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1400000015

第15章

少年维特,长眠大寨

历史诡谲

本文标题,娴于现当代文学史者,不难会意。它所表的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当其在世时,向为文界泰山北斗。是的,他便是郭沫若。

“少年维特”,指《少年维特之烦恼》,由郭沫若于1922年首译为中文本。“文革”期间我在十三四岁时读到。此为我个人阅读郭沫若之始。

“长眠大寨”,则是郭沫若1978年所发遗愿,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的话。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对他的了解的结束和终点。

由于后几十年的表现,长期以来,郭沫若的形象在我们脑中已经固定,我们久已习惯他高度政治化的言行与身份。长眠大寨之举,虽然很有些戏剧式的突兀,实际上我们却并不如何诧异,反觉得这与他一贯表现正好丝丝入扣。

可是有一天,闲暇中清理自幼的读书史,评估当年所读书籍,哪些对于自己发生过重要影响,因而想到了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其时文禁森严,找到此书既不易,阅读也是在隐蔽状态中秘密地进行。在那种现实下读《少年维特之烦恼》,给人以特殊的刺激,以及特别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书中世界与窗外世界,完全是两个天地。我还记得,翻开书页,便有绿蒂曼妙幽婉的造影,以及带着典型郭沫若文风的译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诗句,温暖了我,为人的幸福与感动所充满。当时,如此触动我的只有三本书,此书之外,另两种是《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红楼梦》。它们十分感性地唤起我作为人的觉醒,并在体内种下从精神上逐渐逃离“文革”影响的诱因。

那时不曾去联想,此书译者、把这样一本书译得如此传神而情真意切的那个人,正在现实中做着大相径庭的另一种表演。但是,多年后的自我清理与回忆中,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刹那间,不禁微微一颤。我被历史的诡异击中了。

我意识到,翻译《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郭沫若,已经被人淡忘。这种忘却,根本地来自于他本人多年持之以恒的涂改、掩埋和删除。他写作并发表了大量与其当年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社会舞台上频繁展示着精神迥异的姿态,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郭沫若,并且最后也作为这种形象留在世人脑中。

对此,最佳了解渠道,并非报刊上四平八稳的论文,而是朴实率性的网上议论。在无须装腔作势的网络环境下,对郭沫若其人,每个人似乎都有不费踌躇、不假思索之感,迅捷亮出自己的判断,并且,几乎没有相反的声音,认识出奇一致——紧跟形势、为文造情、曲意奉承、高度政治化。看来,郭沫若强烈渲染着自己的一种形象,人们则接受了他的渲染,由此达成共识。

这也难怪,毕竟郭沫若花了三十年来做这种功课。1966年4月14日,他在人大常委会发言,表示“要把自己写的东西全部烧掉”。7月4日,在另一场合,他重复并解释了这个意思:

我检讨了自己,我说用今天的标准看来,我以前所写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严格地说应该烧掉。这是我责任感的升华,完全是出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亚非作家团结反帝的历史使命》,《人民日报》1966年7月5日)

现在,很多论者认为,这个表示是违心、不得已,或出于逢迎。我不这么看。某种意义上,郭氏所谓“责任感的升华”、“出自内心深处”,有相当的真实性。古云,听其言而观其行。“用今天的标准看来,我以前所写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考诸解放后的实际,郭沫若不独这么看,也确实这么做,他完全按“今天的标准”进行跟“以前”不一样的写作。他用新的写作不遗余力重新打造了另一个郭沫若。这是一种掩盖,一种意在忘却的改款。很多文人都曾自悔少作,但郭沫若的情形截然不同。他的自悔少作不关乎浮薄肤浅,而是因为跟“今天的标准”相距太远,以至是隐忧或威胁。假如烧书当真能把过去埋藏,他将求之不得,可惜不能。于是,只好以另一种办法予以挽救,那就是洗心革面,把“以前”的写作,从精神、风格以至语言上,痕迹彻底抹去,丝毫不留。这是另一种“烧掉”,比之于真实的“烧掉”远为干净,就像他昔年诗中讴歌的“凤凰涅槃”著名意象一样,灰飞烟灭,浴火重生。

细细体会,这里面竟有极顽强的意志。如今,众口一辞以为郭沫若品格懦弱,我又觉得大谬不然。像这样能在烈焰燎灼之下,忍受皮焦骨化之痛者,岂得谓之不勇?尽管不是肉身赴汤蹈火,但是须知对于一个以思想和艺术为其生命的文人来说,内心煎熬的痛楚,远胜于肉体。郭沫若忍了一般人所不能忍,终于大获成功,不独令人们彻底习惯了那个“现郭沫若”、“后郭沫若”,甚至彻底忘却了那个“原郭沫若”、“前郭沫若”,不仅无条件相信了他“长眠大寨”的渴望,而且根本不再想起“少年维特”的情怀。我自己即曾入其彀中,直到排除时扰,重新面对当年他由《少年维特之烦恼》带给我的触动,才恍然发觉那个被锁在深宫的原郭沫若。

有关郭沫若的评价,目前情形约可概为二点——官样学者的回护与辩解,网上民议的贬损与鄙夷;要之,皆不出乎优劣、善恶之争。恕我不恭,这种层次的口舌早该扬弃。郭沫若对于我们的价值,根本不在怎样确定他个人的荣辱得失。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象征,是走出“老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缩影。若秉持此等认识,我们何须为之回护与辩解,亦怎可以贬损与鄙夷为满足?而必以原本的事实,求客观的讨论,真切揭橥历史境状,藉以从中得到镜鉴。

自杀之勇

举一简单的例子:郭沫若一度厌世,以至于认真考虑过自杀的事情。这样的情节,有多少人知道呢?或者,就算知道,又有多少人加以注意,而结合到对他内心的思考呢?大概既不多,也很不够。然而,这里面包含着多么重要、值得思考的信息。至少,从他晚年回眺昔日,你将明白时间对一个人的改变,可以如此脱胎换骨。

事情是确凿的,时间在1916、1917年之间。1922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民国五六年的时候正是我最彷徨不定而且最危险的时候。有时候想去自杀,有时候又想去当和尚……我时常问自己:还是肯定我一切的本能来执着这个世界呢?还是否定我一切的本能去追求那个世界?(《太戈儿来华的我见》)

首先令人惊奇的,我想,是像郭沫若那样一个人居然曾经涌起过自杀或出家的冲动!不消说,这跟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脑子里固定下来的郭沫若,对不上号。后三十年内,他所有的表现,不论为人为文,哪一桩哪一件不给人以印象,那么趋利避害,那么妥为自保,乃至连“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做不到?依这样的表现,只怕全国一半文人当了和尚,里面也不会夹着一个郭沫若。然而,民国五六年的郭沫若,确确实实考虑过自杀或者出家哩。

那么,是当时他遭遇了什么实际困境,迈不过去,因有此弃世之念么?查现有资料,并无这类踪影,而且以对郭氏研究程度的透彻来看,以后大约也不会有这种资料发现。稍稍与此有那么一点关系的痕迹,大约是独自来到日本两年,有些孤寂。不过,当时这孤寂其实已经过去,因为1916年8月郭沫若刚刚结识佐藤富子(即其第一位妻子安娜,他也常写作“安那”),随即热恋;当然,这场异国恋招致父母反对,可能让他心绪有些不佳;另,他当时曾作《寻死》一诗,诗云:

出门寻死去,孤月流中天。寒风冷我魂,孽恨摧吾肝。茫茫何所之,一步再三叹。画虎今不成,刍狗天地间。偷生实所苦,决死复何难。痴心念家国,忍复就人寰。归来入门首,吾爱泪汍澜。(《三叶集》)

也没有非常具体的线索,揣“吾爱泪汍澜”语意,好像与恋人有着什么关联……可无论如何,这一切单从实际角度论,都算不得面对不了的困苦,应不至把人逼上绝路。

从根本意义上,他涌起不能排遣的自杀或出家的冲动,不是为现实所迫。其奥秘,其实郭沫若已然自行道出:“我时常问自己:还是肯定我一切的本能来执着这个世界呢?还是否定我一切的本能去追求那个世界?”这番忖度,我们会不会有点似曾相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就是《哈姆莱特》第三幕的这句台词,郭沫若需要破解的愁苦,是否与此神韵暗通呢?就其抽象和高远论,我以为是。

民国五六年的郭沫若,与早他三百来年一位英国诗人笔下的丹麦王子,陷在一样的精神困苦中,并且,都由这困苦所引导而将思维伸向生命存在意义的顶端。不必怀疑,郭沫若既有此气质,也有这心力。假使对其少年、青年时代足够了解,都可看出他确乎天生具有诗人和哲人的禀赋;他对于生命的痛感异常敏锐而且丰富,单就这一点说,他甚至是国人当中极稀有的一个。

今天许多人,二十四五岁之际仍自视为孩子,郭沫若却已叩问生命最后一道闸门——对于他的自杀、出家之想,从各方面观察,我们可以下一结论:那其实是他自我觉醒以及从浑沌中挣脱、蜕骸去茧的标志,是生命之树破土而出之际的一番痉孪。最有力量的证明莫过于,《女神》的创作,恰恰始于1916年秋。

欲望蓬勃

我们把视线推得更前,去探访他的少年时代。

对于中学时代,郭沫若曾以下语自评:“在学校里爱闹风潮,在学校外爱惹是非”。他愿与之为伍的,从来不是本份的孩子,却总与“校内校外的不良少年”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一卷,沫若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第109页)岂仅是“为伍”而已,他自己便是骨干的一员。他所在的嘉定府中学,当时有几个以顽劣荒嬉闻名全校的学生,被冠以“八大行星”的浑名,而我们未来的大文豪正是其中一颗星宿,就像梁山水泊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样。

何止是中学时代,早在小学,郭沫若便“成长”为一个游冶浮薄、无所不为的浪荡子了。入学不久,就与人合伙干了一回恶作剧。校内有一座雕像,是个光屁股的男孩,头上顶着瓜皮帽。郭沫若们发现,拿掉帽子,有一小孔,以水灌之,则由“玉茎”泻出。“这不消说就是从前的和尚对于祈求子息的人的一个骗钱的工具了”——

这一个发现激起了小小的偶像破坏者的义愤,我们开始推倒那些偶像,更向它们洒起尿来。后来经施主们提出抗议,更在木栏外筑了一道板壁,我们便无从进去了。(《少年时代》,第75页)

“激起了小小的偶像破坏者的义愤”云云,当属虚衍之辞,其实就是受了那“玉茎”泻水的激发,自己也生出排泄的冲动,兼有比试一番的含意。对此,弗洛伊德早有解释的。

郭沫若说,小学的第一学期,虽然“没有完全丧尽我自己的儿童生活的天真”,但已“经过了性的觉醒”。(《少年时代》,第70页)他于这方面的一个令人刮目的壮举,是竟然以青涩之龄就尝试与妓女亲近。“城内府街的中部有一条死巷名胭脂巷。这是有名的卖淫窟。”某晚,由几个同学邀约,郭沫若“踌蹰了好一阵”,终于克制不住好奇心,进了胭脂巷。只是出于害怕,“心脏非常的悸动”,“不上五六步”,一掉头又跑了出来,未果而退。但是,后来他终于实践了一回。那在一家姓杜的酒馆,老板娘便是一名私娼。郭沫若常去,不单饮酒,也摹仿年长同伴的“调笑”,“姓章的调笑她,我也跟着调笑她”——其实他还不过是半大孩子。发展下去,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郭沫若,居然“跑去坐在她的怀里”。反倒是老板娘不失仁义,批评郭沫若:“小先生你还年青,你不应该跟着他们学。他们把你带坏了。”郭氏闻言,“感觉得她就象我的一位老嫂子一样,警惕了起来。”(《少年时代》,第101页)大约是领受了教诲的意思吧。

归根到底,他这人生命力极旺,天性恣肆,情怀丰盈、荡佚,行起事来就有些“任性不羁”(《晋书》评阮籍语)。这其实是天真的表现,心有所感,即投诸行动,而不稍加阻碍;至于那些事情其中的各种含义,他实在并不了解,亦未深想。

较诸去私娼怀里坐一回,少年时代郭沫若最怪异处,我们今人看来或为另一事——同性恋。

以他本人的记述,这种事至少发生过两次。一回在小学,一回在中学。小学的那个恋者名叫尚志。他形容他:“他的面貌、言语、行动,都带着一种驯静美。”他评论他们的关系:“我们却是非常亲密,比兄弟骨肉间的感情还要亲密。”他描写对于尚志的第一眼:

我立在高坡上看望他们。那时有一位很驯静白晳的少年从那草地走上坡来。他穿的是青洋缎的马褂,葱白竹布的长衫,我一眼看见他就好象接近了一个很清净的存在一样。他比如就象一个水晶石.隐隐含着有一段冷意,但这是很有含蓄的一种冷意。(《少年时代》,第76页)

他们之间情意,越乎友情而达爱恋程度,是无疑的。有力的根据是,郭沫若已为尚志有了“吃醋”体验,而尚志则曾怀疑郭沫若感情不够纯洁、意图破坏他的贞操(这在他们有个术语,叫做“偷营”,详《少年时代》第79页)。

但是,好像与尚志的恋爱,一直是纯精神的。中学的那一次则不同,有了肉体的接触。

同类推荐
  • 中国豆腐

    中国豆腐

    林海音讲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
  • 野狼的嚎叫

    野狼的嚎叫

    玛兰沁夫说得没错,我这“点点”的确是只狼。1990年,我从同学那儿换来一条苏格兰牧羊犬,这“小姑娘”才半岁就有小牛犊子那么大。它尖尖的头和宽宽的肩,披着一身褐色长毛,肚皮和腿却有一袭雪白短毛。我打算给它物色个如意郎君,就找养父给出个主意。他说起早年村里有条雌藏獒,发情的时候,一到夜里就往草原深处跑。
  •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五一先生诗集

    五一先生诗集

    吴卫祖先生,字越,号鄙夫,别号怪癖、西伍、辛卯兔,又号五一先生,一九五一年生。江苏江阴申港西伍村人。爱博览、好云游、广交友。兴趣广泛,尤嗜盆景、书法和文学艺术。
  • 后来我们说

    后来我们说

    青春是什么,也许青春是我们不禁意间丢失的那块橡皮,也许是被风胡乱吹起的头发。也许是阳光从树缝里撒下,也许是河面颤抖的莲花。青春是美丽的故事,是我们说不完的诗……
热门推荐
  • 狂后倾天下

    狂后倾天下

    他是被罢黜到八荒之地的王,无权,无势,终生不得回京,但谁又能知他手握精锐雄兵,一朝崛起,八方震惊。她是被毁家灭国的落难公主,有才,有貌,手无寸铁之力,但谁又能知她精于文韬武略,锋芒初绽,天下侧目。世人皆道他冷酷,无情,却不知他最为情深,爱她之心始终如一。世人皆道她铁血,疏狂,却不知她最为重情,恩义情仇历历分明。他说:“她是天上的鹰,谁也不能阻断她展翅飞翔,哪怕是我。”她说:“我不会做那笼中的雀,但我可以与他并肩站在城楼之巅,一同傲视天下。”一朝穿越,险葬虎口,英雄救美,强强相遇。似乎很完美的开始。可事实上……【精彩小剧场】1.风雪交加夜,本是好眠时。红烛高照,英俊的男人一身狼狈,俊颜怒火高炽:“我是个正常的男人!”她从容起身,淡淡而视:“这个问题不需要我来验证。”他愤然立起:“你是个正常的女人!”她走到案边拿起军报,着墨:“这个问题也不需要你来验证。”他双手撑案,气息迫人:“你我婚约在前,你没有理由踢我下床。”“陛下,动气伤身。帐外风雪正疾,陛下若是内火太盛,不如出去享受片刻清凉,以免长夜难眠,自己受累。”2.深秋露重,人人加衣。凉风飕飕的院子里,男人只着单薄纱衣,凤眼含春:“你看,我未娶你未嫁,咱俩正好凑成一对。”她睨他一眼,点尘不惊:“我不喜欢男人。”他笑得欢快:“正好,我也不喜欢。”她转身,将他从上到下打量一遍,唇角勾起:“说得具体点,我不喜欢你这样的男人。”他惊讶,握住她的手,凤眼里月光皎皎,情意切切:“啊……我哪里不好?你说,我改。”她推开他的手,负手上阶:“把衣服穿上,否则你哪里都不好。”
  • 吃货萌妃很逆天

    吃货萌妃很逆天

    吃货沐七七的座右铭,第一是吃!第二是吃!第三还是吃!经过君天策日夜不休的努力之后,终于变成了,第一是被君天策吃,第二是被君天策吃,第三还特么的是被君天策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农家有小女

    穿越之农家有小女

    新书之《快穿之猫主子救命》已经上架,内投已过,马上该状态,放心入坑,不会太监!新书《农门恶小姑逆袭记》已上传,孙葫芦原本臭名昭著,恶名远扬直到她遇到十年后的孙葫芦做美食,虐渣男,斗莲花上山减肥还捡了个地主家的小相公林冉冉在高强度的熬夜游戏中猝死了,临死的那一刻,她还没忘放最后一下大招。当她再醒来的时候,她已经成为异时空的古代小山村里的一名小村姑了。作为一名穿越者,你以为一定要经商,发财,从政,名动天下?在林冉冉这里,统统不存在的,她的穿越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嫁给隔壁猎户,天天吃肉,当个吃货,安然度日。
  • 半夏半渊

    半夏半渊

    你相信基因可以决定你的命运么?你相信杀人狂是天生的么?当毒蛇在亚当的耳边吐出诱惑的神语,即便明知有罪,人可以拒绝吃掉那颗改变命运的苹果么?一起恶性杀人事件打破了临江市十几年的平静,秦沐歌不由自主的卷入其中,像走进一个过去噩梦的循环。她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父亲是个连环杀手的事实。她走在悬崖边缘,左脚边即是不见底的深渊。她迈出一步,却听见有人在身后叫她。那是谁在对她温柔的笑,拉着她不肯松手。轻声在她耳边说:“秦沐歌,回来。”
  • 石关禅师语录

    石关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娇妻别太甜,花开一夏

    娇妻别太甜,花开一夏

    初次见面,对关总第一印象冷漠自私,她只想敬而远之。谁知一次意外醉酒后被他吃干抹净反咬一口,是你先动的手。成为男友才知道A市呼风唤雨的关总,原来是伪装在高冷人设下的小狼狗。“苏苏,做我的女朋友做梦都要笑醒。”然后他就忽然来A大代课,当两天她的老师,给她一波惊吓。夫人年轻貌美大长腿,有人追怎么办?“毕业后进关氏,在我眼皮子底下我才能放心。”“那我怎么独立的了。”“只要我还活着你就没必要独立。”当一切归于尘埃,她说:“有你在三生有幸,阿澈。”“我才有幸。”
  • 语言与存在:探寻新诗之根(京华学术文库)

    语言与存在:探寻新诗之根(京华学术文库)

    本书主要围绕“语言”和“存在”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书中,著者将“语言”和“存在”这两个不可分隔、相互依存的范畴称为新诗之“根”,并以之作为透视新诗诸种问题的切入点:在分析新诗语言时隐含对现代人生存状况、文化处境的关切,在探讨新诗的存在主题时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这样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前二辑论文中,分别着眼于新诗语言及相关问题的总体论述,和诗人个体、诗歌文本的具体剖析。
  • 夏墨倾歌

    夏墨倾歌

    我该如何温暖你,以陪伴,以等待。我该如何回应你,以笑容,以眼泪。我该如何让你爱上我,以妥协,以放弃。我该如何爱上你,以努力,以认真。我该如何放弃你,以后悔,以明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糖心蜜意

    糖心蜜意

    郁意作为经营着好几家餐厅的集团总裁,虽然对烘焙一窍不通,却拥有比米其林星级主厨更为挑剔的舌头。而唐蜜,是他吃到过的最为美味的点心,名曰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