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8600000015

第15章 审美现象的价值本性——人.价值.美(6)

看起来,这些把美归于主观精神、人的意识或精神实体的观点,虽然与上述荷加斯、柏克等人的观点似乎相对立,与黑格尔等人视美为精神实体也不同,但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离开对象与人的“关系”谈美,离开对象对于人的意义谈美,即在价值之外找美,在美(审美现象)根本不存在的地方寻求和界定美(审美现象)。他们的思维路向是有问题的。这是以往某些美学家在探索美(审美现象)的道路上陷入的最大误区。因为美(审美现象)并不在事物或事物的“性质”上,也不是精神实体,更不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情绪,而是存在于对象与人的“关系”中,存在于对象对于人的意义中,存在于价值形态中。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哲学家杜威则比较高明。最近读杜威《艺术即经验》一书,颇受启发。杜威把艺术(审美现象)看作一种经验,倒具有更多的真理性。因为经验其实是一种关系——人与对象世界发生的关系。审美就在关系中。

如果把美(审美现象)看作是对象对于人的一种意义,看作是一种价值形态,那么,我们就不能再像以往某些美学家那样,在“价值形态”之外去寻找和界定美(审美现象),而是要从他们所陷入的美学误区中走出来。

18以往美学误区之二:审美无利害

以往的美学另一误区是:审美无利害。

让我们以长期以来困扰美学界的美(审美现象)有无功利、有无利害的问题为议题,对“美(审美现象)是一种价值形态”的思想作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讨论。

两百多年以前,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为了界定鉴赏判断(审美判断)的特殊性,认为“美”无功利、无利害,以与“快适”、“善”相区别。从此,审美无利害的观念几乎成为一种主导观念,发生了跨地域、跨时间的长久影响,在世界各民族凡有康德美学传播的地方大都大行其道。其实,审美无利害的观念并非始于康德,而是发轫于比他更早的英国的思潮中——在康德《判断力批判》问世之前大约一个世纪,英国哲学家夏夫兹博里(The Earl of Shaftesbury,1671-1713)等人,已经对“无利害”观念作了相当多的论述。美国学者杰罗姆.斯托尔尼兹发表在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1961年冬季号上的文章《“审美无利害性”的起源》,对此作了相当深入的考察。斯托尔尼兹指出,“利害性”是个伦理学概念,夏夫兹博里将它与“利己主义”(为了私人利益而非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而那些利他主义的活动和不考虑个人利益的“无私”行为则被称为“无利害”。例如,一个人“为了上帝的缘故而爱上帝”就是“利害性”的,因为“为了上帝的缘故”可能是求上帝保佑或赐福,是有所求,因而归根结底系于利益;而只有“无私地爱上帝之时”才是“无利害”的,因为这里没有任何目的和期求,不考虑任何个人企望和利益。在伦理学上,前者是无德或缺德;而后者才是“美德”,“美德就在于它本身”,美德“也就是对秩序和美的爱”。这样,美德就与审美、艺术联系起来。当一个人没有任何一种预期的后果并且作为“旁观者”去“观察和静观”美时,他就是“无利害”的。这就是“审美的无利害性”的最早提出。在夏夫兹博里那里,“审美的无利害性”与非目的性的无欲和非实践性的静观联系在一起;而与占有欲及实用性则水火不容。他说:“设想一下,假如你在为远处海洋的美景所陶醉的同时竟会想到怎样制服海洋,怎样能像一个海军将领那样地去征服海洋,这种想法不有点荒唐吗?”从“占有”大海所产生出来的愉快“和自然而然地从静观大海的美所产生出来的愉快是非常不同的”。随后,夏夫兹博里的追随者爱迪生、哈奇生、阿里生,以及柏克等人,都阐发了相似的观点。只是哈奇生把任何涉及对象知识方面的东西从审美中排除出去;阿里生强调主观的“心灵状态”对审美的重要意义;爱迪生则强调不包含欲望的“想像的愉快”,认为周围一切事物都可从审美上加以评价,使我们产生“想像的愉快”;柏克把爱与欲望和情欲相区别,认为爱与静观联系,是无利害的,而欲望和情欲与静观对立,涉及利害。

康德吸收了夏夫兹博里等人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审美无利害的一套系统而完备的理论。后人主要以康德思想为宗。

康德斩钉截铁地说:“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我们必须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抱无所谓的态度,以便在鉴赏的事情中担任评判员。”就是说,鉴赏一个事物之美,只需“在单纯的观赏中(在直观或反思中)”就其“表象在我心中”是否“伴随有愉悦”做只联系于主体的“评判”(即所谓“主观的感觉”),而不需联系客体的实存做有关利害和功利的“评判”(即所谓“客观的感觉”),要“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也就是说,在审美判断中须对事物的实存采取没有价值取向的“无所谓”态度,采取“无利害”、“无功利”的“非价值”、“无价值”态度。康德认为,与此相对的是“快适”和“善”:假如你的愉悦“感觉”是对事物的实存具有倾向性的,是“通过某种属于认识能力的接受性而来的”,“是与客体相关的”,是对对象有了“欲望”的,那就是“与利害结合着的”“快适”;假如你的愉悦“感觉”“是借助于理性由单纯概念”而得到的,假如那是“被尊敬的、被赞成的东西,也就是在里面被他认可了一种客观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善”。总之,“快适”和“善”“任何时候都是与其对象上的某种利害结合着的”,也即有价值倾向的;而唯有“美”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既没有感官的利害(快适),也没有理性的利害(善),即对对象、对事物的实存是没有任何价值倾向的。

自康德提出并深入论述了这套系统的审美无利害观念之后,信奉者大有人在,几成美学的金科玉律。

显然,我们把美(审美现象)看作一种价值现象,是与康德以来这股势力强大的观念尖锐对立的。毫无异议,任何价值都必然是关涉于功利、关涉于利害的。假若判定美(审美现象)是一种价值形态,那就不能认为美(审美现象)无功利、无利害;而如果认为美(审美现象)真的无功利、无利害,那么也就不可能承认它是一种价值形态。两者水火不容。究竟哪一种观点更符合美(审美现象)的本来样态,具有更多的真理性呢?我当然对康德的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而且在我看来人们信奉它,是走入误区。

试细论之。

我认为,康德此论既自相矛盾,也不符合实际的审美事实和审美实践。

首先看康德此论的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康德一再说审美的愉悦(鉴赏判断)无关功利和利害,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审美是无关于价值的或超越于价值的;另一方面,康德又一再说,美是“(令人)愉悦的对象”,“美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请问,难道“(令人)愉悦的对象”、“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等等,“没有丝毫倾向性”?不是肯定性评价?不表现着鲜明价值取向?显然不是。“愉悦”、“喜欢”本身就是“倾向性”,就是价值取向。由此,人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说,审美不可能无关于价值或超越于价值(下一节我将说明,康德和其他美学家其实是不经意滑入价值美学轨道,而且只要他们稍稍尊重审美事实和审美实践,遵循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向价值美学靠拢)。请看,康德不是明显自相矛盾吗?

有人可能会说:康德实际上承认美(审美现象)的价值性,但那只是“形式”、“表象”的价值性。他说美只关涉于事物“表象”(纯形式)给人的“愉悦”(即所谓“主观的感觉”)而无关于“实存”(事物的实际存有和内容),这“表象”(纯形式)给人的愉悦,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取向,因此康德并没有否定美(审美现象)的价值性。

同类推荐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巨著,是尼采智慧的结晶,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几乎将尼采所有的思想囊括其中。全书借助“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世界。不管是在哲学史上,还是诗歌史上,其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 道德经通解(平装)

    道德经通解(平装)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道德经》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以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道德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说理明晰,既能帮助当代读者读懂《道德经》,也能帮助人们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当中。
  • 人生四书

    人生四书

    “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四书”几乎包罗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对于做人做事有着深刻而实际的意义。历代以来,凡是吃透“四书”的人,无论为官、从政,还是求学、经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本书站在现代青年人的角度,撷取“四书”中流传千古的智慧精华,并结合现实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人生、世界、人性、人格、待人、处事、领导、财富、家庭、修养、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刻而生动的解读,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帮助读者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现实难题。
  •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新学术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收录的就是他的自述文、交游文、散记,以及为各类古籍和甲骨考据著述写的序跋等作品。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热门推荐
  • 冷凰天下

    冷凰天下

    强力推荐自己的新文:《逃妃八夫》手刃杀父仇人的同时,杀手冷霜失去生命,重生在一个不存在于历史的世界,成为冥夜国冷王府的小郡主——冷霜。重生,是福还是祸,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她手持软剑,笑傲江湖,人人看中的武林盟主之位,她却弃之如敝屣;她剑锋一指,犹如大将般驰骋沙场,遇佛杀佛,遇神诛神,运筹帷幄之间,称霸大陆。魅影,她前世的恋人,今世天下第一杀手:霜,我永远是你的,生生世世生死相随,没有你,我绝不独活。冷霜:傻瓜!既然如此,你我便生死与共。如若我不死,便不准你死。冷谦,冷王府小王爷,她今世的哥哥:霜儿,不要叫我哥哥,我不要做你的哥哥,叫我谦。冷霜:谦,如你所愿。但是从今往后,只有我能这样叫你。逸尘,天机老人的得意弟子,她今世的师父:霜儿,我不再逃避了,从今往后你去哪我便去哪。冷霜:甚好,那以后我往东,你便不能往西。记住了吗?还有他,他,他……最终她又会选择谁陪她笑睨天下呢?本文杀手穿越,女主绝非善类,腹黑,狠辣,血腥,美男多多,结局np,更多的精彩尽在《冷凰天下》。【文中美男】魅影:冷酷帅哥,外冷内热——第一杀手(由亲亲粉色沙滩领养!!)逸尘:谪仙美男,清冷绝尘——女主师父(由亲亲清宁88领养!!)冷谦: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小王爷(由亲亲13430369750领养!!)裴扬:邪魅妖精,红衣紫眸——邪教教主(由亲亲夜雨清痕领养!!)端木文绯:娇俏可爱,狡黠活泼——异国皇子(由亲亲kiranono领养!!)端木文熙:单纯善良,医术高明——异国皇子(由亲亲轩辕琉璃领养!!)轩辕旭:英俊帅哥,睿智儒雅——太子(由亲亲x蝶舞飞扬领养!!)易水寒:冷酷侍卫,忠心耿耿——贴身侍卫(由亲亲珈蓝领养!!)轩辕瑾:俊俏美男,心思单纯——十一皇子(由亲亲livialin领养!!)轩辕烨:暴躁美男,心胸狭窄——闵王爷(由亲亲mashanhu20领养!!)赫连傲天:霸道强势,野心勃勃——异国皇帝(由亲亲greenshine123领养!!)【ps】文中小狐狸雪由亲亲冥公子领养!!!喜欢的亲们,请收藏+推荐+留言,影子会保持日更,偶尔会爆发,绝不弃坑,亲们放心跳坑吧!!!****亲帮偶建的读者群【如影相随】,群号为123592318,敲门砖是偶的笔名,欢迎亲们加入
  • 国学在台湾

    国学在台湾

    在当前这个处处充满浮躁气息的社会,国学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坚持对国学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国学智慧的浇灌下做一个更出色的中国人。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国学就是这个古老的民族永远都不会割舍的文化之魂,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正面与侧面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需要这么一本书———《国学在台湾》。
  • 大学时代(下)

    大学时代(下)

    外白渡桥的名字让人想入非非,可惜尚没有一首诗媲美巴黎《米拉波桥》,甚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题记。春去夏来,大学里的每一学期都过得飞快。不久,就到了第一个暑假,这也是我第一次回家省亲的时刻。放假前几天,我荣幸地当选为“三好学生”,那是全班同学的一次无记名投票,但没有任何物质奖励。那时的经济条件只允许我走陆路或水路,这第一次回家,我精心挑选着中转站,最后一轮候选城市有上海、杭州和宁波,这三处均有轮船或汽车直达我的故乡。而其他地方,比如苏南的那几座城市,那时尚没有发往台州的直达班车。
  • 天煞毒尊

    天煞毒尊

    “凌歌只是挥了挥手,便有一道浓厚的毒瘴出现,那道瘴气迅速将黑衣人疑惑包裹起来”......凌歌不禁YY自己毒功大成的场景,然而,凌歌不经意间瞥见了自己桌上那朴素的陶土小瓶,想起里面装的还是不能称之为“丹”的药物。“呃,我还是赶紧修炼吧。”
  • 异元之洞

    异元之洞

    一个梦惊醒了他,一个游戏带他进入一个个熟悉或不熟悉的世界,异元系统迫使他去危险的边缘挣扎,现实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而后新的时代到来了。
  • 冬元纪

    冬元纪

    相传,元界的地底下拢杂交错着无尽的地脉,而人可借连接地脉获得改变自然界的能力。二十年前地脉爆发将冬季从元界四季中抹去,二十年后,桐昆学院的四人社团“四季社”为实现“迎回冬季”的创社目标展开了一系列不寻常的活动…
  • 在渺小中仰望

    在渺小中仰望

    一切都将逝去,而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面对才算是实在的……
  • 佛说须赖经

    佛说须赖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权哲学导论

    人权哲学导论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西方人权思想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马克思的发展源流,对人权的理论内涵进行全面哲学解读,对人权原则在当今世界的制度实践进行客观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与研判中国人权实践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该书从哲学角度系统梳理并解读了古希腊至今中外人权思想的发展源流与理论内涵,对人权原则在当今世界的制度实践进行了客观评析,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研判了中国人权实践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作者指出,人权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权利问题。不管是作为具有高度价值统摄作用的哲学范畴,还是作为具有实际价值参照作用的法治范畴,人权实践都必须有其充分的社会基础。人权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生命真谛就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更是一种行动。从世界范围看,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成为肆意破坏和践踏人权原则的托词和借口,人权价值理想的普遍性绝不能成为某些国家或利益集团推行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的标签和工具。国际间的人权保护与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协商的基础之上,严格依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其说人权是西方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还不如说是东方的四合院,和合相生。
  • 充闾文集:秋窗漫笔

    充闾文集:秋窗漫笔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