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79100000007

第7章 超越英法庸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哲学(1)

“千古之谜”的成功破解:农鞋与锤子

我们已经了解到,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家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试图去寻找“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证据才是哲学真正的耻辱。

其实,海德格尔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极为深刻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作茧自缚的伪问题!当人们发出“外部世界是什么”这样的疑问的时候,他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把世界当成了一个可供自己打量的对象,而自己则被预设为一个立足于这个对象之外的旁观者!这个旁观者的本质并不取决于世界。

按照这种思维模式,世界最多被当作“我的房子”,虽然一旦离开房子,“我”也许会被冻死,但是“我是谁”和世界没有任何关系。显然,这样的“我”其实就是完全封闭的自我意识,也就是笛卡尔的“我思”。对于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乃至整个深受“柏拉图——笛卡尔”传统影响的西方哲学来说,它们“都把一个没有世界的或对于自己是否有一个世界没有把握的主体设为前提,而这个主体到头来还必须担保自己有一个世界”。也就是说,“只要人们从‘我思’出发,便根本无法再来贯穿对象领域”。

正是因为只要从笛卡尔的“我思”出发去观察对象,丰富多彩的具体世界就始终无法摆脱被还原为那种柏拉图式“超感性王国”的命运,所以,无论是英法庸俗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理解为“物质”,还是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当作“理性”,其基本思路都不外乎是将原本生动活泼的感性世界想象成一个摆在我眼前用来打量的物品,即一个对象,一个客体。而我作为主体,则像旁观者那样用自己的思想来剖析这个客体,最终将它分解成可供自我意识消化吸收的抽象概念。然后,再把这个抽象概念作为标签贴到那个已经被“解剖”的客体世界上。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就和本书开场曲中所批判的那种把美女的胸部分割出来一样恶心,唯一不同的是: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是在杀死某个人,而是在杀死整个世界!

我们每一个“打量世界”的人要想让自己从“肢解狂”的耻辱中解脱出来,进而理解世界的真正本质。就首先需要明白:“世界决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那种将人与世界“主客二分”的僵化思维模式本身就是画地为牢,如果不打破它,世界的本质就只能被我们抽象化、概念化。

那么,应该如何打破它呢?

现代欧陆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这一问题上展示了他卓尔不群的思想才华,他告诫大家:任何供“我思”进行对象化扫描的所谓“外部世界”都只能是概念化的抽象实体,只有“回到世界本身”,让世界以内在的方式“自我介绍”,世界的澄明之境才得以向我们敞开。

什么意思呢?让我们看看下面海德格尔举的例子。

当一双农鞋被放在那里而不去穿它的时候,那么它对于农妇来说就只是用来“看”的对象,尽管农妇知道这个对象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农鞋。但是,此时的它并没有像真正的农鞋一样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并没有通过展示农鞋本身所具有的轻巧耐磨,便于行走等特征来证明自己的确存在。也就是没有进行“自我介绍”,所以谁也无法证实眼前的农鞋是真实的具体存在。那么此时此刻,这个摆在地上的对象实际上只是被农妇的意识贴上了“农鞋”的标签而已。或者说,此时的“农鞋”只是作为抽象的“农鞋概念”,它仅仅存在于农妇的意识中。因此,它便沦为了与农妇这个主体相对立的客体。这个时候农鞋的状态被海德格尔称为“现成在手状态”(Vorhandenheit),这种状态是对于世界本质的遮蔽。

而当农妇穿着它下地干活的时候,情况便有了天壤之别!海德格尔说得好:“田间的农妇穿着鞋,只有在这里,鞋才存在。农妇在劳动时对鞋想得越少,看得越少。对它们的意识越模糊,它们的存在也就愈发真实。”

当农妇穿着农鞋在田间耕作时,农妇不再是主体,农鞋也不是什么客体,农妇与农鞋融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劳动过程!因为,农鞋在本质上就是用来“走”而不是用来“看”的!所以,穿在脚上的农鞋不再是供人打量的摆设,而是陪同农妇一起东奔西走的“步行者”。在田间地头的穿梭中,农鞋通过默默的发挥轻便灵巧和结实耐磨等特性,来尽情展现它作为“步行者”的本质。换句话说,农鞋的本质就是“步行者”,但这种本质只有在农妇的劳动过程中才得以真正绽放出来!而对于农妇来说,此时的农鞋也绝非意识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活泼生动,感性具体的真实存在,因为她在穿着农鞋行走劳动的时候就已经“回到农鞋本身”,倾听农鞋无声的“自我介绍”。而这种通过农鞋的使用过程来实现的“自我介绍”,正是农鞋对于自身是否真实存在的绝佳证明!此时此刻,农鞋的状态则被海德格尔称为“当下上手状态”(Zuhandenheit)。只有在事物处于“当下上手状态”这一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世界的本质才得以真正呈现。

如果你对此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不妨再来看看海德格尔的“锤子喻”:“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它用的越起劲,对它的关系也就变得越原始,它也就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

和农鞋一样,当锤子被放在那里而不去使用的时候,它只是一个被我旁观注视的对象,一个被我的意识贴上了“锤子”标签的抽象概念。总之,是一个处于“现成在手状态”的客体。但当我用这把锤子敲打钉子的时候,什么主体和客体之类的概念立马消失不见了,只剩下物我两忘的劳动过程。因为,我在钉钉子的时候,不可能一直盯着手上这把锤子来思考它的构造,而只能不停的使用这把锤子敲打钉子,这样我就实现了“回到锤子本身”,聆听了锤子的“自我介绍”。

所谓“自我介绍”,实际上就是锤子对于自我本质的展现。那么,如何理解锤子的本质呢?当然就是用于“敲打”的工具。因此,只有在钉钉子的劳动过程中,处于“当下上手状态”的锤子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敲打”特长,从而以这种方式“告诉”我它究竟是“谁”。

无论是农鞋、锤子抑或是自然界的森林河流、农田牧场,整个感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在“当下上手状态”中“道出”自己的本质。这一观点,与中国清代哲学家王夫之不谋而合:“物,谓事也,事不成之谓无物。”

正基于此,海德格尔得出了一个极具思想冲击力的结论:“周围世界的自然随着这个公众世界被揭示出来了,成为所有人都可以通达的。在小路、大街、桥梁、房舍中,自然都在一定的方向上为操劳活动所揭示。”

这就是说,其实真正理解了整个世界本质的人,根本不是古代和近代那些博学多才的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因为这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知识精英已经被“柏拉图——笛卡尔”哲学传统困在了“主客二分”的还原主义迷宫里。当然,也不是现代社会里那些成天面对着实验数据的自然科学家,因为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与前者是一丘之貉。真正能够“揭示”世界本质的人,恰恰是这个地球上作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普通劳动者!这其中包括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等等。只不过这种“揭示”不是通过“我思”,而是通过“劳动”这种身体力行的“通达”,因为整个感性世界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日常生产劳动!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劳动与禅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运思方式不仅完全摆脱了“主客二分”的窠臼,还彻底超越了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物理世界本质的理解。

其实,在理论脉络上,西方哲学史上最早通过“现象学——存在论”这一现代欧陆哲学的思想视角来理解世界本质的并不是海德格尔,而是马克思!

换句话说,20世纪海德格尔这种在精致的学院派话语包裹下的“现象学——存在论”理论内核基本就是19世纪中叶马克思“感性生活存在论”的“复刻版”!

马克思早就意味深长的表明:“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尽管仅从字面的意义上,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马克思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反对光说不练,主张学以致用。但阅读完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和手稿以后,你就会发现马克思本人在这句话里想表达的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它的真实含义是,人只有与世界融为“改变世界”的整体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实现“解释世界”。也就是说,“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所谓“改变世界”和“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不就是指“回到事情本身”吗?而“某种经验的事实”不就是指自然物理世界的“当下上手状态”?如果不这样,仅仅把自然物理世界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解释对象”,“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话,那么就会和英法庸俗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一样,陷入“主客二分”思想泥潭。

马克思认为,自然物理世界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自然物理世界的本质是人的劳动!具体来说,马克思真实的观点是: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这里连续引用马克思的话,只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个真相:早在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问世半个多世纪以前,身处学院体制之外的马克思就已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一系列著作中开创性的洞穿了被“意识内在性”所缠绕的主体形而上学,从而在现代欧陆哲学与本真生活世界之间凿通了一条“现象学——存在论”的思想隧道!

可见,与SM体系不遗余力的讴歌“物质第一性”大相径庭的是,马克思本人一直在反复强调“人的劳动生产”对于自然物理世界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应该已经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了。毕竟,在第一章最后一节我们批判英法庸俗唯物主义的时候,就已经从社会发展现实的角度论证了我们所处的自然物理世界是人类长期生产劳动的产物。如果脱离了人类劳动,我们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能力上都不可能凭借自然科学探寻人类产生之前的世界。而在上一节,我们又通过解读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从而理解到,要想通达自然物理世界的本质,人必须“回到事情本身”,只有在“劳动过程”中,自然物理世界才会向人类“自我介绍”,否则,自然物理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只是我们意识中被提上“物质”标签的抽象概念。虽然这两种关于劳动的叙述虽然角度不同,但是它们却都以超强的说服力支撑了马克思的观点。

不仅如此,在生产劳动能够破除思想上的“主客二分”僵局这一重大发现上,马克思绝非只有海德格尔这一位知己!实际上,自从中国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禅苑清规之后,生产劳动也成为破除一些僧人的“法执”(沉迷于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佛法进行概念化、知性化,甚至教条化的理解)的重要契机。这时的生产劳动就远远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成为一种修行方式的“禅农”。禅宗的“公案”里有不少相关事例,例如:

僧人问:“如何是古佛心?”

禅师答:“镇州萝卜重三斤。”

僧问:“如何是佛?”

师曰:“此间无宾主。”

僧问:“寻常与什么人对谈?”

师曰:“文殊与吾携水去,普贤犹为折花来。”

在这里,僧人的问题中都透露出一种试图将佛法对象化、抽象化的趋向,好像佛法只是通过禅师的回答而传输进他意识中的一种抽象知识,这显然是禅修的大忌。两位禅师的回答之所以答非所问,是因为他们很清楚佛法本身就不是仅仅用来进行“抽象思辨”的知识概念,所以无论怎样进行正面作答都是在作茧自缚。至于第一位禅师所说的“萝卜重三斤”,当然只有在“搬运萝卜”的劳动过程中才会显现出来,而第二位禅师所说的“携水”和“折花”显然也是指亲力亲为的劳动过程。因此,两位禅师的回答内容都暗含着:佛法不是一种纯粹抽象的知性概念,不能被仅仅当作“我思”的客:对象,要想真正破除包括“法执”在内的一切执著妄想,就必须在包括日常生产劳动过程在内的一切具体实践修行过程中洞察觉悟,见性成佛。

同类推荐
  • 贺麟全集: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全新升级版)

    贺麟全集: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全新升级版)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是贺麟先生对从188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时期,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介绍。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界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哲学的介绍与引入,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扬。在这个大背景下,贺麟先生介绍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熊十力、胡适、金岳霖、冯友兰、洪谦等思想家的思想,反映出民国学者的学术造诣与学术水准。《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西方哲学的绍述与融会”“时代思潮的演变与剖析”三章,从新心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约五十年时间中国接受西方哲学影响,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下编则深入探讨了“知行”学说问题。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二辑的一种,主要描述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及历史影响,分析了本书的主要思想,包括: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内在矛盾及其解体,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批判;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进行了评述。最后论述了《费尔巴哈论》对当代中国的重要现实意义。
  • 哲学的慰藉(译文经典)

    哲学的慰藉(译文经典)

    《哲学的慰藉》是被誉为“英国文坛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的重要作品,自2000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畅销不衰。 在本书中,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可以找到慰藉。 德波顿认为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 阿兰·德波顿编著的《哲学的慰藉》的文字在译者资中筠先生看来是“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非常值得回味。
  • 柏杨的智慧忠告

    柏杨的智慧忠告

    磨难是柏杨一生的主基调:周碧瑟为柏杨执笔写回忆录,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停下笔来,看着柏杨叹息:您的灾难怎么没完没了!求真,是柏杨文章的大方向:杂文在柏杨的各种文体中成就最高,这里有深刻的剖析、幽默的谈吐、犀利的文风。求真,让他的文章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力量,令浊者惧,使清者快。
热门推荐
  • 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远

    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远

    许多人说这是一个“拼”父母的时代,我们不否认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具有片面性。现在孩子拼的并不只是父母的物质财富,还有父母的思维、远见和格局。而这些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可以说,父母的远见和视野,决定孩子人生道路的广度;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将来所在的高度。有大格局的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未来和前景,不一味地宠爱孩子,而是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不仅着眼于成绩,还注重孩子涵养、品性、能力、胆量等全方面素质的培养。
  •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境庐诗草

    人境庐诗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天之昊天帝

    诸天之昊天帝

    穿越到了武道、科技双重文明昌盛至极的异世界,张昊本想做一只快乐的小咸鱼,守着自己家传的两座小世界过日子。奈何,时势逼迫,他不得不踏上一条充满荆棘和危险的道路……从此,武侠破碎世界中,他是仙人谪凡的护国佑圣大法师,手掌监兵阁,一统江湖,杀尽不服;灵气复苏的都市末世中,他传播武道,引导全民修行,对抗维度入侵;旧神肆虐的世界里,清洗污染,窥探高维……诸天万界,一一行来,当回首时,已成至高传说!“我叫张昊,昊天的昊!”
  • 乱世不配

    乱世不配

    在距地球1.49光年之外,149597870千米之地。你会选择信仰还是死亡?抑或是她?在你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东西会比你曾经拥有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来的重要。它值得用用一切来博取。例如白洗的死亡。例如质年的信仰。例如希文的质年。
  • 常见病食疗妙方

    常见病食疗妙方

    向广大读者介绍的“食疗妙方”,不仅可避免“药毒”对人体长期的伤害,还具有一定的预防疾病与保健功能。众所周知,治病须靠“三分治、七分养”。还着重介绍了每种妙方的做法及功能解析,以指导患者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科学的饮食习惯来调养身体。
  • The Complete Chronicles of Narnia(7 Books)(英文朗读版)

    The Complete Chronicles of Narnia(7 Books)(英文朗读版)

    《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都曾表示自己深受C·S·刘易斯作品的影响。随着《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改编成电影,全世界更多观众和读者开始认识这部不朽的作品。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纳尼亚冒险故事中,这绝对是你一生难忘的神奇旅程……
  • 寻觅旧京:续编

    寻觅旧京:续编

    此书为《寻觅旧京》一书的续集,以图为主,以文为辅;补充了《寻觅旧京》因篇幅和其他原因未能收入的大量珍贵影像和文字介绍,更在宫殿、园林、庙宇、民俗等板块之外,增添了市井街衢的内容,更为完整、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至民国初期北京城的面貌。
  • 御王有术:悍妃翻墙有理

    御王有术:悍妃翻墙有理

    她本是当朝一品镇国大将军之女,叱咤沙场,谈笑覆敌。为情字,又岂会委曲求全?于是一怒休夫,款款翻墙。这厢里一脚踢开道貌岸然的世家子,转眼间便与风华绝世的豪商勾搭在一起。那厢里刚从冷傲痴心的军师府中出来,转身便纵马拦路,抢走迎亲的世子爷。世人皆说她悍妒骄纵,却唯有他懂了她那颗率性肆意的心。当风云迭起,大变突生,他与她一起携手纵横天地,登上权力巅峰。却惊觉,完美的背后,竟掩盖着近乎惨烈的真相……
  • 金陵玉铜录

    金陵玉铜录

    人言:“姑苏城外藏虎丘,金陵城外藏风云”,本书以武侠为主,仙侠为辅,既有武侠之沉稳厚重,又有仙侠之飘逸灵动,主人公经历失去亲人、深山修炼、智斗歹人、勇战强敌……逐步成长为一代大侠,当青梅竹马与一生挚爱同时出现时,他又该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