思就简单地将物质与精神联系在了一起:大脑里的物质概念和心灵上的精神概念都被笛卡尔称为“概念”,并且不知不觉地互换使用着,二者最终合二为一。他在物质与精神的巨大鸿沟间,用“概念”这个词建造起一座薄如纸片的桥梁,却没有意识到这座桥能够建多长。这座桥的两端永远无法相接,因为物质还是物质,精神依然是精神,它们从本质上就是南辕北辙、不能统一的。

我们从他急于在人体上找到一个特定部位作为心灵的栖息地这一行为中,也能看出他的困惑。他断定心灵,或者说思维的栖居地并不是心脏,也不是整个大脑,而是人脑更深处的松果腺或松果体。眼睛接收到的双重影像和双手接收到的双重信息,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地方合二为一,然后进入心灵。心灵在这儿,比在身体任何其他地方表现得都要自由,它只有在这儿才能立即发挥作用。但是,一个没有广延的东西怎么能够栖居在特定的地方呢?即使是在松果体或是其他什么地方,心灵又怎么能够意识到物质的东西?还是说,由于松果体的作用,物质和精神通过一种莫名其妙的方法实现了转换?

笛卡尔的这种解释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物质和心灵因果联系的问题——物质的苹果如何造成精神上的变化。这个问题作为笛卡尔哲学中最主要的难题,留给了他的继承者们,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就是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偶因论

偶因论者最普遍的观点如下:心灵不影响物质,物质也不影响心灵,这样两个相互分离的事物间要有所联系是不可思议的,二者互不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看起来似乎确有发生,如果这种影响既不是由特定的心灵造成的,也不是由特定的物质造成的,那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偶因论者的回答很简单:上帝。

现在,我们已经没必要反复强调心灵和物质全然不同、各不相干了。笛卡尔的追随者们已经诚实地面对了这个问题,并得出了合理的结论。如果心灵和物质的本质是不同的,那它们之间就不可能有任何直接联系。一个完全物质性质的苹果,不可能对完全非物质的思维产生任何影响。然而,每次我通过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时,这种联系似乎都必定会存在。这是为什么?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观点被称作偶因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则被称作偶因论者。

这种观点在哲学上遭到的误解远远多于多数哲学观点,但为了公正明了,在仔细审视这个学说和对它的批评之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对这种学说最常见的解读和批评。

偶因论者最普遍的观点如下:心灵不影响物质,物质也不影响心灵,这样两个相互分离的事物间要有所联系是不可思议的,二者互不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看起来似乎确有发生,如果这种影响既不是由特定的心灵造成的,也不是由特定的物质造成的,那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偶因论者的回答很简单:上帝。他们这么说并不是夸张。

偶因论者认为,上帝是世界上所有变化的原因,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这并不是说,上帝在某种意义上要对一切负责,它最终控制着地界上的所有事物,他们想要阐述的远不止这些。偶因论者认为,严格说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发生的动作,都只是出于偶然(偶因论便是因此得名),这是因为在另一个世界中上帝的影响造成了这种对应的动作。例如,在我想要抬起手臂这个例子中,我的想法和我抬手臂这个动作并没有直接联系,两种迥然不同的存在形式之间不可能有这样的联系。然而,我的想法就是向上帝发出进行干涉的信号,因此,上帝这个所有事情的真正原因才使物质世界发生了和我的想法对应的变化。但是,如果心灵和物质之间的鸿沟无法填补的话,这种对应也是无法实现的。上帝是每件事情的原因,一切事情——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上帝在我们心中造成这种观念的偶然原因,这就是偶因论。

对于我们面对的难题,偶因论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反对偶因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种反对,如莱布尼兹所说,这需要一个永恒的奇迹。上帝创造了不可改变且相互之间不可调和的两种秩序,然后又尽其所有时间,用一种神奇的超自然方法让二者重新结合。这种求助于全能的上帝来补救自己一手造就的困境的做法,实在不能说是明智之举,这种奇迹本身就是随意的。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多么不寻常——这种奇迹总能如此频繁地成功实现。当我想抬起左手的时候,上帝不会不小心抬起我的左腿或是其他什么人的左手;或者当我面前放着一个红色的苹果时,我看到的是红苹果而不是白色马车,这确实很奇怪吧。难道就因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所以这些错误才不会发生?那我们又要提出曾经问过笛卡尔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有时候还是会犯错呢?为什么通常能够奏效的奇迹不能一直有效呢?这种奇迹的奏效,靠的是心灵天真地去假设其可能性,而不是上帝。

同类推荐
  •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心路历程的一次梳理——“文化热”的狂飙,研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耽乐,遭遇流俗文化的偏激,创办刊物的磨砺,身处异国的旷逸,农村田野调查的贴地,还有撰写时评专栏时对民气及文化复兴的期待。
  • “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这是一次女性主义的突围。在克里斯蒂娃与阿多诺的浪漫相遇中,在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相互纠缠中,在意识与肉体的和平交往中,语言的囚牢被攻破,理性主义的皇权被废黜,主体性的定义被改写。前主体的“女性”因素重返主体,破坏了“男性”主体的统一,成就了女性特质的僭越。母性的因素取代了文化的父权(男根)基础,女性特质的书写也成为文艺创新的场所,并且走出自说自话的封闭圈,进入广阔的社会领域,成为政治颠覆的主导力量。打开这部严谨而不失可读性的哲学文本,就可以见证这场邂逅的美丽。
  • 大家小书·译馆:西西弗神话

    大家小书·译馆: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谬”。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不是作为结果,而是作为起点来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人的存在进行探索。这正如西西弗的命运,他受到诸神的惩罚,要不断将滚下山的巨石一次次推上山顶,西西弗明知自己是徒劳,但依然推巨石上山。他的行动本身就是对荒谬的反抗,他清醒的意识就是对自己幸福的感知。
  • 柏拉图的惩罚理论

    柏拉图的惩罚理论

    本书是对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道德思想的一个扩展性研究。作者从主体间道德与主体道德的角度梳理,分析了柏拉图政治哲学中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重要问题——即惩罚问题。在考察了惩罚与希腊的传统价值类型之间的关系后,作者结合柏拉图的道德理论先后论述了赔偿、阻遏、改造与报应等思路在其惩罚思想中的地位,并从其惩罚理论中存在的改造与报应之间的张力结构中发掘出了柏拉图的惩罚理论所开创的古典政治哲学教化意义——从主体间到主体的政治道德教化。
  • 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随笔之一,也是在国内最负盛名的作品,其读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在文字之间体现了叔本华的人生观。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热门推荐
  • 胎金两界血脉

    胎金两界血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法监控

    无法监控

    酝酿了许久的计划,终于在今晚将要实施,这令他兴奋而紧张。二年多以前,褚长发设计了一个自认为很完美的方案,准备将单位金库里的钱取出一部分自己用。目标是百万,他认为这个数额合情合理,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称不上贪婪。计划应该说是很细致的,他的准备也很充分,可就在他准备着手实施时,上面突然来了指示,为了减少资金占用率,各分行每天要将小金库里的现金上交到市行大金库里,进行统一管理。这也就是说,褚长发如果按原订方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实施,最后打开金库门,他面对的将是一个空房间,一毛钱都不会有。
  • 狼性的法则

    狼性的法则

    《狼性的法则》全面阐释,深度分析,做了有观点、有价值的评述。从狼性坚韧、狼性无畏、狼性多变、狼性准则、狼性心态、狼性追求、狼性忍耐、狼性狂野、狼性残暴、狼性纪律、狼性智慧、狼性团队、狼性沟通、狼性好奇、狼性专注15个角度,有深度有力度地展示了狼道智慧。
  • 慢下来的幸福:别让聪明阻挡了快乐

    慢下来的幸福:别让聪明阻挡了快乐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我们整日在浮躁现实中奔忙,追求的最终归宿正是幸福。然而每当被问及是否幸福这个问题,却鲜少有人会给出肯定的答案。在许多人眼中,幸福等同于财富、权利、地位,因此,只有足够聪明的成功人士才称得上幸福。殊不知,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聪明并无法帮我们找寻捷径,有时甚至还会成为阻碍幸福的“绊脚石
  • 女尊王朝的纨绔公主

    女尊王朝的纨绔公主

    ≮群号:1030746490≯北里顾兮,凉月国唯一的正统公主。她生性活泼好动,一天不出宫就憋得慌。世人都说公主是混世魔王生性凉薄,以后的驸马爷可得遭罪了。谁能想到公主成年得到封号后第一次娶妻就娶了个侍卫?[阿野篇]“阿野,你躲我干什么?”“妻主,我……我只要名分,您不必假戏真做。”“……过来。”[陈子秋篇]“顾兮,我回来了。”“为什么当年不告而别?为什么又回来了?”“想你了。”[子旭篇]“你既不肯信我,多说无益。”“你真以为我不敢动你?”“任凭公主处置。”[楚离辞篇]待定
  • 我真的是大老板

    我真的是大老板

    一个悲催的产品经理,挨了暴躁的程序员老哥一拳,意外重生2012年,开发独立游戏赚取第一桶金,抢占短视频赛道,进军AI人工智能行业,打造出一个万众瞩目的民族企业。他的绰号在媒体上疯传:翘课小王子,终极学霸,南大吴彦祖,技术大牛,投资鬼才,最爱读书的企业家……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还不如自己当大老板!日常水群:976170247~
  • 财务会计(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财务会计(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经济与会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从20世纪至今,紧跟世界经济的步伐。财务会计在会计教学中意义重大,财务会计之道,尽在此书。
  • 暗黑者四部曲(全4册)

    暗黑者四部曲(全4册)

    郭京飞主演系列网剧《暗黑者》原著小说,中国高智商犯罪小说扛鼎之作。企鹅兰登天价购买英文版权,继《三体》之后再掀海外阅读热潮。要战胜毫无破绽的高智商杀手,你只有比他更疯狂!凡收到“死亡通知单”的人,都将按预告日期,被神秘杀手残忍杀害。即使受害人报警,警方严密布下天罗地网,并对受害人进行贴身保护,神秘杀手照样能在重重埋伏之下,不费吹灰之力将对方手刃。所有的杀戮都在警方的眼皮底下发生,警方的每一次抓捕行动都以失败告终。而神秘杀手的真实身份却无人知晓,警方的每一次布局都在他的算计之内,这是一场智商的较量。看似完美无缺的作案手法,是否存在破解的蛛丝马迹?所有逃脱法律制裁的罪人,都将接受神秘杀手Eumenides的惩罚。而这个背弃了法律的男人,他绝不会让自己再接受法律的审判……
  • 阴阳炼天决

    阴阳炼天决

    一个来自小村庄的猎户,痛恨妖兽,原本平平无奇的他却意外的得到一对名为阴阳之源的至宝,从此一个不同的世界在他面前展开……可是最后他却发现,自己钟爱的世界只是……云之将变,风雨自来天之将变,妖孽横行我——云天,斩妖、诛邪、战天、灭仙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