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6300000003

第3章 慧海慈航闻佛法(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生眼中“温而厉”的李先生,口中传授的不再是俗世优美的音律,而是净世濯心的梵音;手中所执的不再是描绘世间情态的炭笔,而是救度人间苦难的青莲。披上法衣的李叔同,走出书海义无反顾地踏足苦海,只手挽起守着一叶扁舟惶惑漂泊的众生的缆绳,传道,受业,指引彼岸的所在。

菩提本非树——佛教教义辨真

人生的苦,苦在不永久和有缺陷

乡间笃信佛教的老太太,常会一边拾掇着什么活计,一边儿絮絮地念叨“人活着不容易呀……苦啊……”经历过人生百态的老先生,挥毫泼墨之后也会对着墨迹淋漓的作品叹息:“佛教说人生是苦的,因为人的脸就是的一个‘苦’字,你看,草字头是眉毛和眼睛,中间的十字是鼻子,口自然是嘴……”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佛教的基调是悲观,认为“人生是苦”。大家因此断定,佛教倡导的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信仰佛教的人,往往也会把佛教看做是参透人生之苦的池沼,浸溺于悲伤的感情中不能自拔。这是对佛教最普遍的一种误读。

弘一法师专门在演讲中解释这个问题说:“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佛确实曾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然而这个所谓的苦,指的不是生活的艰难云云,而是指“无常之苦”。“无常之苦”指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是从无常变化的角度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当生活发生变化,苦痛就来了。

佛说人生是苦的,这苦是说人生有缺陷,快乐不会长久。就像花朵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盛开,饱满晶莹的花瓣与曼妙的香味让人沉醉留恋,它却注定不能长久留存于世上,你必须经历它的凋敝和枯萎——相对之前花之美态,这个情境是悲凉的。

客观地看看我们的生活,是单纯的痛苦忧愁吗?很显然不是的,人生有那么多快乐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免要经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之类的痛苦,同样也会享受到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的快乐,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否定了生活中所有快乐的因素,显然是偏激的做法。

弘一法师指出,佛教非但不认定生活是悲伤的,还会告诉大家如何走出悲观的情绪,直面这悲伤。佛倡导一种境界,叫“常乐我净”。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生活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喜忧参杂。佛法想告诉你的,就是按照什么方式修行才是正确的、怎么做才能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圆满的人生。

佛曾在在菩提树下冥思静想,想要悟出人生真谛,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最后终于觉悟并总结出人生的四个真谛:

苦谛:人生是苦,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认识。

集谛: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对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

灭谛:人要摆脱痛苦,必须放下贪欲,佛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摆脱痛苦。

道谛:告诉人们如何摆脱痛苦以及获得解脱的方法和途径。

“四谛”是一把解开生命烦忧的钥匙。佛教认为宇宙是虚幻的,暂时的,空性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永恒不变。一件价值连城的古玩,一旦失手掉在地上,顷刻之间就分文不值了,若执著于它原来的价值,不能认识到它本来的空性,就会伤心、痛苦。人们应该在使用它时爱惜它,珍惜它,而一旦失去了也不要执著与烦恼。

花朵会开放,就必然会凋败。以豁达的心态看待这个事实,在它娇美时欣赏它的美丽,凋零了也不必叹息,它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仅此而已。而你要做的,不是哀叹它的凋敝,而是欣赏和赞叹,为自己能看到这么美丽的生命而欣喜。

生命也如花朵草木般有开有败,有枯有荣,享受生命的过程,平静地承受喜乐哀荣,这样的生活,才是平淡而幽静的,不会被苦和忧伤的感觉时时包围。

滴水佛音

1、菩提“菩提”一词为梵文的音译,是觉悟、智慧之意,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2、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约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据佛经记载,乔达摩·悉达多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他35岁于菩提树下悟道,开启佛教,之后开始长达45年的弘法生涯,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即使出家,也在这个世界

……贾政行到毗陵地方,天气乍寒下雪,泊舟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贴辞谢朋友,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侍候,自己留在船里写家信,写到宝玉之事,便在思想中暂时停下笔来。这时,贾政抬头,忽然看到船头前面微微的雪影里,有个身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光头赤脚的青年人向着他倒身下拜。贾政不知是谁,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可是那人已经拜了四拜,起来打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贾政大吃一惊,忙问:“可是宝玉么?”

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

贾政又问:“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

宝玉未及回答,只见船头边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着宝玉便说:

“欲缘已毕,还不快走!”

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路滑,急忙赶来,哪里追赶得上?这时只听他们三人中不知是谁作歌道: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大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贾政一面听着,一面断续赶去,转过一个小坡,倏然不见。这时,只见贾政心虚气喘,惊疑不定,还要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在旷世奇书《红楼梦》的结尾,怡红公子贾宝玉看破红尘,飘然出家,而且出家后俨然避离尘世,他的父亲贾政甚至寻他不见。贾宝玉的“消失”符合多数人对佛教信徒剃度出家的印象:飘忽、神秘、出家就仿佛从这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很多对佛教不甚熟悉的人认为,佛教徒出家是为了“出世”,即抛却一切,寻找寂静清幽之所修行,躲开人世的烦忧。确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避世的观念。最为著名的是陶渊明一类的士人,因为不想受到世俗的污染而隐居,不问世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在人们的观念里,佛教徒的出家与高人逸士的隐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想法确实非常美好,可惜是片面、不正确的。

一次在上海太平寺中,弘一法师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老友穆藕初。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佛法上来。穆藕初对于佛教并无多少了解,不过他在一些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中见过一些批评佛教的观点,在他看来,佛教是一种引导人出离世间,逃避家国社会责任的宗教,当此国家衰微,正需国民奋发图强之际,佛教于世又有何益呢?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着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弘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弘一法师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他出家之后,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律部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不断游历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更是立场坚定地主张抗日,甚至日寇临于门下而不避,慷慨激昂地写下“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由此可见,所谓“出世”,并不是一种逃避或是摆脱的行为。弘一法师曾经专门解读过“出世”一词,认为这个词有两层涵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方也有这个意思,把一百年称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

“世”还有一层意思,当“蒙蔽”讲。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在世人眼中混沌的三世因果就是“世间”。

常人所谓的“出世”显然是后一种含义。

“世间”是被业火炙烧的烦恼之地,能出离世间是人们无上的追求。什么才是真正的出世呢?弘一大师开示说,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

佛教所谓的出世并不是号召大家去逃避,而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用真理打开生活烦恼之锁、彻底化解那些无尽的忧愁。无论得道与否,我们面对的还是这个世界。只不过没有了悟的人妄想逃避世界,大彻大悟的人知道如何面对世界。

可见,那种认为出家了,就不在这个世界上的看法,是浅薄错误的。

即使是修成正果的菩萨、罗汉,也没有离开这个世间。在观念上来说,他们都已经达到了“出世”的超然境界,可是他们并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些受人敬仰、满心慈悲的菩萨、罗汉,依然在这个世界上不知倦怠地救渡众生。

滴水佛音

1、法师亦称为说法师,佛教中指擅于学法、说法的人。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释迦及其弟子都是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2、穆藕初穆藕初(1876年~1943年),名湘玥,上海浦东人。穆藕初是上海工商界名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具有先驱者意义的实业家,他毕生秉持以实业求振兴的理念,探索西学,兴办纱厂,资助教育,参与政务,做出了卓越的社会贡献。他还是一位昆剧票友,是昆剧传习所的创办者之一。

“一切皆空”实为样样都有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等不同的色泽。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异口同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佛陀的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就像苏东坡的诗句所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正因为“空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佛陀感叹世人“颠倒”,因为世人只执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无穷妙用;总是被外在的、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见内在的、无形的本性和生活,其实那才是最宝贵的明珠。

即使是对佛教恕不熟悉的人都知道有句话叫“一切皆空”,“空”这个字在佛教经典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佛法中的“空”指“无我”,即“不是我”或者“没有我”的意思,即是说佛法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所面对着无数人和事,与花鸟虫鱼共存,安享天地自然的造化,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才称之为“空”。就好比临水看花,水中为什么会有曼妙的花影?有水、有花、有阳光,花的影子才能投映到水中,给你以美的享受。花影是种种条件产生的,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我们看到的那美丽的形象,却是清清楚楚,并非没有。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

弘一法师谈到“空”这个概念时说,“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干,好事也不做,糊糊涂涂地看破一点,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著最高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

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

同类推荐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南文博雅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苍天可鉴

    苍天可鉴

    老转这个人,总是频繁地掉换职业,却干什么都干不了太长。这是老转的特点。我要说老转还曾当过一阵儿记者,你准保不怎么相信。可这是事实,老转的确当过某地区报社的记者。老转当记者那一段的日子,过得极平淡,留在他后来记忆里的,大约只是一次跟书记下乡的经历。老转所在的这家地区小报,自然比不得《人民日报》一类大报的王者气派,也比不了省报,甚至比不了某些大行业系统报纸的气派;更何况那地区又属“老少边穷”,就更不济了。地区报社的总编是个秃头,天天同底下的几个记者挤在一间车间似的大办公室里办公,仅这一点,在别处就见不着。
  • 过冬的老鼠

    过冬的老鼠

    这是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四只老鼠,围绕着心果,开发、运作、扩张、崩溃。小故事浓缩了整个经济运转过程,展示了经济社会中的机敏、贪婪、疯狂和希望。它适合任何年龄层,有趣、有味、有料,绝对是经济学首选启蒙读物。它不仅为你揭开了经济学秘密的一角,还让你掩卷深思;当我为生活努力的时候,我会成为哪一只老鼠?
  • 异星红警

    异星红警

    宇宙中无处不存在斗争,就像地球一样,人类会为了资源,为了钱,为了身份地位,不停地斗争着。两名地球年轻人,被另外两名外星逃亡者“绑架”,为了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危机,他们不得不赶鸭子上架一样接过了指引文明前进的任务。(说明一下,这里的红警不是那个游戏红警,而是指很高级别的警戒,很危急的意思。我也是红警迷,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有一点点炒作情怀的想法,但实际上内容跟红警是没多大关系的,介意的别看,谢谢)
  • 不踏轮回

    不踏轮回

    轮回六道,自业自得,我欲封魔,故而天人道,我欲葺天,故而地狱道。道分善恶,人掌其道,魔亦天人,天人亦魔。
  • 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

    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

    本书为“乔伊斯文集”中的诗歌、剧作与随笔卷。诗歌部分收录了乔伊斯从少年到成名后所作的各类抒情诗、讽刺诗、短诗、长诗共160首;剧作部分是仿易卜生风格兼具自传性质的问题剧,也是作家唯一的剧作《流亡者》;随笔部分则收录了诗人根据观察和内心感触摹写下来,兼作创作素材之用的短文小品3篇。
  • 跳马

    跳马

    古又今教授55岁生日宴会摆在杭州西湖边的“楼外楼”餐馆,整整六张圆台面,在座的除了教研室和系里同事,便是他在本地商学院六年中带过的十几名硕士研究生。多年前古教授在上海F大学任教时已身为博士生导师,调到杭州后,无奈任职的商学院未能申报上博士点,于是古教授只好降格当硕导,想想实在是蛮委屈的。现在好了,六年牢笼熬出头,与商学院聘用合同即将期满,古教授眼看就要恢复自由身了。这场生日酒席,也被古教授夫妇视为与同事及学生们的告别宴。酒菜早已布满圆桌,却不闻主人开席令。古教授夫妇俩轮番去门口张望,好像还有重要客人未能到场。
  • 外星秘密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外星秘密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 快穿之追上男神

    快穿之追上男神

    【1V1】【恋爱】“君星月,你想和你的男神恋爱吗?想和你的男神共度一生吗?”“那必须肯定想啊”“那就跟我走吧”------(男主的口号:不做中央空调,只暖星月一人)(女主的口号:追追追,幸福温暖)——————ps:不喜文风也不要差评哦,谢谢大家(?˙▽˙?)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