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2100000012

第12章 艺林一枝(1)

吴冠中的奉献

吴冠中先生是蜚声中外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他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而又苦恋家园,勤奋劳作且锐意创新,在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吴先生早年负笈法国,关于西洋绘画的理论与创作有坚实的基础,后来又认真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中西融合、古今贯通,使他视野开阔,素养丰厚,以自己大量的水彩、油彩、水墨研究的创作成果,努力建造着一座横跨中西的艺术新桥。

他勇于革新,强调绘画“变法”,反对陈陈相因,反对画家自己重复自己。他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特立独行,不怕被人误解,勇于纠正时弊,敢于提出一系列鲜明的艺术观点、艺术主张,例如土洋结合,为人民作画,群众点头、专家鼓掌,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绘画的形式美,等等。他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经受了考验,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的不断演进提供了思想的动力。

他又是一个才情横溢的散文大家。他用笔回顾自己的一生,记述他的生活情趣,而他的艺术美文则在找寻着自己绘画创作中的心路历程或体悟心得。他总是忠实于自己。他的文章能打动人心,就在于其向往真善美,在于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

这些都是吴冠中先生的不同侧面。只有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我们才能看到完整的吴先生,也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他的价值和贡献。吴冠中先生不负丹青,不负中华沃土,因而赢得历史的眷顾,获得人民的青睐。

我在吴冠中先生的画作和文字里,在他的言行中,总感到有一种充盈其间的精神,有一股支撑着他的力量。在拜访吴先生时,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得知这个精神、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鲁迅先生。他受到鲁迅思想的哺育,受到他的伟大人格的感召,醉心于他那富有韵味的丰富的意境、深刻的笔法和洗练的文字。鲁迅的强烈的爱国精神,疾恶如仇的性格,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的意志,刚直不阿的硬骨头精神,都在吴冠中先生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鲁迅对吴冠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鲁迅一贯重视美术,他认为,中国的艺术,既要有民族的特色,又不受旧的传统思想和手法的“桎梏”;既要吸收外国艺术的精华,适应时代的潮流,又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一套。他希望中国的艺术能革新和发展,创造出具有崭新内容和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鲁迅对美术家陶元庆的绘画评价很高,他在观看了陶元庆的西洋绘画展览后说:“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吴冠中先生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他的努力与探索,他的成就与贡献,也完全适用鲁迅对陶元庆的这个评价:勇于打破旧日的和外国的“两重的桎梏”,“和世界的思潮合流,而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他的“风筝不断线”,就不只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是坚持中华民族的魂灵的大问题。

吴冠中先生先后把自己八十多幅绘画作品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及有关博物馆、美术馆。无私的奉献,高尚的情怀,早为世人所称道。如今,他又把三幅作品捐给国家,由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这三幅都是精品,是他的代表作,尤其是《1974长江》更以其特定的创作时代、精湛的艺术特色,在吴先生的创作生涯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三十二年前的这幅作品,是未完成的巨幅壁画的底稿,吴先生做了如是的说明:“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创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画图,江流又出画图,是长江流域,是中华大地,不局限一条河流的两岸风物,这样,也发挥了造型艺术中形式构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这说明了此画幅的价值。它是吴先生70年代艺术实践的总结,是他的风格的典型体现,又是而后三十年来新的画风的序曲,因此它被有的专家称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样作于1974年的《石榴》,画了暴露出籽粒的累累果实,那饱满的石榴,表现了生命的充实与无限。在《江村》中,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漂荡的孤舟,有鲁迅小说的影子,有作者童年的梦境与记忆,是乡情的寄托与慰藉,也充分体现了形式美与意境美的结合。这三幅无疑都是吴先生的力作。

对故宫博物院来说,收藏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代表作具有标志性意义。人们知道,故宫博物院的收藏,绝大部分是清宫旧藏,是中国历代艺术的精品。但是,艺术发展的长河是不会停止的。我们前人所经历的一切是历史的一个部分,我们今天所经历过的一切同样是历史的一个部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现、当代。在当代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艺术品,与古代的艺术品一样,同样具有文物的价值。“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的艺术精品就是明天的“艺术史”。我们应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视角审视当今的艺术品,从保护民族文化财富的认识高度来承担征集、收藏当代艺术精品的时代重任。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应有的认识,坐失时机,我们就会犯下不可原谅的历史错误。

收藏当代艺术精品绝非易事,不仅因为艺术门类的广泛,而且由于其风格、流派的多样,以及人们认识的各种局限,都需要我们采取十分严谨的态度,使新的藏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尊崇的是那些在艺术上获得真正成功的大师们在各个阶段的铭心之作,以便我们和后人完整地研究他们的成功之路,也能充分领略艺术长河的汩汩不息。人们好用“国之瑰宝”四个字来赞崇文物珍品,并常常将此与故宫的藏品联系起来。因此,我们收藏的当代艺术精品,也应当不辜负社会公众的期望。就是说,故宫的收藏,应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门槛,它本身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水平的最高体现,同时通过征集、收藏活动,又应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吴冠中先生作品的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就有标志性意义。不是说故宫过去没有收藏过中国现当代的艺术精品,应该说收藏得还不算少,但由于没有从延续中华文化艺术发展长河的高度去认识,不是有计划地、主动地去征集,因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吴冠中先生代表作的收藏,则是在明确的指导思想下的自觉行动。故宫博物院对收藏吴先生的三幅作品非常重视,围绕捐献活动,又特地举办《奉献——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从吴冠中先生捐献给香港艺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作品中借调展出;为了充分认识吴冠中先生此次捐赠和举办历年捐赠作品汇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吴先生的艺术成就,特邀请中外学者,举办“传统与创新·收藏与弘扬”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后出版学术文集。

《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汇集》序言,

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诗魂书骨 大美不言

范曾先生为当代中国画坛巨擘,诗词、书法、文章及学问亦颇负盛名。他对自己的评价是: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范曾画传〉题辞》)他也颇受时贤的推崇。季羡林先生说:“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不是部)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一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谓予不信,请阅读范曾的著作(《抱冲斋艺史丛谈·庄子显灵记序》)。”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这是范曾绘画的显著特色,是他几十年创作甘苦的体味与总结,也是他为中国画提出的箴言。这里的“诗”,非直指古风近体,而是指诗的意蕴境界。范曾认为,举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自非一般。(《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自序》)范曾生长于诗人世家,一直接受诗歌环境之熏陶培养,且有厚实的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其内心就蕴含着一份涵养深厚的诗魂,这份诗魂又氤氲在他的笔墨深处。

所谓“书”,可以宽泛地理解为“笔墨”。范曾指出,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也;如笔疲腕弱而企成大气象者,则未之见,此魂无以附者也。中国笔墨为最具形式构成之特质、最具独立审美价值之艺术语言,中国画坛凡称大家作手,无一不以笔墨彪炳于世。魂附骨存,骨依魂立,诗、书于中国画之深刻影响于此可见。(《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自序》)

就中国画的整体效果而言,范曾认为,中国画的诗意不只是体现在整个画面的意蕴风神中,同时也体现在每一笔的点画流美之中。诗、书、画在中国画上高度统一所构成的气氛,正是东方艺术最可自豪的特色。一个诗思滞塞的人,不会有灵动的情采;而一个用笔羸弱的人,画面也必然缺少凛然的风骨。凛然的风骨和灵动的情采之最深的根源,在于画家自身崇高的品德和博大的修养。(《范曾诗稿·自序》)

从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出发,范曾近年来力倡古典精神的回归。物欲汹汹的商品经济大潮,对中国艺术发展带来很大冲击,一切与传统道德理想、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审美旨趣均发生动摇,灵性渐失、精神无寄的现象日益严重。范曾认为,衡量艺术亘古不变的原则是好与坏,而不仅仅是新与旧。他全面思考了从老子、庄子以来的中国美学精神,《老子心解》《庄子心解》等一系列文章就是思考的结果。《庄子显灵记》则是他的全面的艺术主张和对全部文化艺术问题思考的结晶,是对“回归古典”的艺术主张在理论上的构建。回归古典,就是要从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寻找那些生生不息的活力,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使古老的文明发出新的光耀。唯其如此,中国才有指望在新世纪高张文艺复兴之大纛,使天下云集而景从,从上世纪人类艺术的诸多败笔中匡正扶危,自辟蹊径。大美不言。范曾指出,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看透了生命成熟的危机,提出“复归于婴”,其实人类远古的纯净,确在宇宙的浑朴之中,在它和谐的大智慧之中,我们只有坚其内质,刻苦地掌握传统,然后才可能去发展传统。

回归古典还有更为深刻的内容,即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这种人文关怀精神是对地球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着眼于追求全世界的和谐共生。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在新时代的发展和提升。同样,它所要回归的古典文化,也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需要以一种恢宏的眼光、一种健全开放的文化心态,对人类所有文化精华的摄取与回归。知识分子是责无旁贷的人文关怀精神的载体。范曾认为,这样一种人文关怀精神恰恰是应该在当代艺术家中提倡的。艺术家往往得社会风气之先,他们在和谐社会时代精神构建中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从根本上说,这也是艺术和当代社会、当代精神以及当代生存关系的体现。

范曾先生以画名世,认真读他的书、画、诗、文,会感到他在各个方面成就都很大。范曾艺术其实是一个整体,一个具有鲜明中国艺术、东方艺术精神的整体。体现民族创造力和民族精神的中国书画艺术的不断提高,与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范曾先生以自己四十来年不懈的艺术追求、坚实的创作实践、丰硕的创造成果以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为世所瞩目,不仅在中国书画的发展上起着有力的推进作用,而且为中国文化的积累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回归与超越——范曾书画作品展》,集中了范曾1999年以来创作的书画精品,其中十幅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收藏。人们从这些作品中将会得到美的享受,并领略画家在中国画发展道路上一往直前的风采。“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我们期望范曾先生不断有好诗问世,不断有诗魂书骨的画作出现,庶几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这充满希望的社会,以及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的人民。

《回归与超越——范曾书画集》序言,

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从观念更新到艺术创新

故宫博物院是庋藏中国艺术传统的宝库,也应该是荟萃当代中国各个地区艺术创新精品的殿堂。因此,我们十分关注台湾美术界在继承传统和艺术创新方面的成功之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已经接触了来自台湾的许多艺术家,1993年,我们曾为台湾著名画家和艺术史家、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江兆申先生举办了“江兆申山水画展”;2003年,又为他的弟子周澄先生举办了“台湾画家周澄书画篆刻展”;2004年,故宫博物院接收了捐赠品——台湾知名人士马寿华先生的后代捐赠的马寿华先生的三幅书画精品。2005年10月,我们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举办了“中国当代书画展”,一批著名的台湾画家刘国松、周澄、何怀硕、江明贤等向我院捐赠了新作精品。在近二十年里,我们还举办了多次有台湾画家参加的书画联展和来自台湾收藏家们的古代艺术品展。

同类推荐
  • 《学记》管锥一得

    《学记》管锥一得

    这本小册子是我们工作站全体成员在教育论研读活动中研读《学记》的结晶。
  • 讲述

    讲述

    万宁的散文漫散着人间烟火气息,记录着世俗人生,温婉地体谅各种状态各类群体,带着真诚,坦言自己的观点与来自内心的种种感受。这本万宁的散文集,既有散文必然的真切情感的凸显,又有小说叙事的节奏和张力,给人阅读的快意和回味。
  • 本来生活多趣味

    本来生活多趣味

    这是一本很贴近生活的书,与每个人的生活趣味相关,笔者娓娓道来,就像自己正在经历他的一切快乐的感受。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得更深,直到读完全书。才惊觉:自己被这个中年胖子忽悠了——其实他的生活也不过如此的波澜不惊,但也自由自在,任我行!
  • 魏晋南北朝诗选评

    魏晋南北朝诗选评

    本书选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作品,也选录了一些有主名的拟乐府、三国诗等,除对各篇作品做题解和简注外,并对作品分章逐节地加以点评。
  • 人与超人、圣女贞德(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人与超人、圣女贞德(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热门推荐
  • 娇妻有毒之顾少盛宠双面妻

    娇妻有毒之顾少盛宠双面妻

    这是一个女强男更强的宠文,一个不懂情爱为何为的强大男主在遇到重生腹黑的女主,两人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末世危险

    末世危险

    快看,这里有一只落单的丧尸(外星人)!嘘,我们慢慢靠近它!啊,我抓住了……天哪!它在挣扎……————哈哈酱读者群:851332142,欢迎加入!
  • 陌路凤凰

    陌路凤凰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位杀手,却在阴差阳错之间成为亲王府的废材七小姐。“既然我夺了原主的身子,就应该替她好好的活下去!那些欺凌我的,我定当百倍千倍的还回去,我落雪可不是什么好欺负的角色。”上官落雪暗自握拳说。“哦,娘子,用不用为夫帮忙呢?”南宫逸晨说。“你...你怎么又在我的床上,快滚下来。”落雪生气的说。“娘子你在那,我就会跟你到那里去。”南宫逸晨坚定的说。
  • 一本书读懂美国文化(英汉对照)

    一本书读懂美国文化(英汉对照)

    《一本书读懂美国文化(英汉对照)》一书让你感受美利坚的自由与梦想。将一个真实的美国娓娓道来,本文从美国的历史政治、价值观念、宗教建筑,文化渊源、风俗习惯、休闲时尚、社交礼仪等多层面介绍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不同层面,有助于读者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获得对美国社会全景式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了解美国这个文化多元的国家。
  • 影后今天想起初恋了吗

    影后今天想起初恋了吗

    [新书《失忆后我成了大佬的心上人》求支持~] 某天,微博上出现了一条热搜——#如果女朋友问楚陌冉和她谁好看怎么办?#的话题。没一会,苏大影帝发了一条微博,顺带带上这条热搜,内容如下:——#如果女朋友问楚陌冉和她谁好看怎么办?#女朋友就是楚陌冉的怎么办呢?此微博一发,瞬间轰炸了整个微博!重生后的楚陌冉一心只想手虐渣男白莲花,没事再顺带虐虐渣,但是谁能告诉她,这位苏大影帝怎么总是喜欢凑她跟前,还没事喜欢拉着她一块上热搜???对于总是跟苏大影帝捆绑上热搜这件事,楚陌冉表示:可以,但没有必要。楚陌冉:“什么?你说这人是我初恋??”【1v1超苏小宠文~】
  • 司马迁之志:《史记》之“继《春秋》”辨析

    司马迁之志:《史记》之“继《春秋》”辨析

    撰《史记》的缘由,司马迁自己在《史记》末篇表述得很清楚,即是承父志而继《春秋》。于此,历来论家多无异议。然而,在今天看来,《史记》的根本著述动机并未因此显明,仍存在需要澄清、辨析的地方。本书从文质之辨、君臣之际、《论六家要指》的意义等角度,详尽辨析了《史记》之“继春秋”说。
  • 杜司空席上赋

    杜司空席上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盖用障身以御敌

    盖用障身以御敌

    又名《神界抽样调查·刀灵》穿越了成了女配,就要好好抱紧女主大腿
  • 盘古之龙神

    盘古之龙神

    天地间更是有一段遥传古话,“造化之剑,天下第一,盘古不出,谁与争锋!”这盘古,就是指的盘古石,造化之剑是当年造化仙王的随身佩剑,造化仙王在数百个宇宙年前,已经陨落无踪,他的佩剑也落入了仙界第一大派——造化门的手中,为门主掌握,是造化门镇门之宝,绝不轻易示人。
  • 素昧遇平生

    素昧遇平生

    糙汉文。娱乐圈万年冷美人VS消防队禁欲系大队长 我愿站在原地,等你每一次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