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7700000034

第34章 艺文情事(4)

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整洁的衣装胜过最好的介绍函。”我上边说的这几位先生,如此重视着装和仪表,而且给我留下长久印象,我想正是因为他们懂得,穿衣在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看来真的是穿戴小事莫轻视啊。

鲁光作画还“牛”债

中国作家书画院成立那天,作家兼画家的鲁光,终于被我堵了个正着,逼着他还了我多年“牛”债。

起初他还想“赖账”,说他画的猪和猫,自己都比较满意,让我选一种当场画,唯恐我不相信,随手拿出刚画的“猫与鱼”,我一看此画还真的动了心。那猫的浑身色泽亮丽而丰润,圆睁睁的两只眼睛非常传神,静静地站在高高的山崖上,好像觊觎着崖下那几条鱼,似游非游的鱼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怜爱和担心的感觉。整个画面布局非常大气雅致。正在有些犹豫的时候,忽然想起,作为画家的鲁光,是以牛享誉画坛,绝不能被他迷惑,就逼着他还我“牛”债。

说起记者兼作家的鲁光,我知其大名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中国女排享誉世界,我供职的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作品写得非常真实感人,他在写作上的功力和才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鲁光还是位画家,而且经过名师指点,尤其擅长以牛入画,却是多年以后的事啦。

我比较喜欢作家的画,作家的画随意率性,有种自然流露的书卷气。老一代作家师长,秦兆阳、汪曾祺、管桦、高莾等,同辈的作家朋友,许淇、张长弓等,比我年轻的作家,宗鄂、徐刚、关仁山等,他们都有画作赠我。我既然有此癖好,知道鲁光能画牛,哪能轻易地放过?就总想跟他求幅画。可是每次开会碰到,我求,他答应,这一拖就是十多年,到了作家画能换钱时,求画如讨钱,不便再启口,我也就不再指望鲁光的画。

有次读一篇鲁光访问记,说他拜李苦禅先生为师,好家伙,原来鲁光师出有门呵,我求画的心又开始动了,只是再无机会见到鲁光。谁知天遂人愿,中国作家八代会,我们同住首都宾馆,用餐有时凑到一起,边吃饭边闲聊天儿,只是不好意思说画的事。一天早晨用餐时,鲁光接听电话,只听鲁光说:“好吧,五万元就五万元。”我琢磨八成是谈画,就跟鲁光半开玩笑说:“老弟,可以呀,画都卖到五万元一平尺啦。那卖给朋友多少钱呢?”鲁光说:“刚才是位企业家买画,同行朋友要画,分文不取。”我一听心里有了底儿,就跟鲁光说:“你可是欠我一幅画呀,说了多次都未还呢!”“你放心,迟早会还。”鲁光又给我许了愿。

如今画家比作家忙,何况鲁光身兼两家,更是忙上加忙,据一位记者报道说,为采访鲁光约了半年,我总不能为求画登门吧。这次中国作家书画院成立,作家中的画家鲁光、韩静霆、严阵、宗鄂都来了,各守一案挥毫泼墨,我舍弃观赏机会,直奔鲁光作画画案,理直气壮讨要“牛”债。见我执意让他画牛,思忖片刻展纸提笔,一头低首奋蹄老牛,很快跃然在白宣纸上,还边画边开玩笑地说:“画了一位摩登女郎,牵着这头硕大老牛,老兄看了有何感想?”我说:“这辈子还无此艳福。”然后,鲁光换笔左手题字:“归牧图——壬辰长夏之末立秋次日于中国作家书画院又遇柳萌兄讨牛债欣然写此图以留念并左书题记鲁光”,最后盖上名章和角章。一幅典型的作家画,就算完成交到我手里。回家观赏再三,煞是喜欢,不等装裱就装在画框里,成为我家客厅一幅新画。

鲁光以文学作品名世,尤其擅长体育报告文学。虽说文学与艺术根脉相通,都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但是还是隔着个行当,不是所有作家都能画画。那么鲁光的绘画潜能,是怎么开掘出来的呢?在我总是个谜。后来读到写鲁光的专访,这才对他多少有些了解。他从小就酷爱绘画,在大学读书学的中文,毕业后在报社当记者。有次出版社想出本画家养生书,鲁光知道画家李苦禅先生自幼习武,就去采访这位国画大师苦老。稿子写成请苦老审阅,老画家非常满意,并称赞鲁光有才华,写得具体生动,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苦老要送幅画答谢鲁光。苦老一边画,一边给他讲,艺术要有创造性,光模仿不是艺术。没有悟性,没有才气,趁早干别的去。画格就是人格。品格不好的人,画不出好画。苦老画完画跟鲁光说:“你可以画画!”苦老的话,让鲁光既兴奋,又有点迟疑。苦老见鲁光迟疑,又说:“作画与作文是相通的。文人画就是文人画的嘛。以我的教画经验,你对画很有悟性,你就画吧!”老画家一句话,如同一根火柴,点燃鲁光的艺术之灯,使他的绘画潜能得到开发。所以鲁光说:“没有苦禅大师的鼓励和引领,我这一辈子也就是个画迷而已。”

鲁光的画作,我无缘系统欣赏。据说他的一幅名为《生命》的画,被誉为“创新的中国画”,屡屡获得行家好评。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自杭州灵隐寺。有次鲁光当选美评委,与一批美女去灵隐寺。寺内烛火熊熊、香火缭绕。鲁光站在红烛前为美女拍照……回到北京,那熊熊燃烧的红烛一直在他眼前晃动,挥之不去,创作冲动难以抑止。可是,采用传统的画面构成、色彩搭配、表现技法等,已经无法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于是,他进行了颠覆性的创作,没想到效果特别好。当这丈二幅的《生命》画作,在中国画研究院打开时,不止是在场的人,就连他自己都激动起来了!气韵神动,令人惊叹!

如今的鲁光,画的多,写的少,画名越来越大。鲁光这头老牛,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儿,行进在绘画艺术大道上。就凭他那股执著的牛劲儿,相信比《生命》更好的画作,将会再次惊动画坛。到那时,说不定鲁光赠我的这幅画《归牧图》会升值呢?鲁光,你可别后悔噢。

2013年3月8日

我的学长李光羲

画家、书法家乃至作家,年至八九十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大有人在。可是到了耄耋之年的歌唱家,还能站在舞台上放声歌唱者,请问,当今中国歌坛可数出几人?我天津一中的学长、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应该算是一个。惊叹之余格外钦佩。

李光羲和他女儿、女高音歌唱家李棠,父女俩在北京举行音乐会那天,光羲特意邀请了部分在北京的校友观赏,我因家中有事失去一次享受机会。后来有校友打电话告诉我:“光羲真是宝刀不老啊,不用扩音器,一口气连唱十七首歌。”这位校友讲的情况,应该属于艺术家的功力,其实我更赞赏和敬重李光羲在为人从艺上的端正。在不时有假唱传出的今天,这位被称为“歌剧王子”的歌唱家,八十高龄尚能活跃在音乐舞台,而且依旧一丝不苟地演唱,足见李光羲对歌唱艺术的虔诚,对热爱他的观众的尊重。高尚的艺德比之艺术生命不是更重要吗?

艺术生命长短跟从艺的态度,往往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一个两眼死盯着钱的歌唱演员,他会精心爱惜和保护嗓子吗?他会下苦功夫去练声吗?到头来为了挣钱只能假唱。熟悉李光羲的人都知道,他当初放弃优渥的职员薪金,从开滦煤矿投考中央歌剧院,目的只有一个:圆自己歌唱的梦想。成了歌唱家以后的李光羲,对高雅艺术的崇敬,更成了他终生的追求。有些学校请李光羲去讲课,他首先跟人约定:一不吃饭,二不受礼,三不收钱。否则不去。学校最终答应了他的条件。

前不久在李光羲家聚会,聊天儿时说起调工资,有校友问他的工资收入,我满以为,这么著名的一级演员,怎么也得拿万八千吧,不然他怎么连“外快”都不要呢。他爱人王紫薇听了说:“他呀,去年才提了四千多元,原来还没有我多哪。”李光羲笑笑没有说话。

不知是为缓解尴尬,还是另有想法,他拉过我的手说:“柳萌,你跟我过来,我让你看一样东西。”走到他家客厅冰箱前,指着冰箱门上的饰物,他说:“这是我出国演出和旅游的纪念,去一个国家买一个贴一个,你数数都六十多个国家啦。”我一看可不是嘛,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如同李光羲的人生道路,色彩竟然如此斑斓而厚重。这时,我仿佛真正地理解了李光羲的情怀和情趣,对于他来说,歌唱和快乐比什么都重要,难怪有人请他唱歌,给不给钱都要去唱。歌唱是他平生最大的快乐,他生命的真正价值就体现在歌唱艺术中,正如他经常说的“只要观众喜欢,我会一直唱下去”。有这样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必然延长。

歌唱艺术既要有副好嗓子,更得有个健壮的体魄,像李光羲这样的老歌唱家,尤其需要有好的身体,不然,在舞台上一站就是俩仨小时,恐怕无论如何支撑不下来。2010年冬天校友聚会,那天天气特别寒冷,还刮着凛冽的大风,我们穿戴着厚厚的衣帽,或打的或乘坐公交车来去,还都觉得寒冷难耐。李光羲这年刚过八十岁,是聚会校友中最年长者,唯有他骑着辆旧自行车,单薄的衣服裹着挺拔的身板,蓬松头发裸露在瑟瑟寒风中,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位高龄老人。有的校友关切地提醒他多穿点儿,他微笑着回答“惯了”,从这两个简单的字中可以看出,李光羲对生活的淡定、从容和自信。

退休后的李光羲过着安逸的晚年生活,几乎每年都抽出一定时间携老伴儿跟著名主持人陈铎等好友,到世界各国去旅游观光,有时也参加校友的聚会。不过,他依然钟情的还是唱歌。只要有谁请他去演出,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应允,而且必唱拿手曲目《饮酒歌》《祝酒歌》《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等,情绪来了也许玩个“票”,唱一唱周润发的通俗歌曲。仿佛用歌声告诉世人,他歌唱艺术的血脉,永远跟年轻听众和时代跳动。

2011年4月26日

在杭州喝“普洱”

这几年每次去杭州,当地朋友都要请喝茶,而且喝茶必是龙井茶。到杭州不喝茶尤其是不喝龙井茶,就如同来北京不吃烤鸭尤其是不吃全聚德烤鸭,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遗憾。

2009年去杭州也不例外。在下榻的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之家,刚刚安顿下来,老朋友柯朗曦主任就特意送来他珍藏的两听当年明前龙井,让我在杭州居住期间享用。后来杭州市作协主席、诗人嵇亦工老弟请我们喝茶,同样是当年采撷的龙井茶佳品,并用当年下来的西湖藕粉,以及其他杭州茶点佐茶。真个是来杭州不喝茶,喝茶不喝龙井茶,就等于白来杭州。显然,我这次也未虚行。

在龙井茶故乡喝龙井,在茅台酒产地喝茅台,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如同这两个地方茶楼酒肆之多,谁看到根本无须大惊小怪一样。值得夸耀和记忆的是,我平生喝的第一杯龙井茶,在杭州的龙井村;我平生饮的第一口茅台酒,在贵州的茅台镇。这第一次的茶、酒味道,从此成了我品茶赏酒的“标准”。

假若我告诉你,在西湖畔喝普洱茶,而且喝得更为精彩,相信你准会疑惑不解,甚至于觉得不伦不类。是吧?没错。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喝过以后才知道,这就如同在欧洲吃中餐,在中国听西洋歌剧,别有一番情趣在里头,更加深了在杭州喝茶的印象。给我创造如此美好机会的,是上海作家褚水敖夫妇俩,他们是普洱茶“迷”,更是喝普洱的高客里手。

在杭州喝了多日龙井茶,忽然有一天,水敖说:“咱们换个地方,喝普洱去吧?”几年前就有朋友送我普洱茶,因为一直未喝过这普洱茶,就不在意地放在阳台上,把室内存茶的背阴干燥处全让给了我心目中的茶中佳品,如龙井、大红袍、铁观音、台湾高山、毛尖等。这次水敖说喝普洱茶,又是在龙井茶故乡,自然就不是很热情,可能是揣摩出了我的心思,水敖就说:“走吧,你喝喝看,跟喝龙井完全不同,保管你从此会喜欢上普洱。”从他眼神中的自信,我看出他对普洱茶有种执著和偏爱,就顺从了好友的美意。

上海距杭州近,水敖他们常来。他带我们到西湖边一家有临水平台的茶馆,找了一个靠窗座位。窗外是平静的西湖,在秋天阳光照耀下,粼粼波光闪闪烁烁,让人的心都倍感温暖。叫茶时水敖跟茶店店员说的那些话,诸如,什么板、哪一年的、生的熟的,等等,我听了似懂非懂,因为是第一次喝普洱茶,倒也觉得颇为新鲜有趣儿。

不一会儿茶上来了,水敖夫人小南给大家布茶,手法和速度都很到位,连我这个门外汉都看出,小南是个品茶的高人。我端起茶盅小口吮饮,觉得这普洱茶的味道,既不似乌龙、铁观音浓厚,也不像龙井、毛尖那般清淡,喝到口中觉得苦中带甜,自有一番别样的味道儿,就连连夸赞好喝好喝。满以为水敖夫妇会随声附和,岂料这二位品咂片刻后,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小南叫来店员说:“你搞错了吧,这哪是十年普洱呵,味道不对嘛,请给换换吧。”年轻的店员二话未说,赶紧把泡好的茶拿走,很快又送来一壶新泡的茶,小南先嘬了一小口说:“哎,这回就对了,你们尝尝,味道完全不一样嘛。”我尝过确实觉得不一样。这水敖夫妇简直神了,连茶的年份都能喝出来,于是跟他们请教普洱茶知识。

水敖夫妇告诉我们,他们喝普洱茶已经多年,喝的多了自然嘴尖,生熟普洱和存放年份,用嘴一尝就会分辨出来。熟普洱是经过自然发酵茶,年份越是久远味道越是醇厚,而且对于人的健康越有益。同行的学者奚学瑶兄,大概跟我一样不熟悉普洱,就不时地在旁询问或搭话。我就暗自回想自己,由于对普洱茶的无知,把朋友送的几盒普洱茶,随便地扔在阳台上了,不知现在成了什么模样。难免有些后悔和惋惜。

同类推荐
  • 笑忘书

    笑忘书

    《笑忘书》是梁左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作品集,是由著名作家王朔亲自整理、主编的,并写了悼词作序。书中收录了许多梁左未曾发表过的小说和散文随笔,从中可以窥探出梁左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是当代相声作家中少有的兼具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文人自由创作的根基和文化复兴的景况。王朔、刘震云、冯小刚、葛优、英达、姜昆、马未都、陈佩斯、梁天、梁欢……近30年来最影响力的文化精英,与梁左割不断的因缘。其中王朔、刘震云、英达、姜昆、梁天、梁欢等亲友所写的怀念梁左文章,也收录在书中。另,书中收录王朔、刘震云、马未都三篇追忆文章,作为新版序言。
  • 奥威尔杂文全集(下)

    奥威尔杂文全集(下)

    奥威尔可谓是20世纪最发人深省且文笔最为生动的随笔作家之一,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毫不妥协的语言,用笔和纸与其时代的偏见进行抗争,也因此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迄今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奥威尔一生中所创作的政论随笔,囊括了多个脍炙人口的奥威尔名篇,如《论英国人》、《政治与英语》、《英式谋杀的衰落》、《艺术与宣传的界限》、《回首西班牙战争》、《我为何写作》、《作家与利维坦》等,以八十万字的篇幅,呈现奥威尔杂文的全貌。
  • 慢读秋雨

    慢读秋雨

    这是一本散文集,以慢生活为主题从作者旧文中遴选出二十余篇文章,共约13万字,分成四组,依次为“慢走华夏”,“慢观世界”,“慢享至美”,“慢品浮生”。“慢走华夏”,是余秋雨亲身考察中华文化关键性遗址的文化散文;“慢观世界”,是余秋雨探寻罗马、埃及、伊拉克等所存世界古文明遗址的旅行散文;“慢享至美”,是余秋雨对中国举世独有的三项极品文化昆曲、书法和普洱茶的品鉴美文。
  • 拆散的笔记本

    拆散的笔记本

    本书是作家洪烛的一部随笔作品集。书中所收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流畅优美,再现了作者浓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读后使人有一种美的文学享受,非常值得一读。洪烛的这本随笔集,就像一本拆散的笔记簿,记录了生活、情感乃至艺术对作者的影响。那被风掀动的书页里蕴藏着个性化的思想。这些文字远离精雕细琢的“小美”,而向泥沙俱下的“大美”靠拢。
  • 志摩的诗

    志摩的诗

    桑楚主编的《志摩的诗》收录了徐志摩的经典作品,分为诗歌和散文两部分,“诗歌篇”精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集子中最唯美的作品,“散文篇”精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等集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注意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相信读者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文采、充满激情、充满睿智的徐志摩。
热门推荐
  • 沙漠五千里

    沙漠五千里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沙漠历经五千里海陆相接,黄沙之下,处处是秘放牧种田,海底探寻这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故事,也是一个悠闲又奇幻的故事
  • 牧道诸天

    牧道诸天

    葬送了一个时代,迎接新的纪元!大帝牧道,万界皆臣……“我看见了朦胧的未来,看见你孤独一人走遍宇宙,遍体鳞伤也没有放弃!”
  • 修仙暴徒

    修仙暴徒

    一个浩大的仙侠世界,光怪陆离,神秘无尽。热血似火山沸腾,激情若瀚海汹涌,欲望如深渊无止境。登天路,一切敢挡在前面的人,都要将他们踩在脚下。
  • 文明者

    文明者

    银河系的边缘一个叫盖亚的星球上,住着100亿盖亚人,他们总嚷着要征服宇宙,却从不抬头看一眼天空。他们总叫着要保护盖亚,却一直在依赖盖亚的保护。他们热爱生命,也热爱挥霍生命,他们厌恶战争,可总爱发起战争。这是一群充满矛盾的原始生物,愚昧,却有趣。他们值得成为一枚标本,在这无聊的黑暗中永存。…又名《你们都被圈养了》粉丝群:1055988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

    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睡美人婧落

    睡美人婧落

    2012年发掘的一件罕见奇宝,引来了两大集团的关注。江凌寒和郝凡为了争夺这一美轮美奂的宝藏而黯然使动。 2012年12月22日,郝凡密室里躺在冰柱里的睡美人突然消失了踪迹。二十一世纪的你,跟活在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伊洛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吗?寻寻觅觅,难道终究是一场空?你那绵绵隐喻,我那深深怀恋。捕猎的情感,历经几千年,终究未变。 我用一生追寻你,用一生爱恋你,用一生成全你。 如若今生亦不能再相恋,那我愿用下一生的生命来延续我们的不了缘。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西班牙内战是奥威尔第一次亲临体验战争的残酷和萧条,为他以后作品的反战基调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从未涉足政治的文人奥威尔面临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的党同伐异时内心的彷徨、无助和绝望。在目睹了许多曾经在前线共同作战的友人没有战死在前线,却死于自己人的迫害之后,奥威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怀疑,从此走上了反对极权体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西班牙内战这个熔炉促使奥威尔的创作热情和才华从控诉外在的世界表象的不公转向了对内在的体制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而共产国际、西班牙政府与英国媒体对西班牙内战的歪曲描写和为达目的操纵宣传工具的做法促使奥威尔开始思考历史的真实性,并在《一九八四》中升华为对极权主义操纵历史手法的反思。1946年,奥威尔写道:“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 总裁娇妻太磨人

    总裁娇妻太磨人

    结婚当夜,她竟然进错了房!什么?这家伙还对外宣称她是他的未婚妻,第二天,死皮赖脸的搬进了她的公寓。可悲的是,渣男和闺蜜出轨,五年的爱情,就毁于一旦,该何去何从,面前的这个男人也不错,嗯,有权有势,财大气粗,待人温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负花期不负你

    不负花期不负你

    这是一个以桂花花期为主线,讲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几经辗转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有虐有宠,双洁文,结局美满。那一年,他10岁,她5岁,开得正盛的桂花树下:“北宸哥哥,你要走了吗?”“是啊,丫头。”“哦,那我什么时候能再见到你啊?”“嗯…又一年花开的时候吧!”时光荏苒,命运它总是将我们连在一起;可若记忆尘封,我们谁又还记得谁?“对不起,对不起,先生,我不是故意的。”“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吗?嗯?”当我们在爱情里迷失方向,相识亦是陌路:“顾先生,今日一别,日后我们当算是回到最初原点;他日若是相见,视彼此为陌生人即可。唯愿各自安好,互不相扰。”然而,当那些尘封在岁月里的记忆被唤醒,你可还愿意与我携手看花开花落?“丫头,如今花开正盛,飘香十里。故人已归,可佳人却不在。你可是也要我等你?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还以老树为证、花开为约,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