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79100000006

第6章 什么是人?什么是世界?(4)

虽然薛定谔提出这个思想试验的最初目的是质疑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微观粒子在观测仪器面前已经失去客观性”这一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但歪打正着的是,“薛定谔的猫”的论证逻辑映射出了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这个“千古之谜”的早期版本之一,就是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关于“蝴蝶之梦”的著名感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而20世纪欧陆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则将这个近代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没破解成功的“千古之谜”概括为下面这样一个问题:

“外部世界是否现成以及可否证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在我的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

可能你会说:“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从不看好莱坞电影,因此他根本不知道汤姆汉克斯是谁。但是,汤姆汉克斯这个美国演员的确存在。”

问题是:虽然你的朋友没听说过汤姆汉克斯,但你知道汤姆汉克斯,就算你不知道,世界上总会有人知道汤姆汉克斯。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我”,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我”在脑海中都没有汤姆汉克斯这个美国演员的概念,那么证明这个美国演员真实存在的证据又在哪儿呢?显然,常识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令人失望的是,古代和近代西方哲学也没能交出合格的答卷。柏拉图一开始就通过“战略转移”的方式来回避问题,干脆认定“外部世界”都是过眼云烟,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由理念原型构建的“超感性王国”。但原先的问题也跟着新的目标一起转移,所以只要你继续问他:“有什么证据表明‘理念’本身不会成为替身演员,‘超感性王国’不是某个更加真实‘超超感性王国’的幻影呢?”他就只能缴械投降了。

而在笛卡尔那里,虽然他把“外部世界”理解成与心灵实体完全不同的物质实体,将物质的“广延”(占据一定空间)和“运动”设定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根据,但物质的大小和运动轨迹难道不是“我的意识”进行观测以后才得出的结论吗?这等于又回到问题的起点。

在这之后,近代西方两大哲学门派——唯心主义和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基本上延续着“柏拉图——笛卡尔”的结论,谁也没能真正解答这个关于“外部世界”的“千古之谜”。

接下来,再看看黑格尔给出的答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当黑格尔从“逻辑发生学”出发,把“我的意识”和“外部世界”统一进理性精神在整个辩证否定进程中的不同发展环节里时,大自然中任何感性的、特殊的、具体的事物,如花花草草和阿猫阿狗之类,它们实际上都不可避免地被当成了抽象概念的自我外化。而“概念”显然仍是“我思”的对象,只能在“我的意识之内”得到理解,这就暗含着黑格尔针对“千古之谜”作出的解答:“‘外部世界’肯定存在。因为它就是‘我的意识’所幻化成的另一种形态。”显然,这个指鹿为马的奇葩答案相当滑稽。因为,“千古之谜”中的“外部世界”本来就是指与“我的意识”水火不容的“敌对势力”,但面对顽敌的黑格尔老师见势不妙,竟然硬生生地把“外部世界”的意义改造成了“我的意识”派出去的“地下潜伏人员”!

这种解答问题的逻辑就如同当你问你的女朋友:“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呢?”

而你女朋友的回答是:“因为你不像我前任那样睡觉打呼噜。”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相较于唯心主义,英法庸俗唯物主义面对这个问题似乎表现的相当理直气壮。我们早就说过,以“SM体系”为蓝本的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里面的基本观点恰恰来源于马克思一向持批判态度的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援引教科书里的话来鉴赏一下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对于“外部世界”的“千古之谜”究竟如何作答。

英法庸俗唯物主义认为:独立于“我的意识”之外的确存在真实的客观世界。在本质上,这个“外部世界”属于“物质”范畴,因为“物质的根本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也好,不认识也好。需要和喜欢也好,不需要和不喜欢也好,物质都是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着的”。为了证明这一点,英法庸俗唯物主义搬出了大量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自己的依据:“人们凭借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发现了更多的物质具体形态,如过去人们认为自然界具有固态、液态、气态而现在发现还有离子态、超固态等。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发展为对基本粒子、夸克模型和顶夸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化,人们必将进一步证实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而且将近一步深化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及其物质概念。”

颇具喜感的是,当英法庸俗唯物主义掏出“现代化工具”这把高科技武器的时候,它似乎忘了笛卡尔犯过的错误:无论科学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即使对于自然界乃至宇宙空间的观测完全借助于计算机,但计算机的观测数据最终还是必须被“我的意识”所“发现”,被“我的意识”所读取,被“我的意识”所理解!也就是说,就算是“证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我的意识”这件事本身,还是要依赖于“我的意识”,依赖于主观的“我思”!否则即使计算机有了观测的数据。人们也根本不可能知道结果,也就证明不了“客观实在性”的真实存在。

更有趣的是,虽然英法庸俗唯物主义举了很多“微观粒子”的例子,可费了半天劲最后获得“客观实在性”这一殊荣的居然是“物质的根本特性”。这就是说,外部世界到底由哪一种具体的微粒所组成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哪种微粒类别,它们都属于一种“普遍的物质范畴”,这种“普遍的物质范畴”被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当作整个世界的客观本质。然而,问题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听一首R&B、听一曲摇滚、听一台京剧、听一场交响乐,却没人戴着耳机听“普遍的音乐范畴”;我们可能见过一群群豺狼虎豹,但没人会遇见“普遍的动物范畴”。因为,任何普遍范畴都只是存在于“我的意识”中的抽象概念。所以,英法庸俗唯物主义表面上力捧的“物质”实际上不过是“物质的概念”!或者用马克思本人的话说,所谓“物质”:“无非是自然界诸规定的抽象概念”。而“抽象概念”当然只存在于“我的意识”里!

既然英法庸俗唯物主义把抽象概念当作了“外部世界”的本质,那么它和唯心主义不就完全是一回事了吗?所以马克思才会直截了当的指出:“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而英法庸俗唯物主义的可笑之处恰恰在于,它居然能一边将“外部世界”的客观本质定义为抽象的“物质概念”,一边脸不红心不跳地指责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证明“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英法庸俗唯物主义还经常亮出它的王牌一站在实证科学的角度追溯大自然的起源:“随着天体演化学,地质学等各门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对几亿年,几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以前的过程进行研究。”“地球上无生命物质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有生命物质,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应性”。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在伦理学的意义上批判了这种“时间发生学”的粗鄙之处,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时间发生学”的荒诞无稽更加暴露无遗。我们当然知道,在人类尚未产生的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就早已形成。但是别忘了,就算“外部世界”的确存在的话,那它也是被几千年来人类的畜牧业、农业、工业以及现在的信息产业等一切形式的生产劳动所彻底改造过的“外部世界”!而无论是三叠纪、白垩纪、侏罗纪,还是漫长的冰河时代,这些人类诞生以前的“外部世界”时至今日早已不复存在了。既然“原装”的“外部世界”自己都已经被定格在了遥远的“过去时态”,那它又有怎么能证明处于“现在进行时”的“外部世界”真实存在呢?所以,马克思才会说,要是有谁把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作为我们今天“外部世界”存在的根据,那就只能说明僵化的直观思维方式造成这个人“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可能有的庸俗唯物主义者会反驳说:“如果没有人类产生以前的‘外部世界’,那么人类的劳动又是在改造什么东西呢?”

其实,人们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恰恰说明人类的劳动已经成为了现实,自然界与人类劳动之间已经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否则也不可能想到以“劳动需要一个改造对象”作为人类产生之前那个“外部世界”的存在依据。这样一来,他实际上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承认,哪怕是考察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我们也只能以人类产生之后的自然界这个“现在进行时”作为出发点。毕竟,“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

否则的话,就好比有人向你问路:“请问去奥林匹克公园怎么走?”

而你却以“客观”的名义答复他:“如果是我,就不从这个地方出发。”

诚然,现代人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来验证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如运用测定同位素衰变的自然科学方法考察地球的形成时间。然而,马克思对此说得好:“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我们需要明白,这种测量同位素衰变的技术是现代西方实证科学的研究成果,而现代西方实证科学本身就是起源于人类历经长期的生产劳动所产生出的工业文明,测定同位素衰变所需要采集的地质样本,也只能从如今这个已经被人类劳动彻底改造过的自然界中采集,绝对不可能让技术人员“穿越”去远古采集。

总而言之,我们越是想深入探究那个人类产生以前的“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反倒越衬托出“外部世界”并不“客观存在”。因为,这种追溯过程本身就依赖于几千年来人类生产劳动所孕育出的社会文明不断积蓄和释放的巨大能量。一旦离开了人类的劳动,没有了吃穿,别说科学研究,就连“整个人类世界…也会很快就没有了”。这充分表明,英法庸俗唯物主义通过套用科学界对于自然物理世界的追根溯源来证明“物质第一性”的企图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就是说,英法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不仅无法破解关于“客观世界”的“千古之谜”,还暴露了自己在思辨能力上的弱点。

以上分析可见,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谁也没能破解“外部世界是否现成以及可否证明”这个哲学史上的“千古之谜”。

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半天,往往还是得绕回到“柏拉图——笛卡尔”的老路上去。难道“外部世界”真的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的理解力难以通达的“物自体”吗?试想,如果世界上那么多哲学家连“在我的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都证明不了的话,那我们这些人类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岂不都和《盗梦空间》结局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男主人公科布那样,自己也无法断定是在梦境中还是在现实里了吗?若真如此,这个问题可就成了人类哲学史上的奇耻大辱了。

然而,将这个问题提炼出来的现代欧陆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不这么看,他反而认为:“哲学的耻辱不在于至今尚未完成这个证明,而在于人们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期待着,尝试着这样的证明。”

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千古之谜”的问题上,他还有一句话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海德格尔这里说的”历史学“指的是廓清人与世界之间前概念、前反思的原始关联的”历史现象学“)优越。”

难道他的意思是说,马克思成功破解了这个“千古之谜”吗?果真如此的话,马克思的思想又是如何彻底超越了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呢?在马克思看来,应该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本质呢?此外,也是最重要的,马克思哲学与我们每个现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在第二章中来逐步进行详尽阐释。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真理求索历程

    真理求索历程

    作者在充分的事实和说理的基础上,论证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并提出建设天堂般地球的数点构想。作者提出了宇宙科学和哲学新理论。并能很好地认识和解释世界。作者的散文、诗歌辅助佐证着以上理论。这样,我对取消型唯物论还是很敬仰的。但反过来,我认为我的二元中和理论也许没错:(1)灵魂不朽从来没被反证明;(2)即使灵魂随肉体消失而消失,但灵魂不朽作为一种信仰,可让人们的心灵慰藉和道德规范于此生世界中。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度被淡化甚至遮蔽了,人们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既未对人的发展思想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也未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维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才回归哲学视野。本书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人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人学和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 告别臣民的路径: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逻辑的总体性研究

    告别臣民的路径: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逻辑的总体性研究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臣民到公民的艰难求索历经百年,尽管宪法一再确立公民的法律地位,以明晰的条文赋予公民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然而现实中个人不可剥夺的生命财产权与现代法权主体却始终难以生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无疑提供了现实而有利的机遇。国家通过对所有制进行结构性分解,从经济领域主动退出,为市场交换体系创造了独立生长的空间与条件,个人利益获得释放,从而有利于利益主体与法权主体的形成,为数众多的社会民间组织也因此得到了发育。然而对政府极大的依赖性显示出社会并未获得其自治的力量与程度,因而只有将纵向“集权型”社会结构转变为市场、社会、国家三种力量横向沟通、相互制衡的“分权型”社会结构,才能使社会取得自主性特质与自由空间,政府所让渡之社会自主领域也成为人们学习与实践民主的社会学堂,最终生成具有自由权利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的现代中国公民。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主要内容包括:所谓原始积累、关于资本论、社会分工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压低工资的法律、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等。《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按章节划分,每个章节都提取出经典语录、文章与文章之间,书与书之间,相互呼应。无论你从哪个段落开始阅读,都可以使你走向整体,进而了解《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
热门推荐
  • 梦狐归

    梦狐归

    灵狐修九尾,生九尾时有天雷降生。可白兮度九尾天劫时,天雷却离奇消失,为成功成为九尾灵狐,她走向了人间界。
  • 清君侧之王臣

    清君侧之王臣

    苏家世代为王臣,亘古不曾变殷珩,你已经负过我一次我也负你咱俩不相欠,不相见了可还行?
  • 名人格言对联(上)

    名人格言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名人写的对联,以及处世格言。
  • 德云斋序

    德云斋序

    世上安的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月下饮茶念君天涯
  • 美女总裁的极品高手

    美女总裁的极品高手

    他表面上帅气潇洒,是所有男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暗地里却是让各方大佬闻风丧胆的过江龙,一纸婚约,让他重回都市,繁华的都市,如虎如迷的男人,且看他如何铸造自己的传奇!书友群:241770676
  • 八月兰城

    八月兰城

    远涉重洋,孤负少年心。——唐默【以此书敬一年风月】
  • 掌心娇宠

    掌心娇宠

    【推荐流云宠文系列完结文《你是倾尽一世的温暖》、《你是我的难得情深》】!没和楼大少在一起之前,叶桃夭有两个特点。第一:谁害她,谁倒霉。第二:很穷很穷。和楼大少在一起之后,叶桃夭又多了两个特点。第一:谁害她,谁倒霉。第二:多了许多许多花不完的钱。
  • 温暖的办公室

    温暖的办公室

    汤华看不惯温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说起来也是三十而立的人了,说起话来还是嗲声嗲气的。偏偏就有男人吃这一套,比如说同办公室的姚家辉吧,温暖打印机的色带淡了,她甜甜地叫声姚师傅,帮我换个色带。姚家辉说这么大的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汤华笑道,人家嘴巴甜。姚家辉道,嘴巴甜有什么用。汤华冷笑道,有人就是吃这一套呢。说到这儿姚家辉也扑哧一声乐了,接过温暖递过来的色带。光是姚家辉对温暖好汤华倒不会往心里去,姚家辉毕竟是个老百姓,虽说长得帅,可一个男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什么用,事业才是男人的玫瑰红色的胭脂,使之两颊生辉。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 大女人的小男友(全本)

    大女人的小男友(全本)

    她,顾依人,是一个大学英语老师。她,养了一条叫“桃花”的狗,还养了一只叫“招男”的乌龟。她一直期待着能遇到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三十岁之前嫁出去。可是却在二十八岁生日那天与一个比她小七岁的男生产生了孽缘。而这个男生,居然还是她的学生!小她七岁的男孩子在一家杂志社做平面模特,他帅气的外表惹来许多女孩子的倾慕。可是他和顾依人却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就在顾依人纠结自己和这个小弟弟之间有没有可能的时候,她又意外的在学校的招聘会上看到了学生时代暗恋过的那个男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家跨国企业的精英!面对李民佑的海归求爱,顾依人重拾了逃避八年的旧事温情,可是她的心却有一丝难以言语的抗拒。打破了她八年平静生活的戴天珂,是否又已经闯入了她的心扉?成为了那个让她难以割舍的男人?抉择,从这一刻开始;也注定,会有人受伤。数着街边的路灯,听着老伯讲述的感人故事,顾依人终于做出了决定,可偏偏就在她下定决心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模特小生PK学长小开,到底谁输谁赢?请看正文!【璎的其他作品】:《迷情王妃(全本)》http://m.pgsk.com/a/86103/《要定你:妖皇的心宠》http://m.pgsk.com/a/94755/PS:本书已与红袖正式签约,请不要随意转载或抄袭,经发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