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87900000011

第11章 立命:悟期颐老人睿智之思(2)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他看到自己的大长脸。“嗨!伟大的林肯总统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拿破仑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他发现自己有一双大撇撇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撇撇脚!”他想。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第二天,他对他的学生说。

这当然是一个幽默故事,然而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少,正如蒙田所说的,这是出于“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 ,然而季老说:“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对我们的忠告。正如尼采所言:“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看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在这些伟大的人物看来,自己的“不知道”正是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动力。因为始终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不知”变为“知之”。当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道,这也就是季老认为的不知实为“大知”。每个想不断追求进步的人都要记住这一点,在“不知”中寻求真知。

人生没有近路

人生没有捷径,一步一步地走,才走得最快。

——季羡林

“六岁那年,我从小村庄里走出,走向通都大邑,一走就走了九十年。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跨过独木小桥。有时候歪打正着,有时候也正打歪着。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撞撞碰碰,推推搡搡,云里,雾里……”这是季老在回忆自己的过往历程时说出的一段话,记述了过去九十多年里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当今社会,许多取得突出成绩的人,都有着艰辛的过去,季老就是其中之一。但艰辛的过往没有泯灭他们对未来的崇高志向,他们用辉煌的梦想指引自己前进,用踏实、坚定的行动,将理想在点滴中变为现实。

季老曾不止一次地告诫年轻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就留下坚实的印记,切不可好高骛远,因为梦想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容易把自己看得很高,贪多求大,总想在事业起步时就能站在高起点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时候难以如愿,甚至会因此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难以完成自己的诉求。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籍。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得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这位高僧的故事和季老的人生哲学一样,暗含着一个哲理,就是“欲速则不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只知道用高目标激励自己,却不考虑自己能否实现,失败就是注定的事。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用目标激励自己的同时,也要考虑目标的现实性,不能好高骛远。要学会从最基础、最细微处做起,积少成多,才能逐渐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杰出的人物,这种愿望本身是好的,但要想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只有心高气盛远远不够,还必须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想挑一桶满满的水,必须先从半桶、多半桶开始做起。在自己还默默无闻不被人重视的时候,不妨试着暂时转移一下物质目标、经济利益或事业目标,做好普通人、普通事,视野就会因此更广阔,也能更清晰迅速地捕捉改变命运的机会。

要知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由点滴的经验和努力汇集而成的。即使季老这样的大师,也是通过自己的点滴积累和进步,一点点取得今天的成就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一天也培养不出一个大师。只有努力、勤奋,持之以恒并脚踏实地走路的人,才能逐步走上人生的坦途。捷径常常是看似简单,实则崎岖的选择。

所以,还是季老的那句话说得好,“人生没有捷径,一步一步地走,才走得最快”。真正懂得成功内涵的人,都不会放弃这种积累的过程。努力地走好每一步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未来迈进。

坚强地活下去有时更勇敢

由此一斗,以后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季羡林

季老先生生命中最痛苦的时期应该是遭批斗的时候,那时,他甚至到鬼门关走过一遭。季老在文章中记述,那时的自己全无个人言论和自由可言,批斗之时“拳打脚踢,耳光相间;谩骂凌辱,背曲弯腰;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斗台,汗流满面”。这样的遭遇让季老感觉受到奇耻大辱,他顿时万念俱灰,而摆在面前的路也似乎只有两条:忍受一切或者离开这一切。

第一条季老全无可能做到,于是他决定选择第二条:“自绝于人民”。他甚至将自杀的地点和方式也想好了。那时的他异常平静,因为已决定一死,便管不得“生前身后事”,只需将准备好的安眠药服入,即可一了百了。但就在这时,一群红卫兵却闯入季老家中,将其带走,进行批斗。此时的季老不再有任何生的意志,让他低头便低头,让他弯腰便弯腰,接着就是一阵猛烈的拳打脚踢。这次的屈辱与殴打,季老竟忍受了下来,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是我活了五十多年第一次受到批斗,它确实令人惊心动魄,然而它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了我一条命。这样的残酷批斗原来也是可以忍受的呀!有此一斗,以后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我还是活下来吧!”是季老打消了服药自杀的念头,凭借极其顽强的意志力,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为自己以后的新生埋下伏笔、做了铺垫。

有时候,决定活比决定死更加艰难,但是扛过最艰难时刻的季老已经不再畏惧什么,在继续与之后的苦难抗争不久,季老就迎来了自己学术的另一个春天:翻译《罗摩衍那》。他因此再次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众人的焦点,他的人生重新焕发生机。

季老在回忆自己的这次起死回生之时,将一切归功于那次意外的批斗。仔细思量,如果季老在批斗时放弃,没有挺下去,结果会是怎样?结果不言而喻:死亡以及留给后人的无限遗憾。所以,是季老救了自己,他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季老的故事给我们启示:在最艰难的时刻,真正的救世主就是我们自己,自助才能天助。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到了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地步,而是自己先把自己打败,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了。假如你现在正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请你一定要丢掉幻想,自己解救自己。这个世界锦上添花的总比雪中送炭的多,如果表现得坚强,别人都会来鼓励你;如果表现得软弱,或许就得不到他人的帮助。

1939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首都华沙,此时,卡亚和他的女友迪娜正在筹办婚礼。卡亚做梦都没想到,他和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推上卡车运走,关进了集中营。卡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悲伤之中,在不断的摧残和折磨中,他的情绪极其不稳定,精神遭受着痛苦的煎熬。

一同被关押的一位犹太老人对他说:“孩子,你只有活下去,才能与你的未婚妻团聚。记住,要活下去。”卡亚冷静下来,他下定决心,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一定要保持积极的精神和情绪。

所有被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他们每天的食物只有一块面包和一碗汤。许多人在饥饿和严酷刑罚的双重折磨下精神失常,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卡亚努力控制和调适着自己的情绪,把恐惧、愤怒、悲观、屈辱等抛之脑后,虽然他的身体骨瘦如柴,但精神状态很好。

5年后,集中营里的人数由原来的4000人减少到不足400人。**将剩余的犹太人用脚镣铁链连成一长串,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将他们赶往另一个集中营。许多人忍受不了长期的苦役和饥饿,最后死于茫茫雪原之上。在这人间炼狱中,卡亚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不断地鼓舞自己,靠着坚韧的意志力,维持着衰弱的生命。

1945年,盟军攻克了集中营,解救了这些饱经苦难、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卡亚活着离开了集中营,而那位给他忠告的老人却没有熬到这一天。

若干年后,卡亚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他在前言中写道:“如果没有那位老者的忠告,如果放任恐惧、悲伤、绝望的情绪在我的心间弥漫,很难想象,我还能活着出来。”

面对逆境这条人生的畏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对悲观者而言,逆境是生存的炼狱,是前途的深渊,身处逆境,他们只能看到悲观和失望;对乐观的人而言,逆境是人生的良师,是前进的阶梯,经受逆境的考验,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逆境如霜雪,它既可以凋叶摧草,也可使菊香梅艳;逆境似激流,它既可以溺人殒命,也能够济舟远航。逆境具有两重性,就看人怎样去认识和把握。

西方谚语有:“自助者,天助之。”遇到问题,不要抱怨,不要依赖别人,自己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正像季老的生活一样,熬过了严冬,不也一样迎来了春天吗?

宽容的心令生命更从容

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多半是十年浩劫中的对立面,批斗过我,诬蔑过我,审讯过我,踢打过我。他们中的许多人好像有点愧悔之意。我认为,这些人都是好同志,同我一样,一时糊涂油蒙了心,干出了一些不太合乎理性的勾当。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一个真理。

——季羡林

马克·吐温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宽容向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在受过灾祸洗礼的人身上更是难得。

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季老也曾受到过不公正待遇,被人污蔑、打骂,由令人钦佩的大学教授变为任人驱使的“臭老九”,其中心酸无人诉说。但当浩劫过去,回首那段往事之时,面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季老没有选择报复,而是宽容以待。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他想报复,会有一千种一万种手段,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但他没有报复。这并不是因为他是了不起的圣人君子,“我有爱,有恨,会嫉妒,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心,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系,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受害者,只是地位不同而已”。

“打人者与被打者同是受害者”,这就是季老给我们的启示。佛家禅语:“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季老的这种摈弃报复、以爱对暴的慈悲心怀,使他在原谅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宽慰与解脱。但凡了悟众生的大师都是如此。

同类推荐
  •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曹锟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曹锟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北洋直系军阀领袖曹锟复杂的人生经历 ,文笔生动,人物众多,刻画细腻,可读性强,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初年军阀斗争、风云变幻的真实情景。
  • 四海为家徐霞客

    四海为家徐霞客

    本书介绍了徐霞客的生平,内容包括:奇人家乡、母亲的鼓励、二访天台山、三探雁荡山、庐山之旅、登黄山、北国行、湘江遇盗、访桂林等。
  • 胡乔木传(套装共2册)

    胡乔木传(套装共2册)

    胡乔木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国史上的一位起过独特作用的重要人物。他曾长期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文化大革命”后,又协助邓小平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享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美誉。本书按照胡乔木的生平经历,分为六个单元:一、青少年时代;二、从延安到北京;三、五六十年代;四、“文革”中;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六、十二大以后到逝世。较为客观、详实地记述了胡乔木的一生经历和贡献。
  • 金枝

    金枝

    博尔济吉特氏、乌雅氏、珂里叶特氏、钮祜禄氏、阿鲁特氏、叶赫那兰氏……她们因为冠以贵族的姓氏,被荣华富贵幽禁一生,名字却从未被记起。海兰珠、孟古青、董鄂妃、珍妃……她们受皇恩垂青,然而得深情者不寿。清宫里到底有多少被时光淹没的故事,后世演绎的她们的一生,又有多少是真实?十三位荣宠极盛的女子,十三段喜忧参半的人生实录,纵是金枝,也被势不可当的历史洪流,裹狭着,推搡着,半点不由人。然,就算生命如微尘、如草芥,此生的至情、至真、至哀,都值得被享受!读书,入梦;读毕,醒来。恍然掩卷,愿你明白,人间女子值得爱。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热门推荐
  • 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分别从学理和生命两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以鲜活的笔触,追溯了对周恩来及已经离世的多位文化巨匠的往事,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等,因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本源。《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中国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是如何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家国和人类精神穹庐的。这些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
  • 安知囚归鸟

    安知囚归鸟

    繁华世道,人心叵测……她来到本该熟悉却无比陌生的城市四年,千方百计要找的人却与命中的他息息相关。爱一个人已是不易,为他甘愿放下武器披荆斩棘更是难事。商业的战场上本就步步为营,她却在叫做爱情的城池里防不胜防。为了他,她甘愿放下恩怨。可他呢?她说:“我不后悔遇见你,但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心如刀绞。”他说:“但放弃你我做不到……”
  • 诗法家数

    诗法家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梦云萝

    仙梦云萝

    作为一只小仙厨,云萝的日常就是开心做做菜,偷偷下个凡。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云萝没想到,自己这一趟下凡,湿鞋还差点失身!幸得神秘少年相助,匆匆滚回天宫,到天河采珠,却又偷了上神句芒的幻珠,此后上神天天来找茬。云萝一声长叹:注定无法做一个安静的小女仙!而此时阴神之力动荡,天庭妄用小仙厨的性命来抵挡!对错原来不重要,因果原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扬跋扈的上神不允许!真爱就是如此任性,他陪她下凡了解一切。这一生,有始有终,有笑有泪。但最幸运的是,有你。
  • 卓越口才完全修炼

    卓越口才完全修炼

    磁力语言、成功社交、精彩演讲,制胜辩论、“双赢”谈判、温馨情爱、机智应急、日常口才等十个方面的口才技巧。掌握好这些说话技巧,你就能在错综纷繁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游刃有余;你就能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你就能在斗智斗勇的谈判桌上侃侃而谈,屡出奇招。
  • 棠叶心事

    棠叶心事

    人都说棠叶心事重,可比棠叶心事更重的,是人的心事。因为南安公主的一场策划,她被拉进一个很深很深的深渊。这个深渊中,有她爱的,有她恨的,有她想忘记的,也有她留恋的。一场场看似可笑的闹剧,一个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人,不断地钩织出一张张无形的网。她明明是最无辜的,却偏偏是最受伤的。当她真的能选择时,她该怎么割断同以前的一切?棠叶心事重,随风,却无影踪。
  • 寄一封暗恋给她

    寄一封暗恋给她

    无关什么风花雪月的浪漫事,我在最能放肆的年纪里遇见她已是幸运。
  • 笙歌散尽晨曦愿

    笙歌散尽晨曦愿

    他,是她整个青春认真喜欢的人。她,是他一直以来重要的红颜。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他们之间越走越远……他说:“顾小溪,我们不要再见了!”她说:“陆辰,我不要再喜欢你了!”后来,他们再次重逢;她,成为了他此生永远的回忆。他,再也没有遇到过更好的人……
  • 婚不由己

    婚不由己

    顾氏一夜倒闭,新婚燕尔的老公带着小三儿登堂入室,竟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一朝误会解开,杀父之仇又该怎么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系统不厚道

    我的系统不厚道

    ……“考古是指研究古代,那你这个考功又是什么?”【研究主人的功绩。】“你就不能一次性做个自我介绍吗?”【不能,我紧张。】……所以这是一个反射弧很长的系统?直到第一个任务完成领取奖励的时候,叶小枫才发现自己居然遭遇了坑B系统:武力值0,人品?不存在的。主角光环都罩不住,只能凭“真本事”闯出一条生路。