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4600000079

第79章

夫论一期真妄生死。约事而言。还有终始不。

答。第一义中。尚无生死。何有始终。顺世谛门中。随众生见。而妄说生死。如古德云。真妄相循。难穷初后者。释云。若言先妄。后真。真则。有始。若谓。先真后妄。妄由何生。若妄依真起。真亦非真。若妄体即真。则妄亦无始。为破始起。立无始言。始既不存。终从何立。无终无始。岂有中间。故中论云。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真妄两亡。方说真妄。真妄交彻。何定始终。

问。如上所说。生死恶业。无量无边。才了此心。得一切同时解脱不。

答。实有此理。全在当人。若障薄遮轻。直了直入。缘深机熟。顿悟顿修。如镜净明生。云开月朗。或垢浓习重。观劣心浮。虽信解一心。行门难立。有八重妄想之垢。犹致网稠林。具六种系缚之门。若坚冰胶漆。若非大力。曷能解分。如持地论云。妄想有八种。一自性妄想。即执色等法。各有自体。二差别妄想。即执色等。有可见不可见。对无对色差别。三摄受积聚妄想。即于阴中。执我众生。于军林等中。起定执实。此一分别。即前。执人。后执于法。四我见妄想。无我计我也。五我所妄想。即执我用。六有念妄想。即缘可爱净境分别。七不念妄想。即缘可增不净境分别。八俱相违妄想。即缘中容境分别。约经论有六种缚。先论心境二种缚者。一相应缚。二所缘缚。烦恼是心心所。起。必托于心王。心所染心。名相应缚。心心所法。俱能缘境。境不离系。名所缘缚。次三界中四种缚者。一贪。二嗔。三见取。四戒取。贪嗔二缚。不令众生出于欲界。论家举喻。如守狱卒。见取戒取二缚。不令有情出色无色界。何者。见取。执劣为胜。执非想非非想处。及无想天。执为解脱涅槃。名为见取。戒取者。非因计因。执非想定。及无想定。并鸡戒。为生天因。解脱因。名戒禁取。由此二缚。令诸有情。不得出色无色界。如上妄想系缚。除上根顿修外。即须约地位现观之力。如经所明。现观有六现。谓现前。观。谓观察。即真理常现在前。妙智恒能观察。不令间断。任运相应。瑜伽论云。一思现观。谓上品思慧。引生暖等。四加行道中。观察诸法。名为现观。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间出世间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立现观名。三戒现观。谓道共无漏戒。能除破戒垢。令观增明。亦名现观。四智谛现观。谓正体后得二智缘真俗。真俗。二谛也。五边现观。谓智谛观后。观诸缘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现观。谓尽无生等究竟位智。古释。前思现观。资粮加行。所有智慧。但能伏。未能断也。初地已上。信戒智谛。及边现观。当地。即断。后地即伏。究竟一观。非伏非断。此断有二。一共相断。二自相断。若断惑证理之时。作空行相。及无我行相。即名共相。为空无我。该通四谛故。名共相断。若断惑证理之时。作真如寂灭行相。不通诸谛。唯在灭谛。名自相断。又有三种断。一自性断。如灯破闇。智慧起时。烦恼闇障自性应断。二不生断。谓得初地法空之时。能令三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人中无根。二形。北州无想天等种子。不生后果。名不生断也。三缘缚断者。但断心中之惑。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而不染著。名缘缚断也。于三断之中。自性。不生。此二任运能断。皆由缘缚一断。能令三界因果不生。又古释。智障。有其三门。一是智障。所谓分别有无之心。二是体障。谓观非有非无之解。立己能者。故曰体障。三是治想。谓妄识中合如正慧。依此地有其三。初。一四地乃至七地断除。四五六地。断除分别取有之心。谓解法慢身净慢等。入七地时。断除分别取无之心。八地已上。断除体障。前第七地。虽除分别有无之心。犹见己心以为能观。如为所观。其所观如不即心。能。观之心不即如。心。如别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法外立心。故有体障。从第七地入八地时。破舍此障。观察如外由来无心。心外无如。如外无心。心不异如。心外无如。如不异心。故能如心。泯同法界。广大不动。以不异故。自外推求故舍功用。不复如外建立神智。故灭体障。体障灭故。名无障想。第三治想。至佛方灭。故入八地。虽无障想。而有治想。行八地已上。无生忍体。转转寂灭。令彼治想。运运自亡。至佛乃穷。故知万境虽空。须得无心契合。不可口虽说空。行在有中。境智相应。能。所冥合。方能解缚。随顺无生耳。才生取著。便成魔业。如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憍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疏释云。一蕴魔者。身为道器。体与佛同。岂即是魔。蕴魔之名。特由取著。下九例尔。皆以下句。释成魔义。是知以心分别。万法皆魔。何但此十。故举菩提。法智。以胜况劣。不以心分别。一切皆佛。岂舍魔界求佛界耶。然四魔直就体明。十魔多约执取。十表无尽故。菩提法者。即所证。智是能证。能所冥合。故名菩提。若不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即是魔矣。若入宗镜。分别自亡。既无能证之心。亦无所证之理。又华严经云。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是以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斯乃宗镜之力。余何言哉。若不悟自心。未达斯旨。虽修智慧。不入圆常。纵练行门。唯增我慢。以未达一际法门故。但生分别。长养无明。如经云。若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此名为道。此名非道。是名菩萨憍慢。若入宗镜。智行俱成。我慢山崩。贪痴水竭。胜负情尽。差别业亡。如弄珠吟云。消六贼兮烁四魔。摧我山兮竭爱河。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枉蹉跎。

问。五阴一法。即妄即真。既作尘劳生死之门。又成出世菩提之道。今且推妄。生死无从。经云。此阴才灭。彼阴便生。既唯识无人。前阴灭。后阴如何得生。

答。五阴性空非常。相续不断。不常不断。即是正因。如华严疏云。五蕴相续。即是正因。亦名生因。言正因者。是中道义。中道即是佛性。谓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故现阴非常。如种生芽。种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此现在阴。虽不至后。而能生后。则现阴非断。而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五阴。生中阴阴。斯则后阴非无因。故。后阴非常。既能续前故。后阴非断。非断非常。是中道义正因性也。又依台教。略有九种五阴。皆无自体。唯逐心生。是以华严经颂云。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住五蕴中。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九种五阴者。一期色心。名果报五阴。平平想受。无记五阴。起见起爱者。二种秽污五阴。动身口业。善恶两种五阴。变化示现。工巧五阴。五善根人。方便五阴。证四果者。无漏五阴。如是种种。原从心出。正法念经云。如画师手。画出五彩。黑。青。赤。黄。白。白白。画手譬心。黑色譬地狱。青譬鬼。赤譬畜。黄譬修罗。白譬人。白白譬天。此六种阴。止齐界内。若依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界内界外。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世间色心。尚叵穷尽。况复出世宁可凡心知。凡眼翳尚不见近。那得见远。弥生旷劫。不睹界内一隅。况复界外边表。如渴鹿逐焰狂狗咬雷。何有得理。所以龙树破五阴一异。同时。前后。皆如焰幻响化。悉不可得。宁更执于王数同时异时耶。然界内外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偈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辅行记云。若示不思议境体。观心即足。以心遍。故摄余法。又非但心摄一切。亦乃一切摄心。故四念处观云。非但唯识。亦乃唯色唯声等。今从广之狭。正示境体。阴界入三并可为境。以宽缦难示故。从指的。略二界入。就阴。如去丈就尺。略四阴从识阴。如去尺就寸。以由界入。所摄宽多。阴唯有为。有为之中。义兼心色故。置色存心。心名复含心及心所。今且观心王。置于心所。则一念心。十界三科如丈。一界五阴如尺。唯在识心如寸。若达心具一切法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如一一尺。无非是寸。及一一丈。无非是尺。是故丈尺。全体是寸。故知若真谛。若俗谛。若有为。若无为。一刹一尘。无非心矣。今宗镜撮其枢要。盖为斯焉。今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既从心生。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无住无依。于生死业果之门。不可思议。以因缘和合。相。似相续。如有主宰。诸趣往来。至理穷之。毕竟无体。如磁石吸铁。明镜现像。此皆法尔。岂有情乎。般若假名论云。诸蕴循环。受诸异趣。名为取者。是中无人。能取诸趣。舍于现蕴而受后蕴。如去故衣而著新衣。然依俗谛。譬如因质而现于像。质不至像。而有像现。由前蕴故。后蕴续生。前不至后。而后相续。是故菩萨。无取者想。大涅槃经云。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成是文。经合喻云。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譬合云。如印印泥。印灭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释曰。现阴如印。中阴生处义之如泥。现在阴灭。名为印坏。中阴阴起。名为文成。于此复以中阴为印。业逼受胎。名为印泥。中阴阴灭。名为印坏。未来阴起。名为文成。业种未断。文复为印。印复为文。文印相成。不可穷已。生死不断。法喻可知。又如灯焰。前焰引后焰。后焰续前焰。相续不断。似常似一。凡夫不达。或执生死为常。不知前焰无体。因后焰续起。后焰无体。仗前焰引生。焰焰皆虚。自性寂灭。此一念心。亦复如是。新新生灭。续续轮回。乃至一念不住。犹如灯焰。不细观察。执此生灭。为一为常。又不了前焰才灭。后焰续生。念念相续。未曾间灭。或执生死为断。若深达因缘之理。自然不落断常。何者。以因缘无性。不可得。故非常。以无性因缘能相续。故非断。又此五阴。只是一法。若执成断常。是凡夫见。若破析成空。是藏教人。若了阴无性。体此成空。是通教人。若悟此五阴不空。具足佛法。修智断惑次第生起。是别教菩萨。若了此即真。更无别法。念念圆满具十法界。即圆教菩萨。如薄运者。睹金成蛇。厚福人。捉石为宝。法无高下。人自升沉耳。但不造贫富业。终无胜劣报。如大智度论偈云。先世业自作。转为种种形。虚空不受害。无业亦如是。

问。生死相续。由诸习气。有几习气。能成轮转。

答。古释。习气自体。总有三义。习气者。与种子名异体同。习气。即约熏习时而论。种子。即对现行立号。都有三义。一种子名习气。气者气分。习谓熏习。由彼现行熏习。得此气分故。二现行亦名习气。谓都由种子能生现行。是种子家之气分。三习气名习气。如裹香纸。而有气分。唯识论云。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功能者。是习气义。体。即种子。略有三种习气。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习气。三有支习气。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今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前云生死因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释云。表义名言者。唯第六识。能缘其名。能发其名。余皆不缘。亦不能发。即唯诠义音声之差别。简非诠表声。彼非名言故。名唯无记。然名是声上屈曲差别。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然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等种。因名起种。号名言种。一切熏种。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种。有因外缘。有不依外者。不依外者。名显境名言。若依外者。名表义名言。分二别。然名自体。不能熏种。显境名言者。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不能显境故。是以分段生死。从正使有。即是凡夫。若变易生死。从习气生。即是二乘。虽断正使。不断习气。于中有二。一烦恼习气。二业习气。一烦恼习气者。如难陀有欲习。往昔数生。身为国王。习近五欲故。舍利弗有嗔习。往昔数生。曾受蝎身。毕陵伽婆蹉有慢习。往昔数生。身是大婆罗门。博学多才。我慢轻物。乃至槃特比丘。有痴余习等。二业习气者。如牛呞比丘。往昔是牛身。林间奔走。触著遗弃故破袈裟。以是因缘。虽获道果。以业习故。使之然也。又如迦叶闻琴起舞。阿难常好歌吟。俱以往昔曾为乐人。以业习之余故。若烦恼余习。是变易缘。有业余习。是变易因。感变易生死。即是果报。此二乘人。未得如来一心三点涅槃。于无学位。虽见修惑尽。所有无知。皆是无明之余习。亦名无明住地。亦名所知之障。亦名尘沙无知。又菩萨约化门有十种习气。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习气。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习气。善根习气。教化众生习气。见佛习气。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习气。非习气智。故知染净二业。升沉两门。皆从熏习而生。不是无因而得。应须勤修白业。净法时熏。念念功夫。自成妙果。所以一一众生八识藏中。各具十法界种子。本自具足。非从新生。虽常内熏。须假外缘熏发。若闻十恶。熏发三涂种子。若闻戒善。熏发人天种子。若闻谛缘。熏发二乘种子。若闻六度。熏发菩萨种子。若闻一乘。熏发诸佛种子。各随习熟浓厚处先发。如今多习三涂种子。人天尚少。岂况佛乘。然地狱界现行时。佛种子亦不没。只是转更赊远。如今既在人天。直须努力。常亲知识。乐听一乘。内外资熏。一生取办。故佛诫罗睺罗颂云。十方无量诸众生。念念已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得自轻而退屈。

问。生死涅槃。苦乐报应。以何为因。

答。如来藏为因。

问。如来藏是无漏常住。非刹那生灭之法。云何与生灭为因。

答。一切异生。因觉故迷。迷无自体。楞伽经云。佛言。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古释云。七识念念生灭。不能往来六道。故名不流转。以念念灭故。不知苦乐。不与涅槃为因。又七识从缘。本无自性。尚不能为生死苦乐之本。岂复与涅槃作因。明如来藏。常令诸识知苦乐。七识若无如来藏。自体念念灭。不知苦乐。依如来藏。故知苦乐。名如来藏受苦乐。如来藏体。不受苦乐也。言与因俱者。如来藏与七识。生死苦乐因俱。念念生灭也。又云。七识念念生灭无常。当起即谢。如何流转。自体无成。故不受苦乐。既非染依。亦非无漏涅槃依矣。其如来藏。真常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随缘成事。受苦乐果。与七识俱。名与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识依此而得生灭。云若生若灭。此明如来藏即是真如随缘。故受苦乐等。又释云。以本害末令末空故。无可流转。唯如来藏受苦乐者。末害本故。不守自性。清净之体。随缘成有。若相顺。则如水乳之和。常恒共器。若相背。则如父母之仇。不与同天。又存上有不存之义。泯上有不泯之义。若唯泯无不泯。则色空俱亡。无可。相即。以不泯故。虽相即而色空。历然。若唯存无。不存。则色空各有定性。不得。相即。由有不存故。虽历然而得相即。如起信真如生灭二门无碍。唯是一心者。结归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种门。故须具足二义。方名具分唯识。

问。唯识第九亦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一持种依。谓第八识。二迷悟依。谓即真如。何以说言。然依生灭八识。唯有心境依持。

答。彼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持种。以真如不变。不随于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非是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体。故说一心。约义不同。分成两义。说二门别。故论云。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所以楞严经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如今世人。只信有生灭。不信有如来藏。不知生死有名无体。如来藏有名有体。只可从实。不可凭虚。凭虚则妄执所宜。从实则佛。所印可。

问。夫论心含教法。如何是一心四谛法门。

答。四谛法门。横该竖彻。法无不备。教无不穷。今约台教。一心具无作四谛者。一念心中具十界苦。名为苦谛。具十界惑。名为集谛。苦即涅槃。名为灭谛。惑即菩提。名为道谛。此唯论一心四谛。又四教四种四谛。藏教生灭四谛。通教无生四谛。别教无量四谛。圆教无作四谛。今但论圆教无作四谛。止观云。法性与一切法。无二无别。凡法尚是。况二乘乎。离凡法更求实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舍凡向圣。经言。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皆是中道。即无作四谛。又玄义云。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亦名一实谛。一实谛者。无虚妄。无颠倒。常乐我净等。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法华经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又云。唯此一事实。即是无作一实谛也。以真如之性。是自心之实。名一实谛。念念圆成。更何所作。名无作四谛。所以八千声闻。于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以达本故。法尔如斯。若未见性人。不可安然。拱手效无作无修。直须水到渠成。自然任运。故又但了一心。自然无作。非是强为。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又文殊道行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即能证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无自体。即是修道。

同类推荐
  • 潮嘉风月

    潮嘉风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乘要语

    大乘要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续清凉传

    续清凉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定庵诗话续编

    定庵诗话续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四时纂要

    四时纂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昨天的涛声

    昨天的涛声

    本诗集是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时间所创作的诗词的选本。诗集共分为九部分。前五部分均为按年代创作之诗词。这些诗词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真实记录了作者自身在变迁社会中的各种遭遇。后几部分则是对前面诗词意境的补充,也有退休后闲逸的兴趣之作。
  • 黑袍剑仙

    黑袍剑仙

    林云在联盟最火热的虚拟游戏《三界》中渡劫失败,却意外穿越到和《三界》一模一样的仙侠世界。本为剑宗弟子的他,却被迫潜伏在万魔宗,成为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卧底。“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孙长老,我都快一统魔道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林云无奈问道。这是一个正道卧底,一步步成长为魔道巨擘的故事。书友群:782588471
  • Catherine de' Medici

    Catherine de' Medic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带一本书管公司

    带一本书管公司

    如何让你的公司独领风骚,占据行业制高点,管理是成败的关键。《带一本书管公司》由夏在伦编著,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公司的原则和方法,力求全面、通俗地解决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务求管人管事管到位。《带一本书管公司》囊括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经营、财务、激励方式、绩效等方面,综合阐述了作为一个管理者怎样使自己从优秀变得卓越,如何调整心态、储备能量和人才,优化经营策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走在市场的前端。
  • 服务细节全书

    服务细节全书

    一位餐饮业巨擘这样总结他的成功之道:在其连锁店中提供给顾客的,永远是17厘米厚的汉堡与4℃的可乐。这两个数据是经过反复的研究、调查、试验得来的。是的,连锁店当然也可以提供20厘米厚的汉堡和7℃的可乐,但那一定不是最佳口感——这就是专业精神的服务与普通服务的区别。本书倡导完美的服务精神,即要实现从要服务、会服务到服务好的蜕变;强调服务精神的建立、服务精神的落实和服务精神的完善与升级。只要从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人手,使领导者和员工都更为明确服务精神的实质,并将服务精神灌输到思想中,落实到实处。你将会发现——服务就是力量!
  • 全球行动之智械危机

    全球行动之智械危机

    2154年,仿生人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不满达到了极限。一场人类与智能机械的对决悄然展开,这场战争究竟是人类更胜一筹,还是智能机械更为强大。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三嫁囚宠妃

    三嫁囚宠妃

    简介:罗小冰,一个二十一世纪高校的医学系研究生,被狠心的男友推下大海,醒来,她的灵魂已穿越到古代的东荣国。他成了东荣国三王爷的王妃——一个倾城倾国的美人儿,谁料一场噩梦正等着她。在他眼里,她早已没了第一次,她是个不洁的女人。他将她囚禁两年。无双居就是她的“冷宫”。那夜,华丽的锦被之上,居然有一点落红……===骆冰心:罗小冰穿越到东荣国的身份,当朝丞相骆傲天的养女,东荣国三王爷的妃子。她嫁进王府的那一天,被老嬷嬷发现不是贞女。从此,她背上不洁的恶名。是她害得王爷的宠妃怜儿流产,是她害得怜儿发疯失踪。暗地里,她身负重任,受养父差谴守护在他的身边,做他的影卫。到最后,真相揭开,她竟是——===慕容明珺:东荣国的三王爷,冷漠如他,无情如他。皇上下旨赐婚,他娶了骆冰心,并处处为难她,甚至把她囚禁在无双居,狠狠凌辱她。他恨她入骨。谁料,两年的囚禁,她变了,变得倔强而又脱俗。每每处于危难之中,她都挺身相救。真情触动,情结难解,无情的伤害,痛苦的折磨,终于他醒悟,却为时晚了?他对她说:“怜儿永远无法取代!你是本王永远的仇人!”语罢,他冷笑一声,大手一把钳过她的下额,冷冷一笑,道:“一个失贞的妃子,还妄想得到什么!你要用你的身体和自由还清怜儿的债。”===慕容明浩:东荣国的皇长子。外表温柔,一个翩翩君子。一袭素衣,一个微笑,迷倒千万少女。世人都认为皇太子之位是他的。谁料,温柔的面孔之下,却是野心勃勃。他对她一见钟情,苦苦纠缠。他对她说:“独拥佳人一夜,万里江山皆可抛。”===慕容明杉:皇五子,朝中五王爷,皇上赐为镇远王爷,喜武,故常年在外征战,战功显赫。为人木讷、固执。认定了就不会改变。他对她说:“跟本王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延呼镜:西凉国的皇子(东荣与西凉是邻国,两国达成协议,和平共处。但必须以皇子为人质。)他就是被送往东荣国的质子。一个好吃,好玩,好赌的小王爷,整天无所事是。看似贪玩的他,心思细腻。对她,有着特别的关爱。他对她说:“记住你的使命!完成任务后,你,就是我的妻子。”===小泪亲亲帮忙制作的《三嫁囚宠妃》的相册视频:?pstyle=1慕容明珺与骆冰心的相册视频:?pstyle=1&3190===特别推荐:《特工女皇帝》===小伊其他作品:《狱妃驭皇》《帝后惑香》《王爷1咱偷腥去》
  • 都不错

    都不错

    一个有着真实原型的普通人的爱恨情缘:她只想找个可靠的人,好好过日子,粗茶淡饭柴米油盐在她的世界里都是歌。可是,在一个又一个看似“都不错”的面具下,掩盖的究竟是什么?一个普通女子的逐爱之旅,一个单亲妈妈的不懈奋斗……
  • 中国古代九大公主就是这么妩媚

    中国古代九大公主就是这么妩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芸芸的历史人物中,公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贵为帝王之女,金枝玉叶,声名显赫。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她们拥有着皇室赐予的巨大财富,在家庭中拥有着甚至比丈夫还高的地位。她们的生活相对于普通女性也显得更为变幻多姿、起伏跌宕,散发着一种诱人的魅力。我们未必真正了解“公主”,尽管我们会时常提到她们。为了能让读者更多、更好地了解历史上公主的生活,这本《中国古代九大公主》就是要讲述中国古代公主们的故事。本书以公主的活动为主线,而把有关历史人物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其中,希望能带给大家一幅公主婚姻生活的真实而鲜活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