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1400000005

第5章 胸中块垒(1)

茅盾有一个毕生的隐痛。

《新青年》分裂以后,陈独秀把它带到上海。1920年大约2、3月间,为了筹备在上海的出版,陈约请数人在渔阳里二号住处谈话,有陈望道、李汉俊和李达,茅盾也在其中。茅盾之被邀请,应是陈独秀听说并注意到他已对《小说月报》展开“半革新”(《我走过的道路》说:“《小说月报》的半革新从一九二0年一月出版那期开始”。他在这一期撰文《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提出了文学应当‘表现人生并指导人生’”)。不久,同年7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建,发起人是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等,没有茅盾。不过,他很快就在10月份由李汉俊介绍加入了,并且翌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时,自然成为第一批党员。

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以及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使他下一阶段人生基本转入实际的政治革命活动,尤其1923年他从《小说月报》主编卸职以后。他先是到党创办的培养革命人材的第一所大学上海大学任教,后又当选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委、国民运动委员,并兼任下设的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茅盾说:“因为担任上述的党内职务,我就相当忙了……过去是白天搞文学(指在商务编译所办事),晚上搞政治,现在却连白天都要搞政治了。”

他党内资格之老,不必说在文人作家群首屈一指,即从全党范围论,亦属最早元老之一。“文革”后,胡乔木代表中央请茅盾写回忆录,说:“中央讨论时,陈云同志特别提到您,说建党初期的历史,除了您,恐怕已没有几个人知道了。”(《父亲茅盾的晚年》)后又让林默涵督促此事,林在信中说“我们希望您写一本您的重要经历的回忆录”,特别强调“内容不限于专谈与写作有关的事”。(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编《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以此之故,《我走过的道路》对所亲历的二十年代革命政治生涯,记叙甚详,我在此并不一一复述。简单来说,从1923年至1927年,茅盾在上海、广州、武汉三地周游,从事过工人运动、宣传工作、秘密工作、党务工作、教育工作……除了没拿过枪,庶几别的都干过。尤其应该一提,毛泽东出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时,茅盾任该部秘书,另有干事肖楚女等工作人员7人;毛泽东这样对他说:“部长之下就是秘书”。

1927年4月,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急转直下,蒋介石在上海、南京屠杀共产党人,继之李济深在广州做了同样的事。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6月,冯玉祥与蒋介石握手言欢。7月15日,汪精卫也终于在武汉清共。这一切,史称“大革命失败”,其间血雨腥风、狰狞惨厉,书不胜书。

汪精卫翻脸的迹象愈显。茅盾未雨绸缪,于6月底将孔德沚送上去上海的英国轮船,自己则于政变前一周的7月8日辞去《汉口国民日报》总主笔,同社长毛泽民一起转入“地下”。隐蔽半月,他得到指令:拿着一张二千元支票,去九江见某人。到了九江接头地点某小店,见二个人坐在那里,一是董必武,一是谭平山。董告诉他:“你的目的地是南昌”,并继续带着那张支票。我们知道,数天后,南昌就发生了“八一起义”,茅盾的使命显然与此有关。但当他去买火车票时,却发现停售。这时他听人说,可以先到牯岭,从牯岭翻山下去即到南昌。就这样,茅盾上了庐山。上山后,“突然患了腹泻,来势凶猛”“三五日内尚不能行动”,“又躺了三四天”方能起床“稍微走动”。这时,他遇见有名的“革命美女”、曾在汉口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任职的范志超。范告诉他8月1日南昌发生了暴动,“现在南昌是叶挺、贺龙的部队占着,情况不明”。范志超提到,过一段时间她就要回上海。茅盾说他“也要回上海”。于是约定“一路走”。8月中旬,范志超托人买来船票。船到镇江前,茅盾心生一计,“考虑到在上海码头上容易碰到人,不如在镇江下船,再换乘火车”。他把行李托给范志超,自己在镇江上了岸。刚下码头,便遇军警搜查,那张支票被发现;茅盾“急中生智,低声对他说,这东西我不要了,就送给你罢。那个兵迟疑了一下,就把支票塞进口袋里,让我走了。”

这就是“从牯岭到东京”的开始。我感到,八十高龄的茅盾写这一段时,内心仍有不能面对的苦楚,一些关节处语焉不详。时间定格在了牯岭那个地方,仿佛凝固。如果当时能够买到去南昌的火车票顺利而往,如果不是那场腹泻,如果没有遇到范志超并听说一些消息……他会不会出现在南昌,完成使命的同时成为“八一风暴”的一员呢?假如事情这样演进,等待他的会不会是另一种人生轨迹呢?这些,都无由想象。现在,我们不知道他怎样放弃了使命,在他对范志超说出“我也要回上海”这句话之前,存在太多的空白。我们只能看出来,变化是随着遇到范志超而发生的;那么,范志超究竟和他谈了什么,这些谈话究竟对他有什么影响?范志超也选择了流亡国外,她去了南洋,后到美国做家庭教师以及国民政府驻美使馆工作人员(成江《旧时代的叛逆者范志超》,《郑州日报》2008年3月17日)。但我们更重视的是他自己的内心活动,可惜《我走过的道路》丝毫没有流露出予以剖陈的意绪,唯有那个细节——他中途改在镇江下船以便潜回上海——能让我们捕捉到一点他心念之动。

他不能面对的,是那样一个字眼:脱党。在所有的叙述中,我们没有在一处地方见到他使用过这个字眼。他努力回避它,而且似乎是在运用语言的组织把事情说成类似失去联系那样的意思。可是他无意中提到一件事,显示潜回上海后,他仍然能够跟党联系上;这就是那张“失掉的支票”,茅盾说自己“当时报告党组织”,而党组织则向银行“挂了失”。

我在《龄同世纪看夏衍》里写道:

(“四.一二”之后)当他询问入党介绍人郑汉先,自己够不够格入党时,郑这样说:“行,特别是在这个时刻,报上不是常常可以看到有人退党吗?怕死的要退,要革命的就该进。”可知当时除遭杀害者外,主动退出的共产党员实非少数,历来党史指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令党蒙受惨痛损失,注脚大约在此。亦因此,凡在“大革命失败”后入党,都被目为特别勇敢的举动,本人亦大可引为自豪。

据相关研究,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员总数由1927年5月的57967人,减少到1927年11月的17650人,半年之内减少了近70%。”(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5期)这个数字,将损失严重程度直观具体地呈现出来。

其间情形不一。茅盾的脱党,并非信念产生动摇。应到性格当中找原因。他有这么一段自陈:

自从离开家庭进入社会以来,我逐渐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遇事好寻根究底,好独立思考,不愿意随声附和……但是这个习惯在我的身上也有副作用,这就是当形势突变时,我往往停下来思考,而不像有些人那样紧紧跟上。

这里“独立思考”的用法,与一般不太相同,意思其实是“立足自身实际进行思考”。但他所谓“停下来”,却说得实在而准确。一遇乱局,茅盾总是头脑反而一下冷静下来,本能地选择置身事外、驻足观察,以辨明事态,同时反思自我。纵观其一生,无论国事私事,这种反应在他可谓一以贯之,从无例外。我们看他1927年的反应,与“文革”时的反应,逻辑根本是一致的。此谓“性格使然”,很难超越。

当初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本有张东荪和戴季陶,但只开了一次会他们“就不干了”,张东荪的理由是“他原以为这个组织是学术研究性质,现在说是共产党,那他不能参加”。张东荪此语,看来曾给茅盾留下深刻印象,以致六十年过去,他还会在书中提上一笔。张东荪态度里面包含一种什么意思呢?固然,他也是热衷政治的,也搞了一辈子政治,但他觉得自己之于政治,跟武人、政客不同,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参与进来、加以思考和探索,是带着研究性质的。茅盾政治信仰、政治立场跟张东荪判然有别,但我大胆说一句,我认为茅盾所希望的介入政治的方式,或者说政治适合他的地方,也是研究性质的探索。他愿意在个人思考中,坚持不懈地追寻社会进步与解放的真谛;至于作为组织家、活动家、鼓动家、行动家或谋略家等,纵横捭阖、樽俎折冲、中流击枻、出文入武,赞帷幄之谋、奉疆场之任、建矢石之功,他却非其人。就此,我们可以他对左联的不满为例。左联前期大搞街头革命,频繁驱策盟员发动飞行集会、贴标语、散传单,茅盾对此啧有烦言,评曰:“说它是个文学团体,不如说更像个政党。”虽然他是从批判左倾路线角度这么说的,实际也与他性格上不适合此类形式有关。

对于“从牯岭到东京”、从职业革命家逋迁文学家的转变,茅盾从未明确从自身性格上总结过原因——那毕竟是不便公开声言,毕竟是不足与外人道的话头——但我们考其一生行状,能够觉察经过那一段的卷入与波折,他暗中就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可做怎样的事,认真有所省思。后来数十年,他确实没有再尝试驰骋政治舞台(包括建国后虽然担任文化部部长内心实际上却无意仕途)。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从精神和思想上去接近马列真理,并以这种方式参与政治(改进社会)。他觉得,他能干、适于干同时可以干好的事情,是写作。

1927年,他“停下来”,没有“紧紧跟上”,使他整理了自己,自我认识较以往明晰了。然而,这一停,却失却了党籍,中共历史上第一批党员的身份戛然而止。对这个结果,他不能有什么怨言。的确是他自己“停下来”,找了一个地方、用了一些时间去悄悄地整理自己。问题是,当把自己整理清楚,找到为共产主义“发一星微光”的新的方式回来时,大门却对他紧闭了。

直到临终的时刻,在过去五十年当中,茅盾曾两次请求回到组织,都没有如愿。

第一次是1931年,他通过瞿秋白向党做出这种表示。“秋白后来告诉我,上级组织没有答覆,而他自己正受王明路线的排挤,也无能为力。”简单说,他被拒绝了。

第二次是1940年10月他接受派遣离开延安来重庆前夕。从茅盾行文的感觉看,他是反复斟酌了时机、鼓足勇气提出这个问题的:

我送闻天走出窑洞,一面向沟底慢慢走去,一面对闻天说,有一件事原来想找个机会正式向你提出的,现在来不及了,只好简单地讲一讲。我请求党中央研究一下我的党籍问题,如能恢复党籍,一则了却我十年来的心愿,二则到了重庆也能在党的直接指挥下进行工作。

应该说,张闻天的个人反应很积极,他称赞茅盾的愿望很好,表示提交书记处讨论后给予答复。过了几天,张闻天来看他,说中央书记处“认真研究”了茅盾的要求,“认为我目前留在党外,对今后的工作,对人民的事业,更为有利,希望我能理解。”对此,茅盾只简单地写道:

对于党中央的决定,我没有再说什么。

这句话显示茅盾对书记处的决定,有自己的解读。显然,他感到失望和失落。从此以后,茅盾对党籍问题缄默无语,再也不尝试去碰它。同样地,组织上也从未就这问题主动向他表示关心——虽然那个“留在党外”“更为有利”的“目前”,早已时过境迁。

但他心中是很有介蒂的。《胡风回忆录》写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初,滞港文化人由东山游击队掩护撤回境内途中发生的一件事:

还是在大山寮时,有一次,胡绳从队部回来,闲聊中说昨天在队部吃到了猓子狸,等。谁知这下刺激了茅盾。他借此发牢骚说,日军进香港前,文艺方面的党员负责人把C.P.发下的避难费(外币)都分给了自己接近的人,不接近的人(他当然是一个了)都不给,云。他这一说弄得大家的情绪都很不好。我也是相信他这说法的。

茅盾不满,当然不会因一顿肉、一点钱,想来也是看见因“内外”而待遇有别,使他觉得受歧视。说来好玩,胡风与茅盾从来不和,这一次却抱了同感(“我也是相信他这说法的”),原因是他跟茅盾一样,也是“党外”的。

借此细节可以想见,两次提出恢复党籍,都未如愿,在他心里投下了不少的阴影。

整个“十七年”,茅盾政治上一帆风顺,名荣身显,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避而不提党籍问题,似乎甘愿保持那个“无党派人士”身份。其实不然,党籍问题始终是心底的隐痛。他是强烈自尊之人。当年,自己因“停下来”、没有“紧紧跟上”而脱党,对此,内心必定自责颇深。以后,两次开口请求回到党内,却均不获准许。本来,已自惭自悔,而两次请求原谅似乎结果都是未得原谅(他很有可能会这么看),只能让隐痛埋得更深。

同类推荐
  • 赶考:西柏坡感思

    赶考:西柏坡感思

    《赶考——西柏坡感思》是一部报告文学合集。本书共收录《赶考——西柏坡感思》《探海蛟龙》。《赶考——西柏坡感思》真诚、形象地呈现了中共领导人在西柏坡的生活、工作和战斗,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各方面原因所在。《探海蛟龙》则真实地记录了我国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们在海洋探索事业上不断进取、不断突破的过程,鼓舞人心。
  • 离地一厘米的飞翔:在平凡的日子里长出翅膀

    离地一厘米的飞翔:在平凡的日子里长出翅膀

    这是一本倡导在平凡生活中,感受生活之美的书,不过它的涉猎范围更广,从经典电影中、从经典的书籍中,以及平常的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来阐释与美有关、与不慌不忙地生活有关的内容。学会理解不同,学会在生活中做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这也是在有意识地倡导的一种精神行为,女人借由这些不同于自己生活的书籍和电影来成长,学会理解,学会热爱生活的途径。
  •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当炸弹飞过头顶,当AK47指着肚皮,当狙击手瞄准脑壳,他仍然沿着炸弹的轨迹奔跑。《完美风暴》作者荣格尔的悲惨人间之旅,在死亡中体验生命,在生命中体验死亡。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热爱和平,却总在寻找着战争和灾难。他在炮火现场,以生命为赌注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将战场上的流血与牺牲、杀戮与灾难直接呈现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他雕刻着人们对世界、战争和自身的认知。他的伤亡概率高于战场第一主人公——士兵。
  •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这套书阵容强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由100个当代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不愧为一个以“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为宗旨的小小说系统工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激励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推动小小说创作的进步;对于促进小小说文体的推广和传播,引导小小说作家、作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广大文学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 你听懂了没有

    你听懂了没有

    国民网红教授戴建业随笔精选集。陈引驰、骆玉明、六神磊磊推荐!火辣辣的文字写人生百态,有才有识,有情有趣!“妙境只在自己意念的一转换间,人生的陷阱转眼就成为人生的福地。”——戴建业。这本随笔集精选戴教授的八十篇随笔,所谈内容五彩纷呈:从爱情婚姻到前尘旧梦,从品味生活到人物剪影,从社会关怀到旅游见闻……戴教授既书写个人经历,又书写时代记忆,将自己对人生、婚姻、爱情、世道、时事等的看法和感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着戴教授的才识和情趣。
热门推荐
  • 朝夜慕久本卿卿

    朝夜慕久本卿卿

    她本是异世孤魂未曾想有朝一日还能涅槃重生扑朔迷离的身世情深意重的他天地不容逆天而行几世漂泊前世缘今生果缘生则种种法生,缘灭则种种法灭寻她千年日日承受剜心之痛只愿她一世无忧安好长久“我不恨你我只恨我自己为何偏偏爱上你...”
  • 御魔仙君

    御魔仙君

    一片经历远古位面大战濒临破灭的大陆,少年君严执掌魔剑,怀揣君子心,生死于一线,一切的根源在何处,是未知的过去,还是不久的将来。“师尊,灵力有灵啊!!他们也渴望自由……可我却剥夺了它们的自由。”
  • 我家宿主是个大佬

    我家宿主是个大佬

    [快穿1v1双强爽文]震惊!沙雕小白系统竟绑定神仙大佬宿主!为什么宿主不按套路出牌!为什么宿主做任务的方式跟别人都不一样!等等!宿主他是男主!你把刀先放下!系统:这谁顶得住啊……
  • 绝世杀手之冷艳小蛮妃

    绝世杀手之冷艳小蛮妃

    冷家七小姐。不能修炼,软弱无能,痴傻,人人都唾弃的废物丑八怪。渣男未婚夫嫌弃毁婚,娶自家白莲淑妹为妻。整个世界都在等着看她笑话!华夏顶尖杀手遭陷害遇难,摇身一变竟代替了废材七小姐。从此,颜值演技智商通通上线!渣男?怕什么?我有神秘妖孽和哥哥们护航!你能耐你来啊!哦哟~还有白莲花?!某妖孽磨刀霍霍,“长一朵,砍一朵,长一窝,劳资端了你的窝!”
  • 哈佛教授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哈佛教授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本书将哈佛教授的心理课程汇集成300个极富思考意义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等方面,可以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每个故事后面,还附上了鞭辟入里、意味深长的精彩点评,它们从智慧的高度诠释了这些优美故事的现实意义所在,以小见大、抛砖引玉。
  • 四川人性格地图

    四川人性格地图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为人处事上,他们讲求和为贵,信奉中庸之道,主张办事适度,适可而止;信奉“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使占理,决不得理不让人。他们洞达细心,从不放弃丰富多彩的闲情逸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四川人一味地妥协。在原则问题上,四川人是决不让步的。
  • 快穿之反派从不走剧情

    快穿之反派从不走剧情

    【1v1高洁宠文】自从遇到系统666,顾琉音表示她的生活真的不是一般有意思――虐的了渣,装的了叉,还能撩个男神带回家!666发现,有男人的时候,宿主负责谈恋爱。没男人的时候,她负责拆cp(微笑)。系统和宿主日常问号:#拥有一个厚颜无耻宿主怎么办?#拥有一个话唠中二系统怎么破?在线等,挺急的!PS:男主身心干净令人发指,女主不按套路出牌。且男女主感情线无误会,拒绝狗血,珍爱生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自不谓侠

    自不谓侠

    十年密谋,几大名门一朝覆灭;魔教动乱,苦命鸳鸯阴阳相隔。山河破碎,昔日恩师拔刀相见。众人评说,是侠是魔众说纷纭。一个小乞儿历人间千锤百炼,凭内心于江湖浮沉的故事。
  • 一曲清歌赋

    一曲清歌赋

    她是凉国公主,幼时母妃被人构陷,惨死于深宫之中,从此之后,她为了给母亲报仇,走上了完全不同一条路。他是南国质子,从小俊美聪慧,却被送入凉国苟且活着,而他忍辱负重,一步步策划一步步隐忍,终是夺回自己的一切。从最初以心为饵,步步利用,到最后执子之手,生死不离。 宫权谋夺,天下之争,皇室秘闻,真假太子,圣女辛秘。 他们一步步走来,却逃不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又该何去何从? 这是第一次正式写古言,很多地方都做的不好,但是毕竟也是自己的心血,希望大家多多收藏,非常感谢所有阅读过本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