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9000000009

第9章 草木类(3)

蒲公草,一名蒲公英;有细莿,中抽一茎,茎端有花,黄如金钱;开罢飞絮随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专治女人乳上生毒(「诸罗县志」)。一名地丁香(「凤山县志」)。即黄花地丁(「噶玛兰厅志」)。

艾,「尔雅」谓之冰壶。台茎高三、四尺,叶长寸许,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黄,秋开如野菊而小。「尔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炙百病,故名医草(「诸罗县志」)。有大小二种(「凤山县志」)。宜理气血,性毁逐寒湿(「噶玛兰厅志」)。种分大小叶(「澎湖厅志。谨案:「急就篇注」云:艾一名医草「诸罗志」本之)。

蓖麻子(「台湾府」、「凤山」、「彰化」、「噶玛兰」、「淡水」各志,蓖俱作萆),「图经」:叶似葎萆而厚大,茎赤有节如蔗,实类巴豆,形似牛蜱,故名。能治风病(「诸罗县志」)。辟邪风(「凤山县志」)。

斑叶相思,枝叶类薄荷而大,味似艾,能解毒(「诸罗县志」)。味辛,性温,治风火,消肿(「噶玛兰厅志」)。

苍耳子,即羊带来。「尔雅」曰卷耳、苓耳。「广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陆玑曰: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子如妇人璫,或名耳璫草(「诸罗县志」)。有莿,性轻发托散风湿(「噶玛兰厅志」)。作汤浴,可治癣(「澎湖厅志」。谨案:苍耳,一名葹见。「离骚」:一名爵耳。见陆玑「疏」。「说文、系传」云:茵属,生圬润木根;故「尔雅」郭「注」谓其丛生如盘也)。

水烛,「甯化志」作山蜡烛,丛生水中,叶如蒲,花如蜡烛。色赤,有二、三层,中有白絮可治金疮;或亦铺褥(「诸罗县志」)。生水中,形如烛,故名(「台湾府志」)。团结如绵(「噶玛兰厅志」)。

木贼,「本草」:独茎,苗如箭笴,无叶,寸寸有节,凌冬不雕(「诸罗县志」)。一名接骨筒(「台湾府县志」)。接骨草,一名木贼(「淡水厅志」)。

益母草,「尔雅」: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茎方、花淡红,生节间。又名益母,宜于孕妇也(「诸罗县志」)。行瘀血,生新血,其子名茺蔚(「噶玛兰厅志」。谨案:益母一名大札,一名益明,一名贞蔚,见「本草诗」:中榖有萑蓷。即益母草也)。

红首蛇草,颜色略红,状如薯,味苦。途中中痧,刀削少许,冷水送下,立愈(「福建通志」)。

蛇草,形如菠菱,有小白花;毒蛇伤人,捣烂敷之,仍煎泡酒服,立愈(「诸罗县志」)。俗名山素馨(「澎湖厅志」)。

木鳖子,蔓生,叶似苦瓜。「本草」:实似栝蒌而大,生青熟红,肉上有莿,核似鳖,故名(「诸罗县志」)。俗呼搏破碗(「凤山县志」)。核扁如鳖,绿色,泻热,外用治疮(「噶玛兰厅志」)。

车前子,即「诗」所谓芣苢。「尔雅」:芣苢,马泻车前也。陆玑「疏」:一名当道,喜生牛马迹中,故曰车前。叶亦可用,江东人呼为虾蟆衣;俗呼五根草(「诸罗县志」)。行水、泻热、凉血(「噶玛兰厅志」。谨案:芣苢,一名牛遗,一名胜写;见「别录」。幽州人谓之牛舌草;见陆玑「疏」)。

马尾丝,有大小二本,生阴湿地。患蛇伤者,取其根擦之,立愈(「台湾府志」)。叶细长,花红小,根如荔枝,核黄色,多细丝如发。不拘鲜干,可治蛇蜂诸毒(「淡水厅志」)。

沙参,一名铃儿草,似人参而体轻松,白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补阴,泻肺火(「噶玛兰厅志」)。

白扁豆,子粗圆,色白者连皮炒研,补肺、除湿火、消暑。

独活,「本草」:一名长生草,有风不动,无风反摇。又名独摇草,搜风去湿(谨案:「本草纲目」云:无风独摇,草生岭南,五月五日采,诸山野往往有之。头若弹子,尾若鸟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性温平无毒,主头骨洊风,煮骨汁淋洗。此无风独摇草,即独活草也)。

〈艹稀〉莶草,有三种:南方一种,曰花菜;去风湿,捣汁与甘草、生地、熬膏炼蜜,酒调服,尤效妙。

夏枯草,冬至生,夏至枯。用茎叶治瘿、湿痹、目珠夜痛。

王不留行,一名金盏银台;花如铃铎,实如灯笼,子壳五棱,行血。出竹木莿,孕妇忌之(俱同上)。俗名帽仔草(「澎湖厅志」)。

史君子,五瓣有棱,内仁如榧,亦可煨食,补脾,杀虫,忌食热茶,作泻(「噶玛兰厅志」。案:「桂海虞衡志」云:史君子,花蔓生;作架植之,夏开,一簇一、二十葩,轻盈似海棠)。

萆薢,有黄、白二种:黄长硬,白而虚软者良。袪风湿,补下焦。

双钩藤,「名医别录」:钩藤同建平,一名吊藤。疗小儿:最袪风者。

天南星,根似半夏,而大者似虎掌;故一名虎掌。治风、散血、胜湿、除痰(俱同上)。俗名天署(「凤山县志」)。

射干,扁竹花根也,叶横铺,如鸟羽及扇;故一名鸟羽、鸟翣。泻火、解毒、散血、消痰(「噶玛兰厅志」)。即蛱蝶花头(「淡水厅志」)。

榖精子,味辛,性温,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亦治喉痹、齿痛、阳明风热。收榖后荒田中生,叶似嫩秋,花如日星,一名戴星草(「噶玛兰厅志」)。

羊角草,「尔雅」:薢茩,英明。「疏」:形如马蹄。「博雅」:英明,羊角也(同上)。治瘵毒(「台湾府志」。谨案:「尔雅」:薢芹,英光。不名英明,此所引误。「广雅」云:决明,羊明也。又云:羊〈艹蹢〉〈艹躅〉,英光也。亦无羊角之名,恐所引牵合)。

防风,生圭璧澳山上(「澎湖厅志」)。

瓜蒌,即栝蒌(同上)。

白蒺藜,俗呼三脚虎,治瘰癧(「淡水厅志」)。子有三角莿,采其蔓,煮汤浴,身能袪风(「澎湖厅志」。谨案:「尔雅」:茨,蒺藜。郭「注」云:布地蔓生,子有三角刺人,故俗呼三脚虎。「诗」言:墙有茨。「易」言:据于蒺藜。皆此草也。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豹羽,一名土推,见「本草」)。

风不动,袪风、止痛、治刀铳伤,缠生石壁田段间,无枝干,故风吹不动,因名之。

金石斛,一名金钗。石斛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小结者良,木上肥壮者次。味甘平,补肝肾;长而虚者多水斛,不堪用(俱同上)。内山最多,采于树上,以汤沃之,晒干(「淡水厅志」。谨案:政和「本草」云:石斛,荆州、温州有之,以广南者为佳,生石上者为胜。「志」言生石上小结者良。是也)。

土人参,凤山崎头间有之。

芡实,大加蜡,上陂头产之(俱同上)。

海藻,「尔雅注」:一名海萝。「本草」作海菜。「越南志」作海苔。泻热、软肾、消痰、瘿瘤,性反甘草(「噶玛兰厅志」。谨案:海藻,一名落首,一名〈艹浔〉。见「本草」陶「注」云: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叶。「风土记」云:石发,水苔也。青绿色,生于石。二说不同:一云黑色,一云青绿色,盖鲜时青绿,曝干则变黑也)。

海带,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下水消瘿,功同海藻。

田乌草,有青、红二种,红者最宜血疾。

叶下红,即鸟蹄黄,一名消息草(俱同上)。干红,花圆小如白绒,叶外青内红,治伤损(「淡水厅志」)。

山吉贝,一名苎麻根(「凤山县志」)。

崑布,「本草」:纶布也。「尔雅」:纶似纶,东海有之。即此。善消瘿瘤,坠疝气(「噶玛兰厅志」。谨案:陈藏器「本草」云:崑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蓴苇,紫赤色,其细叶者,海藻也。盖崑布与海藻,功用略同)。

马蹄金,即一枝香;附地而生,叶圆而小。

走马胎,袪风湿、腰膝痛;女人产后伤风尤验。

槟抛藤,袪四肢风痛。

冷饭藤,治疔痈,退红消毒。

山葛藤,袪风痛、疔痈诸症。

武靴藤,治鱼口便毒,袪风湿,止骨节痛及刀铳伤。

穿山龙,袪风痛,治刀铳伤并疔疮症。

马鞍笼,治风疾(俱同上)。治痈(「台湾府志」)。

万年松,一名卷柏;生石上,卷挛如鸡脚,味辛气平。生用:通经、行血、症瘕、淋结。炙用:脱肛肠、下血(同上)。治腹痛(「台湾府志」。案:「罗浮山志」云:万年松,生狮子峰,高数寸,茎端布叶。茎叶皆有毛,干之,数岁不死;以泉水清之,则复青,惟以他水及秽手触之,即雕瘁;然得天雨则仍生。一名卷柏,亦曰莒松)。

虎耳报,叶圆治耳疾(「淡水厅志」)。

纱帽翅,一茎数十花,色黄,茎可治癣(同上)。

番薏茹,一名番苦苓,又名心痛草。能治心气痛;种出荷兰,叶嫩,曝干则香,结子青赤色(「噶玛兰厅志」)。

金狗脊,俗呼猴头;味苦而甘,性微温,补气虚损,止腰膝酸软;去毛酒蒸用。

龙吐珠,味甘而苦,性冷,和细辛捣烂,治眼起珠;左吹右鼻孔,右吹左鼻孔;并治刀铳伤,神效。

羊角豆,味甘,生似牙皂,子似羊蹄,止眼泪鼻衄。去壳留子炒用(俱同上)。石决明,土名羊角豆(「凤山县志」)。

牛角刺,味甘(「噶玛兰厅志」)。

骨碎补,一名猴姜,补肾,治折伤(同上。谨案:「粤东笔记」云:猴姜,蔓生石壁,如藤蔓,即姜也。味甚辣,猴以为姜,故曰猴姜。一名树鸡,叶生蔓二,不作枝;采之为笠甚轻;此说猴姜甚详)。

返魂草,叶旁有小缺如刀翦,治狗啮及刀伤极验(「福建通志」)。

鸭嘴黄,一名定经草,可以调经(「台湾府志」)。

乌甜叶,一名对面乌,止血(同上)。

白冬枫,刀伤敷之,立愈(「彰化县志」)。

铁马鞭,能袪风火。

山荖叶,状如荖叶,凡生痛,捣细敷之(俱同上)。

地肤子,味甘。消肿最速(「噶玛兰厅志」)。

磱碡草,味甘性平,治刀铳、跌打损伤,并牛瘟胀症。

虎舌黄,治汤火伤,退红肿尤速。

鲫鱼胆草,味苦而甘,性微冷,治喉咙刺痛、痛肤疮毒。

五爪龙,治疔疮、汤火红肿,煎水洗患处,贴之立愈。

冇骨消,味甘淡,治鱼口便毒,跌打疮伤。土音以物不坚绽者为冇;犹云没有也。读音怕。

真珠黄,袪风痧,治疔痈疮症。

过江(「澎湖志」作过沟)龙舌,刀铳、打跌伤效。

金石榴,治下血痢水泄;用白石榴同煎效。

山素英,味甘性平,亦治风、火、肿毒之症。

四时春,味甘;女人产后伤风并治疔疮良效药。

毛将军,味淡,治刀铳,疔疮诸红肿伤。

蔓桃花,味辛性热,有小毒,焙研酒服,令人醉倒。中此者,用冷水拭面,再饮少许,即醒。

黄水茄,味淡,能退红消肿效甚。

珠仔草,治跌打损伤。

金不换,即三七,本名山漆「本草」谓其能合金疮,如漆黏物,治跌打尤效。

钉地蜈蚣,性冷退癀,能治蛇伤。

瞿麦,花大如钱,红白斑烂,色甚妩媚,俗呼洛阳花。

金锁匙,治小疳疾(俱同上)。

大丁黄,退癀亦可作箸(「淡水厅志」)。

龙舌草、羊甘草,治黄疸。

黄金子、正埔姜、鸡骨黄,去风解热。

宜梧草、撮鼻草,治风。

千里光,治目。

马鞍(「凤山志」作马鞭)草、猪母菜,治瘵毒。

炮仔草,治咽喉。

地扫草、鼠尾黄、龙树草,治疔毒。

山芙蓉、鸡血刺、束血草、鲎壳刺,治痈。

蚶壳草,治痧。

蝇翅草,治虚胀。

水镜草,治痔漏。

三脚虎草、三脚鳖草,治瘰癧。

茅根草、无根草,通淋利水。

莿荇草,治疡。

梨壁草,治臁疮。

蒲盐草,治蛇伤(俱见「台湾府志」)。

山苦瓜,治脚肿。

含铃草、龙船花头,去风解热。

竹仔草,治瘵毒。

马鞭藤,治痈(俱见「凤山志」)。

九层塔(即葵板草)、茶匙黄,治汤火伤。

向天盏、束血草,治刀铳、疔疮伤。

万年薯、山茄、姑婆草、铙钹草、山茭破草,无注。(俱见「噶玛兰厅志」)。

鸭舌草、癀子里、急五宅、茄山、埔根、汤匙、癀山、茄报(俱见「淡水厅志」)。

鸡母珠、火巷草、山软藤、匏靴藤、鲎藤、山羊麻、一条根、田窝草、胡仔草、苍绳翼、鲒仔草(俱见「澎湖厅志」。谨案:以上药草(自龙舌草以下),其名罕见。据「噶玛兰厅志」云:多毒草,宜外科用,则未可轻尝也。名多不雅驯,各随方俗称之。其寻常药草见各志而无注者,今不录。内山有金线莲草,生高山巅阴翳处,长寸许,茎红叶仅两瓣,面深绿色,起茸有细纹,金色圆晕背紫色,味淡性凉,能退大热,并疗下血。此内山妙药也,各志不载,附识于此)。

——以上草之属。

附考

风草,老番以草验风信。草初生无节,则周岁无台。每多一节,主台一次,验之不爽。近汉人亦有识此草者,不知其名,但曰风草。台、飓之最大者,台字系伪造(「小琉球漫志」)。

占草,老番能占岁草,视每岁草何者居先,则定一岁旱、涝、丰、歉(同上)。

蒌草,一名荖,又名扶留藤,蔓生,叶如桑,花如僵蚕,色绿味辛。或云:即荜茇。根为荖藤色白微红;台人取之切片长寸余,和蛎灰夹槟榔枣食之。叶以斤论,运鬻内地,年以数百万斤计。闽、广人食槟榔多裹以荖叶,味尤辣(「东瀛识略」)。

槟榔干,即大腹皮,裹以蒌叶、石灰,食之刺口。惟初出青色,大如枣者名槟榔糜,不用蒌叶,惟夹浮留藤及灰,食之甚佳。赋诗云:蒌叶包灰细嚼初,何殊棘刺强含茹?新秋恰进槟榔枣,两颊浮红亦自如(「小琉球漫志」)。

荖草,蔓生,叶如田薯,枝柔而长,延绕十余丈;花类僵蚕,绿色味辛;根为老藤,色粉红。取切片夹槟榔食之,甚香;花叶和食。根、叶、花味各别(「台海采风图」)。

羞草,叶生细齿,挠之则垂,如含羞状;故名。孙元衡有诗曰:草木多情似有之,叶憎人触避人嗤;也知指佞曾无补,试问含羞却为谁(「赤嵌集」)!

龙舌草,形如舌,旁有刺,中液如膏。闺人取以润发,鲜泽可监(「海东札记」)。

龙舌草,长径寸许,厚半寸,中有稠汁,闺中取以润发,实擅膏沐之长(「台湾志略」)。

齿草,枝叶高尺许,社番取以擦牙,久之皆黑(「海东札记」)。

红毛茶,乃草属,黄花五瓣,叶如瓜子亦五瓣;其根如藤,刨取晒干,或遇有时气不快,熬茶饮之,则愈(「台湾志略」)。

七弦草,丛生如秧苗,界纹白绿相间,入冬白变为红(「海东札记」)。

蒲草,似莞而扁,春生于水涯;滑而坚韧,可为席,摺叠不少损,且泌汗(「东瀛识略」)。

乳草,附地而生,枝叶细红,背微红。妇人乳少,和肉煮食,能多乳。或云未孕者食之,亦流乳汁。

仙人掌,状如人掌,旁有刺,层叠岐出,不花无叶,亦无枝干;其汁入目,使人失明,相传植之墙外,可避火灾(俱同上)。

仙人掌,「闽小记」谓:多贴石壁上,如人掌,人家门前屋上多植之,谓可避邪云(「澎湖纪略」)。

药品前志所不载者,如含铃草、茶匙黄、虎咬黄、龙鳞草、四时春、马蹄香(一名一枝香)、金剑草,治癀。姜蔚子、龙船花、〈艹稀〉莶草、萆麻草,去风解热。桕仔草、半天飞,凉血。鸡卵藤、万年薯,治疯。龙芽草、竹仔草、天青菜、大枫草、三脚鳖、鲫鱼胆草、牛顿草、山苦瓜、牛角刺、山葛藤、颇好叶、山麻草、千日青、山四英、马鞍草、过江龙、槟包藤、猪母菜、羊角豆、姑婆草,疗毒。白埔姜,止痛。葵板草(一名光层塔)、山蜈蚣、小营刺、山茄报、碎米黄,治跌打损伤。赤血草、茄冬叶、猪公刺、山尾蝶、天仙茄,治咽喉。叶下红(一名马蹄黄,一名消息草)、山埔、银鹿角、地帚草、午时草、真珠黄、山东枋、白花草,治疔毒。龙吐珠、虎婆刺、漫桃花、千里急、铁马鞭、倒地柃、和尚藤、金丝五爪龙、鸡柔草、瓜子草、荔枝草、田乌草、毛将军、田薯草、五宅茄、羊甘草、不求人、虱须草、铙钹草,治痈。山素英,治疥。苦仔草,治痘。咬人狗、虎尾仑,治瘰癧。茑松叶、过沟菜、冷饭藤、山荖叶、虫草,治溃烂。猪腰草,治阴症,有异名者。苎麻根,名山吉贝;柑核,名仙柑子;山药,名淮山;木槿,名水锦(「赤嵌笔谈」)。

药品多「本草」所不载者,旧志及「赤嵌集笔谈」诸书所录甚伙。如羊甘、乌甜、鸡骨、鸭嘴、鼠尾、鲎壳;与夫四时春、半天飞、过江龙、铁马鞭之属,名既不典、性亦难识;虽主治各有方味刀圭,当勿轻试也(「海东札记」)。

凤山有蛇草,状如波菱,蛇伤,煎泡酒服,立愈。唐李卫公诗云:愁冲毒雾逢毒草。若以蛇草为不敢近,殆别为一种欤?抑以蛇所经过,毒沾草上,人畏近之,故名欤(「小琉球漫志」)?

浒苔,海中苔,深绿色,细如苎线,长四、五尺,结成束;土人向日曝干,用油煎食,或煮为汤,每食薄饼、用浒苔下之。「通雅」云:苔生于水者,青绿如发,海滨之人多取裛而食之。名曰陟厘,又名侧理,可为纸。晋帝赐张华侧理千张,即此苔所为也(同上)。

马尾丝,草属,草细而长,花红而小,其根如荔枝核,色黄,多细丝如发;不拘鲜干,皆可治蛇蜂诸毒(「台湾志略」)。

凤头莲,出台湾内山,形如黄连,色紫,多细须,茸茸然分歧如凤;故名。性平,治咽喉一切诸症(「本草拾遗」)。

虎头蕉,出福建,台湾五虎山者佳。一茎独上,叶抱茎生,不相对;形类蕉而小,苗高五、六寸,秋时起茎,开花似兰,色红,结实有刺,类蓖麻子,外面苞状。若高三、四尺者,名美人蕉,系一类二种也。草宝虎头蕉,性温、力猛、有毒,能治风痹;凡服者不得过二钱,服后须避风,倘不谨慎,必发风疹(俱同上)。

香附草,一名沙根,又名侯莎。「尔雅翼」:茎叶似三棱,根周匝多毛,谓之香附草;一名雀头春,入气分郁之药(「澎湖纪略」)。

刺裙草,穗刺人衣裳,取其心以编帽:缚以作笔亦佳。

蒺藜子,有三角刺,「本草」云:风家宜用刺蒺藜,补宜用沙宛蒺藜,乃肾、肝、肺三经之药。端午采其蔓,煮汤浴身,亦能消风。

蒲公英,叶似莴苣,花如单瓣菊,四时有花,花谢飞絮,断之茎中有白汁;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治乳痈;为通淋妙品。

苍耳,「本草」作枲耳,性湿,善发汗,散风湿,上通于脑,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风、目暗等症,作汤浴,可以治身痒。

车前子,大叶长穗,好生道旁。「本草」称其强阴益精,令人有子。又云:与茯苓同功。

艾,有大叶、小叶。「本草」云:味苦辛,生温、熟热。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经、理气、逐血,暖子宫,煎服用鲜者,捣揉如绵,谓之熟艾,炙火用陈者良(俱同上)。

圭璧澳山上有一种青草,长数寸,茸茸苍秀,人采之辄病,相戒无敢折者。或云:是地宜静不宜动,动则多咎;故并其草亦不欲掘之也(「澎湖厅志」)。

松,「白玉蟾」云:奎星之精化而为松,精液为松脂;余气结为茯苓,千年松化为琥珀。台惟水沙连内山有此(「诸罗县志」)。土番间有售苓于南者(「台湾府志」)。大者合抱成林(「凤山县志」。谨案:「罗浮山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变为茯苓;茯苓千年变为琥珀。则松脂历二千年乃可成琥珀,不止千年而已。别有土茯苓,乃野生,非松脂所化者)。

柏,「埤雅」:性坚致,枝子皆香,不畏霜雪,叶扁而生者,曰侧柏;一名扁柏(「诸罗县志」)。自内地移来(「凤山县志」)。皮可为香(「台湾府志」)。「六书精蕴」:万木皆向阳,柏独西指;盖阴木而有贞德者(「噶玛兰厅志」)。

万木枏,宋子京曰:让木即枏,其木直上,柯叶不相妨。此地本色稍黑,有载入内地者。又上枏可为辅辐,甚坚韧(「诸罗县志」)。性坚理细为香枏;一岁东荣西枯,一历西荣东枯(「凤山县志」)。有香枏、虎皮枏、石枏(「淡水厅志」)。性坚重,土人烧为炭(「噶玛兰厅志」。谨案:「山海经」郭「注」云:枏大,木叶似桑。又「盐铁论」云江南之枏梓竹箭,盖枏木美材也。一名端正树,以其干极端伟,亭亭直上,若幢盖然。台产此木甚多,用以制器)。

樟,大者数抱,四时不雕,枝叶扶疏,垂阴数亩。漳「旧志」:树老则内腐而虚,其色赤,其材细,其味辛烈,作器雕镂必用之。熬其汁为樟脑,可入药(「诸罗县志」)。即豫章,有红、粉二色,液可为脑(「凤山县志」)。肌理细而错综有纹,兰以大者为梁柱(「噶玛兰厅志」)。有赤樟,内山最盛,军工需采(「淡水厅志」)。

梧桐,「福州志」:闽产有三:一种叶有三歧,子如胡椒可食,曰梧桐;一种叶圆而末尖,二月开淡红花,可压油、曰油桐;一种花叶不相见,花不结子,材可琴瑟,「禹贡」:『峄阳孤桐』即此。所谓冈桐也。北路所有,乃梧桐耳。子如胡椒,两两相并,缀于叶端,味清芳,堪呼松子(「诸罗县志」)。

榕,「海物异名记」:榕作槦,言材不中主人也。或曰荫覆宽广,故谓之榕。「南方草木状」:其荫十丈,枝条既繁,叶又茂细,根如藤下垂,渐渐及地便生枝节。鸟啄其实,坠地复生,名曰鸟榕(「诸罗县志」)。多根,故易茂而难拔:不材,故寡伐而长寿(「台湾府志」。谨案:闽、粤多榕树,故称榕峤、榕城。台地亦随处有之。「柳亭诗话」云:有大叶细叶二种,细枝即地,遇水即生,亦异品也)。

枫,树如白杨,「说文」:枫,木厚、叶弱,枝喜摇,别欇名。「尔雅」:枫欇欇;言风至则欇欇而鸣也(「诸罗县志」)。脂可为香,入药(「凤山县志」)。「齐邱化书」云:老枫化为羽人(「噶玛兰厅志」)。叶尖三角,可作香料(「淡水厅志」。谨案:枫,一名摇白。「说文系传」云:木遇风而翻见叶背,背多白,故曰摇白也。二月有花白色;其实大如鹅卵)。

柳,「大戴礼」:正月、柳稊;稊者、发叶也。黄蕊为花,花熟时随风,状如飞雪,曰絮(「诸罗县志」)。大者为杨,垂者为柳(「凤山县志」)。柳与杨实二种,杨仰而柳俯也。台有御柳,干赤、条细如绿丝,名垂丝柳(「噶玛兰厅志」)。

椿,「泉志」:木之寿者。「图纽」: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方春摘其芽,臭者为樗(「诸罗县志」)。叶初生可啖,春摘食之(「凤山县志」)。大椿(「淡水厅志」)。

桄榔(台湾府、凤山、彰化「志」,桄俱作槺),「南方草木状」:树似栟榈,皮中有屑如面,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可以为器。花淡红而带白,结子如山茱萸而甘(「诸罗县志」)。干直无枝,其颠生叶不过数十,结子作穗生木端。其叶台人以为帚,本出九真、交趾(「台湾府志」)。叶多刺,能开花结实(「凤山县志」)。五月熟后,种埔占子,多岁亦丰(「淡水厅志」。谨案:「岭表录异」云:桄榔树有须如粗马尾,广人采之以织巾,子尤宜;咸水浸渍,即粗胀而韧。又「岭外代答」云:其根皆细,须坚实如铁,镟以为器,悉成孔雀尾斑。溪峒取其坚,以为弩箭。沾血一滴则百裂,于皮肤里不可撤矣!不惟其木见血而然,虽木液一滴着人肌肤,即遍如鍼刺,殆木性攻行于气血也。据此,则桄榔之须与根,皆有可用:然其木液,则不可沾体。旧志未详,故录之)。

水松,「华彝考」:福州呼水松,莆人呼水棉。性好近水,皮温厚如棉,枝乔而上勾;其叶散碎纷披,其根礌砢奇古(「诸罗县志」)。

楝,「尔雅翼」:本高数丈,叶似槐而尖,实如小铃,味苦,俗名苦楝。「图经」谓:树有雌雄,雄者根赤无子;雌者根白有子(「诸罗县志」)。即苦苓也,能结子累累成簇(「彰化县志」)。皮可擦疥(「噶玛兰厅志」。谨案:「台湾府志」:苦苓树与柏树连文。「注」云:皮可为香,此谓柏皮也。「凤山县志」乃误移于苦苓树下;今不采入。又考「雷州府志」云:苦楝树最易生,三月开花,细如鱼子,色兼红白,有雌雄:雌者实,雄者不实;实肖枣,不可食)。

乌桕,花如梅,子可醡油、燃灯、浇烛,秋尽叶红,远望如霞;北路不多产(「诸罗县志」)。一名鸦舅,叶可染皂,子可压红油(「彰化县志」)。

棕,古称栟榈,干直上无枝,叶生木杪,下有皮重叠裹之,每一匝为一节,皮入土不烂(「诸罗县志」)。叶如蒲葵,用作蓑衣(「彰化县志」。谨案:「吴都赋:栟榈,枸榔。「五臣」引「异物志」:栟榈,棕也。皮可作索,今亦用以绞绳,可耐水。又考「通志」云:葩未吐时割去,须而取之,曰棕鱼;瀹而食之,甚美)。

象齿,木硬而直,白纹如象齿:以为桷,久而不坏(「诸罗县志」)。

猴栗,木性甚坚,器用多取之;为梁柱,久亦内腐(「诸罗县志」)。厚栗,本名猴栗(「台湾府志」)。

赤鳞,木赤色,皮鳞质,坚大者取为车心,小者用为篱柱(「诸罗县志」)。入土难朽(「台湾府志」)。质坚可作车轴(「淡水厅志」。谨案:「广东通志」云:赤鳞、龙胆,中屋材;其味苦,故名。俱出琼州。今台地祗出赤鳞木,龙胆则未之见也)。

九荆,树无皮,如紫薇,或呼为九芎。质理甚坚,用为柱,入土不朽,亦不能花;但不蕃耳(「诸罗县志」)。九芎一名九荆,村落茅屋用以坚柱(「台湾府志」)。树无皮,花似紫荆(「彰化县志」)。

荆,俗名埔荆。「格物论」:荆,小木丛生,枝茎婆娑,叶刻缺而粗澁,荒坂洲渚多有之。有五叶七叶,行人中暑者,取七叶荆心嚼之,或缚脐间,立愈(「诸罗县志」)。俗名埔姜(「凤山县志」)。盖荆属也(「噶玛兰厅志」)。

紫荆,似茄冬,叶较大,性坚(「淡水厅志」)。

铁树,干紫黑色,叶如桄榔,生于木杪:皮鳞皱而厚。俗传以钉钉其树,铁皆化,树愈茂盛(「诸罗县志」。谨案:「粤东笔记」云:铁树高数尺,叶如老少年,开花如柱而不香。或云:周甲子一开,开必丁卯年,然甚无异致;今罕见铁树开花。俗传开花必有兵事,盖亦即以其罕见故耳)。

破故子,树叶似梧桐而小,结子如苦楝(「诸罗县志」)。结子如苦苓,煮成以盐酱浸之,甚甘美(「噶玛兰厅志」)。取以熬熟,成冻腌酱,能消积食;与北山楂同功(「淡水厅志」)。

加冬,树叶似冬青,子亦如之。大者阴可数亩(「诸罗县志」)。性极坚重,入水经久不朽;作器不漆,木色自佳(「噶玛兰厅志」)。质坚作器甚美(「淡水厅志」)。

楮,台名鹿仔草,以鹿嗜其枝叶也:别名榖。「尔雅」:榖、楮也,皮可造纸。晋书王羲之制穷万榖之皮(「诸罗县志」)。鹿仔草树即楮也,皮捣烂可作纸(「台湾府志」。谨案:「六书」故云楮、榖两种;一种高大,皮驳实如枫,实熟则红,「书」所谓桑榖并生者也:一种皮白、叶长、实小仍覆盆子;其木不能高大,俗谓扁榖,所谓楮也。据此,则楮与榖有别,楮皮可以为冠,「韩诗外传」:原宪诸冠,藜杖是也)。

白树,高大而干直,颇美观;但易朽蠹,巨室无取也(「诸罗县志」)。

黄目,树叶如苦楝,赤黑色,结实形如枇杷,色黄皮皱,中有子,去之用以澣衣;功同皂荚。

乌栽,皮带黑色,中白,大而不堪器用,止可供薪。

土杉,色黄略如杉,小屋以为梁(俱同上)。百日青,俗名土杉,虽枯而色尚青也(「台湾府志」)。大可十围,周十里许,然在深山叭哩沙喃番界内,莫敢采伐(「噶玛兰厅志」)。水沙连内大杉成林(「彰化县志」。谨案:「诸罗志」于土杉外另别百日青。「注」云:树枯而色如生,故名。据「台湾府志」谓:百日青俗名土杉。是土杉即百日青,不应别而为二也。今从「台湾府志」并合为一;然据「诸罗志」谓土杉略如杉。则土杉非即杉松之杉矣!且谓小屋以为梁,则非大材可知。而「噶玛兰厅志」谓:大可十围。疑此所云乃杉松之杉,而误混作土杉也)。

赤杉,大余把(字当作围)。色红理润(「凤山县志」)。

山杉,出自内山(「淡水厅志」。谨案:此所云山杉,盖即杉松之杉也。杉一名柀煔,其材可作屋梁,锯为板片,其用尤广。今台需用此料皆购自内地;盖以逼近番界,不敢采伐;亦以内山无水路通运故也)。

朴,「通志」:叶如加条差小,皮鳞皱而厚。诸罗地名有朴仔树脚,因其多而得名也(「诸罗县志」)。朴仔树如苦苓,叶晒干用擦锡器、犀角、象牙等物(「台湾府志」)。

山荔,树如荔,无花实(「诸罗县志」)。

埔柿,树如柿,无花实。

水漆,生海泥中,柯叶,彷佛桐,皮有粘液,着肤则肿;取以为篱,多生枝叶(俱同上。谨案:「太平御览」引「南越志」云:漆桥高十余丈,刻漆常上树端,鸡鸣日出之始便刻之,则有所得;过此时,阴气瀹阳气升,则无所获也。疑此与水漆名同「而种别,其有滋汁则一也)。

菻荼,叶多刺,似黄梨而大,高可丈余,密栽为篱,盗不能入(「诸罗县志」)。林投一名林荼(「台湾府志」)。其里松,其骨坚,花纹斑驳,可作箸,亦可作朝珠,可作器用(「彰化县志」)。菻荼一作林投(「凤山县志」)。林投一名林茶,叶多刺,实似凤梨,不堪食(「噶玛兰厅志」)。山茶又有林茶(「淡水厅志」)。谨案:「淡水志」山茶林茶皆荼字之误「噶玛兰志」:林茶字亦荼之误;其别出山茶一条,则皆误分为二矣)。

番豆,大至合抱,高数丈,结子如豆荚(「台湾府志」)。

枸杞,「尔雅」:枸杞,〈继,木代糹〉。郭「注」:今枸杞也。陆玑曰:一名苦杞,春生,味微苦(「诸罗县志」)。其实为地仙子,其根为地骨皮。谚曰:去家千里,不食枸杞(「彰化县志」)。其叶为天精草,以甘州产润、少核者良;平补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噶玛兰厅志」。谨案:枸杞一名羊乳,见「太平御览」。一名地辅,见「本草」。其味苦,故又名苦枸也。「台湾旧志」皆以枸杞入草部;据「尔雅」:枸杞,见释木。则非草属之类;今移于此)。

茄藤树,生台湾海滨,可为薪,红可染网(「台湾府志」)。漳郡名咬丁,又名海蒹葭,生海岸边。红者取其皮以染,功同薯榔;亦有白者,并可以燎。凶岁取其子以食(「诸罗县志」)。红茄,质红、木劲(「凤山县志」)。

藜,干浅红,叶彻红带黄色;形如老来娇(「诸罗县志」)。高八、九尺,枯则取以为杖,韧而轻,即藜杖也(「台湾府志」)。

交标,似九芎,茅屋用以为柱,入土不朽(「凤山县志」)。

绿珊瑚,亦名绿玉树,旧志作万年青,种本吕宋(「凤山县志」)。一名铁树,种以为篱(「彰化县志」)。铁树一名绿珊瑚,多桠枝而无花叶(「淡水厅志」。谨案:此树有白汁,胶黏可贴金箔。台产极多,又名铁树,与干紫黑色之铁树名同而实异也)。

萧朗(「彰化志」朗作栊,「淡水志」朗作榔),一名萧郎,木性坚致,味尤香(「噶玛兰厅志」)。大者数围,性坚重而色黄赤,入土积久不败;作器用,其纹甚美,本色自佳(「彰化县志」)。质坚而腻(「淡水厅志」)。

桑,养蚕所需,实可食(「彰化县志」)。少产(「凤山县志」)。桑,白皮,泻肺,行水(「噶玛兰厅志」)。

火烘树,有枝、无叶、多莿,其汁有毒,疑即水漆也(「凤山县志」。谨案:诸罗志谓:水漆树取以为篱,多生枝叶,与火烘树有枝无叶者迥别「凤山志」疑火烘树即水漆;非也)。

咬人狗,疑即水漆(「台湾府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碎(「凤山县志」)。

相思树,叶细长成簇,形略如杨柳(「彰化县志」)。质黑、木坚,檀板用之(「凤山县志」。谨案:台产此树甚多,水边植之,尤有临风摇曳之致。「本草纲目」云:相思子生岭南,树高丈余,白色,其叶如槐,其花如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此所谓南国红豆也。与相思树同名而异种。台南此树极多,其枝叶柔软蔓缠于榛莽中。各志不载此树,今附辨于此)。

鸡柔,一名枝柔,材极坚,沙连内山多有之(「彰化县志」)。

乌心石,叶尖皮薄、外白心黑、坚如石(「淡水厅志」)。亦炭材(「噶玛兰厅志」)。

石柳,叶如蛱蜨,色如象牙。可作玩器(「淡水厅志」)。以形得名(「噶玛兰厅志」)。

罗汉松,植盆中(「淡水厅志」)。

柯,有淋漓柯、赤柯(同上)。柯仔(「噶玛兰厅志」)。

〈木斯〉,似柯,但叶小而文细;冬结子可食,名曰稚子(「淡水厅志」)。

莿桃,密枝干,有莿,心黑而坚。

青桐,外皮花点,内皮可作索(俱同上)。

土沉香,其根香(「凤山县志」)。

棶,木理细腻,可用雕板(同上)。

柽,一名细河柳,叶细枝柔,似垂丝柳;夏着花,粉红如栗,折枝插土即活(「澎湖厅志」)。

果叶树,叶圆,人家作粿,取铺炊笼之用。

红茶椑,叶与子可入药。

珊瑚树,海中有一种土珊瑚,在水中见淡红色,出水则白而枯槁,并无红润之色;且极松脆,久则碎折,亦海树之属耳。外堑海中有珊瑚树,夷人百计采取;鲸鱼守之,不得下。

石帆,即海树也。枝柯如铁绠相勾连,扁薄如帆,生海底礁石上,有红、黄、黑、白数种,外有咸涎包里,洗去其膜,即见木本。

海藤,与海树同类,此单枝直上者,长或数尺,亦木本。近时土人取海树、海藤制为手钏、戒指之类;而海藤映日,有金点者良。每个值钱百文,近则价值日昂,多或十余金不等,因轮船来往购之者多(俱同上)。

婆罗树、馒头果(见「台湾府志」)。

大叶树(见「凤山志」)。

赤皮、九层櫆、土桂、龙牙、狗骨、大丁、黄公、牡树、苦株(见「噶玛兰志」)。

桧、金荆、嫦娥、枸桧、杜仔、厚壳桂、山猪肉(见「淡水志」。皆无注。又「诸罗志」有莿桐树、斑支树、番花树,「凤山志」亦有番花树;已见花部,今不录)。

——以上木之属。

附考

台湾山无松柏,坐荫则臃肿成林;草不芊绵,弥望则剑鋩刺眼。纵有良材,多沦深榖;岂无芳草?未入「图经」。欲指名而末繇,求适用而奚辨。嵇含之所难状,神农之所未尝;不几指不胜偻也哉(「海东札记」)!

榕树,产于闽、粤二省,木之最易滋长者,其大可至数十围,每枝干间,即长细根如丝垂至地,渐大成盘曲轮菌之状。台府署内有榕,根蜿蜒地上,高约四、五尺,长约二丈余,谓之榕桥,为台邑八景之一(「台海采风图」)。

乌榕树,亦榕之属,而枝稍异,叶大如榕,九月西北风作,叶尽脱,旋生新叶。叶初生,包含嫩白如花蕊,绝类辛夷(「东瀛识略」)。

绿珊瑚,亦名绿玉树,多桠枝,面无花,叶光润,雅与名称。种自吕宋来,张鹭洲诗云:一种可入篱落下,家家齐插绿珊瑚;想从海底搜罗日,长就苔痕润不枯(「瀛壖百咏」)。

绿珊瑚,一名绿玉树,竟体槎枒,绝无花叶,色光润如研黄和黛绿,不可拭;其生易蕃,郡境篱栅间,所在皆植(「海东札记」)。

桄榔,挺然直干,花落生叶,质坚多纹,可制为器(「台湾志略」)。

桄榔,直干似栟榈,有节如竹,树杪抽数十枝,攒叶若剪,吐花作穗,子历落,状若青珠。皮中有屑赤黄色如面,可食;木质坚而多纹,制器斑如(「海东札记」)。

茄冬树,木质坚重,色红紫,纹理细致,制器物与紫檀相近,花梨不及也。余在后垄见列树交柯,叶如冬青,浅黄深绿,一望郁然,类西洋画界中所渲染者;询之即此树也(同上)。

枏木,始生已具全体,裂土而出;两叶始蘖,已大十围。岁久则坚,终不加大,盖与竹笋同一理也(「稗海纪游」)。

大松,生水沙连,合抱成林。生蕃所居,莫敢采伐;相传山后崇爻、黑沙晃诸山,有松、有杉、有梅。(「赤嵌笔谈」)。

萧朗木,大者数围,性极坚重,入土千年不朽。然在深山中野番盘踞,人不能取。洪水漂出,郑氏取以为棺,实美材也(同上)。

萧朗木,大者数围,质重而理细,类黄檀。然求之内山,析片辇运,制器最良,或曰即柏也;一曰消榔(「海东札记」)。

南路打鼓山有香木。色类沈香,味较檀尤烈,不名何香?土人亦不知贵。传说昔年有苏州客商能辨之,载数十担去,后有官某作为香杖;今所存者零星碎木,有为扇器者(「赤嵌笔谈」)。

土沉香树,开花五瓣,白色,结子黄如豆大,其根香(「台湾采风图」)。

婆罗树,中空,四围摺叠成圆形,尤异花纹纠结,盘屈如古木状,用贮管城,因其材也(「使槎录」)。

杪椤木,腹空洞,四周绉褶如缪篆,自然蚪屈,不待郢削也;人每取以贮笔(「海东札记」)。

婆罗树,中空四围绉褶成圆形,黑质白肤,花纹纠结,不假雕琢,久浸水中,剔去肤尤玲珑明透,可作帽架笔斗(「东瀛识略」)。

内山林木丛杂,多不可辨,樵子采伐鬻于市。每多坚质紫色,灶烟间有香气拂拂;若为器物,必系精良,徒供爨下之用,实可惜!倘得匠氏区别,则异材不致终老无闻,斯亦山木之幸也(「使槎录」)。

每于杂薪中,拾木如螙痕、甚如湿渍腐朽指不可搯者;迨裂之,坚实异常,挥斤有难色矣!质细滑如涂膏。睇之完蚀相错,洵制器善材。俗呼烂心木,究不审何许木也(「海东札记」)!

木有交标,可为梁柱。九荆小而不高,茅屋用以为柱,入土不朽。又有白树,色白可以为器,此皆内地所无者(「使槎录」)。

番树,大如槐,枝干离奇,或似卧松,结实如槐,角皮红时绽裂,肉白可食,名曰刺豆,一名番豆(同上)。

馒头果,树干似梧桐,但不直耸,有旁枝,一枝数叶如芙蓉。三、四月开小绿花,悬穗三、四十朵相比(「台海采风图」)。

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长条迸起;可为火具。高丈余,叶长大似烟叶。有毛刺刺人,入毛孔甚痒,搔之发红肿,痛一昼夜方止(同上)。

林投树,干直皮似栟榈,其里骨极坚,花红斑驳;可作箸,并檀板,或月琴、三弦等乐器。

心空,从根结棕丝直贯至顶,叶青而长,两旁皆刺花似芦荻,结实类凤梨,熟后深黄,劈开颗颗如金铃。番众以线串贯,缠额上为饰;并啖之。其在花时,则摘其花以盘髻(同上)。

林荼树,高至丈余,结实类波罗蜜,不堪食。种之园边,卫宅之功,等于刺竹(「台湾志略」)。

林投,一名林荼,皮似棕榈,叶多刺,高可丈余,理松而骨坚,花纹斑驳类槟榔,可作箸,亦可作念珠、文具、乐器。实如梨,不堪食。肉有红、白二种;云可治痢:红者用红;白者用白。俗名林投菰(「东瀛识略」)。

莿竹,高四、五丈,大者围尺五、六寸,旁枝横生而多;莿坚利,人不敢犯。密者可御贼盗,草屋取为梁柱,器物资之,其用甚广(「诸罗县志」)。或取以为茅屋椽桷(「噶玛兰厅志」。谨案:「太平御览」引「岭南录异」云:南土实棘竹,枝上有刺,南人呼棘为勒,自根横生,枝条展转如织,虽野火焚烧,只燎细枝嫩叶;春藂生转征牢密。邕州旧以棘竹为墙,蛮蜒来侵,竟不得入。此所云棘竹,即莿竹也。台人植此以作藩篱,更有作城垣者,密栽数重,竟堪御敌,粤东所谓竻竹,即此也)。

长枝竹,一名鲎脚绿,高二、三丈,围三、四寸,节疏而平。台人制椅、棹、床、架橱等物,皆资之,产自山中草地间,有种者(「诸罗县志」)。或云与鲎脚绿实两种(「凤山县志」)。剖细如丝,可作篮筐诸器(「噶玛兰厅志」)。

筀竹,「山经注」:筀竹、大者围二尺,长四丈,又名防露,言其上密防露,下疏来风(「诸罗县志」)。出竹堑、岸里社,笋极佳(「台湾府志」)。桂竹茎赤叶细,约高四、五尺(「凤山县志」)。有大小二种,大者茅屋取以为桷;小者用以编篱。产于沙莲,生冬笋极佳(「彰化县志」)。可以编帘(「淡水厅志」。谨案:广东「潮州府志」云:桂竹,古之筀竹。石人诗:断霞半赭燕支木,零露偏留筀竹丛。盖其叶密防露:故又名防露。「诸罗志」本此。然「诸罗志」谓筀竹大者长四丈:与「凤山志」谓桂竹高四、五尺异;盖有大、小二种不同也)。

空涵竹,高二丈余,围二、三寸,质不坚,多产山中。草屋用为桷,或藩田间(「诸罗县志」)。产水沙连,腹空而大,各邑渔人取以驾筏(「彰化县志」)。无旁枝(「淡水厅志」)。

金丝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其质坚,其节疏,出朴仔篱等社。土番以为箭(「诸罗县志」)。最坚直(「凤山县志」)。箭竹,即金丝竹(「淡水县志」)。

观音竹,枝柔,叶细,干小,高四、五尺,园亭植之;或取其小者为盆景(「诸罗县志」)。凤尾竹,俗呼观音竹(「台湾府志」)。

麻竹,大于莿竹而无莿;但不坚厚,只可制车笼、糖笼、仓笨、篾笼等物(「诸罗县志」)。比鲎脚绿尤大,而质不坚韧(「凤山县志」)。或取叶以包黍,笋味亦佳(「彰化县志」)。

人面竹,高四、五尺,「华彝考」:节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诸罗县志」)。一名佛眼竹(「淡水厅志」。谨案:广东「肇庆府志」:佛肚竹,出阳江封川,俗呼人面竹。节小而中大,堪作杖。是人面竹一名佛肚竹。其作佛眼者,亦以其形似得名也)。

珠篱竹,高丈许,如指大,人居用以编篱(「诸罗县志」)。俗呼蒌篱竹(「淡水厅志」)。

芦竹,戴凯之「竹谱」:有竹象芦,因以为名。「泉郡志」:生溪涧湿处,丛小叶疏(「诸罗县志」)。似黍,生水涯遍处(「台湾府志」)。

棕竹,高二、三尺,节密而生,皮似棕,故名(「诸罗县志」)。皮似棕而节密,高不满四尺(「台湾府志」。谨案:「岭南杂记」云:棕竹干如竹,而实心、密节,皮青色。外有棕皮,节节包之,叶与竹无异;最难长,可为杖。棕竹难长,故高不满四尺也)。

绿竹,无莿,而长不甚高,围亦不甚大,笋极清甘(「彰化县志」)。

大竹,产内山,皮薄而腹空,大可作水桶。

紫竹,叶似麻竹而紫,枝似棕树而小,一叶一节,高者丈余,种以供玩(俱同上)。

石竹,大如筀竹,可为器;出朴仔篱等社(「诸罗县志」)。如长枝而差小,中较坚,不似诸竹虚心(「凤山县志」。谨案:广东「肇庆府志」云:石竹坚劲如石,出阳江、恩平、高明。大者径二寸,老而坚者刀斧不能入,可御倭刀。据此,则石竹坚劲如石,因以为名。旧志未详,今补之)。

绉竹,皮有绉纹,惟锡口庄有之(「淡水厅志」)。

乌竹,种出内地。

黄竹,生莿竹中,逐节黄色如线,一寸广,青黄相向;加蜡仔庄有之(同上)。

七弦竹,见台湾府「凤山志」。貌儿竹、红竹,见「淡水志」。俱无注。

——以上竹之属。

附考

竹亦可为器用,但质薄劣,蛀虫易生,不能经久。遍处皆竹,数十竿为丛,远望若柳,绝无萧疏之致(「赤嵌笔谈」)。

竹有大如斗,高数寻者(「台湾纪略」)。

竹多丛生,节疏,叶长;至冬则其叶尽落,及春复生,颇似江柳(「台湾随笔」)。

刺竹,番竹种也;大者数围,叶繁干密,有刺似莺爪,殊坚利。惟台有之。土人多环植屋外,以御盗;今城四周遍栽之(「台湾采风图」)。

竹丛一望蒙密,略无娟翠细香;供人玩味,则惟刺竹一种而已。此种数十竿为一丛,茁笋不出丛外;每于丛中排比而出,枝大于竿,又节节生刺,如鸟爪,捎人甚锐,人不敢近。是用植以固樊园焉;而构栌、枅柱、几榻、筐筥之属,亦于是资。其他中土产者,间有之(「海东札记」)。

台地特产者,有莿竹;叶繁干密,旁枝横生,有刺似鹰爪,殊坚利。城堡多环植之,以御盗(「东瀛识略」)。

观音竹,枝弱叶小,蓻植盆中,亦可供玩(「台海采风图」)。

江南竹,亦名南竹,自内地来;鱼港篱落每用之(同上)。

郡治绿竹最多,辄数十竿为一丛,生笋不出丛外,每于丛中排比而出,枝大于竿,又节节生刺;人入竹下,往往牵发毁肌,莫不委顿(「稗海记游」)。

同类推荐
  • 鸦片事略

    鸦片事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影梅庵忆语

    影梅庵忆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业成就论

    业成就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邵兰荪医案

    邵兰荪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张载集摘

    张载集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存活在奥特曼的世界

    存活在奥特曼的世界

    少年看着他面前的妇女抱怨道:“妈,我不想去日本。”妇女摸了摸少年的头笑道:“儿子乖啊,乖乖去日本,好好学习。”少年还想说什么,妇女却笑道:“儿子,你要是不去的话,老娘现在就抽死你!你要是去的话,现在不用被抽死,成绩不好我再抽死你。”少年扯了扯嘴角问道:“妈,我是亲生的吗?”妇女轻轻的踢了少年的屁股一脚,“少废话,快上车,就快赶不上飞机了。”少年无奈只好上车,向日本的方向前进着。未曾想,飞机飞了没多久,在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黑雾,飞机被隐藏在黑雾中的怪兽使用闪电击毁了,全员无一生还,谁也没有想到飞机中竟有一人存活了下来,并且那人竟然意外的穿越了奥特曼的世界。
  • 沟通,就是好好说话

    沟通,就是好好说话

    本书从学会沟通出发,为读者传授沟通的技巧的,让读者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该说什么话,从而让自己舌灿莲花,左右逢源!
  • 都市重生之无敌仙帝

    都市重生之无敌仙帝

    【免费精品,每日爆更】仙帝重生,怎甘平凡?这一世,我要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泡最漂亮的妹子,装最圆润的逼……
  • 怪斋笔录

    怪斋笔录

    “只要你愿意交换,我可以满足你所有的要求……”
  • 武逆三国之君临天下

    武逆三国之君临天下

    为主?为帝?我为天。一剑在手,不惧神魔。一剑战吕布,一人成千军。吾有运筹帷幄卧龙凤雏,亦有国士无双赵云甘宁。吾弑落改本姓为楚,字无姜。终,马踏长安,鲜衣怒马。
  • 洗尘

    洗尘

    本书通过某市娱乐场所和出版界跌宕起伏的故事,描绘了善举遭误解、人性被扭曲、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等生动场景,展现了当今社会“扫黄打非”战线的斑斓图景。
  • 印土

    印土

    长篇小说《印土》描写蒙古族牧民萨仁失去丈夫后从草原来到城市,最终又从城市回归草原的故事,揭示了牧区在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遭遇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讴歌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刻意塑造了以萨仁为代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新牧民群像,并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以社会道德、人性光芒、乡土精神来化解、吸纳社会矛盾和人间丑恶的理想。语言朴实自然,民间谚语俗语的大量穿插,散发着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此作品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封神之后世书

    封神之后世书

    鸿钧一道传三友,三友立得三教难,人教掌管人间事,阐教难把神仙瞒,截教不论何等人,皆入吾教传法然。西方也是得道几万年,修得真果在池边,功德至在人心上,不劝神来不劝仙。
  • Cult

    Cult

    In the dead of night, Naomi Forman receives a phone call. Barney Harrigan, the man she once loved—now happily married with children—utters, "My wife Charlotte has been captured by the Glories." What began as a rude interruption of her night becomes a horrifying interruption of her life, as she is unable to ignore Barney's cry for help.Drawn into the Glory Church doomsday cult by her estranged sister, Charlotte Harrigan succumbs to the will of the enigmatic Father Glory. Brainwashed beyond comprehension, she is now only one of many who have been entrapped by the cult's promise of rebirth into a new, idyllic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