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0600000075

第75章 万里征人魂归还(7)

也许她想到栗政通寄回的照片了,只见照片不见人,不就是证明人不在世了吗?吓怕了的母亲越发悲痛伤心,搞得一家人无论怎样也解释不清了。最后,栗政修又去信给弟弟,说你无论如何也要回来一趟,让母亲验明正身!儿子最后回来,母亲这才相信了。这位子弟兵的母亲后来很长寿,坚持不吃晚饭,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睡前用热水洗眼睛,晚年耳不聋眼不花,还纳鞋底做家务,90多岁无疾而终。

诚然,南沟这个太行山上的红色亮点,在残酷的革命和战争年代,给栗家妇女孩子们带来的是可怕的灾难。早在抗战前,保安队就多次来南沟抓人,老幼虽然备受惊吓,但家园未损。抗战伊始,这个家成了日伪政府、汉奸特务的眼中钉,频频来“扫荡”。

1939年春的一天,日军来袭,全村人跑到了天桂山上躲避。栗家男女老幼站在天桂山腰,眼睁睁看到自家的院子浓烟腾起,大火熊熊,妇女孩子们望着燃烧的家园,都禁不住大哭起来。

次日,确认日寇离开后,栗家人扑进院子,看到刚刚盖起3年的一座四合院,16间房子被烧个精光,坍塌的房梁、没有烧透的粮食、杂物还冒着呛人的黑烟。家人们挑水灭火,抢救了一点带着焦煳味道的粮食……栗再温知道消息后,专程赶回南沟,安慰母亲和家人,他说:“我们全家人都还在,它只能烧了咱家的房子,烧不了抗日的决心。我们全家人都好好的,这就是抗日的本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要以牙还牙,烧起一把抗日的大火,把日本鬼子、汉奸特务都烧死!”在焦煳的残垣间,栗再温把安慰家人的小集会,一下子变成了抗日报国的誓师会。大家也发誓重建家园。

大家商定,卖了几亩地,又向亲朋筹借一些钱,由栗政修张罗,乡邻相助,大人孩子一齐动手,苦苦干了几个月,16间房子又盖了起来!

然而,1942年深秋,日本鬼子在汉奸的带领下又一次扑进南沟。大家迅速跑到天桂山一个山洞里,洞口用树枝虚掩着,旁边就是一个很深的悬崖。栗政华老人回忆说,当时这群妇女孩子们都做好了准备,万一鬼子找到山上来,大家就跳崖,决不能受侮辱!大家惊恐地在山上熬过一天,又等来了家园里一片焦土……

栗政华老人给我讲述这段遭遇,她说,当时是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死,连恐惧都不是那样具体。她特别提到的是,那年,奶奶的一位侄子去家里看望,他送给孩子们每人一条白毛巾和一双洋线袜子,她一直舍不得穿,像宝贝一样珍藏着,和家里的其他物品一起坚壁起来,结果那次也被鬼子翻出抢走,或者早已化为灰烬了。她至今都可惜着……

村里一位70岁的老人,没有跑远,被鬼子抓住。鬼子把栗家的一头猪杀了,让老人背着猪肉,跟着鬼子一起返回去。也许是因为老人年老体衰,翻山越岭走不动了吧,鬼子在半路就把老人给杀了。“扫荡”后,栗政修和村里人四处寻找,最后发现老人浑身血淋淋的,身子在山这边,人头却在山那边,非常凄惨……

这次大火又把栗家的四合院烧得片瓦无存,一家人连温饱都不能保障,再没有能力盖房了。风雪交加的冬天,全家挤在四壁透风的两间旧房中,守着残垣断壁过日子。但这次老老少少都没有掉眼泪,而是把仇恨牢牢装在心里。冬天,全家人吃树叶、树皮、野菜、谷糠,虽有好心的乡邻接济一点,但十几口的大家庭度日艰难。眼看年关将近,全家要断炊,一片愁云笼罩。幸好有一位井陉的胡瑞明,他是栗家多年的老朋友,他给送来两驮子粮食,全家人这才蒸干煮稀,凑合着过了年。

抗战期间,栗家两次被烧,几次被劫,但是,坚忍的栗家人始终坚守着南沟,挺立在太行山上,向外输送骨肉,输送粮食,输送母爱,输送始终强健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南沟这个大家庭,除了栗政修和妻子刘梦咏一直在家坚守,其余成员大多在外工作生活。至今,这里走出了6位高级干部,十几位县级干部,还有20多位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干部。可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这些儿女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心里一直惦记着家园。并且,栗家人无论男女,都有一种志气,报效祖国、回馈家园,从不给家族抹黑,不拖累家庭。比如,栗政华和爱人都在鞍钢工作,“大跃进”时期,因为他们对“大炼钢铁”有看法,认为那样不科学,浪费资源,夫妻俩双双受到处分,栗政华的爱人被打成“右派”。栗政华在之后的二十年里都不回家,不和家里人以及亲戚们来往。有时候,女人们有着一股子特别的“硬气”。她们只想给家园带来物质上的利益,精神上的好事,有了苦难却自己扛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每年逢国庆节、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栗家人都会从四面八方齐聚南沟,成为小山村的一道风景。栗政修的二儿子栗庆瑞,一直在平山工作,退休后,是家园的留守者。他告诉我,2009年清明节栗家几代儿孙有53人回来上坟,祭奠烈士。国庆节,全家人从祖国各地赶回来,在家吃饭的,竟多达72人。这么多的人回到南沟,狭小的院落根本住不开,吃饭要到学校里借桌椅板凳。大家没有地方睡觉,就坐在屋里、炕头,彻夜交谈,讲工作生活,讲社会问题,讲革命传统,讲忠义孝道……

南沟,始终等待着她的儿女们归来,即便是他们漂泊的灵魂。

南沟,当它不再是栗家人的生活家园后,却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

宁可枝头抱香死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借菊言志,写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名句,历代传诵,成为郑思肖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写照。

而我在寻找平山团时,却用这两句诗来叹惋栗再温和王昭。这两位对组建平山团做出重大贡献的老革命,其命运非常相似。他们在战争年代没有牺牲,而在“文革”中却成为烈士!

栗再温(1908~1967)在抗战后任冀西特委组织部长、中共晋察冀四地委书记,因开“七大”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党校组教科科长、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处长。解放战争中先后担任晋察冀贸易公司总经理,石家庄铁路局政委,华北人民政府劳动局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委书记。1960年之后,出任山东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

在天安门前的开国大典上,这位质朴的太行山之子心潮澎湃,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他为之出生入死的新中国诞生了,他更将为她付出全部。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期间,栗再温将分管的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并开设了总工会的干部学校,为广大职工的教育问题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此外,他还深入西藏慰问藏民,率领代表团出访南斯拉夫、古巴等国,向外宣传我国主张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方针政策。

他出任山东省领导后,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工作更为繁重。1961年夏季,山东德州、惠民、聊城地区1300万人口遭受洪灾,栗再温组织飞机空投,发动群众抗洪救灾,号召群众灾后生产自救,日夜奔忙在第一线。灾民们心存感激地说:“栗省长为我们办了好事。”

1963年8月,华北、华东地区遭遇特大洪水,为确保天津、沧州及京沪铁路安全,山东必须在黄河12号洪峰到来之前,在德州地区四女寺破堤,把洪水放入“恩县洼”。再温遵照中央指示,组织住在“恩县洼”的158个村庄8.8万人,一夜安全撤出,无一人伤亡,完成破堤任务。但在紧急时刻,陈公堤坝塌方,德州危机!栗再温跳入水中,和大家一起,冒着生命危险打下85根木桩,最后用“钢索拉网”的方法,连续奋战7昼夜,有效地控制了堤口塌方,防止了德州一带数十万人民被淹。《人民日报》报道了他的抗洪事迹。持续40天,他奋战第一线,但是连慰问的西瓜都舍不得吃一个。

后来,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紧张时刻,有五六天没睡觉,如果搞不好,就到东海龙宫见龙王去了……一万五千人的部队,中央指定由我指挥,没有当过兵,指挥军队,这还是第一次。”

栗再温的儿子栗振江,回忆这段历史时对我说:“父亲在洪水中,和普通的军民一样,从来不顾个人安危,从没有因为自己是省长就有什么特殊。”栗振江常常在深夜,见到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归来,换下那双灌满泥沙的雨鞋,匆匆忙忙又去开会了。

栗再温常说的话是,“当官就是为民做事”。的确,他当了一辈子官,只是为民做事,没有想过自家,他死后没有给子女留下一间房子!子女们没有一个人得到父亲的提掖,全从事技术工作,都靠自己默默奋斗。儿子栗振江最初为济南皮革公司的技术员,后自费到德国学习,一直到退休都在企业工作。

栗再温做官,从表象到内心都是纯粹的公仆——公正、朴实、厚道。这一点,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有深刻的印象。

栗再温讲平等,吃住和群众一样,连称呼也一样。他在晋察冀四地委当书记期间,一次,彭真去四分区,碰见一个警卫战士就打听,找栗再温同志。警卫战士回答说:“我们这里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彭真接着解释说,就是找你们的地委书记。警卫员这才恍然大悟,“啊!是找老栗呀!”

在山东当省长期间,省直机关举办电影晚会,有几个座位是专门给领导同志安排的。栗再温很少去,穿着又朴素。一次,他刚刚坐下,礼堂的工作人员也不认识他,就过来撵他走开。搞得他很尴尬,后来秘书过来才解了围。

抗战时期,他用的一条旧褥子,里面的棉花都滚成球球蛋蛋的,有的地方就两层布了。警卫员给换了一个新的,他硬是坚持给换了回来。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时,领导们都是坐小汽车,唯独他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他的住处,唯有床、椅、桌而已,四壁萧条,别无他物。一生就爱抽烟,一根接一根不断。但是,在山东时,1964年搞“四清”。要清干部的多吃多占。一次,妻子刘旭江看到一张统计表格,好多干部的名下都有各种各样的副食品,唯独栗再温名下没有。但是,香烟却超过了国务院规定的数额。回去后,妻子告诉他。他吃惊地询问,妻子说,可能是有的副省长不吸烟多出来的,卖给你吸了。他马上宣布戒烟,并告诉秘书监督他。大家知道,一个吸烟很多的人戒烟是多么难受。但栗再温硬是这样戒掉了。大家佩服他的决心和毅力。

齐鲁大地,“大跃进”严重失误的后果凸显,自然灾害严重,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他到任后即顶风冒雪深入农村调研。他看到农民因营养不良患了浮肿、肝炎、妇女闭经等疾病时,心情沉痛地对在场的人们说:“解放十几年了,群众的生活还是这样苦,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感到内疚,愧对了他们,让人们受苦了。”

他走村串巷,常常拉着老大妈、老大爷的手嘘寒问暖。看到一些农户家无隔夜粮、屋无取暖柴时,时常难过地泪流满面,哽咽地说不出话来。他常常将自己身上带的零用钱掏出,塞在农民的手里,无言离去……

赵德三回忆:1964年,到姜堂公社下乡搞社教。栗再温住在贫农组长马友功家里。马家只有一间小北屋,还有一间多年无人居住的旧茅草房,没有门窗,只有一个小小的通风口,漆黑的小房子里装满了霉烂的碎柴草,潮气熏人,到处是陈灰蛛迹,实在没法住。大家再三劝栗再温换一间好点的房子住,他说:“不能给群众添麻烦,在这里住就可以了。”他一住就是几个月。村里人不知道他是省委书记,人们看他穿着朴素,关心群众,都说来了个关心咱们疾苦的“栗老头”,村里大人小孩都愿意找栗老头聊聊。他跑遍了村里的每一块田地,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实行平整土地、科学种田。还把自制粉条的社员组织起来,由生产队统一经营,生产了粉条十万斤,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第二年,这村就打了翻身仗,社员口粮从二三百斤翻成了五百斤,社员们喜气洋洋。

村里有一个小孩,13岁,和他拉家常,他说家里只有爹娘,都有病,全靠他一人劳动维持生活。喂了一只羊,卖了羊给爹娘买点吃的,说卖羊还要说黑话,不然被税收人员知道了卖价超过所谓“法定数”,要拿税的,不纳税就罚款,重则没收。他说:“我把羊喂得好,卖了个好价钱,我很高兴,给爹娘买了几个烧饼,哪知道税收人员说我偷税漏税,把烧饼没收了,还要罚款。”孩子说着哭了。栗再温的眼圈也红了。他感到痛心,说我们的干部官僚主义,政策制度定的对不对,经过群众的实践就证明了。税收工作也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应该与人民为敌,需要马上研究解决……

1965年,在泰安县无梁殿村蹲点。无梁殿人无粮吃,很穷,连水都吃不上。栗再温组织人回济南从汽车库里找来废钢铁,建起铁炉开始打造工具,而后带领群众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打了4眼井,引来3股山泉,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还使得一部分旱田变成了水浇地。第二年开春,又做了合理规划,这个山头种草放牧,那个沟谷种田栽树,一一具体安排。夜里他亲自开扫盲班,让人们学文化。一年就使得无梁殿面貌大变。他告别时,全村人十里相送,依依不舍。

同类推荐
  •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单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单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独。你总是期待有生之年时时精彩,生命长途遍布花树。于是所有的不辞辛劳、义无反顾,仿佛都有了意义。但来时的航船已远逝于迷津,旧地重游,青春落幕,人也换了面目。你我不忍苛责自己的单纯,所以无数的人总是一声唏嘘。我明白过往的遗憾已是东海逝波,唯有舍弃不该有的执念,才能与这世界好好相处。孤独是一枚陪你我成长的果实。吞下它。天高云淡,波峰浪谷,雪虐风餐,似锦前程,都需你我独自上路,不慌张,慢慢走,别回头。
  • 天下大美:蒋子龙杂文自选集

    天下大美:蒋子龙杂文自选集

    本书收录了作家、杂文家蒋子龙80余篇杂文精品,以其小说家的独特视角和圆熟练达的艺术功力创作了为数不多但却刚柔相济、引人入胜的上乘杂文。内容包括:《城里又见断头树》、《2010年的“哥”》、《偏方治大病》、《不怕“脱”》、《不许放屁》、《“光头”辨》等。
  • 荷室夜话

    荷室夜话

    《读史点滴》53篇,是继上部西汉“五日京兆张敞”之后的继续,即跨越近三百年历史长河,讲到东汉灭亡,而三国和两晋时期的故事,只好在下部书中见了。《生活趣事》收入文章67篇,还是谈花论草、虫鸟鳞兽,凡我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讲诉的对象。《美术故事》收入22篇,通常是一篇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观点,如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走南闯北谈东西》收入游记14篇,其中西南行纪讲到重庆就截止了,因在上部书中有“成都散记”几篇。《荷室夜话》斜枝旁出,内容驳杂,与其说是一部散文集,不如说是一部资料书,不成体统、不求甚解之处,请读者批评谅解。
  • 肖复兴散文新作

    肖复兴散文新作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散文随笔集,写于去年2013年1月到今年2014年2月之间,大约21万字。这些文章尚未收录任何文集之中。将书名取作《肖复兴散文新作》,其新字,是本书的特色。
  • 陈昂诗选(下)

    陈昂诗选(下)

    全书共收录陈昂现代诗歌375首,非现代诗歌38首,陈昂谈诗11章。该书是21世纪慢抒情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更是“诗歌王子陈昂”献给新诗百年的重要贺礼。
热门推荐
  • 不小心做了亲王妃

    不小心做了亲王妃

    亲亲抱抱举高高!黏人精王爷越来越放纵,难怪这么放肆,竟然先斩后奏请赐婚?惹出天大的麻烦,别怕,本王给你兜底。全世界都放弃你,无妨,本王给你依仗。王爷逼婚,她亲手射出三支箭:挡我者,死!“本王的王妃烈了点,还得好好调教。”腹黑王爷给与无条件的宠爱,宋瑾瑜,你所背负的一切,我都陪你!
  • 旧制度与大革命(译林人文精选)

    旧制度与大革命(译林人文精选)

    作为托克维尔的代表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动力和机制等出发,来剖析社会转型的迷局,力图回答以下问题:为何法国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为何繁荣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为何减轻人民负担反而引发暴乱?为何大革命的结果背离了初衷?处于转折期的国家有几种未来?等等。
  • 大汉痞夫

    大汉痞夫

    汉武晚年,穷兵黩武,巫蛊之祸,匈奴入侵,西羌犯边,藩王独立,权臣乱纲,豪强圈地,世族霸权。大汉危矣!大汉将亡矣!值此国难家危,大厦之将倾,苟栋,一个从现代穿越到西汉的地痞竟然说出了让全天下人耻笑的大话。“大汉有我苟栋痞夫在,万世长存!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为汉土!天下大势,舍我其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大势,皆出我手,成就王霸之业,开辟盛世之局!”?权利旋涡之中,所有人想致他于死地,而他小心前行,妄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朝廷权臣,刘姓诸王,士族豪强,三墨钜子,七国后裔,百家继者,匈奴王庭,南瓯逆贼,西域诸国皆乃我苟栋手中玩物,虽不能一登九五,但大丈夫定要手执天下牛耳!
  • 绝代双骄(胡一天、陈哲远主演)

    绝代双骄(胡一天、陈哲远主演)

    胡一天、陈哲远主演!《绝代双骄》是古龙本人投入至多心血和热血的长篇巨著,让一个天才完成了他的成长。是古龙小说的一个里程碑。——倪匡。《绝代双骄》中登场的经典人物:小鱼儿、花无缺、铁心兰、燕南天、江玉郎、苏樱、十大恶人。小鱼儿与花无缺,一对孪生兄弟。无论是性格还是命运,他们都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尽管一个在至卑至贱的恶人谷,另一个在至高至洁的移花宫,但他俩有一点始终相同,那就是少年人的热血与生命力!就像小鱼儿说的:一个人做的事若都已在别人意料之中,他活着岂非也和死了差不多?
  • 修染何处归

    修染何处归

    Yougotadream,yougottaprotectit.
  • 扫雷战车科技知识(下)(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扫雷战车科技知识(下)(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

    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

    受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文化史研究经典、普利策奖获奖之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启发,《反智时代》以美国文化为透视点,辐射至政治、媒体、宗教、教育、公共生活各个角落,向美国人发出警告:若任其发展,反智与非理性只会使美国越来越愚蠢,人们将知道的越来越少。未来,只能成为充斥着垃圾思想、伪科学、假新闻、后真相的精神荒原。作者雅各比的言语机锋振聋发聩。这不仅是对美国精神末日的警醒,更为当下的我们敲响了警钟。作者语言诙谐生动,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书中名人轶事、文化评论俯拾即是,谐谑中暗藏讽刺,读之拍案叫绝,无疑给了当代文化当头一棒。
  • 迟桂花

    迟桂花

    《迟桂花》是郁达夫193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该书讲述了出身书香门第的翁则生曾留学日本,踌躇满志。后家道中落,自己又患病辍学、婚姻受挫,从此在老家静心养病。恢复健康后,他当了小学教师,后又为使其母亲安心便答应娶媳妇。由于娶亲的缘故,使他想起了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郁并邀其来参加他的婚礼。老郁受邀前来,对翁家山的美景所吸引,并深深的感触翁则生妹妹翁莲那纯洁、可爱、善良得宛如山中的迟桂花一般美丽的天。
  • 爱岗敬业:优秀员工第一守则

    爱岗敬业:优秀员工第一守则

    各行各业、各个企业都将爱岗敬业放在各项职业道德规范之首,并以此作为选择、培养和考核员工的首要标准。爱岗敬业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立足点和基本点。爱岗敬业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它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践行的职业操守。敬业爱岗体现在我们每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体现在每一个普通的岗位上。本书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是成就员工职业辉煌、提升企业凝聚力、建立企业文化的完美指导手册和员工培训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