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6400000002

第2章 序篇

拈花说禅,圣严法师开启禅门

风雪中的行脚僧

幼时家贫,他曾以树根充饥。

14岁时,迫于生计,他出家为僧。

适逢乱世,19岁的少年投身从戎,随军队离开大陆远赴台湾。

十年军旅,退伍之后他二度出家,后在山林之中闭关修行六年。

他只身前往日本,六年苦学之后在日本立正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佛学界第一位拥有博士学历的禅师。

他是禅宗曹洞宗的五十代传人,也是临济宗的五十七代传人,并一手创办了法鼓山,提出“心灵环保”这一法鼓山核心理念。

他广收弟子,到世界各地宣扬佛法,主张以佛法营造“人间净土”。

他以中、日、英三种文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

他涉足教育、公益等诸多领域,以一颗慈悲心感动世人。

他长期患肾病,却拒绝换肾,他说:“我老了,浪费一个肾是不慈悲。”

他留下遗言:“在我身后,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勿捡坚固子。”

他圆寂之后,弟子林青霞以文寄哀思——《好美好美,那袈裟飞起像浪花》,李连杰也以弟子身份参加了入殓仪式。

他被台湾人奉为“稳定人心的力量”,也被称为“乱世里的暮鼓晨钟”,还是“400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之一,但他却称自己不过是“风雪中的行脚僧”。

这位慈悲智慧的行脚僧,就是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俗名张志德,民国十九年冬(1930年),出生在江苏南通县的一个贫穷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最小。他从小身体孱弱,6岁才能出门走动,7岁才会说话,9岁开始读书识字,11岁才入小学。他总是安安静静,在被人忽略的角落里默默地打量着这个忙碌的世界,看来看去,也看不出其中端倪,直到父亲的话让他突然间有所觉悟。

圣严法师小时候,有一次与父亲在河边散步,河面上有一群鸭子,游来游去,自由畅快。他站在岸边,非常羡慕地看着这群与自己水中倒影嬉戏的鸭子。

父亲也停下脚步,问道:“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面对父亲的询问,他心中一动,却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亲说:“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就像是它们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可以走。”

回忆起这件事情,圣严法师说,当时自己从未想过任何关于“大小”的问题,但是父亲的话却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痕迹,让他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间的无常事,同时也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本质。

童年的往事在圣严法师心中埋下了一颗禅法的种子,而少年时出家修行的经历则将他直接引入了禅的世界。在入伍从戎之前,他辗转多个寺院,学习佛法,潜心修行,打下了稳固的佛法学识根基。即使在入伍之后,他也依旧坚持着自修。他在众多佛学或文艺期刊上发表文章,并接触了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的理念。

1960年1月,他正式退伍,在灵源和尚的启发下,决心再次出家,他的剃度师东初老人赐予他法派字号“慧空圣严”。东初老人身系曹洞宗与临济宗两支法门,因此圣严法师继承了这两派传承。

在随东初老人修行之初,圣严法师依然能够察觉到自己内心“苦”的痕迹,所以,他想通过闭关修行来化解这种“苦”。1961年,在得到一位居士的捐助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六年苦修。圣严法师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的闭关生活:

从闭关修行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便非常安详平静,而且觉得非常快乐,好像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家。我一天只吃一餐,吃的是自己种的番薯叶。小屋有一个小院子,从前面望出去,可以望见一处断崖。虽然我身处乡间,却从不觉得自己被封闭起来。因为没钱去买已经做好的供案或是佛像,于是我在自己屋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小桌子当供案,上头放了一张小小的释迦牟尼佛画像。屋里没活水可以用,也没电,我要自己去泉水处取水,也在那儿洗澡。大约一年后,有人供给我一座油灯,但我却没钱买油来用。

闭关修行的生活是艰苦的,而圣严法师却在这种身心磨砺中领悟了很多,并且完成了《正信的佛教》以及《戒律学纲要》等九本佛学著作。出关之后,他开始了弘法的工作,完成了小沙弥时期立下的志向:以弘扬佛法为终生任务。

圣严法师一生广收弟子,著书宣讲,弘扬佛法,积极地推动前人关于“人间净土”的理想,是人间佛教的积极倡导者。他不仅将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念在台湾发扬光大,而且消除了很多人对于“佛教主张消极避世”的误解。

他时时自我勉励,自我省思,拖着孱弱的身子,奔波于繁忙世间,弘扬佛法,化育众生,留下了上千万字佛法著述以及“建设人间净土”的遗愿,为万千信徒留下了一座值得仰视的精神丰碑。

这位风雪中的行脚僧,每一步行走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即使风过雪融,智慧的光芒依旧闪烁,指引着行走在禅修路上的朝圣者。

禅门第一课:发菩提心,起惭愧心

开悟之人常言世间处处是净土,处处存佛法,人人皆可成佛,而佛法的真正奥义却非语言所能描述。修行一生,未必能得正法、成佛身;一心说禅,未必能够点化众生。悟与惑,就在众生一念之间,佛祖禅师皆可引导,却从不左右。

圣严法师讲禅所求的是对“禅”的悟:“禅并不一定是什么,也不肯定或否定什么,禅是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抱着一颗领悟与感知的平常心,做到有所追求而抛却贪欲,所求即意味着所得,这就是“禅”了。好比当释迦牟尼对着众人拈花微笑时,大弟子摩诃迦叶自然而然地上扬嘴角,回应了一个微笑。原来他心中牵系着个人修行,却又并不单纯执著于修行,有所信仰而无所执著。禅在两位尊者的相视一笑间盛开,从此,智慧与慈悲的光芒普照四方。

禅宗最早始于摩诃迦叶,他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同样报以一笑,抵过千言万语。古时佳人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两位尊者相对一笑间,倾倒了苦海众生。几千年前佛祖的拈花一笑颇有“天机不可泄露”的意味,而摩诃迦叶对其中禅机却已大彻大悟,因此释迦牟尼欣欣然将衣钵相授。于是,一个平常的微笑,已涵盖了佛法的全部精妙之所在。

摩诃迦叶继承佛祖衣钵,成为印度禅宗的创始人,之后禅法代代相传,到二十八代菩提达摩祖师渡海东来,禅宗自此传入中国,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的车辙增添了几分厚重。

修行之人常常希望能够寻得禅修法门,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圣严法师却说:“禅宗的极致,以无门为门,不用任何方法。”每天的起卧坐立都是修行,终日的柴米油盐都含佛法,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禅就是这么简单。然而世人习惯了将万事万物复杂化,事实上,越是简单,就越难以参悟。

其实,修行本身是禅,禅也是智慧和慈悲的交融。因而,启迪智慧、发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自然而言的禅修伊始,也是开悟不可或缺的前提。

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慈悲之心,智慧之心。发菩提心即为了实现众生平等、维护众生利益而使修行者自觉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愿。修禅之人希望借助修行提升自我境界,进而以自我的力量关怀世人、普度众生。他们一心向善,既追求道德层面的真善美,更不断攀登着人生境界的大自在。对于“善”的追求是一种慈悲,对人生境界的探寻则需要智慧。

圣严法师说,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发愿,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广度众生的坚固愿心。禅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自度,二是为了度人。自度以求成佛,成佛后进而度化世人。普度众生是真心向佛且心求成佛之人的理想,也是禅宗中常常提到的慈悲心的体现。慈悲心是禅宗的精髓,也是禅宗的起点。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抛开原本享受着的人间富贵去出家修行,正是源于对人世间生老病死的困惑以及对众生的同情——敏锐的观察以及深刻的洞悉令他苦恼从而努力寻求解脱。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本是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印度与孟加拉国交界区域)的王子,他出生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衣食无忧,天资聪慧,外在条件与个人品质让他长时间过着一帆风顺的生活。他16岁娶妻,后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但是与生俱来的慈悲之心使他无法忽视世间的生老病死与转世轮回,普通百姓生活的困苦又让他常常感叹命运的不公正。不满于婆罗门祭司说教的王子终于决定外出修行,想寻求到一种解脱之道,挣脱自己的苦恼,也解脱苦难的众生.于是,在一个月夜,王子骑着白马悄悄离宫,开始了修行.

虽然释迦牟尼的开悟是在菩提树下六年苦思之后,但他出家的原因却可直接归于他的慈悲心——因同情众生,所以愿意舍弃世俗浮华,以自我修行换得解脱之法。这种不求回报、救众生脱离苦海的美好愿望,正是促使人开始参禅悟道的推动力,也就是菩提心中最重要的部分。

禅门第一课,须发菩提心,寻上求佛道的智慧心,下化众生的慈悲心。

起惭愧心

发菩提心是禅修的第一步,但是有了菩提心却不一定能够参悟到禅学的真谛,就像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自己设定了很多人生目标,但是到最后,所有愿望依旧如镜花水月一般美好却又虚幻,遥不可及。想到和得到之间的一步之遥在于做到,行动与否决定着愿望能否达成,修行过程中若不能严于律己而一味自我放纵,则必然业障重重,难以悟透佛法。

圣严法师曾提到过,在随他修行的众多禅众中,常有人在打坐之前发这样的誓愿:在引磬声响起之前,要保持内心的绝对宁静,同时静坐时身体不会乱动。发愿人很多,做到的却很少,很多人因痛苦而放弃了自己所发的誓愿。对于这些修禅人,圣严法师教导他们要生“惭愧心”。

惭愧心是菩提心不断升华的维系力量,因“惭”而约束自己,不做坏事,而是向善;一旦违反了戒律做了有违佛法的事,要及时忏悔,以防再犯。菩提心既生,发愿容易,但付诸行动却非常困难。内外交织、纵横错乱的尘网与心网束缚着我们,越想解脱越是挣扎便越是被纠缠得紧,挣扎得厉害了,人便容易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修行是一个允许人犯错并帮助人纠正错误的过程,所以修禅人要时时刻刻防微杜渐,一旦犯错,要及时忏悔。

所谓惭愧心,主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力量。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阿难曾以四事问佛,其中第四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惭愧心。

佛祖将入涅槃,阿难尊者忧心忡忡地问道:“有一些恶性的比丘,您在世的时候,您自会来教导他们;而您涅槃之后,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们呢?”

佛祖回答说:“对恶性比丘,默而摈之。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方式,也不用和他们讲道理,因为他们恶劣的品性已经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很难听取别人的劝导;相反你可以沉默对待,让他们有空间自我反省,自我忏悔,一旦生了惭愧心,他们就会自我约束,而不再放纵自己!”

以惭愧心束己,才能更加深刻地了悟修行的不易,才能明因果,知祸福。随时保持内心的清醒,才能让自己一直行走在正途上;一旦方向偏离,及时忏悔并折回正道才能避免坠入泥潭,所发的愿景才能达成,所定的目标才能实现,修行才不至于沦为纸上谈兵。

圣严法师常说,学佛的过程,是透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目标。发菩提心,确认自己修行的最高目的是用佛法服务于他人;起惭愧心,反省、消融自我才能真正包容一切。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才能助我们走上正确的修行之路。

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追求错误的东西,而正确的方向是求得解脱的基本保证。因此,若想入禅门,要用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待人,用惭愧心束己,己心才能系佛心。

同类推荐
  • 黑弥撒:末世信仰与乌托邦的终结

    黑弥撒:末世信仰与乌托邦的终结

    本书为英国著名学者约翰·格雷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和震撼力的著作。在书中,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各种预示末世宗教与乌托邦的由来及发展,并对这些曾造成人类巨大灾难的激进思想的实质进行分析和评价。此外,作者还尖锐地批判了当今美国盛行的新保守主义思想,指出它是现代末日预示荒谬言论的最新表现,最终也将破灭。
  • 世界佛教通史·第七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

    世界佛教通史·第七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成功的条件:禅心

    成功的条件:禅心

    本书分为处事之要、预备未来、工作之要、理想的实现等四卷,从创业谈起,对职业能力需要加强学习,职场经营的获胜秘诀,以及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大器,全书立足生活实践的问题,又探寻解决困难的途径。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热门推荐
  • 今夜辰星璀璨

    今夜辰星璀璨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北方平原一个村庄如何在有识之士的带领下走向致富的故事。男主人公是一个有五年军龄的复原军人,回村之初在派出所工作,不久即下海,在镇上理发店女老师的资助下,拉起一支队伍干建筑施工。五年中,他因长期帮助一个残疾儿童,意外得到某企业家青睐,给他一笔大业务,使他初尝胜果。十年间公司越做越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尽的问题和烦恼……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最让你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最让你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感恩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情;感恩帮助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让我们体会到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爱心;感恩关怀鼓励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人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感恩,凡事感恩,才能拥有一颗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本书汇集了几百个感恩故事,以感恩寄语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在故事中得到启发、领悟、受益,更加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开创生活。
  • 狼宠

    狼宠

    她傻呵呵一笑,管它呢。在浴缸里泡到水都凉了,泡得身体发软,叶落才围了浴巾走出来。撩起一把长发,感受着发丝在指尖滑过。她突然想,明天就去把这头发给剪了吧。她并不认为剪去这长发就能剪断三千烦恼丝,她以前就想过这样做,只是江睿宸不允许罢了。想起他每每喜欢撩起她的发,在指尖把玩着,在鼻尖轻轻地嗅着。叶落的心跳突然有些凝滞,记忆如水,汹涌而来。她摇摇头,给自己倒了一杯啤酒,一饮而……
  • 我们成亲吧

    我们成亲吧

    苏小晚:本来以为4年的等待,可以换来一场真心相爱以为婚姻便是爱情的归属,一句承诺便傻傻地相许最后才明白,爱不是等等就能来的,爱是要争取的可是后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情和血债?我还能不能勇敢地去爱?罗曜月:我从头到尾所做的每一件事,只为了和你在一起原谅我,不愿意看着你和别人幸福因为你的幸福只能是我给的为此,哪怕是生命,我也在所不惜印辰天:我以为最美好的一件事是在一起后来明白,最美好的其实是:你幸福就好感谢老天让我遇见了来自远方的你感谢老天,能让你幸福你的幸福,是不是我呢?
  • 笔下的绝对无限

    笔下的绝对无限

    重生或者是其他什么,他是大雄亦或者不是,在哆啦A梦迷茫中蜕变成了笔下,大概就是这样。对了这还是本核心书,理论上我现在写的每一本书都与这本有关。嗯,理论上。新书《新舞台or新混乱》
  • 神武帝尊

    神武帝尊

    一代大能高手,遭人算计,魂飞离散,机缘巧合之下重活于世,借助上一世的修行经验,实力崛起,踩天才无数,踏高手如云,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终带领自己的手下,强势回归诸天万界,掀起道道血雨腥风……路上宗振剑一挥:“还有谁!!!”
  • 雪球专刊第041期:滚雪球的人Ⅱ

    雪球专刊第041期:滚雪球的人Ⅱ

    英国留学5年,东方港湾磨炼4年,本期《红周刊》、雪球网与手机腾讯网合作的《投资人物专访》栏目嘉宾80后余晓光2014年5月创立泽诚资本。“我深刻感受到属于我们80后的时代来了,我肯定要义无反顾地去编织属于我的事业,不求最后结果,但求不愧对自己的人生。”
  • 末世尸异书

    末世尸异书

    末世来袭,十九岁的宅男秋悦被突然出现的尸异书选为主人,被迫开始了在末世中求生的历程。秋悦:雪莉!!!那个不能吃!快吐出来!吐出来!喂!爱莉!你也管管雪莉,怎么说她也是的你妹妹啊!爱莉:哼!如果你求我的话!我就稍微考虑一下!秋悦:。。。。。。都丧尸了,为什么还会傲娇属性还在啊?你这是作为正常丧尸的思维方式吗?话说秋月,虽然你才十七岁!但你作为丧尸和她们同龄能不能不要这么粘人啊?虽说你很可爱粘着我我很开心,但整天这样这是顶得住啊!雨欣姐,你别这样,我真的一滴都没有了,说到底我本质上还只是个人类啊!!!喂!你们到底有没有听在我说话啊。。。。。。
  • 叶与叶纹

    叶与叶纹

    江黎羽睁眼看到的第一人不是护士姐姐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只比他大了六秒的陈千凝。因为父母的原因导致两人从小黏在一块,就连当初陈千凝进行艺考,江黎羽都未曾从她身边消失过一天,大家都说他们是对方的影子。两人的第一次分开是在大学,虽然是同一个大学,但一个在美院,一个在医学院。但整个学校没有不知道江黎羽有一个被他宠坏了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大他六秒的姐姐。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开始让两人认清自己,站在你身边不是习惯,把你挂在嘴边也不是习惯。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在乎,因为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