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7000000017

第17章 文苑探幽(1)

1.关于鲁迅的“多疑而易怒”

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由于艺术形式规范的不同,同样一个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的想像中会有不同的样子。例如,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诗人白居易看来是永恒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的是强烈的爱情不受空间限制,不管上天下地,都不会发生变化;“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说的是真挚的爱情不受时间限制。这和苏格兰诗人彭斯在《一朵鲜红的玫瑰》中说的爱到“沙子石头都熔化,海都枯干了”,是一样的意思。我在那篇文章里强调的是在诗人看来,情人所说的话都是真诚的,故“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其语义的表层和深层是一致的,这种表层与深层语义的统一,是诗的概括性(对人的热情的概括)决定的,与诗的形式规范是一种对位,所以是动人的。但是在小说里就不同,如果作家让他的人物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心口没有误差,就不但没有性格,而且连场面都很沉闷了。

现代小说家强调对话和潜对话,演员强调台词和潜台词,人物的口头语言和其内心动机都要有错位才能动人。因此,鲁迅当年一度想创作李隆基、杨贵妃的长篇故事时,就认为:

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暧昧)关系?所议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是心里已经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情是已经完了!”到了马嵬坡下,军士们虽说要杀她,玄宗若对她还有爱情,哪里会不能保全她的性命呢?所以这时候,也许是玄宗授意军士们的。后来到了玄宗老日,重想起当时行乐的情形,心里才后悔起来了……这是鲁迅亲口对郁达夫说的,郁达夫记录在《历史小说论》中。

在我看来是小说形式规范,尤其是小说对话的艺术法则推动着鲁迅作出对人物这样的理解。

近日读王晓明教授在上海和台湾先后出版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其第九章中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王晓明认为这是因为生活逼得鲁迅先生“多疑而易怒”,对李、杨之事,他也是如此。鲁迅在给老友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在爱情浓烈的时候,哪里会想到来世呢?”王晓明这样评论鲁迅的这一论断:

对人心阴暗面的挑剔,似乎也太厉害了。我以前读他的文字……常常佩服他这种特别“毒”的眼光,有时候甚至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练出这样的本事。可我现在觉出了事情的另一面,他这副特别的眼力正是一个危险的标记,表明他在怀疑人的思路上已经走得相当远了。

王晓明认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望和五四运动的分化。“他对现实的改革越来越不抱希望”,对年轻一代也越来越有“戒心”。与周作人反目,又使他“不会再轻信骨肉之亲”。“他甚至将母爱视为一种累赘”,因为这种爱给了他一个既没有情感,又没有肉体关系的妻子(朱安女士)。“在茫茫天地之间,上下左右,竟看不到一样东西,可以寄托生存的意义。”这正是《野草》写作时期,这一章就叫做“从观到虚无”。

王晓明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才三十几岁。我不由得惊叹,他从哪里练出这种老辣的文章和无情的洞察力!

但我又不得不有所保留,他至少不太全面,忽略了鲁迅在思想批判和启蒙方面的伟大业绩;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王晓明忽略了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的特殊艺术眼光。如果他像诗人白居易那样去理解长生殿夜间密语,作为小说家,那不是太天真、太浅薄了吗?如果我们以为他这样看太阴冷,太多疑,不信任何人,那么在《阿Q正传》中不是更阴冷吗?都绑赴刑场了,还是那么麻木,还要出风头喊什么“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好汉)”。这不是更绝望了吗?但是决定阿Q这样想,这样感觉,这样喊叫的,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生活,也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的思想,还取决于喜剧性的形式感。

以喜剧的形式写悲剧的结局(把枪毙叫做“大团圆”)有一个不可须臾忘却的原则,那就是以悲为喜,用荒谬绝伦的特殊逻辑把人物推向可笑的极点。

如果不让阿Q可笑,非得像祥林嫂那样不胜悲戚,孤独地死去不可,不是在艺术上自我禁锢吗?至于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关系,在白居易的抒情诗中,情感是永恒的。归根到底;艺术之美不同于哲学之真的地方就在于不仅仅是主客观的直线对称关系,而是主客观和形式的三角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处理是有难度的,就是大艺术家一不小心也难免有败笔。

2.诗人眼光和小说家眼光的交织

我想,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研究不但在他为文的当年是相当深刻的,他的眼光和见地即使在今天也使年轻的研究生们惊叹。但是今天我之所以重读《历史小说论》,并非为了他的论点,而是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所引用的一条很值得重视的材料。他说:

朋友的L先生(指鲁迅)从前老和我谈及,说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

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是心里已经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情是已经完了!”到了马嵬坡下,军士们虽说要杀她,玄宗若对她还有爱情,哪里会不能保全她的性命呢?所以这时候,也许是玄宗授意军士们的。后来到了玄宗老日,“重想起当时行乐的情形,心里才后悔起来了,所以梧桐秋雨,就生出一场大大的神经病来。一位道士就用了催眠术来替他医病。终于使他和贵妃相见:便是小说的收场。”

这条材料所说的事实,在冯雪峰的《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中提到过,鲁迅在给山本初枝的信中也有过类似的意思,大意是:1924年因为想写关于唐朝的小说,一到西安去了一次。可见,鲁迅这个念头动了很久,创作的冲动很强烈,很可惜。这篇小说并没有写出来,而且连带着这条重要的思想材料也被研究者们忽略了。

从这条材料看来,鲁迅对于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恋爱关系的看法和脍炙人口的《长恨歌》大相径庭。粗粗看来,这仅仅是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所致,但仔细研究其间的差别,则不然。在白居易看来那最富诗意的是生生死死、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永恒不变的爱情;可是在鲁迅的眼中恰恰是爱情已经不可挽回了,已经死亡了,而且在关键时刻被出卖了的表现。至于后来的天上人间的寻觅,只不过是神经病和催眠术(骗术)而已。很显然,在诗人白居易眼光中,以情感的永恒来强调诗意的地方,在鲁迅看来恰恰是情感走向反面、绝对杀风景、毫无诗意可言的地方。

白居易和鲁迅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理解,恰恰是诗意和反诗意的、追求诗意和逃避诗意的矛盾,在诗人看来感情的永恒,是令人震惊的,叫人感动的;可是在小说家看来,一见钟情,心心相印,不但毫无性格可言,就是连情节也无从发展。如果两个人不闹别扭,不发生摩擦,则永远是心灵的表层现象,两人的性格恰恰是潜藏在深层之中。

形式主义者斯克洛夫斯基分析了一系列小说之后,提出一个爱情小说的模式:当A爱上B时,B觉得她并不爱A;在A经过努力,使B终于感到她已经爱A时,A却觉得不爱B了。这不是心心相印,而是心心相错,不但可在成熟的古典小说中,而且可在现代、当代的小说中得到广泛的印证。它不但可以解释安娜.卡列尼娜与伏伦斯基的关系,而且可以解释美国的小说《飘》中男女主人公的关系。说起来有点奇怪,那些写得越好的爱情小说,男女主人公往往越是陷于互相折磨的恶性循环之中。相反,如果男女主人公一点矛盾也没有,没有心口误差,没有动摇和变态,小说就没有什么看头了。然而在诗中,特别是在古典诗歌中,情形则恰恰相反,所以在诗人白居易看来,唐玄宗在“七月七日长生殿”讲的话是心口如一的:这一辈子爱不够,下一辈子再爱。可是在小说家看来,这只是情感的表层(如容格所说的“人格面具”),其深层的意思则是:宣布今生甚至永远爱情的死亡。在汉堡,我把这个意思说给一个已经加入了德国籍的朋友听。他认为鲁迅比白居易深刻,白居易骗人,但骗得人很舒服,鲁迅不骗人,可人觉得不舒服。他年轻的儿子却说今天在西方已经没爱情,因为谁也保不定谁在什么时候会变,所以德国青年不想结婚的越来越多。他们就是怕固定的婚姻把情感变幻的自由束缚了。当然在德国仍然有人在结婚,这说明,他们仍然相信情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许可以这么说,那些不愿结婚的是属于小说家类型的,而愿意结婚的则是属于诗人类型的。据说在德国二者各占其半。

就我而言,我倾向于小说家的眼光。如果感情真是永恒不变的,那又何必要结婚呢?结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契约;契约就是用法律的强制来束缚感情的,在非不得已的时候,不能放任情感的变化,一旦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同时要准备付出代价。

3.关于鲁迅内心的“绝望”和“虚无”

长期以来,我对大陆的鲁迅研究有偏见,这大概源出于我病态的自尊,总觉得把自己全部生命奉献给一个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明星还是圣人,代价太过昂贵。同时,又有点扭曲的自卑,极不愿以研究巨人而抬高自己。再说,论材料,连日记和书信都早已公开发表了;论观念,虽然五花八门,但都逃不了对他的赞美和崇敬。

我自然十分崇敬鲁迅,大家一窝蜂地赞美他,已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合唱,我就觉得少我一个也无妨。最近听说有本《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写的,还列入有关部门推荐给“希望工程”的中小学生阅读的100本书之中,这就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关于鲁迅的传记,已经见过好几本,不乏和鲁迅同时代的当事人或晚于鲁迅的前辈参加编写的权威本,为何都不能人选,偏选中这个在鲁迅死了差不多20年才出世的年轻人的作品?

一看那序言就有点震动:他立意“为鲁迅写一部传,一部凸现他精神危机和内心痛苦的传”。鲁迅的形象向来是与耀眼的光环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王晓明却暂时撇开人所共知的外部的光华,去细致地解剖他内心的“痛苦”。这不是一部我们习惯了的社会学的传记,而是一部充分个人化的精神的“苦难的历程”。王晓明在《阿Q正传》中看到的是“痛苦”、“居高临下的批判”和“深陷愚民重围的不自觉的紧张”,而鲁迅自己的呐喊,如一箭射人大海,不能激起浪花的“悲哀”。在“他对历代专制统治的轻蔑背后”,有的是“思想和文字远远敌不过屠刀和监狱的沮丧”。而在他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对魏连殳、吕纬甫一类颓唐者的批判中渗透着“他对自己的深刻的失望,对心中挥赶不去的‘鬼气’的憎恶”,在他“斗士”的姿态中有隐藏得很深的“文人习气”。在王晓明看来,鲁迅一生始终没有摆脱过对未来的怀疑,对希望的“绝望”,乃至“虚无”。甚至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对运动能起多大作用仍持悲观的估计。他在1920年给朋友的信中说:“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之现象而已。”这本不是什么秘密,明明白白地写在《呐喊》的《自序》之中。他和金心异(钱玄同)的争论,集中于希望的有无,他本以为醒了,“铁屋子”不一定会打破,徒然增加醒者的痛苦。而金心异则以为,既然有人醒了,就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最后他妥协了,对于希望之有无,他内心保留着,而在行动上,他则遵奉先驱者的将令呐喊。“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干脆戴一副面具。”所以王晓明写五四时期的鲁迅这一章的标题就是《戴着面具的呐喊》。

王晓明虽身为新派评论家却不像另一个“晓明”(陈晓明)那么锋芒毕露。他作心理的微观分析,许多为僵化的流行观念所掩盖的奥秘为他犀利的目光所洞察。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历史的文化心理的还原方法,与我常用的审美感知和价值的还原方法有一点不同。正因为这样,他对历史人物深层潜在心理的洞察,往往令我有发现的喜悦。这部著作无疑是在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有关鲁迅的学术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虽然书出版在1993年底,但至今仍未引起争议,这颇令我纳闷。也许自《废都》出版以后,我国学术研究的宽容度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些把不同学术观念的争论上升为政治批判的做法已经没有市场了。

我倒是认为王晓明的著作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

首先,他对鲁迅的思想艺术成就的分析就不很充分。他过分着重于鲁迅的内心世界,把那《野草》式的“怀疑”、“绝望”、“虚无”充分加以强调,我们固然不可否认其确凿性,但是这并非鲁迅的全部。

其次,他的价值取向似也有偏颇之处。他在序中强调:写下所理解的鲁迅的一生,“已经不止是指向他人,也同时是指向自己。或许我最后写下的,已经不止是对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理解,也包含对我自己和这个时代的理解了”。这就有点“我的批评就是(表现)我”的味道。

王晓明对于鲁迅当年的“绝望”和“怀疑”以为是出于“愤激”,在我看来,这里还有一种对不能实现的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未来的超前性的焦虑。

听说此书台湾已出版,日后如能弄到,比较其中的异同,一定是很有趣的。

同类推荐
  • 十字军骑士

    十字军骑士

    14、15世纪之交,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百般蹂躏波兰,残暴卑劣的行径激起从王公到平民的强烈仇恨。著名骑士尤兰德为救女儿达奴霞,只身闯入虎穴,被十字军骑士灼眼割舌剁臂,达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双双饮恨身亡。深爱着达奴霞的年轻骑士兹比什科身负国恨家仇,汇集到反抗十字军的民族洪流之中,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
  • 东溪乡

    东溪乡

    书中分《青春寄语》《诗歌习作》《灯下漫笔》《夜读辑录》四部分。
  • 人是可能死于羞愧的(遗稿节选)

    人是可能死于羞愧的(遗稿节选)

    萌萌一生可说是中国近百年经验的化身。她本能地拒绝拿西方的知识学套制中国的经验。尽管她面对学术体制不得不借用西方的思想范畴揭示自己的生活经验,但她始终恪守“回到经验本身”的敏感与忠诚,因而她总能保留经验“例外”的“问难”形式。“人是可能死于羞愧的”便是萌萌生命的“最后一问”。
  • 老舍评传(增补本)

    老舍评传(增补本)

    本书着力于以丰富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说明,贯穿老舍文学创作始终的,作者在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饱蘸着自己对于作家的深厚感情,对于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细密体认,从上述这两个方面的视点切入作家,给我们送来一份富有创见的回答。
  • 野果(第2版)

    野果(第2版)

    这本书中,梭罗以近乎日记的形式详尽描述了散步途中见到的各种野果,记录它们的开花、结果、成熟,果子的颜色、形状、味道,以及与昆虫、松鼠、鸟之间的关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梭罗在其中倾尽了心血与深情,虽文字朴实无华,却深情款款,深藏哲理,在1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他对大自然满怀神圣感的热爱。
热门推荐
  • 重生进化史

    重生进化史

    这世间,有这么一个人,从不说我爱你,却做了无数件爱你的事情◆◆冰山忠犬与腹黑女王的重生进化史◆◆她是天之娇女,万般宠爱于一身他是可悲的私生子,伴着母亲的鲜血走进了残酷的家五岁那年的相遇,她成了他内心最柔软的记忆而他,却始终走不进她的心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她痴心错付,终至家破人亡到头来,肯陪她生死不离的,只有他一人。*她从沉睡中醒来,心心念念地人全都在原来她重生了,重生回到那个一无所知的18岁这一世,她,指天发誓,再不让任何人伤害她所爱的人北然,我从绝望归来,以后,换我守护你,可好?
  • 这位大佬有点强

    这位大佬有点强

    一觉醒来,叶萌发现自己突然无敌了……一个鼻青脸肿的反派哭着说道:“各位各位,你们千万别招惹那个人啊,那位大佬好恐怖的……”
  • 假如人生还剩七天

    假如人生还剩七天

    “这回考了多少分?”“够你吃不够?”“还有几天就要高考了?”“你能不能争口气?”......“啊啊啊啊~~我不想高考”
  • 黑枭心尖宠:女王,请落座

    黑枭心尖宠:女王,请落座

    遇上一个集腹黑狡诈无耻厚脸于一身的男人,还明面抢她的钱,黎铭的最大目标就是拿钱砸死他!某人立即转身捧着成捆现钞高抬双手,“女王请。”全世界都知道,霍泽枭将黎铭放在心上宠着疼着。他甘愿成为服侍她、爱她一生一世的人!(本书又名《女王养成记》、《妻奴是这样练成的》、《男主节操何在》)【新文新风格,不定时更新,可先收藏养文】1v1,男女主身心干净,绝宠文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故事会(2016年11月上)

    故事会(2016年11月上)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仅有114个页码、32开本的杂志,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五。
  • 农门医女种田忙

    农门医女种田忙

    推荐新书《重生七零团宠娇气包》请多多支持! 一朝睁眼变农女,家徒四壁没钱没米,江渔眠脑中只有一个字:穷,很穷,非常穷…不过,空间在手,天下我有,从此发家致富,手撕极品,脚踩渣渣,护着自己的家人。?就在她干劲十足,金山银山揽入怀的时候,却有了新烦恼,特么,每天翻她家窗户的小子,怎么阴魂不散??本文一对一,男女双洁,虐渣极品应有尽有,欢迎跳坑。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努力修成仙鱼的日子

    努力修成仙鱼的日子

    锦鲤文,修仙文,无男主
  • 弦断如泣不成歌

    弦断如泣不成歌

    一念繁华一念灰,处处繁华处处锦。一念成执,寸寸相思寸寸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