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2100000011

第11章 怀丝念缕(10)

我这次回陕,其中一项活动是参加重阳节长安雅集,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玉露金风,秋色正好,登临纵目,舒啸放怀,自觉其乐融融。宏谦同志今年八秩大寿,虽白发萧然,却声朗气清,谈笑风生,我也过了花甲,两鬓斑白,我们都迈入人生的秋天。从宏谦同志要办书展,我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而进入生命的秋天,仍有可为,仍会让秋天变得绚丽多彩。只要有乐观平和的人生态度,有自己的爱好追求,当然不一定成名成家,却都会得到慰藉,感到愉悦。这就是令我感奋的原因。

祝宏谦同志继续在书艺的追求中感受人生的美好,体验艺术的魅力。

2010年“王宏谦书法艺术展”序言

珍藏的记忆

王焕朝同志从西安打来电话,说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编印的《调研与决策》内刊,已刊到第1000期。他认为这很有意义,拟请一些与这个刊物有关的同志写点东西,以资纪念。我与焕朝十多年未见面了,从他急切而激动的口气里,我充分体会到这位现任主编的心情。整整1000期,确是难得,总结回顾,以利今后,自然是好事,我即表示赞成。他接着“请君入瓮”,让我也写几句,于理于情,我是不好推辞的。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我调到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工作,不久即参与《陕西情况》内刊的编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甫一召开,省委就专门成立了政策研究室(后改为“省委研究室”),省委常委、副秘书长朱平同志兼任主任,我则随着《陕西情况》到了这个新建的部门,也成了研究室最早的人员之一。这时《陕西情况》改为《陕西通讯》,不只刊名改易,刊物的主旨也略有变化,而后又创办《调查资料》,专登调研报告、政策探讨,甚至理论研究的文章,例如朱平同志主编的《调查研究概论》一书,各章就先发表在《调查资料》上,当时主要是想进一步征求修改意见。

我于1992年工作调离,至今十有四年,这期间省委研究室与农村政策研究室合并,刊物也进行了整合,变化是不小的。现在刊名叫《调研与决策》,我以为更为明确,既突出研究室的工作特点——调研,又明示了为决策服务的宗旨。这些年的刊物我虽未拜读过,但是建功、士秋、改民、会民等都是很优秀的领导者,研究室的工作卓有成效,相信这个刊物在延续已有特点的基础上,会比以前有更大的提高。

1000期的刊物,从一个特有的角度,见证了陕西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特别重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把调查研究摆到重要位置,因此各级政策研究机构应运而生,专刊调研成果的刊物就承载着重要的任务。这里有情况的反映,有典型的剖析,有政策的建议,也有不同观点的争鸣。这份刊物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和陕西的发展、建设结合在一起,关注的是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服务于省委的重大决策。

1000期的刊物,也记录了研究室许多同志成长的过程。《调研与决策》虽也刊登室外作者的文章,但主要还是研究室同志的成果。写好调研报告不容易,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理论政策水平及相关专业知识。研究室有一个好的传统,即鼓励大家多搞调研、多写文章,领导同志不仅自己带头,做出样子,而且满腔热情地支持年轻同志,帮助修改。一些年轻人在迈进研究室时,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去调研,怎么写调研报告,但经过多年的磨炼,渐渐地成熟了,写出来的东西像样了,也成了工作的骨干,甚至在某个方面摸到了门径。调研报告不只是个文字功夫问题,它反映的是作者的综合素养。我想,许多人离开了研究室,仍然对其怀念不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室哺育了他,他在这儿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益,同时在此贡献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这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一份又一份已成历史的刊物,它记载的不只是一项项具体的研究成果,围绕它的编辑印行,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我离开陕西之前的十多年里,许多领导和同志都为这个刊物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不由得想起朱平同志的仁厚,玲生同志的认真,金铭同志的敏锐,云岳同志的多才,姜桦同志的谦和,瑞云同志的沉稳,国虎同志的刚直,以及先后负责过刊物的吴成功、李慎思、廉洁之、高建基、宋昌斌等同志。大家亦师亦友,兢兢业业,团结共事。今天有的已经作古,有的退出工作第一线,有的则远在天涯,但对我来说,这是值得珍藏的一段回忆。

《调研与决策》的主编王焕朝同志是秦兵马俑故乡的人。在我的印象里,他常与人谔谔争辩而又充满自信。我想,对于一个主编而言,这或许是基本要求中的重要的条件。有研究室领导的支持,有焕朝同志的努力,这份刊物肯定会越办越好。

原载陕西省委研究室《调研与决策》

2006年第4期,总第1000期

故乡情缘

澄城县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从1975年离开澄城到外地工作,算来已整整三十四年。三十四年,从渭南到西安,从北京到青海,从国家文物局到故宫博物院,岗位的转换,时光的消磨,自己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小伙,变为两鬓苍苍的花甲老人。游子在外,离澄城也越来越远,所幸的是,因多种原因,我与县上一直有着联系。

我是在县上参加工作并工作过五年;此前又在村里劳动过一年,公社当社办干部约一年。时间是1968—1975年。我对中国西部农村与农民的了解,对村乡干部的认识,对县级政权工作状况的熟悉,大致都是在这一段获得的。在我人生起步的阶段,这个经历和实践是可贵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澄城地处渭北旱原,经常缺水,张宏图当县委书记时,在西社搞户户打旱窖的试点,省上总结推广过。县上山川沟壑多,曾经是旱原小麦试验的研究基地,在“农业学大寨”中也风光过。地下煤炭储藏丰富,“澄合矿务局”竟然比县政府的级别还高,这在上世纪70年代,使我感到很惊讶。只知道三眼桥的硫磺能出口,三翻饼是食品中的名产,其他的印象则不很深。当时吃饭是大问题,记得下乡吃派饭,常有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人们工资普遍不高,县“革委会”食堂每周吃一次“碗子”,三毛钱一个,算是改善生活,一位由西北局下放来的十二级干部在县上当领导,一顿饭竟然吃了两个“碗子”,一时轰动机关,引起干部的羡慕和议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澄城县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县办工业的发展。最出名的是澄城卷烟厂,其收入占了县财政一大部分,还有电石厂、电子厂等。我的同学老庞在电子厂当厂长,开发了好多新产品,有的在全国还有影响。农村政策好,农民种粮有了积极性,吃饭不成问题了。这些都是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令我意外的是,我们村子许多人从事药材的收购贩运,发了家,盖了新房,村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专业村。

但是有一段时间,县上的发展似乎也不顺利。原来的好企业,因多种原因,走了下坡路。县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原本摘掉了财政补贴县帽子,又赤字连连。这大约也符合了“道路是不平坦的”那句老话。但是继任的县领导没有气馁,知难而进,踏踏实实地干事,有了好的谋划,坚持不懈,几年下来,县上又恢复了生机,而且积蓄了迈出大步的能量。这些消息每每传来,着实令我高兴。惭愧的是,我长期在党委政策研究部门工作,是所谓“耍笔杆子”的,对经济工作不甚了然,手中又无权,帮不了县上多少忙。

与县上的关系,准确地说是与县上文化部门关系密切起来始于十来年前,即我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后。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更多地注意到县上的历史文化及文化遗产,而这些部门的同志也常直接与我联系。此前我已知道澄城拴马桩以精湛的雕刻艺术闻名全国,这时又深刻地感受到家乡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这些年来,澄城县城的城隍庙神楼、精进寺塔以及刘家洼乡良周的秦汉宫殿遗址,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澄城刺绣,也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十多年来,《澄城诗词》每年出一本,坚持了下来,团结了一大批诗词爱好者,难能可贵。澄城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应是“澄城博物馆”。该馆在装修过程中我去看过,我也很高兴地出席了开馆仪式。博物馆藏品丰富,展示陈列水平不俗,在我所见到的县级博物馆中,也是数得上的。经济是基础。澄城文化事业的发展,说明经济实力增强了,但更是县上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视的反映,如果不重视,即使再有钱,也不会在这上面多投入的。

2008年10月,渭北的金秋季节,我应邀出席了“澄城全民创业博览会”。新一届县委、县政府2007年提出在全县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即“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县委吴书记热情洋溢的成果报告及蓝图规划,深深打动了每个与会的人。我观看了百姓创业技能大赛,对许多久违的传统民间工艺备感亲切。当我进入“全民创业成果展厅”时,第一个展室竟是我们村的,有药材、果品、面粉、油脂的加工产品,有的企业在渭北地区也排在前面。在这场博览会的高潮——单晶硅项目开工仪式上,我又碰见了一些左邻右舍,原来这个项目工地就在我们村。如此巧合当然更使我高兴。我对家乡也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了“草根经济”的生机与活力,也看到了澄城人民的实干精神,澄城的美好未来。

到北京十七年了,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从未把自己当作北京人,特别是带有浓重的陕西口音的普通话,总使我时时记住自己的出处。那年陪同台湾的连战先生参观,他竟然听出我是陕西人。现在北京有多少澄城人?我不清楚。十五年前搞过一次澄城人聚会,不知是谁组织的,约有二百多,很多是青年学生。一般说来,澄城人性子倔,说话直,心眼实,颇见“澄县老哥”特点,平时互相走动也少,但对家乡却充满热情,能使上劲的,肯定会出力。

我在北京认识一些澄城人,有的还比较熟。初到北京,家住方庄小区。方庄真大,分四个园,我住芳城园1区12号楼,紧挨的11号楼是外交部宿舍,我的同村马先生一家就在这个楼。偌大北京,茫茫人海,比邻而居,甚至比在老家还离得近,这是无论如何想不到的,况且我们两家关系素来友好,平时串门就是常事了。这个区的5号楼,则住着韦江凡老人。他是著名画家,以画马出名。我们只隔几栋楼,两家也来往。他乡遇故人,韦老总会谈些往事,谈澄城的过去,谈被人骗去画作后的无奈和气愤,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芳古园住着国家烟草局的张司长,后当了副局长,老家澄城,虽然自小生长在外地,但对澄城烟厂的支持绝对不遗余力。芳群园则有一位原冶金部的老乡,冯原人,办事有激情,经常组织一些乡党的活动。

记得好像是1993年,在澄城当过宣传部部长、后任北京某出版社老总的老南,在一次聚会时,带着一本名叫《骚土》的小说,惊诧于其语言之似曾相识,我看了一段,不禁称奇,那是地道的澄城西北乡方言!费了一番周折,找到了作者老村,他是刘家洼人,以后我们常有来往。虽然有人感到他留的胡子有点怪,但他绝对是一位当今难得的极有才气、极能吃苦、也极其传统的文人,蛰居在京郊东北的一个偏僻地方,靠笔耕养活着全家。

我曾去拜访过原国家经贸部的郑拓彬部长,也一起吃过几次饭。我们里庄村的郑户人家,就是从郑部长的村子店头迁过来的,两个村相距不过三四十里,但过去在我的想象中,似乎相当相当的遥远。据说当年搬来是三户人家,而今已是三十来户。“文革”前每年的春节、清明,郑户都派代表去店头祭祖。有一次吃饭时,郑部长说,其实咱俩是一个辈分。他是“新”字辈,以为我名字中的“欣”是“新”字。其实我的“欣”原为“鑫”,1975年调渭南工作时才改的。“新”字要比我高两辈。也可见到了我这一辈,起名字的规矩就少多了。郑部长为澄城烟厂做了很大贡献,澄城人至今仍很感念。

古往今来,人们思念家乡的感情是一样的。约在一千七百年前,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得秋风起了,便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澄城的名吃是什么?我想,水盆羊肉当推第一。西北人都爱吃羊肉,但各地做法不同,味道也就有差别。澄城是茴香煮肉,汤色清亮,再加上拌着油汪汪辣子的羊杂碎、香喷喷的芝麻烧饼,味鲜,清爽,令人百吃不厌。水盆羊肉十多年前已落户西安,现在更是风靡古城。虽然如此,澄城人却说,还是本县的味道正宗。张翰是秋风起时才想到家乡的美食,我则是不分四季,不管起什么风,只要一说到回老家,首先就想到水盆羊肉。有这个想法的,肯定不在少数,谁叫我们都是澄城人呢!

原载《澄音京韵》2009年号

同类推荐
  •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本书是一部反映四川省多个市州改革发展、时代风貌的大型新闻纪实文学作品,全书约28万字。作者饱含真情,勤于思考,以新闻这一独特的视觉,深入众多新闻现场,真实而又全面地呈现了这些市州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既讴歌了时代的主旋律,突出真善美,又提倡多样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在均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写出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闻作品。
  • 樗下读庄

    樗下读庄

    《樗下读庄》一书是学者止庵先生研究《庄子》及后人评注《庄子》的心得。止庵先生认为,如果有一本书能够让人不厌其烦花费一生精力翻来覆去读,也无非就是《庄子》了。《樗下读庄》一书中,止庵先生认为,“吾丧我”是庄子的主体,贯穿庄子的全部思想;“自适其适”是《庄子》的终极之处。在止庵先生看来,其他先秦哲学关心的是都是两个人的事——“我”之外,还有“你”“他”;《庄子》关心的是一个人的事——这世界上只有“我”,一切都发生在“我”的头脑中。《樗下读庄》一书,从体例上,以先出《庄子》原文,之后是止庵先生的读庄心得,和对前人读庄的评议。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来讲,《樗下读庄》也是研究庄学不可不读的著述。
  • 日本作家三题

    日本作家三题

    春名先生文质彬彬,不苟言笑,就像一个听话而腼腆的大孩子。但他的夫人、作家入江曜子女士却与他相反,开朗而健谈。她告诉我,去年发表了一部以(伪)满洲国皇后婉容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伊丽莎白——(伪)满洲国皇帝之妻的生涯》,不到两年,再版十次,并获得了第八届新田次郎文学奖。现在正着手准备写一部关于溥仪的第四个妻子李玉琴的长篇,计划到长春实地采访,希望能得到中国作家协会的协助。
  • 深夜物语

    深夜物语

    这是一本写于无数个深夜,也将在未来更多的深夜与你相伴,安心于归宿的书。这是一本睡前读物,你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也可以从任何一页结束。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能回到最初的自己。200多篇隽永短文、直指内心的句子、意蕴丰富的插图,涉及爱情、友谊、工作、生活等话题。作者用极其细微而又深刻的笔触,写出我们和这个世界复杂而又隐秘的联系,揭穿我们在这个年纪的疑惑、孤独与欲望。
  • 感悟爱情:难以释怀的108个思念

    感悟爱情:难以释怀的108个思念

    其实爱情的距离并不是一个白天到夜晚的距离,也不是两小孩儿个校门之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夜凉如水,灯光如豆,失眠的姚雪站在窗前久久凝视着这个仲夏夜的城市。原本以为高考过后可以和床有个美丽的约会,但是一张意外的纸条却拨乱了她的心弦。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引爆心中的TNT

    引爆心中的TNT

    有一种危险的烈性炸药叫TNT,在任何突然受热的情况下都能引起巨大的爆炸,威力无穷。而克劳德·M·布城斯托指出,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潜藏着这种“炸药”——你内心无穷的创造力。数个世纪以来,其威力让那些善用它的人步入成功,也使那些企图滥用它的人走向毁灭。当挖掘并利用体内的TNT时,你可以用它轰走自己错误思想,打开一条改变你、完善你整个生命历程的崭新通道;可以用它来移除停滞不前、恐惧、疑虑、担忧、紧张、贪婪、偏见等不良思想,勇敢而充满力量地踏上成功之旅。不过提醒你,当你靠近它、捧起它时,一定要拿好,并且只能用它去干好事。
  •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本书是以塑造人物的类型群像见长的,其中腾冲籍的国老李根源、老县长张问德、绅士杨筱山、医学博士张德辉、女学生徐秀红、傈僳族英雄余子然和余子厚兄弟、游击司令梁正中以及后来加入腾冲籍的外籍战士张仁勇、仁二林……这一系列的人物是腾冲人民的优秀代表,也最为生动、感人。他们虽然是有名有姓的个体,但在作者的心中,他们都是“腾冲人”,即腾冲人的英雄群像的一个组成部分。
  •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V)
  • 第二继承人2

    第二继承人2

    我是清远学院最“悲催”的人——夏媛宸。命运女神是个讨人厌的家伙,本来并不祈祷被眷顾的我竟然被李钟敏青睐有加?收下了霸道少年原英焕的家传手链,是否就意味着我从此被打上了“原英焕私人专属”标签?原英焕宁可用身体的残疾和半生的落魄交换我回到他身边,李钟敏为了陪在我身边不惜走下神坛、背弃家族。在李钟敏和原英焕这两位“魔王”属性的男神身边,任何小差池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如履薄冰的我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全身而退?
  • 波拉计划

    波拉计划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但是一些隐藏着的病菌病毒伺机潜伏寻找攻击的时机。Ps:狐先我脑洞奇大但胆小特小,所以波拉计划只悬疑不惊悚;千万不要睡前看,不会做噩梦可能会失眠。 狐先的文就一个宗旨:之所以会有阴影,是因为阳光在身后。 听不懂我在说啥?看完故事就懂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医品宦妃:我家王爷超凶的

    医品宦妃:我家王爷超凶的

    于妧妧,21世纪战地医生,一朝穿越成不受宠的痴傻庶女。斗嫡姐、惩刁奴、杀恶婢,一不小心玩进皇宫,从此风生水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快乐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

    卡耐基生前总是建议读者把本书与《人性的优点》放在一起阅读。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性的优点》主要告诉人们克服忧虑的一些基本原则,《快乐的人生》则更多的是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快乐。
  • 光辉人生2019

    光辉人生2019

    重活一世,过往的缺憾能否补全?最初的梦想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