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1400000014

第14章

1979年11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其“反革命罪”平反,先后下达两份平反书,第一份称因精神病所有“攻击”言论不作反革命言论,第二份才说:无论有无精神病,所有“攻击”言论均不作反革命言论。(《路翎传》)

如此的字斟句酌,不可谓不“慎重”矣。

那么,有意义吗?当然是有意义的。既往的二十五年,路翎本人、路翎的一家,过着怎样凄惨的日子,我们就不详予描述了,大家只须比照自己所知道的“最底层”境况去想象,绝不比这更好。平反后,路翎回原单位剧协,从扫地工恢复作家、知识分子身份和“文艺四级”工资待遇,1981年迁入新居,得房二间半——这皆拜平反之所赐。

更重要的是,平反后,路翎重新获得“写作”的权利了!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几乎完全献给了“写作”。曾卓说,当听说路翎十年间“竟还写出了六部长篇,共写过约三百万字,几乎与他过去创作的字数相等”,先是“令我惊喜”;继而听读过原稿者描述这些作品往往“都仍然纳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钦定的模式之中”,又“感到惊骇,而且难以想象”。曾卓悲问:“难道他的心灵被扭曲到这样严重的地步、思想被禁锢到这样严重的程度么?”

无奈,事实如此。

路翎自己“晚年最满意”的长篇小说《野鸭洼》,主人公海国乔是循“三突出模式”的“主要英雄人物”理念写的。“他是正义和道德的化身,永远正确,永远伟大”。(《路翎传》)

另一部长达一百九十万字的“巨著”《英雄时代和英雄时代的诞生》,据看过原稿的朱珩青说,“是试图以‘扑灭了“四人帮”,邓小平时代的来临’的思路来统帅全篇的。”

那部《野鸭洼》写完后,给了当年“同案犯”的老友、人文社的牛汉先生。但凡有一点出版希望,牛汉总会鼎力相助的,但是,“它在牛汉那里没法办”。时为作家出版社编辑的朱珩青也“曾想帮帮忙,然而看后也只有叹气”。自路翎把稿子交出来后,朋友们都保持着“沉默”。至今,“稿件一直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其实,也有光可鉴人的作品。那是涉及朋友、涉及往事的回忆写作,例如本文颇多引述的《我与胡风》,还有《“七月”的停刊》、《忆阿垅》这样一些篇什。只有在回忆中,精神其实一直并不正常的路翎,才找回了通往他心中的文字、思想和感觉精灵世界的桥梁。但是,这种状态只存在于回忆性写作,此外其他,几百万字、六部长篇,都是一堆不折不扣的废纸!

有一行字,从脑海深处慢慢浮上来,愈来愈大、愈来愈醒目、愈来愈压得人喘不过气——那几个字是:

精神奴役创伤

我们知道,这是胡风、路翎所致力的主要的文学主题。从前,他们用思考与笔墨向国人凸显它;后来,他们用遭际亲自验证它。就像他们所鞭挞的,他们自己终于也变成“苦闷的象征”、精神深处遍体鳞伤,甚至真正地“疯”掉了。

然而,这伤痕岂止见于所谓“胡风集团分子”们?我忽然想起来,“文革”后中国文学的第一个阶段,便称为“伤痕文学”。从“精神奴役创伤”到“伤痕文学”,巧合乎?

或许,面对这种“巧合”,不弃“精神奴役创伤”探究的胡风们,可以为他们的深刻而骄傲——极而言之,连同走出大狱时烙在心灵上的那累累的痛苦的伤痕,也是对他们深刻性的一种证明。

中国梵高

1994年2月12日晨,路翎走了。静悄悄地。

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消息呢?我不记得自己当时在做什么。我只是在他辞世十多年后,才开始思索那个时刻。

这两年因为手头的工作,我面对了许多文坛人物。他们都已不在人世。我追索他们的一生,自然,也会感受他们的离去。我发现,对于离去,没有哪一个人比路翎让我想得更多、更久。

原因是,别人的离去,虽也引起这样那样的感慨,但其留下的身影总是清晰的,民族、文坛和公众对他们的认知,与他们一生作为与成就,与他们的精神或人格,大致吻合。可是当我摩挲路翎的作品,在旧照片上打量这个人时,却有个强烈的念头:他是在全中国的疏忽中离开的。

一百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位旷世的绘画天才死在法国的一个小镇,有人在墓边种了他喜爱的向日葵以安息这伟大的灵魂。他的名字是文森特.梵高。是的,同样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一个怎样的人离开了世界。就像路翎在中国那样,梵高是在全世界的疏忽中离开的。生前,人们不能认识他的创作(据说一生只卖出一张画)。而百年后,这个人却几次刷新艺术品拍卖市场纪录。

是的,我必须在谈论路翎时提到梵高。茫茫人海中,我发现这两个背影是相似的——那不仅由于他们离开时的样子,更由于他们经历、精神气质和艺术面貌。当我思索着十四年前那个生命的终止究竟意味着什么时,认识慢慢清晰起来:那是“中国的梵高”的离去……

让我们引用唐湜先生1947年的一句评论:

路翎的作品正是一片阳光,有变幻莫测的光彩与灼人的热,而且他还是早晨的阳光,会给人奇异的,疏阔的感觉。(《路翎与他的〈求爱〉》)

这也正是我们在梵高画作前经常获得的感受,多么相像!

他们都有一颗极敏感、极尖锐、极有力的心灵。

他们的创作都是燃烧自我与生命。

对于艺术,他们同样疯狂——甚至,最后都患上了精神病!

精神病与天才型的艺术家之间,似有不解之缘。路翎精神失常,虽以政治迫害为诱因,但就气质而论,亦无须回避其遗传及禀赋。本文开头即部分地说明这一点。不过,这种气质不等于必然落得疯掉的结局。超强的敏感、剧烈的内心冲突以及躁动的焦灼,可以通过自由而充分的创造来释放,转化为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倘若如此,那么,像梵高那样即便天意难违、终于疯掉,其生命意志与价值仍可说完整彻底地实现,自我并未压抑。

于是我们发现,“中国梵高”与他的荷兰同道到底有所不同。后者精神失常自杀而离去,某种意义上,走得没有遗憾,甚至走得幸福;有关传记写道:“在寂静的田野里,面对着灿烂的阳光,他用手枪朝自己的胃部开了一枪。随后,平静地收拾起画具像往常一样走回旅店。”(刘世忠《“狂人”画家凡高》)他主宰着自己。路翎却不是这样。路翎的精神失常,恰因艺术生命、艺术自我被抑制、阻碍和剥夺。

也许我们该说,路翎只是半个梵高。但无论如何,具备这种气质,并曾经在作品中表现出原始、灼热、单纯、深厚的生命力的作家,中国只有路翎。八十年代后期,我因失望或困惑,提出“伪现代派”的问题。那时我孤陋寡闻,不了解路翎。后来一经拜读,立即认定:“伪现代派”的毛病——技术上徒具其表的邯郸学步、优孟衣冠、鹦鹉学舌,而生命意识、生命情绪和思维方式仍困茧中,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彼此分离,里外两层皮,从而陷于矫情、造作和哗众取宠,对我来说,它所引起的不快,和假古董、伪古迹相仿佛——这些,在路翎那里绝无踪影。路翎的时代,“现代派”尚未变成一种时髦,或贴金的标签,但他的实践,无疑处在这条路上。他坚决拒绝“对于民间形式底拜物情绪”(这是指中国的传统,1942年2月27日致胡风),而对写实主义(西方的正统)则批评它“常常只是罗列事实和追寻外部的刺激”,宣布“我底反抗是去年动手写长篇时开始的”(指《财主底儿女们》,1943年5月13日致胡风)。这种艺术反抗的自觉,充分表现于语言自觉——有人看见路翎作品存在文句不顺、似有语病的现象,就此奚笑、怀疑他的素养,其实,那是他对语言牢笼的主动反抗,他这样回答胡风就此提出的关切:“你说的关于作品的话,想了一下。文句上的毛病,那起源是由于对熟悉的字句的暧昧的反感:常常觉得它们不适合情绪。”(同上)虽然他不曾打“现代派”旗号,评论家也不从这角度来解释他,但很明显,他的文学立场是这样的。然而,他与八十年代中期风靡一时的“现代派”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即后者乃是从一种理论、一种时尚文学观念那里,获知可以“这样”写作,或更直接地说,是“西方文学”告诉他们可以“这样”展开艺术反叛;而路翎的反叛,却根本不是别人告诉他如何他而后如何,他是从自己心灵、精神内部,升腾起反抗的意识。因此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在精神上通彻一体。他首先在自己思想意识上反叛了,然后才投入创作的反叛。他不是沐猴而冠。

同类推荐
  • 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 死亡之旅:英军中国师欧战蒙难记

    死亡之旅:英军中国师欧战蒙难记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华工纪念碑揭幕式上致辞:“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与自由。请允许我向这些用自己的生命为法国的独立和人类的理性原则的胜利,做出贡献的中国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法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作者的题记则是——文献档案确凿记载:近一个世纪前,15万中国人曾经浴血欧洲西线,可是历史却出现了重大的缺失,这支由泱泱大国派出的羸弱之师,有多少人成了异国冤魂?近一个世纪过去,历史尘埃不应湮没中华先辈的屈辱、痛苦、血腥的搏杀与悲愤的呼号。
  • 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

    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

    想象比真实更有力量!很多人的委屈,只源于失去了想象的勇气。那些看起来很自由的生活,那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你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难;你只要肯尝试就会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遥不可及。一切动人的思念,都会使世界越来越大。所以,任何时候,都别失去了那份去想象的勇气。本书为励志故事集,每段故事,都有难忘甚至凄美,但坚决不萎靡的生活态度。每段故事,在最疲惫的时候,给你收获的勇气。
  • 圣彼得堡:时光

    圣彼得堡:时光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两年来的优秀散文作品。作品得到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与转载,是80后作者中实力派的散文作者。文风大气,沉着,厚重,质朴,铿锵有力,充分的展示了作者的才华,缜密的思考,成熟的文字,激情的探索,是这个散文集的主要特点。
  • 重生:桑塔格日记(2018年版)

    重生:桑塔格日记(2018年版)

    本书为“苏珊·桑塔格全集”一种,桑塔格日记第一卷,时间跨度从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生活与写作密不可分,从而部分地回答了“桑塔格何以为桑塔格”的问题。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暖爱之影后萌妻

    暖爱之影后萌妻

    十年后再相遇,竟然是在替姐还债的包房。她呆萌可爱,性格纯粹,对他情窦初开,他冷酷腹黑,风流倜傥,视女人为无物却对她感兴趣……为救父她入了娱乐圈;为得到她他花了大价钱。传闻中的封二少从此在风流场所销声匿迹;一夜成名的呆萌小天后身后却多了个小跟班!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甜甜

    小甜甜

    【甜】【不甜你打我】【男追女】【HE】别名:我的word想泡我,段沂这蠢货,当债主成了我男朋友文案一据说江湖人称百合小公主颜绒终于在大三这一年快快乐乐的谈了个恋爱。吃瓜群众:“真假?”颜绒挽着段沂的手笑眯眯:“百合是假的,恋爱是真的。”吃瓜群众:“你是被大神的颜值吸引了吗?”颜绒:“不,是技术,还有钱。”吃瓜群众:“哦~~”颜绒:“哎哎哎,不是那方面!”文案二恋爱前颜绒:段沂,你过来。段沂:你再多喊几遍我名字好不好,我录下来。恋爱时颜绒:段沂,这个怎么办?段沂:你叫我什么?颜绒:男、男朋友?段沂:你再多喊几遍男朋友,我就教你怎么办。结婚后颜绒:段沂~段沂:说了叫老公,你怎么老忘记!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它怎么会不知秋的气息呢?它以最美的舞姿向生灵们昭示:秋之将至。之后落叶回到温厚的泥土中以膜拜的姿态欣赏这场秋的绚然和精彩。是秋让张扬了一夏,身心俱疲的叶得以回归到根的港湾,在这恰好的温度和湿度里,它正酝酿着一场冬眠。散文正如落叶知秋一样,可以走近读者的内心,触动其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 离火大陆

    离火大陆

    这是一个火的世界,没有斗气,没有魔法,一切能力都来源于火。
  • 贝者书屋

    贝者书屋

    没名字的人也可以有故事,人生不过几十年,旁门小事莫余前。
  • 未眠情

    未眠情

    四岁那年,他是她的公子.十四那年,他是她的情郎.十六那年,他是她的仇人."公子,如果四岁那年未遇你,该多好.给我温暖的人,把我推进地狱,多讽刺.""我以为能护你一生,却不想,成了你一生的噩梦,多可笑."
  • 圈宠

    圈宠

    他,一个风流成性的纨绔子弟.有钱,有势,有形,唯一没有的是心会笑,只是你分不出来他笑的意义:会玩人于股掌,让人畏惧.会让每个女人为他销魂.唯一不会的就是爱一个人.他,是我老公,是公司之首,是老师,也是我的主我,平凡,如世间一粒尘埃一样渺小.心如止水,如果是一种境地.不知也算不算无心......QQ群:51567756(书友俱乐部)新坑推荐:<小子,我是你妈>轻松欢快的笔调.换换风格.感兴趣的可以去踩踩.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隆重推荐好友伊图草希<禁爱>(很另类的)^6^
  • 看,这个世界

    看,这个世界

    世界常常简单到不足以撑起一个故事,又常常复杂到难以用百科全书说出一点皮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我很早就意识到存在着不同的观察方式,因为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大都市。……我找不到一个过去,一个我可以进入和考虑的过去,这种缺失让我感到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