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2800000008

第8章 外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1)

第一节故乡与家族

外公出生在太湖之滨的无锡。

无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从传说战国末年因锡山锡铅枯竭被王翦取名“无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但无锡地区的历史还可上溯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朝末年,泰伯、仲雍来到无锡的梅里,与土著一样“断发文身”,筑城而号“句吴”,这可算是无锡文明的发祥。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气候温和、土地肥腴、物产丰饶,是中外闻名的鱼米、蚕丝之乡。京杭大运河绕境而过。十九世纪末,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位于沪宁铁路中段的无锡城,成为重要商埠,人称“小上海”。

无锡还是江南的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名士辈出。略略举来,有唐代写下千古传诵的《悯农》诗章而获有“悯农诗人”誉称的李绅;有晋代名垂千古的画苑三杰顾恺之、倪瓒、王绂;有明清时期的大批文化名人,如教育家、文学家邵宝、历史学家计六奇、《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者顾祖禹、铜活字印刷的杰出代表安国、剧作家杨潮观、词作家顾贞观等等;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有徐寿、华薇芳、薛福成、胡雨人等;现代更可谓群星灿烂、举不胜举。

还应一提的是,无锡东门苏家弄内,有一座极普通的清一色硬山式的建筑,它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书院——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副名满天下的对联,就是明朝别号东林先生的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所撰。明万历天启年间,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人,就汇集在这里传播理学,发表政见,为匡救时弊、刷新政治而进行不屈的斗争。黄宗羲曾称道说:“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钟灵毓秀的无锡,人文荟萃,代有奇才。

1989年8月,为了探访外公的故乡,我来到了无锡。

无锡确是一座风景秀美、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市。我游览了山形奇丽、林石幽秀、境界清幽、素以“名山胜泉”著称的惠山,和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的秦氏“寄畅园”,还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我也曾乘坐游船,观光太湖,领略了太湖那既有内湖明媚秀丽之态、又有海滨的雄伟壮观之势的旖旎风光。在太湖之滨的鼋头渚陡峭的悬崖石壁上,刻着“包孕吴越”四个浑厚有力的大字,使人联想到太湖孕育的古代灿烂的吴越文化。步行游鼋头渚,当我走出一片浓郁的竹林,湖天一色之间,蓦然看见的是一块巨大的标牌,上书“中华富强,世界和平”八个大字,再仔细一看,还有“陆定一”的署名——哦,原来是外公的题词。它表达的是当代太湖儿女的美好理想。

我也曾在无锡市区的大街小巷穿行,在外公读过书的“崇文寺小学”的大门前驻足(因放假校门上了锁),在古老的运河边暇想;我还寻找到了外公在城内的故居——西河头28号那一进有四套房子的住宅,(当时还住着外公的弟媳杨剑华和同父异母的弟弟陆正一);我也走访了当地的党史部门、档案部门,查阅了有关资料;我之所以穿梭般地往来,是想寻觅到小时候外公当年在故乡生活的踪迹。但没有多少收获,我只能在想象中去体验过去时代的生活。不过,这有助我对古城的了解,并引发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这里的人文传统对于外公的精神品格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环境影响人,特别是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深层部分的人文传统、人文气氛,“润物细无声”,它会渗透到人的骨髓,化入灵魂。它也许不一定成为一个人的主体意识,但就会溶合于主体意识之中,构成一个人的特有的精神品格。所谓“地灵人杰”,正是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这里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才杰,也包括外公这样的“秀才型”的革命家。外公不同于其他革命家的独特精神风貌,与他的故乡的这种文化底蕴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

我又乘坐公共汽车,出了城,来到了北效十几公里处的陈家桥村。这里,是无锡县(现为锡山市)西漳镇政府的所在地。

陈家桥地外一脉平川,放眼远望,可见惠、锡二山遥遥相对,似一条起伏腾跃的青龙隆起的身躯。村子四周有广阔的田畴,弯弯的河流,如镜的池塘,呈现一派秀丽的江南田园风光。

陈家桥,就是外公的出生之地。

公元1906年6月9日,在陈家桥老陆巷的一座颇有气派的砖瓦大宅里,外公呱呱坠地。

我在村民陆忠明的引领下,来到了老陆巷的外公的祖屋前。这本是一套三进的深宅,但我看到的却是一片残垣断壁。前后的房屋都已倒塌,只剩下中间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出这是二层楼房。里面还有一家村民住着,阳台上晒着衣服,但却没有人在家。我们从边墙的一个狭小的木楼梯上到二楼的木质的回廊式的阳台上,看见楼上几间屋子门都锁着。陆忠明指着北侧的那个门,说外公就是出生在那间屋子里。我试图推开一条门缝看看里面的情形,但缝太小,光线太暗,什么也没看见。

除了那仅存的几间屋子,这里实际上已是破败的遗迹。面对这一片残垣断壁,我不禁生出一种感慨:当年这里曾经是富贵之家,有过荣华和光耀,不想出了叛逆之子,却来荡涤它生存的基础。旧的根基就这样坍塌了,昨日的荣耀化做了废墟。这,大概是这个家族没想到的。

我对着这片废墟拍了几张照片,算是做个纪念吧。

废墟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废墟。

接下来到镇子的其他地方参观。西漳镇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小城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还建有影剧院,我还看见“西漳影剧院”与“江南清洗机厂”的两处外公的题字。

外公自参加革命后就与家庭决裂,再也没有回去过。直到晚年76岁时,才重返陈家桥,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园。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周骏如、陆忠明在《故乡行——追忆陆定一同志回家乡时的一些片断》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那一天,是1982年11月13日,“这是天高气爽的秋天,和煦的阳光给人温暖。陆老一踏上故乡土地,心情格外的舒畅,对家乡倍感亲切。回忆起童年家乡贫穷落后的情景。在改革的年代里,家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原西漳镇街上只有三、四家小商店,龟缩在一条不到2米宽50米长的内弄。现在西漳镇街道宽阔,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店内商品琳琅满目,使这个古镇,焕发新的青春。‘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家乡的旧貌。’陆老感慨万千地说。之后,在1987年6月他还为西漳镇党委编拍的介绍西漳镇工农业生产的资料片写下了‘喜看西漳在前进’的题词。”“乡亲们听到陆老回到故乡的消息,男男女女纷纷跑出家门,霎时间,人流如潮,从四面八方向陆老涌来。陆老频频向乡亲们挥手,慈祥地微笑着,亲切地问候大家:‘乡亲们好。’家乡人民把陆老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无所不谈……陆老回故乡,还亲自察看了旧居,不时搜索儿时的记忆,童年的生活情景历历在目。”

外公生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富豪之家。

陆氏家族是无锡的名门望族。

早在魏晋年间,就有江东四大族之说。这四大族是:顾、陆、朱、张。

外公为陆氏第八十世孙。

从陆氏世谱上看,从外公的高祖父陆毓秀(第七十六世),到曾祖父陆敦善、祖父陆蓉第,都有“太学生”之称,并且都受到朝庭赐封,如陆毓秀:“二品封典赐赠通奉大夫”;陆敦善:“布政司理问加五品衔二品封典诰授通奉大夫”;陆蓉第:“候选州同二品封典诰授通奉大夫。”这些衔头大概是封建社会用来装门面的东西。是怎么弄来的,现在难以弄清楚了。

外公的祖父陆蓉第,字企贤,号希泉。据外公说,他没多少文化,大概读过私塾,能打几手拳。在他未结婚以前,虽说家境殷实,但充其量也只能是个富农的家底。后来一家姓胡的地主将女儿嫁给他,在带过来的嫁妆中,包括土地三十亩。这样,成婚后他一下子成了地主。一个大地主会相中一个富农家庭的儿子为乘龙快婿,在十分讲求门当户对的封建农村,如果不是看中他的才干,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地主看不起富农。”外公说。后来的景况确实说明陆蓉第是一个精明强干、善于理财和发家致富的人。他自认为平生得意之作是“得地”(即买地)。

外公说:祖父是反对太平天国的,所以是反革命。

根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军在长江上游与清军交战的同时,又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3月起,向江浙地区发动了进攻,先后占领了苏南及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苏福省。当年5月30日,太平军攻克了无锡、金匮两县,直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12月12日才撤走。外公说,在太平军占领南京时,祖父就带领全家跑到江北去了,直到太平天国失败后才回来。据说回来后他给皇帝写了“治平册”,究竟有没有这个东西,不知道,没看见过。

陆蓉第除收地租外,还经营稻米生意。无锡很早就是个米稻产区,也是个米稻集散地。由于各种条件,至清末民初,它跃居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陆蓉第拥有运粮的船只和碾米厂,由水路从外地运进稻谷,然后加工成大米,再卖出去。地租加上经商,使陆蓉第很快成为无锡的大户之一。他除了乡下的房子外,还在无锡城里的西河里建了豪宅。

陆蓉第生了四个儿子。老大陆瑛,字景山,读过私塾,后长期患病在家。老三陆佐运,字松笙,别号四端居士,长洲县优附贡生,法官养成所肄业。父亲年老后,主要由他掌管家政。老四陆藩,字振华,父亲不培养他念书,因此据说他终生对父亲不满。

老二陆澄宙,字松琴,就是外公的父亲。陆澄宙很有才气,重学问,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曾中秀才和优附贡生。但随后旧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读旧学经书不再有任何前途,要在仕途上求进就要读新式的学校。当时新式学校有两种,一种是师范,一种是政法。陆澄宙选择了后者,考上了南京法律学堂。毕业后曾去北京找事做。家庭曾一度不同意他外出,但他自主意识十分强烈,不愿呆在家里依杖父辈的产业过日子,而主张自己出去闯生活、干事业。他到北京后,曾当过崇文门监督(税务官)、法部主事,后来又继续求学,就读于日本人办的京师法律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陆澄宙此时已经结婚,娶杨氏,生一女。杨氏亡,遂又娶顾氏,并生下外公陆定一兄妹四人。外公排行第三,上有姐姐陆婉巽,哥哥陆坤一,下有弟弟陆亘一。

第二节动荡的童年

外公生在西漳乡下,出生后却生活在无锡城里。但外公的童年在无锡度过的时间并不长。他三岁的时候,父亲正在京师法律学堂念书,母亲就带着他们几个孩子到北京父亲身边住。他们坐火车从无锡到上海,再从上海坐船到天津,然后又从天津乘火车到北京。旅途迢迢,一路辗转,幸亏有陈奂生和无锡藉在北京工作的小儿科大夫诸福棠(后为名医)与他们同路,才使他们母子们平安到达目的地。

到北京后,父亲将全家安顿在太平街的一条胡同里。当时北京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满洲人和达官贵人住的地方。太平街在外城,是一条很长的街道。

大概因一路颠波和劳累,母亲早产生下一女孩,但女孩刚生下来就死了,用小罐子装了放在广场的一个停棺堂里。母亲很伤心,带着孩子们去祭她。外公对这事到晚年还有印象,说当时看到苍蝇爬到祭饭上面,他就想这是小妹妹来吃饭了。

外公和姐姐、哥哥一起被送到蒙馆读书,读得是戊戌政变后中国第一部新式的教科书。第一课:“天地日月山水土木”,第二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教科收是新式的,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却仍是老式的,管教很严,读不好就会用板子打掌心。姐姐比外公大四岁,经常挨板子。外公却聪颖过人,一教就懂,一背就熟,从来未挨过板子。但他很可怜姐姐,每逢姐姐挨板子,就心疼极了。

我在西漳镇陈家桥时与村子里的人交谈,说起外公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了解到村子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外公小时候读书很聪明,读得轻松了就有闲暇做小动做,玩恶做剧,即趁教书先生打磕睡时,外公悄悄跑到先生身后,把先生的辫子绑到椅背上,先生的头磕得重时,就会被辫子拉醒,醒来但不知道辫子是谁绑的,于是就惩罚大家,加重大家背书的份量,但外公背得轻松,却苦了其他学生。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很能说明外公读书的聪明、童心的顽皮,用来拍电视剧准是个好情节,但它的真实性却难以考证。

在依照教科书按部就班的教学进程中,外公显得轻松自如。到了5岁,在他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之后,父亲就要他读《三国演义》。

在当时,《三国演义》是满洲贵族子弟必读之书。

但父亲从不教他,要他自己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段一段地读,读过后,还要把所读的内容口述给父亲听。

这种高起点的识读要求,也许是不合正统的儿童识字教学规范的,但它对于外公来说,却收益匪浅——拓宽了识字面和知识面,培养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锻炼了记忆力。所有这些,为他在以后失学的情况下自学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类推荐
  • 苦命皇帝:明思宗

    苦命皇帝:明思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苦命皇帝明思宗》生动介绍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凄惨一生。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历史上的“坏”女人

    中国历史上的“坏”女人

    被世人蔑称为“七为夫人”、“九为寡妇”的夏姬真的嫁了七次,以采补术克死了九个男人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真的如史话中那样,是一个淫乱无度的妓女吗?一代明君唐太宗宠爱的高阳公主为什么性情乖戾,身为皇家金枝玉叶却作奸犯险?千古第一女“丞相”上官婉儿有着怎样波折艰辛的人生经历?在这些众口相传的坏女人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刻骨铭心的事情,让她们前后性情大变,在人性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隋朝大官僚李渊父子,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他们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唐朝在经济上逐步得到了恢复,军事上也逐步强大起来。唐朝和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征收繁苛,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纷纷破产。874年王仙芝在河南发动起义,同年七月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在公元880年底打进长安,建立大齐农民政权。农民军在唐军与沙陀军队的联合进攻之下,退出长安。黄巢战败自杀,而唐朝的统治也因之而瓦解。
  • 叶辛传

    叶辛传

    本书以文学的笔法,描摹了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的传奇人生,如何在孤独与困境中挣扎奋起,如何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人生旅途上不断挑战命运的极限,如何坚韧不拔地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走到中国文学高峰的人生足迹;并感受到他身上那股在厄运中挣扎、在陡峭中攀越的坚韧毅力和拼搏精神;看到一个卓尔不群、有血有肉的叶辛形象;了解到他曾轰动全国的长篇小说及电视剧《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新修订珍藏版)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新修订珍藏版)

    本书是是海伦·凯勒的成长自传。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不同时期的生活体会以及她参与的慈善活动等。她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创造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奇迹,并告诉人们应珍惜生命、乐观向上,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热门推荐
  • 原始大时代

    原始大时代

    一觉醒来,林洛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世界。这里有身穿兽皮的原始人、有早已灭绝的史前巨兽、有无尽苍茫的原始密林……更有神奇的异草灵石、守护部落的灵、以及凶残嗜杀的凶兽……
  • 时光仍倾城

    时光仍倾城

    【已完结甜文《只顾旭日暖阳》】那年夏天他们第一次相遇,在舞台上,两人都万丈光芒;如今重逢,一个是物理准女博士,一个是知名海归乐团团长,两人依旧在各自领域闪耀星光。所有人都以为是她负了温时卿,只有时微自己知道,温时卿就像是年少时的信仰,是她唯一的执着,分开四年轰轰烈烈的感情变成了默默暗恋,小心翼翼的守护着,“我喜欢你”从不是轻易能说出的承诺,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从前,你是年少的欢喜,现在,喜欢的少年是你。”其实你是我这辈子的爱情。人说鸳鸯成对,若是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相继自杀;人说狼是世上最痴情的动物,认定后便不再改变;世人皆说比翼双飞,连理成枝……可,这些不过是文人墨客站着说话不腰疼!【简介看起来很虐的亚子,但是内容确实小甜文哟~】
  • 老狐狸处世心经(大全集)

    老狐狸处世心经(大全集)

    不论是人类,还是生物界,都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则——对于我们来说,做到适者生存,就要学会处世。狐狸和豹互相为吹嘘自己的美貌而争吵不休。豹总夸耀它身上五颜六色的斑纹,狐狸却说:“我要比你美得多。我的美并不体现在表面,而是灵活的大脑。”
  • 九针巫医

    九针巫医

    沈莫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双亡,幸亏爷爷沈三针悉心调养才平安长大。没想到十八岁时发生了一场意外,沈莫不仅得知亲生父母尚在人世,而且自己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沈莫为了寻找失踪的爷爷,误入苗寨,逃亡过程中结识了一生挚爱闷葫芦。大学期间,沈莫结识了历史系教授温钰,他擅于权术和谋略,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诱导沈莫参与到苗寨龙泽宇夺权的斗争之中。亦正亦邪的沈莫逐渐迷失本性,陷入到正与邪,善与恶的拉锯战中。一次巨大的危机中,当她选择放弃生命时,终于明白了天谴的真相!被族人救下的沈莫,运用自己的力量制定了做事的底线,并把拥有神秘力量的族人管制教导。沧海桑田之后,她也迎来了真挚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 不见长安影

    不见长安影

    大概,人生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错过。细细想来,最无奈的错过最是心痛。即便时隔多年,岁月仍然无法将那些尘往带走,再见那人,还是会忍不住感伤。
  • 偷心魔女

    偷心魔女

    记忆中的生活总是最美好的,“四大家族”中的少爷千金各个都有着迷人的相貌,几人情同青梅竹马,但随着年龄的曾长,不如意的事情频频出现,几个身世地位不凡的俊男靓女在一块在情感上难免会出现些许摩擦,南宫瑞雪的容貌可谓是倾城倾国,身边的少爷无不为之心动,众人的追求她选择的对象又是怎样?
  • 好人一声牛逼

    好人一声牛逼

    农村土孩子,也有春天!成就娱乐圈大佬,迎娶白富美……这是一个励志(装逼)故事!
  • 我牙齿的故事

    我牙齿的故事

    《我牙齿的故事》讲述了世上独一无二的拍卖师古斯塔沃·高速路和他牙齿的故事。一部关于“我”的收藏品、它们独有的名字和它们经回收后焕然重生的作品。我口吐珠玑,用一个个亦真亦假的故事赋予我的收藏品新的价值,直到有一天,我的儿子夺走了我珍爱的梦露牙齿并把我囚禁在一个艺术馆的展厅中。随后有一天我遇到了佛拉金,请他为我立传。而我们便干起了从艺术馆偷窃小件物品的勾当,我现学现卖,用那些物件背后的故事给他传授起了艺术收藏的课程……
  • 野蛮侏罗纪

    野蛮侏罗纪

    受到命运诅咒的少女,接近她的人都将遭遇厄运,爱她的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她似乎注定永远无法接近自己的爱情。在寻找幸运的某一天,天神似乎开始眷顾她把她送到两个王子身边,一个是永远不服输的倔强王子,一个是温柔忧伤的体贴王子,这个可爱的爱之灰姑娘究竟会穿上谁赠予她的水晶鞋?谁又甘愿孤独而将化身成为她的守护天使呢!
  • 幻灭

    幻灭

    因为权利和欲望,世界再一次的被梦魇所控制。孩子,寻找着可以解救沧桑的办法,去另一个世界,寻找着那知道一切的伟大的预言者……是因为爱吗?原来是一颗善良的心。是因为恨吗?原来是命运的指引。太多太多的无奈和谜题,混杂着的,是孩子们疲惫不堪的身心,坚定着,前方就是光明。但是,并不是所有同伴,都能看见那光芒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